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境的断想-陆沉的博客-搜狐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20:33:53

    人们常常注意一种思想、言论的内容,而忽略发言者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是在什么样的场景,针对什么说的。结果,要么常常借题发挥,上纲上线,引起无端的争论;或者将理论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胡乱套用,害人害己。

    比如最近著名博客写手杨恒均先生,就惹上了这样的麻烦。他号召宽容,结果人家说他在号召大家宽容强奸犯、杀人犯云云。

    语境的问题,在西方大概是直到现代语言哲学学派的兴起,才引起人们的严重关注。语境,简单地说,就是言谈话语的环境。只有结合语境,我们才知道思想言谈之所指,才可能辨别言谈思想的是非和意义。这个道理说白了其实并不高深。不幸的是,人们在现实中,往往很容易犯死抓住言谈的内容,而忽略言谈的语境的毛病。特别是在西学引入东方的时候,有太多由于忽略语境而造成的误解、误用、滥用,都是由此而生。

    比如大名鼎鼎的“自由”。自由是西方的基本价值观念,传入中国以后,一看到自由这个词,马上让我们想到的是放纵,想干嘛干嘛。结果,好之者乐于效仿其天马行空,潇洒随意;恶之者又大骂其放浪形骸,不负责任,不知廉耻。

    自由,从这个语词的汉语本意看,的确是这二者兼而有之。结果到底是好还坏,值得提倡还是应该当成西方自由化糟粕加以抵制,一时无所适从。

    结果过了一些年,又有从西方取得真经的学者说,你们都误解了,西方的自由主义,含有责任的意思,自由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他们以为他们解释的很清楚了。可在中国人看来,却是更加糊涂了:噢,“自由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那就是说,上饭馆吃饭点菜,胃口有多大,钞票就得有多多。这还用你说。简直是废话嘛。这属于常识,有什么好宣扬的嘛?!

    这就属于没有注意到语境的问题,把西方的自由主义生生变成了又是大实话,又是大废话的东西。

    那么,自由主义的西方语境在哪里呢?我在哲学上一直无法找到正解,直到读了伯尔曼的《法律与革命》,才茅塞顿开。

    西方的自由主义根源其实来自于中世纪的基督教(好多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其实都来自于基督教)。中世纪,基督教要向蛮族化的欧洲人口传道,让他们信仰上帝。这里面就面对着一个与世俗习惯和人情的冲突。比如说有一个人快要死掉了,涉及到遗产怎样处理的问题,也许作为一个基督教信徒,他内心是想着把这些财产奉献给教会,奉献给神的事业的。可是按照世俗的习惯和他的亲情,他应该把财产分给自己的亲属。这是一种世俗的人情压力。这种世俗的压力,对于中国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中国人有,西方人也同样有这个问题。世俗的压力,影响你不敢说出你心里想说的话,不敢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于是牧师出现在垂死者的床前,他们告诉垂死者,只有真诚地信奉主的人,才有希望获得主的拯救。而你对主的信奉,必须是出于自由的选择,你要是屈从世俗的压力把财产留给子孙,那主当然不会拯救你;可你也不必屈从于教会的压力,你自己心里明明不愿意把财产奉献给主,却害怕死后不得升天,而被迫把财产献给教会,那主也不会拯救你。现在你说吧,你自由选择吧,你真心地想把财产给谁?你说吧,请你自由选择。

    所以,还原到特定了历史场景,我们就清楚了,自由的语境,原初是基督教用来启发教徒,在内心深处抵抗世俗压力,坚决地倒向信仰基督教,而采用的一种暗示。其所谓的自由,是摆脱世俗观念的自由;而必然的终点,则是对基督教的绝对信奉。所谓的自由,实际上隐含着极强的目的性,指向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根本就是不自由的。

    自由的这种特定所指,在后来西方近代文艺复兴以后,被逐渐抽象化。一方面,个人遵从自己内心的信仰,这个信仰是什么,不必再是基督教,也可以是佛教、伊斯兰教、共产主义之类的;或者在现实的具体事务中,可以是个人对某件具体事情的个人感受,个人是非观念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由又有点狗屁不是了。

     但是另一方面,在一个人坚持内心的良知,不盲从社会成见流俗,保持个人人格独立;对现实社会弊端进行反思,甚至在某种威逼利诱下毫不妥协,不屈不挠的情况下,自由主义价值观念,就为人们的内心世界提供了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持力。所以才受到西方世界的普遍珍视。

    把这个语境搞明白,自由主义是个什么东东,干什么用的,就清楚了。这样的话,对于中国人来说,找潇洒的话,还是从庄子的逍遥游那里汲取营养吧。人家那个自由主义和您根本就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