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活的原始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1:25:04
    很多年以前,那时候我还在读初中,跟我关系很好的有三个孩子,我们成绩差不多,年龄差不多,甚至个头都差不多,要说不同点,就是家境的不同。

      小A,父亲是高工,受人尊敬,母亲工作也不错,家庭综合条件在我们那几个孩子中是最好的;小B,父母是中层,又是独子,很受看重,排在第二位;小C,父母没什么文化,但是做生意的,最不缺的就是钱——与他们相比,我家情况最不好,我爸那段时间肺病已经开始犯了,每年都要花很多钱治疗,搞得我妈手很紧,对我跟我妹,几乎就是一毛不拔。

      初中时候,已经开始渐渐知道钱的重要了。在我们四个朋友当中,A表面很和善,但实际上他对我们几个的关系,基本维持在家门以外——那时候哪个孩子没去过同学家啊,但是三年的时间里,我们还真没怎么去过他家,唯一的一次,是初三,他生病了,老师让我给他送份卷子。他的家很雅致,一看就知道是那种很有规矩的人家,最让我艳羡的是他家的书柜,高到了房顶,都是我闻所未闻的书。

      不过那次我就在他家呆了一分钟不到。敲开门,把卷子递给他,他道谢,我扫了一眼他那神秘又雅致的家,然后离开。

      小B的父亲跟我父亲是同学,几乎同时来到厂里,后来也几乎同时被提拔,他妈跟我妈年纪又差不多。这样的家庭,多少存在攀比的情况。这种攀比不仅包括男人的工作、女人的内秀,甚至还包括孩子的成绩。不过后来我爸生病,前两种攀比基本消失,只剩我跟小B在学习上的较量,总体上我比他强,但是他能有钱买很多新书,这点我望尘莫及。

      更打击我的是,小B买的这些书,都是我喜欢的小说、文学或者杂志,而他从来不借给我。

      小C是我们四个中成绩最靠后的,但是他家也是最有钱的,不过他父母都没什么文化,又在做生意,所以家里一直很杂乱,堆满了货,他跟他妹妹基本是在没有父母关照的情况下读书的,从这点上说,小C是我们四个中最能干也是最懂事的。他还有一个优点,特大方,跟他出去他总愿意请你吃一毛钱的雪糕。我总去他家,他有了新书总会借给我,所以我跟小C关系最好。

      初中那三年,我们四个男生,基本是在一条线上前进,脑子里没有什么未来的概念,也不知道以后的生活会朝着怎样的路径变化,就这么懵懂地发育着。

      第一个变化出现在初中毕业时。升学的选择有三条路,分别是高中、中专、技校。高中自不必说,中专和技校读3年后,就会回到父母所在的航天部某基地,当技术员或者工人。

      小A、小B和我,都没什么犹豫地选了高中,小C却报了中专。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对未来的意识已经与学历、文化程度联系得越来越紧密。C的选择让我很不理解,他难道不想读大学了?他说他觉得自己的成绩上了高中估计考大学没什么希望,不如读中专去。他父母对此也没有异议。

      C后来就去了中专。A、B和我就上了高中。我跟C一直有联系,他在中专是佼佼者,过得很快乐。再来说我们高中的三个人,A的父亲是一所理科著名高校的老大学生,所以为A制订了一条自己走过的路:读理科,考理科,学理科……可是我知道A对文科的兴趣跟我一样大,他不喜欢理科但是又无法改变父母的决定,只能熬着。

      B到了高中后,认识了很多别的学校过来的学生,跟我们渐渐疏远了。后来我发现他不再买书了,他的钱开始花在了看录象和打游戏机上。小B的成绩到了高二就彻底不行了,全年级几百人,他排300多名。我后来问他,他说总是觉得光啃书本远没有在游戏机里称王称霸来的爽。

      我爸开始也让我读理科,结果被上到高三的我抗争掉了,A曾经也跟我一样抗争过,不过还没成气候就被镇压下去,他家里连雅致的气氛都能成为一种武器。

      转眼又是三年过去,我们等来了高考。小A报的是他爸的母校,我报了外语学院。最后我和小A上了线,小B落榜,后来他父母花了很大一笔钱送他读了一所职业大学。

      小A考的那所大学很强,他一进去就拿奖学金什么的,他爸对他满是期望,经常在别人面前说,儿子上了这所大学,就称了股市里的绩优股。我上的川外虽然只是一所普通学校,不过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所以在里面那四年过得很恣意自由。对我人生影响很大的一些书,都是在大学里看的,这时我已经能很坦然地面对贫穷了。

       那时候我们四个人,分别在四个城市。小A在东北,我在重庆,B在成都,C毕业回了基地,开始做工人。四年后的结局是,小A因为对专业索然无味,开始迷上了网络,后来发展到沉醉黄网不能自拔,毕业时连学位证都没拿到;小B读职大的时候谈了个女朋友,后来怀了孕,打了,女孩对此耿耿于怀,对小B不好,却又不离开,小B22岁的时候,看上去就跟30岁一样。我毕业时拿到了到北京的通知书,而小C已经下岗了。

      对我继续到北京读书的事情,家里起先有些犹豫。当时我妹也要上大学了,我爸手术后身体虚弱,家里当时还是希望我找个工作,这样至少能缓解一下压力。但我很想去北京,最后我跟我爸说,你就当投资原始股好了,以后迟早要涨的。我爸就因为这句话,开始大力支持。

      来北京前,我去见了C。他正在后悔没有读高中上大学,才在竞聘中失去岗位。我也觉得他去读中专是失策,给他讲了大学里很多事情,还给他拿了很多书,当年都是他借给我,现在可以还这份情。

      一晃又是八年,我在北京过着自由的生活,挣的钱是我爸他们的很多倍,而他还记得原始股的说法,并以此为傲。

      之所以写了这么多废话,是因为今天我忽然接到了C的电话,告诉我他刚来北京,开了一家公司。下午我见到了这位八年前的下岗工人,在深圳他已经有了一个做书籍的文化传播公司,现在业务伸到了北京。分公司在建国门,我瞟了一眼资料,注册资金500万元——跟我经常梦想着可以追打主编的巨奖一样多。

      C说,他下岗后就去了深圳,做了很多东西,都失败了,老是奇怪自己为什么没像我一样挖到原始股。后来他想到我那么喜欢读书,那么喜欢读书的人一定会买很多书的,灵机一动,他管父母借了一笔钱,从卖盗版书开始,慢慢从零售走向批发,又从流通做到内容,几年波折,终于有了今天。

      跟C的联系,让我想起了多年未见的A和B。一番打听后,知道A后来靠他原本不喜欢的专业,进了一家公司做技术,后来在2003年考上中文系研究生,现在还没毕业;B工作没两年就跟那女孩结婚了,挣得刚够用,不过他已经有了一个几岁的儿子,这是A、C和我三个人都没有的幸福。

      以前我只以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原来每一个方向都有生活的原始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