多维追击:中国外企本土人才紧缺进而转向"海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1 04:03:53
随着海外公司对中国专业人才需求的增长,3年前在上海获得工程学位后,张杰森(Jason Zhang)已经换了两次工作,薪水涨了5倍。“如果你有语言技能,以及专业技术,找一份工作是非常容易的”,26岁的张能说一口流利的英文,目前正在为IBM工作。“相比2年前,现在工作机会更多了,因为来自欧洲和美国的外包项目越来越多”,他表示。(chinesenewsnet.com)
彭博资讯15日发表文章指出,美国通用电气、英国富而德律师事务所以及美国普华永道这样雇主正在努力寻找工程师、律师以及会计师,而中国大学却没有能够培养出足够合格的专业人士,特别是能够熟练掌握英语技巧的人士。人才的短缺正在对这一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经济体构成威胁,同时提升平均工资水平。(chinesenewsnet.com)
“我们可以说,人才对中国经济形成的制约要远远大于水、能源和基础建设”,为财富1000强公司提供咨询服务的麦肯锡公司驻中国区总裁格莱特(Andrew Grant)表示。根据麦肯锡公司去年11月的报告显示,少于10%的中国求职者具备能够胜任在会计、金融以及工程类外企的工作。“多数人缺少英语技能以及文化亲合力”,这份报告指出。(chinesenewsnet.com)
麦肯锡在这份名为《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的报告中指出,中国每年提供大量的大学毕业生,但适应要求的人才缺乏使跨国公司在华遭遇人才短缺,这将阻碍中国的经济增长以及发展更先进的产业。中国每年新培养出160万名工程师,是美国的9倍。然而,只有约16万名具备为跨国公司工作所需的实用技能和语言技能。这个比例,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chinesenewsnet.com)
据之前报道,中国在人才市场出现的危境正让许多跨国公司遭受打击,而这些跨国公司2005年已在中国投资600多亿美元来扩张自己的业务。但现在,这些外企大多面临着人才紧缺的头号难题。一些专家警告说,廉价劳动力的短缺威胁着中国在制造工业上所占有的主导地位,而缺少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可能会危及中国经济转型的长远计划。(chinesenewsnet.com)
中国每年大约有300万大学毕业生,然而,如此庞大的数字依然无法跟上过去二十年每年以近10%的升幅增长的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与此同时,很多用人单位,尤其是外企,经常抱怨现在的大学生缺乏技术和经验,难以迅速投入到工作之中。(chinesenewsnet.com)
“这并不是数字的问题,”国际青年成就组织(中国)的常务董事高阳(音译)就说,“关键是,具有国际化经验的管理人员远远无法满足庞大的需求缺口。”(chinesenewsnet.com)
更糟糕的是,对某些行业来说,他们根本就无法找到合适的人才。随着园艺业的发展,以色列蔬菜和种子供应商HazeraGenetics在中国的业务迅速发展。但现在,他们却很难招募到合格的农业专家,来满足中国对各种新蔬菜不断扩大的需求方面。“你可以找到许多市场销售人员,但想找到有农业背景的人却不容易。”该公司首席农学家彭齐明(译音)说。(chinesenewsnet.com)
一些专家警告说,中国未来几十年保持经济持续增长,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挑战,但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却自相矛盾地缺少合格的人才,可能会严重阻碍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麦肯锡公司中国区业务主管安德鲁.格兰特指出:“我们认为,缺乏一流人才将会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最严重问题。”(chinesenewsnet.com)
对很多外企来说,解决人才匮乏这一尖锐问题的方法就是提高人力资本。过去十年,着名广告公司奥美公司(Ogilvy&Mather)在华业务扩展迅速,公司决定大力招募当地人才,以此来进一步拓展业务。然而,虽然广告业务每年保持了近40%的增长速度,公司依然面临人才严重缺乏的难题。奥美北京公司的主管克里斯.雷特曼说:“现在的情况变了,我们聘请了越来越多的海归人员,因为我们根本无法找到优秀的本地人才。拥有丰富经验的本地人才就像钻石一样宝贵。”(chinesenewsnet.com)
显然,奥美公司并不是惟一把视线投向海归人才的外企。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门提供的数字,2003年,大约有15万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现在,这一数字已经达到了30万。(chinesenewsnet.com)
对外企来说,人才匮乏带来的另一挑战是,人力成本的迅速提高。近几年,拥有高学历和丰富经验的职业经理人的薪金待遇成倍提高。“优秀人才根本不会为工资提高了一成而选择跳槽”,雷特曼说。“他们的工资成倍增长,而且他们在不断转换工作。”(chinesenewsnet.com)
为了缩小庞大的需求缺口,中国政府已经表示要进行教育改革。不过,也有一些人称,中国只是进行教育体制改革远远不够,外国和国内的雇主必须在培训方面负起更多的责任。而格莱特看来,中国的教育必须从“注重数量”转换到“关注质量”上来。“这里有很多有潜质的人才,”格莱特坦率地说,“问题的关键是,他们没有被培养成‘世界级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