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白石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34:54

《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白石屋
                                    
 文/王如良  在地处沂蒙山腹地的一个山坳里,有个仅有几户人家的小山村,人们都叫她“白石屋”。
白石屋位于蒙山亚峰——望海楼子与黄草关之间的山麓处。村子的前面有一条小河,河水自西向东经久不息流淌着,可能是山洪冲刷的缘故吧,小河的河床上大大小小的鹅卵石确实招人喜爱。河水清澈,两岸绿树成阴。巍巍的蒙山悬崖峭壁倒映碧波之中。
这里既是一个植物园,又是一座奇石园。在小河岸边有几块自然形成的白色巨石,搭成了一个大石棚,形状如房屋,先前人们上山砍柴、采药时,常在这里歇脚。到清朝的乾隆年间,人们到这里开荒种地,随后建起了房子搬来定居,就以“白石屋”定为村名。以后来得人多了,又在“白石屋”的下游有人居住,故取名为“下白石屋”。两个自然村只有目前几十户人家百十号人。
白石屋村盛产的板栗,个大子实全国有名,村子的房前屋后比比皆是。最让人喜欢的当属秋收季节,村民们把采集的优等板栗运往全国各地,从而获得了丰厚的收益。
近几年,蒙山山区大搞旅游开发,在白石屋村前的山峪子里,新修了一条环山大道,东西贯通。从这里可以经“风门子口”与蒙台公路衔接。以往僻塞的山涧遐隅,现已车水马龙。白石屋成了蒙山旅游的一大景点之一。
今日的白石屋村,到处是青山秀水、绿树成阴、花海果园与悬崖峭壁相互衬托,大有世外桃源之意,从而使得游人往不思返。这里不仅有蒙山浩瀚的气势,苍翠松柏景美的呼唤,更有美丽动听的山歌、故事。一曲《沂蒙山小调》;“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好风光……”,唱出了沂蒙山的风格、蒙山人的骄傲。当年《沂蒙山小调》的前身,《反对黄沙会》就诞生在这里。
历史推逆到公元1938年,日本侵略军进驻临沂后,当时的国民党第三区行政督察兼保安司令张里元妥协抗日,弃临沂城率部退椐蒙山山区砂沟峪、马头崖、石岚一带。张里元为了扩大自己的武装势力,他买通了当时的“黄沙会”香主(黄沙会的负责人)聂风奎等,采取威胁利诱的手段操纵了“黄沙会”。他利用不明真相的“黄沙会”信徒,充当勇士,以封建迷信等手段阻挠了我抗日军民的对敌斗争,使山区人民怨声载道,置水深火热之中。
1939年初,我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挺进山东。五月份一一五师师部六八六团、津浦支队等2000余人组成东进支队,在师政委罗荣桓,代师长陈光的率领下,越过津浦铁路进驻沂蒙山山区的费县(当时为费南县,费北县)境内。六月份,师部民工队等单位随七团到蒙山前一带活动,宣传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组织村农救会、自卫团、儿童团等,打击了当时的地主武装,解散了反动的会道门,赶走了顽固派县长徐绍业。并同时把各区的抗日武装合编为津浦支队第三团,逐步开创了蒙山抗日根据地。
与此同时,日军趁我一一五师立足未稳,多次向我根据地进行“扫荡”。一一五师在我地方武装的密切配合下,一次次粉碎了日军的“围剿”。我军的接接胜利,迫使日伪军闻风丧胆。
到1940年六月,我抗日军民成立了临、费、沂边联办事处,蒙山的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得以扩展。这时盘踞在东蒙山区的张里元见大势已去,领残兵败将退缩到日照一带。猖狂一时的“黄沙会”也同时自行解体,为此笼罩在蒙山东半部的一块阴云 总算拨去了。为庆祝这一胜利,驻扎在白石屋村的我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长袁成隆与团员们更是欣喜若狂。团员阮若珊高兴的夜不能寐,连夜写下了《反对黄沙会》一词。团员李林,在蒙山民间卖唱艺人所唱的曲调基础上加工填词。经过试唱,朗朗上口。阮若珊就以竹板为拍节,站在村前的一块大石头上试唱。就这样《沂蒙山小调》的前身《反对黄沙会》就在白石屋的一间茅草屋里诞生了。
当时的《反对黄沙会》歌词是:“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风光好,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地见牛羊。自从(那个)起了(哎)黄沙会,家家(那个)户户遭了殃。牛角(那个)一吹(哎)嘟嘟响,强逼(那个)青年上山岗。硬说俺那肉身子能挡枪炮,谁知(那个)子弹穿过见阎王。装神(那个)弄鬼(哎)把人害,烧香(那个)磕头骗钱财。八路(那个)神兵(哎)从天降 ,要把(那个)害人虫消灭光。沂蒙山的人民(哎)得解放,男女(那个)老少喜洋洋。”
这首曲子编好后,在8月份的一次庆功会上,阮若珊唱了这首歌,受到了广大军民的好评,这支歌从而也由沂蒙山飞遍了整个解放区。
后来作者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对歌词不断的修改。建国以后,只保留了原作的前两段歌词,同时也把原作《反对黄沙会》改为《沂蒙山小调》了。修改后的歌词是:“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风光好;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见牛羊;高粱(那个)红哎豆花香,万担(那个)谷子堆瞒仓;咱们(那个)共产党领导好,沂蒙山的人民喜洋洋。”
《沂蒙山小调》一曲成名,六十多年来久唱不衰。蒙山与蒙山人以《沂蒙山小调》的走红而名声大振。蒙山的白石屋村也由此家喻户晓了。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