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与简讯文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17:57

                                        王羲之与简讯文学

                                              
                                               蒋勋

 


    这几年喜欢用简讯与朋友联络。许多在语言上不容易讲清楚,或者不好当面传达的讯息,传一通简讯,方便、快速、避免许多面对面的尴尬或纠缠,言简意赅,非常便利简捷。

    「简」这个字,竹字头,是秦汉时代用来书写的「竹简」或「木简」。
    把一条一条窄长的竹片或木片,削去外层的皮,用毛笔沾墨汁在上面写字。
    写完字的一条条的「简」,用皮绳穿成「册」。册」是象形字,还看得出来是两条竹简穿在一起的样子。闽南语「读册」就是读书,是典雅的古文。

    一片竹简上的文字不会太多,居延、敦煌一带,气候干燥,出土了不少两千年前的汉简,上面用隶书写着简短的书信或记事,文字都不长,竹简的「简」也就通用引申为简单的「简」。

    近几年喜欢传简讯,还有一个原因,因为旅行国外的时候国际漫游的通话费高,用手机讲话太贵,传一通简讯,文字俭省,也省了花费。

    台湾一般称「简讯」,中国大陆则多用「短讯」。
    「简讯」上溯秦汉,很有历史文化的古典性;「短讯」强调「短」,通俗白话直接。

    简讯通常传达完讯息就删除了,手机数据库里也无法容纳太多简讯。
    但是有朋友跟我说留下了我在黄山顶峰传给他的简讯:
    「在黄山看妙笔生花,大风起兮,云烟瞬变,不只自怡悦,也想持赠君。想念。」「妙笔生花」是黄山一座细长陡峻形状像笔的孤峰,峰尖一株松树,
    远望如笔尖绽开一朵花。我看到时大概真心震动,传了一则简讯,
    事后自己也忘了,倒是有心的朋友留了下来。

    简讯有时纯粹只是问候,没有复杂的情境,
    一次过境香港,想起朋友,传一通简讯,──「青霞,过境香港机场,问好!蒋勋」短短十二个字,使我想起东晋人往还问候一清如水的书信「帖」。

    「帖」常常被解读是写书法时临摹用的法帖模板,刻在石头上的称为「碑」;墨迹流传的称「帖」。

   但是「帖」原来指的是魏晋文人之间的书信,因为信上的字写得漂亮,
   读完信,舍不得丢掉,传流下来,成为写字临摹的模板。

   王羲之一千多年来被不断临摹的「帖」其实大都是他写给朋友的信。

   例如 「姨母帖」 :

    「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

    总共42个字,有书写日期,有上下款,内容叙述得知姨母逝世,心情难过哀伤,对人生无常觉得无奈,哽咽鼻塞,不能言语。重复三次出现「顿首」,是晋人常用的敬语,如同今日信中的「某某敬上」。

    以后临摹「姨母帖」的人往往看字体的美,忽略的这是一封短信,其实很像今日的简讯。

    最有名的 「快雪时晴帖」 也是一封信: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连同收信人「山阴张侯」的地址名字总共28个字。前后两次「羲之顿首」的敬语。书信叙述下了场大雪,雪后初晴,用一个「佳」字表示心境,很像今天年轻人用的   「爽」,所以我加了惊叹号。
    战乱之后,王氏家族从北方南迁,王羲之常常透露人生无常的感伤,想安顿自己,却又做不到,也与朋友互勉努力修行。「不次」常在晋人书信中出现,通常在信尾做结束语,有「不说了」的意思。

    这封信的断句有不同版本,解读也不尽相同。
    简讯有时回答特定对象,两人之间可以懂,他人常常不知情境,也无法完全聊解。

    我喜欢王羲之的简讯,收在故宫的 「何如帖」 那么简单,纯粹只是问候:

    「羲之白,不知尊体比复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冷无赖,寻复白,羲之白。」

    27个字,问候朋友身体好不好,回信迟了,因为「中冷无赖」,「中冷」是寒凉的心情,什么都提不起劲,如此无聊赖的生命,「寻复白」以后再说吧,也有「不次」的意思。

   王羲之的简讯传递着战乱流离之后人生的虚无颓废。

把王羲之的字视若珍宝的唐太宗,把王羲之的字拱若星辰的乾隆皇帝,
能够聊解一二分他在乱世给朋友简讯中的落寞与虚空之感吗?

王羲之的「帖」有的是比书信更短的「简讯」,就像 「奉橘帖」 :

「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12个字,大概是送橘子给朋友附带的一纸便条,强调橘子未经寒霜,不可多得。

一纸12个字的便条也流传了下来,还是因为王羲之书法的漂亮,上面大大小小满是帝王收藏家的印记,一封一千五百年前的「简讯」,成为传世的国宝。

作为书法临摹的模板,王羲之的「帖」在文学上被讨论的并不多。
但是我很偏爱这些「帖」里简单平实朴素的文学情感。没有伟大的人生议论,没有刻意造作的文体风格,没有华丽修饰的辞藻,在荒谬虚无的战乱年代,出身于贵族豪门,纠缠在政治污浊之中,王羲之只是平凡书写他的「简讯」,问候朋友平安,哀叹亲人死亡,或高兴大雪初晴的明亮,或与好友分享未受霜寒的橘子,王羲之的「简讯」除了书法之美,也的确传述了晋人偏安江左一清如水的文学风格。

王羲之的简讯文学通过书法一代一代传承,影响了中国文人特殊的「简讯」文体,唐代张旭的「肚痛帖」寥寥30个字,书法飞扬狂肆,如神仙品格,内容却是最日常生活「肚痛」的纪录:

「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取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如何为计,非临床」

在短短30个字间,文字全落实在生活现象中,肚痛,忍不住,服用大黄汤药,可治寒症也可去热,晋人一脉传下来的「简讯」比诗贴近现实人生,比日本的「俳句」更不刻意经营弦外之音,简短平实,却最耐人寻味。

使我耽溺起今日青年们的「简讯」或E_MAIL,或许还是因为王羲之的传承了千年的「帖」的传统吧。

再看一通唐代怀素的简讯「苦笋帖」 :

「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14个字,──「苦笋和茶都好极了,赶快来!」

真正是「简讯」了,直截了当,干净利落,有可以品味苦笋和茶的心境,
自然是令人会心一笑的好文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