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语文教学断想-视频记录中国-搜狐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8:42:38

2009-11-06 | 网络时代语文教学断想

    

国际互联网上有句流行语,英特耐雄奈尔的实现还是一个理想,而因特网的普及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

2003 年1 月16 日,权威的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CNIC)在京发布了第 1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这是中国因特网发展的最新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截止2002年12 月 31 日,我国上网计算机已达2083万台,比上一年同期增长 66.1%;我国网 民已达5910万人,比上一年同期增长75.4。从网民分布情况看,网民在年龄结构上仍然呈现低龄化的特点。 网络既把人拉近了,也使人疏远了,让人对文本的情感更冷谈了。

这一切将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产生怎样深刻的影响,值得大家思考。

 

 

人类的学习方式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由学 习能力发展的水平决定,并且受学习活动的物质载体和物质手段制约。

文字是文化传播与学习的重要物质载体。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学习活动范围显然非常狭小,受到时 间与空间的限制。文字的产生使原来同生产、生活融为 一体的学习活动分化出来,逐渐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 活动领域和活动方式。因此,我们有理由将文字的产生 作为人类学习方式演变发展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第二个里程碑的树立,当然应当归功于印刷术的产生,因为这不仅大大提高了科学文化的传播速度,而 且大大提高了个体乃至整个人类的学习能力。难怪当年拿破仑说:“印刷机的发明,打破了中世纪的愚昧。”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人类走出了工业文明, 步入信息时代,人类将创造与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 时代相适应的一整套全新、高效的学习模式。非常高兴 的是,我们面对的这一代青少年学生将亲身经历并直 接参与这场人类学习方式的伟大历史性变革,树立第三个里程碑。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随着图视传媒的发展,学生的 阅读习惯正在悄悄地改变,纸质文化受到了冷落。

从20 世纪80 年代崔健的摇滚《一无所有》,90 年代初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中小燕子的《我就是这个姑娘》,到 90年代末《大话西游》中至尊宝的“爱你一万年”宣言,直至今天网络走进千家万户,纸质文化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青少年一代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也越来越肤浅了。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在《中国儿童陷入与文化根基断裂的危险》一文写 道:“中国 20年来一直致力于推进全球一体化进程,给这里带来了急剧的变化:中国年轻人一边喝着可口可乐,一边观看《星球大战》或上网冲浪,代沟使他们与祖辈产生了隔阂。……全国儿童已经陷入与文化根基断裂的危险。”

防止这种“断裂”的扩大,当然需要多方面的工作, 比较一致的认识是,加强对学生经典文本的阅读指导, 不乏为一项有效的措施。

文本的阅读,永远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主流。

美国文艺批评家霍兰德说:“阅读是个性的再创造。”

俄国语言学家维果茨基说:“思维不是在言语中表现出来的,而是在言语中实现出来的。”这个“实现”只 能靠凭借自己的内心情感与生活经验去阅读,决不由观看单一的图视语言可以达到的。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提供给莘莘学子阅读的多是经典范文。细嚼慢咽,字斟句酌,反复咏叹,以在“涵泳”中 求“深入”,这对于构建一个人的人文素养,提高审美能力,无疑具有重要作用。在今天信息时代中,一个明智的语文教师,决不会轻易地舍弃这种教学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搭建的是两个平台,一 个是多媒体运作的平台,另一个是网络信息的平台。 现代教育不仅仅希望我们语文教师善于制作多媒体课件,更要求我们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在传统语文教学最严重的弊端上爆发革命。

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介入,变过去划一、同步的教学为多元、异步的教学;变过去单向传递为多向传递。这为语文教学改革,同时也为学生学习结构的深刻变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读写的基础不单是常规的语言文字,还涉及到屏 幕语言与屏幕图像的表达与解读,信息量大大增加了,无论是课内外拓展阅读还是课内外作业设计,都发生了不少变化,我们不得不强调信息搜索能力的培养。

学生思维方式不再停留在逻辑演绎上,不再满足于对一些概念、术语的了解,而是更多运用归纳方法。 这就与他们掌握的资料、数据密切相关。在这种情况下,资料、数据的质量与可信度如何,就直接影响到归纳的正确性。

课堂教学模式再也不能局限于教师的讲解,而要倡导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式活动,诸如资料查寻、问题讨论、课题研究、论文答辩,等等,构建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模式。

 

 

语文学习的价值不仅是知识与文化的传承,而且 还要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与分享。

 

 

上世纪末,一位记者上门采访台湾学者李敖。只见李敖书房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有的翻开,有的夹着书签。只有房角上那台电脑蒙上厚厚一层灰。李敖笑着 说:“我会玩电脑,可是,我可能是本世纪最后一个拒绝电脑的人。” 在香港工作期间,我曾给一个高中班的学生讲述这件事,然后要求大家写一篇作文:“我未来的书房”。 一篇写道:我未来书房全是线装书,因为只有线装书才能显示出文化底蕴。另一篇写道:我未来书房一本书也没有,全输入电脑中,这是一个微型电子图书馆。

我以为,一个现代人应当善于从传统中汲取营养, 这就离不开对经典文本的阅读与诠释;学会从网络中 获取信息,包括对信息的搜索、筛选、处理与运用。同时,还要走向生活,在绚丽多彩的生活中不断提炼自己的灵性。

某师范大学举行过一期“学科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高级研修班。结束课上,导师说了一句话:“高级轿车送来的牛奶,未必会比破旧马车拉来的牛奶质量高多少。”一位学员嘀咕了一句:“在保鲜这点上,轿车总占有一点优势吧。”想不到被导师听到了,他笑着回敬道:“这要看高速公路上是否遇到塞车了。”

高速公路上塞车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网上语言不规范(如生造词语,中英文夹用,以数字取代汉字),有网上不良信息传播,有黑客作乱,也有青少年学生迷恋网上游戏、聊天以至失控、沦丧,如此等等。

对此,我以为可以坚持三项原则。一、对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不能令人满意的现象,要采取宽容的态度, 需要的不是过多的批评与指责,而是循循善诱,耐心的规劝与指导。二、坚守一条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底线。 传统的信息传播,如课本、书报、刊物,受到载体物理特性的限制,容量有限,纯属单向传播,受众是被动的。可 以经过一定程序的审查,采用行政手段管理比较方便。 而网络将信息“一网打尽”,属于多向传播,受众是参与其中的。因此,网络是信息的宝库,也可能是信息垃圾场。全社会必须对青少年负责,尽心尽力帮助青少年学 生克服道德意识的弱化。三、尽快地在实践中制定出一 套切实可行的游戏规则约束游戏参与者的行为,以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曾记得,当计算机替代各式各样计算器时,人们是一片欢呼;可是,当今天电脑逐步替代人脑时,却引起不少人的恐慌。似乎电脑每提升一级,就制造了一批“傻瓜”,于是有人问:电脑等级提升,是否已经到达终端?一位资深的科学院院士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回答这个问题,最好引用当年英国首相丘吉尔的话,“这不是开始的终端,而是终端的开始。”

 

 

我以为,电脑与人脑,各有各的职能,在今天高科 技时代,谁也不可能替代谁。电脑的强项是记性,而人 脑的优势是悟性;电脑储存的是结论,而人脑储存的是问题。

 

 

关键是提高一代人的信息素养。作为语文教师,现在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把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 合为一体,这二者之间联系的桥梁是提高一代人的信息素养。简单地说,信息素养就是通过多种来源(以图 书与网络为基础)有效地获得、评价、利用信息,来完成 指定任务的能力,这是现代人素质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应有的对策是,在全面提高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水平的同时,要加强校园和家庭电脑使用的监督与指 导,用真善美去抵御掺杂在网络传播中的那部分假恶丑。就语文学科来说,必须要适应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学:转变观念,开阔视野,活跃思路。

从根本上说,语文教学是属于终身教育的。网络将 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社会运作方式也越来越信息化、网络化。我们这一代人将与我们面对的新一代人同舟遨游在信息海洋中,远方的太阳正举起双手欢迎!

 

 

编后语:李敖拒绝电脑,其实并不高明。

 

经典文本的阅读对于提高一个人的文字、文学、 文化素质,对于提高人的精神修养无疑是重要的。但 是把经典文本的阅读与信息技术对立则是浅薄的。 提倡经典文本的阅读并没有错,但是经典文本不等 于纸本,纸本也不等于经典文本;纸本阅读不等于文字阅读,电子阅读也不等于图形图像阅读。强调经典 文本的阅读看重的是它的内容,而不是形式,不是载体。

 

李敖水平很高,他不用电脑,但这绝不说明用电 脑就不能有他那样的水平。否则岂不意味着今后可 能再也不会出现李敖式的人物了?如果真是这样,我们有理由把世界上的电脑统统砸烂!不必杞人忧天。 历史上每当有新技术改变了社会生活方式,比如广播,比如电视,都会有一些自以为高明的人忧心忡忡 “高瞻远瞩”地说一些“英明”的话,但社会发展的事 实每每证明他们错了。这些人的“高明”实质是对新 技术的恐惧和对社会发展的一知半解。

 

为什么不可以用电子阅读器来阅读《红楼梦》 《论语》?电子阅读可以方便地记录、查找、写心得,何乐而不为之?一张小小的光盘可以装几百上千本书, 一个小小的电子阅读器可以装几十本甚至更多的书,且携带保存都方便,何乐而不为之?坐在火车上, 打开手机就可以读《三国演义》,何乐而不为之?拒绝是愚蠢的,读不读,读什么,是否习惯等等都是另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