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城市安全评估:华盛顿和纽约堪称凶杀之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24:54
时光在战争与和平的交错中飞逝。2006年9月11日,举世震惊并已经深刻改写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911”事件就将迎来五周年祭。
“911”事件和随之而来的系列战争尽管给予人类的教训极其深刻,然而它却未能改变人类古老的杀戮与复仇模式,于是在这5年中,地球目睹了人类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愤怒与悲叹的循环。
而真正因为“911”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是人类的城市安全观念。
在城市安全领域,社会治安和影响公共安全的突发性事件是传统意义上的核心领域,对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城市而言,特别是曾经免于 世界大战直接波及的美国城市,恐怖事件正是在“911”之后才被置于城市安全领域的核心位置。于是,今天我们评判一个城市是否安全时,又多出了一个标准:它是否易受恐怖袭击?
只多了这一个标准,世界城市安全的排行榜就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原来在各类安全排名中位居前列的美国和欧洲名城,现在开始现身于排行榜的中下游,而美国人的骄傲——纽约和华盛顿,也开始被专家学者们划到“低度安全城市”的行列。这对美国这个世界头号军事强国而言,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当然,《环球》杂志此次进行的世界城市安全评估同样看重传统的社会安全领域。因为在相对和平的地区,人类同样面临着种种困扰:先进与落后,发展与均衡,穷人与富人,社区与外界,人类与环境,……无数几千年来一直折磨人类精神的矛盾今天依然令人头痛。这些矛盾的不断累积和偶尔集中爆发,也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安全。
做一个这样的排行榜,除了扫描目前世界城市安全的基本状况,为人们的出行和生活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外,《环球》杂志编辑部更愿借此机会表达这样一个祝愿:无论外部的冲突还是内部的隔阂,都无法阻挡人类对于和谐世界的向往。
华盛顿2006:“凶杀之都”再度归来?
《环球》杂志驻华盛顿记者/杨晴川
美国首都华盛顿有许多美称,比如“纪念碑之城”、“美国心脏”甚至“世界之都”等等。然而,从社会治安而言,这座世界闻名的城市却令人失望。
上世纪80年代至90代初,华盛顿的凶杀案发生率在美国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名列榜首,因此当时也有了“凶杀之都”的恶名。后来随着城市改造运动和治安工作的开展,犯罪率逐步有所下降,华盛顿也就慢慢摘掉了这顶帽子。
然而今年入夏以来,华盛顿连续发生凶杀、抢劫等恶性案件,而且案发区域从犯罪集中的城市东部和南部边缘地带向市中心、乔治城等繁华地段扩散。
据有关统计数字显示,自7月以来,华盛顿已发生14起凶杀案,死者包括一名来自英国的年轻政客。与此同时,在过去30天内,该市抢劫案比去年同期上升14%,使用致命武器进行攻击的犯罪增加了18%。
这一状况迫使市政当局于7月11日宣布全城进入“犯罪紧急状态”,一方面增加人手,要把警员人数从3800人增加到4150人;另一方面调集警官到犯罪高发地段加强巡逻。
然而,犯罪激增势头并未消减——就在11日当晚,离白宫和国会不远的华盛顿纪念碑附近又接连发生两起歹徒持枪抢劫游客的案件,其中一名女受害人还遭到性侵犯。
面对此种状况,华盛顿各界不由惊呼:难道真是十年一个轮回,“凶杀之都”再度归来?
富人也没了安全感
《华盛顿邮报》近日的一篇报道说,由于犯罪再次抬头,如今在华盛顿,可能没有一个地方能让人感到绝对安全。无论你是在亚当斯-摩根一带泡酒吧,还是在H街使用自动提款机,或是和爱人一起牵手漫步在夜色中的国家林荫大道,或在乔治城逛时尚店,都有可能遇到不测。不是被人拿枪顶住脑袋,就是被人用刀子指着喉咙。
如果他们光是劫财,那就是万幸了。因为从最近发生的种种恶性案件的特点来看,歹徒作案目标似乎不仅仅是受害人的钱财。即使受害人毫无反抗地交上财物,也有可能遭到毒打、强暴、绑架甚至杀害。
抢劫案在华盛顿并不是新鲜事。在一些低收入社区,一般冬季的几个月里,从别人身上抢夺名牌服装的劫案都会急剧增加,而且受害人时常被杀害。但因为这类犯罪局限在黑人社区,市政府或主流媒体一般都不以为然。
但目前的状况却与以往大不相同,作案区域扩大到了全城,作案目标也不分种族。居住在高级住宅区的富人们也第一次有了不安全感。
城市改造是非多
从1994年到2005年间,华盛顿的犯罪率持续下降,凶杀案从每年399件减少到195件。美国当局将其归功于所谓中产阶级化(Gentrification)的城市改造运动。
所谓中产阶级化,指的是西方国家的城市更新运动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出现的一种现象:一些较富裕的居民陆续从郊外迁入市区,而市区原有的贫穷居民则被迫逐渐迁出。其本质是富有阶层的居民通过一种小规模的社区更新过程,重新占据城市中心的土地资源和生活空间。
在华盛顿,这一运动体现为象征着现代都会文明的地铁不断向城市边缘扩展,而一些原有的贫民区,如亚当斯-摩根、唐人街和哥伦比亚高地等地的穷街陋巷则被拆除,被拔地而起的数百座高楼大厦所取代。原来住在郊区的白领阶层纷纷搬进新近落成的高级住宅区,而为有钱人服务的高档酒店、餐厅、酒吧、商场、戏院等各种休闲服务设施也应运而生。而原来的贫民则因地价太高而被迫迁出,这样中心区的犯罪率也就随之下降。
但是,有些分析家指出,由于城市的中产阶级化,许多贫民被迫离开原有住所到城市边缘地带居住,在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被进一步边缘化,久而久之,不免会对新来的富裕居民产生不满和仇视,从而出现一种“仇富”心理,进而通过犯罪等极端手段来报复;而新来的富人由于在郊区生活惯了,不能一下子适应都市的生活习惯,缺乏必要的警惕性,又给犯罪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华盛顿警察局长拉姆齐说,许多新来的富人晚上到酒吧或夜总会找乐的时候,常常和在郊区生活时一样,把车停在几个街区以外的地方,清晨时分才出来。而这段时间街巷空空,是犯罪分子作案的最佳时机。
当然也有另一种观点认为,问题并不是出在受害人身上,也不是什么“仇富”心理的作用,因为许多贫民也沦为受害者,而且许多人经常是为了多挣点儿加班费而在下夜班时被歹徒侵害。
枪支管制,行百里半九十
华盛顿市政府治理犯罪的一项主要手段是禁枪。和其他许多美国大城市一样,华盛顿市政府从1977年开始在市区内实施枪支管制,平民持有手枪将被视为犯罪,而民间所有的枪支弹药都必须在有关部门登记。
然而,许多批评人士却指出,由于许多原因,华盛顿的禁枪令实际上没有可操作性,“防君子而不防小人”,反而在方便了犯罪分子作案的同时,限制了守法公民自卫的行动。更有人指出,近来出现的犯罪风潮,正是禁枪种下的恶果。
少年犯问题严重
华盛顿警察局长拉姆齐表示,今年以来,因抢劫被捕的青少年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近一倍,以黑人居多,5、6个一伙,年龄在13至15岁左右,持有手枪,作案手法十分恶劣。
与青少年武装抢劫案件上升相关的是,因非法持有枪械而被捕的青少年也迅速增加。这种情况使警方颇感头疼。拉姆齐说,这些半大小子“因无知而无畏”,下手极重,手段残忍,而且被捕后没有丝毫的悔意。
而根据作案者多为青少年的特点,有人又提出一个观点,认为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好沦落于社会边缘的青少年的问题。作案的这些青少年经常都有类似的背景,即从小被家庭遗弃或受到家庭暴力,而学校和社区又没有给予他们应有的关怀,他们或者曾经也是犯罪受害者,而对暴力、毒品的耳濡目染,对社会和家庭的仇视,使其逐渐走上犯罪道路,而且屡教不改,在犯罪的深渊里越陷越深,终成社会大患。
根据华盛顿警察局的有关记录,今年以来因武装劫案被捕的青少年中,有200多人有前科,其中114人是第二次犯罪,74人是第三次,最多的有14次。
而美国法律对青少年犯罪处置甚轻,连续5次抢劫被捕才会被劳教,而且3个月后便予以释放。而且官方对于这些青少年的司法处理过程对外全部保密,因此当他们出狱后回到社区,没有人知道他们曾经犯罪,因此就无法采取相应的改造和防范措施。
日本对于社会治安是否良好的评判标准非常清晰,这个标准不是警察局的破案率,更不是发案率,而是要看舆论调查日本国民的安全感是否增强。
日本:摄像头无处不在
《环球》杂志驻东京记者/钟沈军
初到日本,作为一个外国人刚开始是特别谨小慎微的,但时间一长,脑子里这个安全的弦就放松了,因为日本确实称得上是一个安全的国家。虽然目前日本社会的犯罪率较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有所上升,日本每天的电视和报纸也常有一些杀人害命之类刑事案件的报道,但这不能从整体上否定这个国家良好的社会治安。
社会安全看“门道”
我的一位女同事拜访在东京工作的一位女同学,晚上12点才回来。分社社长提醒说,日本虽然社会治安良好,但是女孩子晚上一个人走夜路,又是外国人,还是要当心的。但曾驻站美国的分社社长还是说,好在日本社会治安不错,要是在美国,还不知道得有多担心。
日本治安较好,我也有同感。晚上,走在安静的小路上,自动售货机隔三差五地映入眼帘,这些机器不需人守护,24小时随时可以完成交易。我不禁感叹这要是引入中国该是多好的商机。但同事却一句话就把商机说没了,他说自动售货机的玻璃能经受住中国的治安环境考验吗?
和有些社区内保安24小时巡逻、家庭铁护栏防备森严相比,东京的高级生活社区惠比寿社区是向社会开放的,社区没有大门,没有围墙,这里很多的家庭一道小小的门一点儿不高,仅仅是个装饰,而门的两侧分别写上男主人与女主人的名字,这也许就是大门的唯一作用了。
日本农村的社会治安形势也比较好,这一点也可以从大门看出来。今年上半年我在日本中部的松本高原采访,当地农户岩垂清人的住房甚至可以用 豪宅来形容。和一般的农户不同,他家的门高大,装饰一新,像是中国传统中名门望族的大门,门后的庭院栽上了几棵松树,从墙外只能透过松树间的夹缝隐约看到一栋两层高的别墅似的住宅。
这个大门看上去防卫森严,但是实际上也仅仅起到一个装饰的作用,从左边绕开大门就可以进入庭院。可以说,这个大门从一个侧面既反映了目前松本地区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现实,又成为当地社会治安比较良好的标志。
日本社会相对比较安静,而那种路不拾遗的踏实感常常让我感到一种心灵放松的宁静。
敏感负责的日本警察
作为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部门,日本警察的作用是不能不提的。
到日本呆了一段时间以后,发现几乎每个十字路口都有巡警派出所,巡警派出所平时肩负着一些给行人指路的职责,当然社会治安也在治下。警察一般是过一段时间骑着单车出去巡逻一次。巡警派出所张贴了一些大案要案犯罪嫌疑人的大幅照片,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这些巡警派出所由于在东京成网络分布,警力延伸到社区,因而出警非常迅速,同时也容易形成联防体制。
我的一个同事刚到东京时,没有开车,而是骑一辆红色的单车,可能是车太小、他本人个子又太高的缘故,他骑着车子看上去不大协调,而这时常被警察注意到,于是他几乎在每一条路口都会被盘问。我这个同事很不耐烦,他说问一次两次让人觉得警察是认真负责,问多了实在是被问烦了。但是,由于每次把他拦住的警察都不同,所以他虽然烦恼但又无法发作。
科技治安无处不在
日本的治安好坏与日本先进的科技系统也有关系。几乎每个街道都有监控的摄像头,一些车库、僻静小巷也有摄像头,不过有些地方的摄像头是假的,可是“摄像头”的小红灯也是一闪一闪的,真真假假让人无法分辨。有些地方看不到摄像头,但是有个醒目的地方立个看板,上面写着:这里装有防止犯罪的摄像头。到现在为止,我也不知道是真还是假,心想说不定还是一出“空城计”呢。
但是,摄像头的作用还是有的。日本有一些街道、站台是禁烟的,但是人吸烟很难取证,这时摄像头就管了很大的用。我有一次就发现日本一则电视新闻还真播出一条新闻,根据摄像头的监控录像,这个行人违禁吸烟,在监控录像面前不得不认罚。很多刑事案也是根据摄像头监控录像的现场记录而侦破的。
日本每年还有很多的专利发明着眼于防范犯罪。媒体曾报道过一家公司开发了一种防范犯罪的新型电梯,该电梯内通过设置一种摄像机可以对电梯实行监控,并会自动对拍到的影像进行分析,而当电梯内出现声音过大等异常情况时,电梯会自动喊话“请安静,请安静”,同时会发出刺耳的警报声。这种电梯自身不会去抓犯人,但是可以防范犯罪。
日本的社会治安良好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比如说日本的教育水平较高,对于给别人添麻烦之类的事情是很忌讳的,更不用说犯罪了。而且日本因为犯罪率低,一出事媒体就要报道。在十分重视信用的日本社会,人犯罪后他的生存和生活要受到很大的影响。
公共安全的宏观理念
日本社会治安较好,根本的原因是城乡差别不大,地区差别不大,国民基本上能安居乐业。
由于二战后迅速从废墟中实现经济起飞,日本社会有产阶级层面不断扩大,这成为日本社会稳定安全的基础。同时,即便是对于一些弱势群体,社会也有完善的生活保障制度,对于无房户,政府也出台了一些廉租房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这些都发挥了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对于降低犯罪率具有切实的功效。
其次,日本社会独特的管理模式也不能不说。社会的管理理念是倾向于创建安全、安心的环境。公务员自不必说,日本很多企业都有年功序列制度,只要员工踏踏实实做事,企业一般是不能随便炒鱿鱼的。由于社会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都比较到位,整个社会相对成熟,人心浮躁的因素相对少了很多。
再者,日本社会是比较讲规则的,同时由于规则成为共识,社会踏踏实实做事的氛围较强,杀人越货、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的理论在这里难有立身之处。
日本的文化是一个相对追求均贫富的文化,这里最经典的理论是樱花代表日本,日本的优势在于日本人的集团精神。虽然日本社会的贫富差距在世纪之初的几年有所扩大,但是日本文化中追求相对整齐划一的特性,一方面限制了一些优秀人才“木秀于林”的想法,同时也形成了极强的道德约束。
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日本对于社会治安是否良好的评判标准非常清晰,这个标准不是警察局的破案率,更不是发案率,而是要看舆论调查日本国民的安全感是否增强。一位常驻日本的中国资深记者说,破案率很高,但是家家户户都装有铁窗,这能是社会治安良好的标志吗?
巴黎:“浪漫之都”的防火墙
路易
说到移民人口庞大的巴黎的社会治安,许多人马上会想到去年11月发生的郊区骚乱,很自然地就认为巴黎治安状况很差,再加上媒体的大肆渲染,巴黎似乎成了动荡之都。然而巴黎真的那么不安全吗?
给你自在的安全感
巴黎是一个不能听人说、只能自己去感受的城市。
走在巴黎的街头,你看不到警察,无论是巡逻警,还是交通警。只是在总统府和议会大厦等处,可以看到一些全身戎装的人在把守,而他们似乎也很悠闲,完全没有人们想像中的庄严和冷酷。
夏日的余晖到晚上10点多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蒙马特高地上的圣心教堂周边开始热闹起来。这里的咖啡馆和酒吧享有盛名,而许多巴黎人也喜欢到圣心教堂前纳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共同构建着一幅幅和谐的画面。
只要避开特别偏僻和敏感的地区,巴黎的夜色可以让你尽情地欣赏。就是在晚上11点至12点,你仍可闲散地漫步街头,或在街边的咖啡馆、酒吧小坐。
这种宽松的氛围与巴黎市政当局的努力分不开。街面上看不到警察,却能让你享有安全的感觉,巴黎市警察局靠有效的维护治安方法达到了这种看似不易取得的效果。
一道立体的防火墙
巴黎警察局利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来告知人们应该如何预防犯罪。
巴黎警察局的网站内容丰富、更新快。在那里,可以查看各种法律法规;可以实时查看交通状况;可以看到哪些地方有集会,以避免陷入混乱、嘈杂之地……
警察局编撰有预防犯罪的手册,详细介绍预防犯罪的措施。警察局还经常通过媒体普及预防犯罪的知识。
为增进民众对预防犯罪的重视,巴黎各级警察机构强化与一些预防犯罪组织的合作,包括“犯罪预防协会”、“犯罪预防组织联系中心”等。这些组织着力告知民众,如何免于被害及遭遇犯罪时的应变措施。
此外,巴黎还有数个犯罪预防示范区,它们均是娱乐场所集中、犯罪率较高的区域。每年定期在这些示范区组织犯罪预防示范活动。对一些大众化的娱乐场所,警察局全年不间断地派员至此,消除企图危害秩序的不法活动。警方还推动当地居民与相关行政组织组成犯罪清除促进委员会,对犯罪的倾向进行研究,以尝试防止有组织犯罪活动的发生。
为了应对巴黎各种影响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的发生,巴黎配备了5000多名警察、4000多名警员和6000多名消防队员。其中,有骑车、骑马、开车、滑轮等各式各样的警察巡逻。
同时,警察机构还设立了由50多个人组成的公关交流处,主要负责巴黎警察局对外宣传工作,包括及时发布突发事件,联系、沟通新闻记者等工作。
高效出警
巴黎市的警力比较充足,平均每100人左右就有一个警察,因此城市对社会治安的防控能力较强。尽管你看不到警察,可是发生突然事件时,警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抵达现场。
笔者曾目睹过这种高效率。两辆汽车在环城公路外的一处街道相撞,仅过了5分钟左右,警察、消防员、医护人员纷纷到场,积极展开救治和勘察、清理现场工作。
在7月1日晚法国队在 世界杯四分之一决赛中战胜巴西后,香榭丽舍大街上热闹非凡,人群中很难看见警察的身影。但当一名球迷因燃放焰火受伤倒地后,不知突然从哪里出来十几名警察,维持秩序并救助伤者。
巴黎市警察局拥有很全面的监控系统,确保对城市秩序的维护和应对突发事件。治安和交通两个监控中心共享330多个摄像探头,监视着主要的大街和场所,探头可360度旋转,最大视距可达两公里。
移民增长迅速、失业率居高不下、移民融入主流社会存在困难,这些问题确实困扰着巴黎市政当局。在少数族群聚居的地区,偷盗、抢劫事件时有发生。
巴黎市政府已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并正在积极采取措施。一方面,强化治安措施,通过新的移民法案控制外来移民的涌入;另一方面,调整社会福利政策,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压力。
每个国际化都市都会有斑点和污迹,但毕竟瑕难掩瑜。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浪漫之都”仍然是一个散发着无穷魅力、敞开安全大门的理想去处。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里约社会治安不靖的根源是贫富差别过大、社会两极分化,而这又是巴西长期重视经济增长忽视社会发展,重视市场效率忽视社会公平的结果。
里约:贫富鸿沟是犯罪之源
《环球》杂志驻里约热内卢记者/杨立民
曾为巴西首都的里约热内卢(以下简称里约)依山傍海,风光秀丽,是巴西第二大港口和经贸中心,也是世界着名旅游胜地。然而,美丽的风光和发达的经济并未给当地居民带来安宁幸福的生活,严重的贫富差别和毒品枪支泛滥使社会治安不断恶化,居高不下的犯罪率把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变为“全球犯罪之都”。
怵目惊心的统计数字
在美国人类资源调查中心去年公布的对全球215个城市居民 生活质量的调查报告中,里约市排名第118位,其主要原因就是社会治安恶劣。里约在10分制的社会治安评分中仅得了1分。
据官方的里约公共安全学院的统计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人口只有约610万的里约市发生各种刑事案件77703起。在涉及人身安全的案件中,有621人被谋杀,142人被正当防卫人打死,476人失踪,121人被强奸,7458人被打伤,其中6人因伤重死亡。警方还找到死因不明的尸体109具。
在涉及财产的案件中,第一季度共发生18837起抢劫案,其中包括633起抢劫商店案、107起入室抢劫案、6775起行人被抢案、20起“闪电绑架案”和12起抢劫银行案。在抢劫案中有23人因反抗被杀(不包括在上述被杀人数中)。此外还有大量偷窃、诈骗和敲诈勒索案。
里约抢劫和偷窃汽车问题十分严重。今年第一季度,全市共有6091辆汽车被歹徒用暴力抢走,2727辆汽车被偷。被警方找回的汽车只有3659辆。
第一季度,警方破获贩毒案件1355起,抓获各种犯罪分子1860人,缴获各种武器1402件。5名警察在执行公务中牺牲。
歹徒胆敢抢军营
里约的凶杀案主要发生在犯罪集团或贩毒团伙之间的火并当中,也有部分被流弹击中的无辜平民。而对大多数民众来说,抢劫是对安全的最大威胁。里约每月平均发生2000多起拦路抢劫案,300多起公共汽车内抢劫案,2000多辆汽车被抢案。巴西媒体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里约居民本人或者其家庭成员遭受过抢劫。记者本人开车在路口等候绿灯时曾两次险遭抢劫。
“闪电式绑架”是近年来兴起的新抢劫方式,受害者基本都是中产以上阶层人士。歹徒抓住目标后,持枪胁迫被绑架者驾车到自动提款机取走 信用卡上的现金,或者到被绑架者家里洗劫。一旦得手后马上放人,自己也迅速逃跑。
入室抢劫的主要对象是高档公寓,作案者都是持枪团伙。虽然这些公寓都有24小时保安和摄像监控设备,但还是难逃厄运。这些团伙一般先派一个人假扮邮递员或送货员骗开门,制服门卫后所有歹徒一拥而进。或者是歹徒开车停在公寓车库附近,等业主开车进车库时跟着把车开进去,制服业主后再控制门卫。车库内和楼门内留人盯守,进来一个抓一个,其他人在楼内挨户洗劫。
里约的犯罪集团不仅抢劫民宅,而且敢抢劫政府机构,甚至胆大包天地抢劫军营。今年3月,一伙歹徒夜里突袭一个陆军哨所,抢走了一个班士兵的武器弹药。巴西陆军出动大批士兵和坦克包围了枪匪可能藏身的贫民窟,并与他们多次发生枪战。十几天后,军方通过线人才找回被抢走的枪支,案犯却仍逍遥法外。
外国游客成重要目标
近年来,巴西政府大力发展旅游,来里约旅游的外国游客大量增加。里约犯罪集团也不失时机地把外国游客作为打劫目标。影响最大的一次打劫发生在今年4月。在那次事件中,载着33名英国游客的旅游大巴在从国际机场赶赴市内宾馆的路上被一伙歹徒截住洗劫,游客损失钱物达19万美金。
外国游客云集的科帕卡瓦纳海滩是抢劫案多发地点。里约的海滩对所有人免费开放,因此很多歹徒混杂其中。少年犯罪团伙也经常在海滩偷抢游客钱财、相机。
中国团组和游客是里约犯罪集团觊觎抢劫的目标。虽然我驻里约总领馆和当地的华侨华人旅行社在接待国内团组时都反复强调注意安全,但还是有人放松警惕。
去年,国内一团组6人晚上9点多还到旅馆对面的科帕卡瓦纳海滩散步,结果才走了十几分钟就被一伙歹徒放倒,护照和美金被抢,一人受伤。据我驻里约总领馆了解,2005年至少发生了十几起国内团组在里约被抢、被盗和被伤事件。
贫民窟成为罪犯的摇篮
在里约可以看到世界上最强烈的贫富反差:山下是豪华的饭店和公寓,山上则是密密麻麻、低矮破旧的贫民窟。里约市现有贫民窟650个,贫民窟人口达120万,约占全市人口的五分之一,而且人数逐年增加。贫民窟生活环境恶劣,聚居着大量外来人口和失业人员,贩毒、抢劫成为他们之中很多人赖以生存的手段。
在贫民窟生长的很多孩子从小就受到大人犯罪的耳濡目染,很多十来岁的孩子就贩毒、吸毒、舞刀动枪。今年初,在里约贫民窟成长起来的一名着名歌手拍了一部反映贫民窟孩子生活的纪录片。片中的孩子们说长大了没有别的事干就去贩毒、抢劫,他们不怕死。他们的游戏活动之一就是按犯罪集团的规矩惩处叛徒。
里约的贫民窟主要被红色军团、第三司令部和友之友三大贩毒集团控制,政府官员、警察和不在其中居住的人都不敢轻易进入。贫民窟成为这些贩毒集团的“国中之国”,所有居民及商店和学校都必须听从贩毒集团头目的命令。
每当有贩毒集团头目被抓或被杀时,贫民窟内的商店必须停业,学校必须停课。即使政府派大批军警进入贫民窟进行保护,商店老板也不敢开门营业。
这些贩毒集团拥有走私来的先进武器,经常和警方展开枪战。贩毒集团之间为争夺地盘也不时动武火并,场面之激烈犹如一场战争。
不断膨胀的贫民窟成为里约暴力犯罪的孳生地。巴西历届政府都推出一些改造贫民窟的措施,但都因为需要巨额投入而无法具体落实。贫民窟是里约和巴西政府面临的最头痛的城市社会难题。
里约人全方位防范
为了保护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里约人在居家、出行、穿戴等方面都采取了防范措施。政府也在案件多发区安装电子眼,在贫民窟山顶建立侦察塔,以监控犯罪分子和贩毒集团的活动。政府还决定在易发生枪战的主要街道两侧建造防护墙,以防止司机和乘客在黑帮交火中或警匪枪战中受伤。
里约的居民住宅楼普遍门禁森严,楼门、车库门甚至楼周围都有电子摄像头监控。人们进出都由24小时值班的保安在楼内用电动按钮开门。
由于抢劫行人案件较多,里约人上街都不会带很多现金,购物多使用信用卡和支票。女性上街都不戴贵重首饰,男女老少的衣着大多朴实无华。里约的抢匪一般夺财不害命,抢劫杀人的比例很小。因此警方特别提醒民众遇到抢劫时不要反抗,也不要乱动。如果被抢人要解开安全带或掏钱包时事先要告诉抢匪,得到允许后再动。
里约社会治安不靖的根源是贫富差别过大、社会两极分化,而这又是巴西长期重视经济增长忽视社会发展,重视市场效率忽视社会公平的结果。巴西政府正在改变过去不合理的发展模式,加大社会投入。但是要大幅减少里约的暴力犯罪,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如今,每当记者外出看到开罗街头到处可见的全副武装的警察和呼啸而过的警车的时候,已经感到习以为常了,心里也确实感到很踏实。
开罗:一切只为你安全
《环球》杂志驻开罗记者/辛俭强
埃及首都开罗位于尼罗河三角洲顶点以南14公里处,约有1700多万人口,占全国总人数的1/4。开罗不仅是埃及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世界上十个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非洲最大的城市,同时还是非洲及阿拉伯国家的文化中心,重要的国际航空站。
开罗专设旅游警察
开罗城古迹遍布,现代文明与古老传统在这里相互交融,东西方文化色彩在这里相互辉映。一条浩浩荡荡的尼罗河将开罗分为两半,城西有大量20世纪初的欧洲风格建筑,城东则以古老的阿拉伯建筑为主。法老文化、希腊、罗马文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各种各样的文化像沉积岩一样在这里堆积和保留,为游客提供了最生动的历史标本。
这样一座城市,其治安状况当然不仅仅关乎这里百姓日常生活的稳定安康,也关乎这个国家的国际声誉,因此,埃及政府始终把首都的治安管理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目前,开罗的治安状况非常稳定。特别是安全机构建立了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国家安全总局、中央安全部队、旅游警察部队构成了首都一张钢铁保护网,全面保障首都的安全。他们高效率地处理紧急突发事件,做到防患于未然。
身为外国旅游者,更能切身体会到无处不在的旅游警察在身边静静地保护着他们的安全。埃及是世界上少有的为了保障旅游安全专门设立旅游警察部队的国家——不过这也难怪,旅游业是埃及四大外汇收入来源之一,保护好旅游者的安全,也就是保护好了埃及的钱袋子啊!
全副武装保安全
由于国家部委和政府机构密集,大型高档饭店鳞次栉比,国际政要和商贾云集,金字塔、埃及博物馆等世界着名景区、景点众多,开罗的安全保卫措施与埃及其他地区相比更加细致和严密。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末发生过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后,埃及政府更是异乎寻常地重视保护城市安全。
走在熙熙攘攘的开罗街头,你会看到在重要的建筑物和旅游设施周围都有武装警察、安全部队和便衣,他们全副武装,甚至还配备了装甲车、重机枪、钢板掩体和专门扎轮胎的钢板钉。
为了防范恐怖分子把旅游饭店当作袭击目标,当你开车进入大饭店的停车场或地下车库之前,饭店的保安人员会要求你熄灭车子的 发动机,让警犬绕车一周嗅一嗅有没有爆炸物的气味,还会要求你打开车子的后备箱仔细进行查看。最后,你还要把车子的行驶证和自己的驾照交给他们,他们会给你发一个号牌,等你办完事出来时,再用这个号牌交换自己的行驶证和驾照。
此外,饭店任何一个进出口都设置了电子安全门,你不得不从口袋里一一掏出凡是能够引起电子探测仪器报警的物品,甚至香烟盒也包括在内。
开罗旅游警官穆阿塔希姆谢里夫上校告诉《环球》杂志记者,埃及内政部对于旅游团有一整套严密的保安措施,载有游客的巴士只要一起动,就会有警车一路随行。旅游巴士每抵达一个景点,那里的旅游警察就会立即登记车辆牌照,询问司机从哪里来,还将到哪里去。
如果旅游巴士出了这一警区的管段,那么下一个警区就会派警车像接力赛般地跟上。有时在某些存在潜在安全隐患的地区,甚至还会有荷枪实弹的旅游警察上车陪同。这些旅游警察都是经过严格的训练和精心挑选出来的,每个人都精通英文,有的人还会讲其他外语。
谢里夫说,分布在首都各处的大型广场和旅游景点总是人员密集,情况复杂,犯罪分子混杂在人群中伺机作案的机会很大。在这种情况下,警方只能采取高度防范措施,对往来车辆进行盘查,对行人携带的可疑箱包进行检查,尽最大可能把可疑分子阻挡在旅游设施集中的地方之外。
当然,警方采取的安全措施,有时并不被每个人所理解,有的人反倒感觉似乎处处都不安全,有的人甚至表示很反感。谢里夫解释说,这都是预防性的安全措施,旅游者完全没有感到担心和害怕的必要,只管尽情领略埃及迷人的风光和景致就行。
谢里夫说,也许这一切会让你觉得心烦意乱,但起码你的安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障。而且,这些措施完全不会妨碍旅游者行动的自由,也不会给他们造成任何的麻烦,许多外国游客在结束埃及之旅的时候都表示他们在埃及感到很踏实。
危险无处不在
谢里夫非常认真地对《环球》杂志记者说,犯罪分子在制造事端时可不区分是埃及本国人还是外国游客。例如在西奈半岛、沙姆沙伊赫、宰海卜发生过的恐怖袭击事件中,埃及本国人死伤的数字比外国游客还要多。
谢里夫还强调,恐怖事件随时可能发生,警方一刻也不能放松警惕。他给《环球》杂志记者讲起了发生在开罗的几起针对旅游目标的恐怖袭击事件。
去年4月7日的下午,在埃及老城区着名的汗 哈里里民间手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市场附近的一条小街上,一名骑摩托车的男子突然向人群扔下一枚炸弹。爆炸造成4人死亡、近20人受伤,死伤者中近一半为西方游客。
同月30日,一名恐怖分子在逃避警方的追捕时无路可逃,纵身从市中心埃及博物馆背后的高架桥上跳下,同时引爆了身上捆绑的炸药,造成1人死亡,至少7人受伤,伤者包括4名外国游客。在爆炸发生后不到两小时,这名恐怖分子的妹妹和未婚妻为了报复,在通向萨拉丁城堡附近的路上持枪袭击一辆旅游巴士,迅速赶到的警察当场将二人击毙,幸好没有游客伤亡。
这些恐怖袭击事件促使埃及内政部采取了“铁拳”措施,打击犯罪和恐怖活动。街上部署的警力更多了,警车不分昼夜24小时地在街头巡逻。警察都配备了先进的通讯设备和轻型武器,随时准备应对突发事件。
对于政府在首都采取的保安措施,市民普遍表示理解和支持,他们认为政府用铁拳来对付任何犯罪行为都是非常必要的。
35岁的建筑工程师艾哈迈德阿卜杜拉对《环球》杂志记者说,“首都目前治安状况真的非常好,这让我们感到放心和安全。当我们走在大街上,即使是在午夜过后,都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因为随处都有警察在保护着我们。”
阿卜杜拉回忆说,“那天自杀性爆炸袭击的时候,我正好陪伴家人路过附近,我们当时都感到非常的恐惧。但很快我们就镇定下来,因为我们看到大批警察一下子就赶过来了,他们立即封锁了现场,并把人群疏散到安全的地方。”
如今,每当记者外出看到开罗街头到处可见的全副武装的警察和呼啸而过的警车时,已经习以为常了,心里也确实感到很踏实。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哪个城市的住宅全部架设着4000伏的高压电网?
哪个城市的路口竖有犯罪高发区的警告牌?
哪个城市的银行下午三点半就让铁将军把门?
哪个城市一到晚上就沦为“死亡之城”?
约翰内斯堡:暴力死亡率高出世界6倍
《环球》杂志驻约翰内斯堡记者/陈铭
约翰内斯堡是被全世界公认的以“犯罪之都”而着称的非洲大都市。无论中国人、美国人,还是法国人、日本人,甚至非洲的肯尼亚人和埃塞人,都对这个南非最大的城市谈虎色变。
“你能告诉我世界哪个城市的社会治安要比南非的约翰内斯堡更糟吗?”《环球》杂志记者曾向南非豪登省社会治安方面的发言人约翰莫迪提问,这位拥有8年警察经历的反对党民主联盟资深议员无奈却坦率地摇摇头说:“没有。”
周末是犯罪多发时间
约翰内斯堡所在的豪登省,每天就有10人被谋杀,19人被抢劫,33人被强奸,153家被入室抢劫,205个家庭遭到偷盗。许多十字路口成为歹徒横行霸道、肆无忌惮抢劫的地方。
南非大学最近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南非是世界上犯罪率最高的国家,其暴力死亡率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6倍。在总人口为4690万的南非,每年因暴力死亡的人数超过27000人,平均每天有74人成为暴力犯罪的牺牲品。
研究社会暴力的专家分析,一天中早上6~9点和晚上6~11点是犯罪活动最频繁的时间,一周中周末是犯罪多发时间。私人住宅,尤其是女子家庭,是最容易受到暴力攻击的目标。
在诸多原因之中,枪杀受伤是导致暴力死亡的主要因素。据估计,南非境内有300~400万非法枪支。2004年有6167人因枪杀死亡,其中86%是属于暴力问题,13%是自杀,无意伤害的还不足1%。
尽管南非政府一直声称凶杀数字在下降,官方统计也显示了目前的犯罪率比2001~2002年间下降了16%,比1995~1996年间下降了30%,但即便如此,现在每天也仅仅比4年前少死8个人。
莫迪对记者说:“我现在虽然是议员和政客,但实际上每个周末都与警察一起工作,我非常清楚南非社会的现实情况。我的体会是,犯罪根本没有下降,而是在上升,而且越来越严重。”
从官方统计的冷冰冰的死亡数字中,人们很难知道这些血淋淋的杀人事件有多少是因为在酒吧中争吵造成的,又有多少发生在武装抢劫或家庭纠纷之中。但是,警方和犯罪问题专家都承认:暴力是南非犯罪现象中最大的威胁,也是最难以遏制的。
青少年受害更深
与成年人相比,儿童因致命暴力而死亡的人数要少得多,但是儿童更容易遭受成年人的性犯罪。根据2004年在警方登记受理的报告,22486名儿童遭到强奸,占了全国被强奸总人数的40%以上,还有2829名儿童遭到了性骚扰。
设在开普敦的“司法与犯罪预防中心”进行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南非的年轻人遭受犯罪分子侵害的几率是成年人的两倍,这些犯罪现象包括偷窃私人财产、入室行窃、抢劫、性侵害、抢车、袭击等。
该中心主任伯顿指出,“对犯罪的恐惧已渗透到南非年轻人生活的各个层面。每5个年轻人中就有一人对所居住的地区没有安全感,每10个人中就有一人担心呆在自己家里也不安全。”
他认为,如果一个人在年青时代生活在暴力和犯罪的环境中,那他在成年后形成敌视社会或产生犯罪倾向的可能性要大大增加,这一点已经在许多国际性研究中得到了证实。
南非有组织的犯罪集团之所以能屡屡得手然后逃脱法律的制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南非人对犯罪现象已见怪不怪,特别是在年轻人当中,犯罪似乎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政府官员也成罪犯目标
在南非,不仅普通百姓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就连政府高官也成了犯罪分子的袭击目标。南非总统姆贝基、前总统曼德拉以及一些部长的住所都曾遭到过偷盗,副总统和总统发言人也遭到过武装歹徒的抢劫。
不仅如此,现在连许多常驻南非的外交官也深受其害。布隆迪使馆的外交官艾萨克罗姆贝提就是这样一位受害者。他说:“我的祖国打了10多年的内战,但是我第一次被人用枪抵着脑袋却是在南非。”
马拉维使馆官员韦罗妮卡塔索萨说:“我们已经成为这些犯罪分子的目标,现在都已经抢到我们的家里来了。”令人发指的是,一伙抢匪在抢劫了马拉维使馆一位工作人员的住宅后,还强奸了他的女儿。
来自尼日利亚、刚果(金)等非洲国家的外交官说,他们怀疑一些犯罪团伙与约翰内斯堡国际机场内的不少海关人员、警察等相互勾结,把外交官抵达南非的消息告诉犯罪分子,使他们可以从机场跟踪这些外交官直到住处,然后实施武装抢劫。
最近,一些驻南非的外交使节正准备联名上书南非政府,要求其重视目前的安全状况,为他们提供更好的人身安全保障。之所以采取如此罕见的行动,是因为他们此前对南非政府的交涉都石沉大海。
对此,很多国家的外交官都已相当不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使说:“外交官是南非与世界打交道的渠道,如果连外交官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那么无疑将损害南非的国际形象和利益。”
治安混乱原因复杂
南非社会犯罪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有历史、文化、经济、司法等方面的诸多因素,因此犯罪是社会上各种消极因素的综合反映。
首先是历史的原因,长期的种族隔离制度造成了社会的贫富不均;其次是南非失业率高达40%,许多人没有收入;第三是枪支泛滥;第四是南非有大量的非法移民,估计为600~800万人,主要来自津巴布韦、尼日利亚、莫桑比克等周边国家;第五,南非的司法体系程序繁琐,导致办案效率低下;第六,南非警力不足,警察素质差,装备落后。据统计,南非警察总人数为14万8970人,平均每315人才拥有一名警察,而实际维护治安的警察,可能上千人才有一名。
已有10年从业经历的女侦探里安娜伊拉斯谟对《环球》记者说,在拥有60万人口的南姆普马兰加非省首府威特班克市,犯罪现象非常严重,警察局平均每月要接到1200起报案。“但是我们只有30名侦探,两辆车,人手紧,设备差,我一个人现在正办理的案件就有36起。”
相比之下,犯罪分子则财大气粗,拥有很好的装备。一旦被抓上法庭,他们就花大钱,一个人请得起3名律师。因此,他们就是被抓了,过不了几天也会被放出来。
令人奇怪的是,在南非这个为治安所困的国家,竟然没有死刑。黑人领袖曼德拉在1994年成为第一个黑人总统后废除了死刑。也许是巧合,但事实是,犯罪从此日益嚣张,达到了肆无忌惮的程度。
因此,南非社会各阶层人士经常呼吁恢复死刑,以震慑犯罪分子。这虽然在社会上引发了激烈的辩论,但南非政府却采取了“不予理睬”的态度。
政府竭力辩护
实际上,南非政府官员始终不承认南非的社会治安问题要比其他国家差,他们甚至说,犯罪是全世界的问题,哪个国家都有犯罪。
南非警方则把严重的犯罪问题归咎于外国非法移民,尤其是津巴布韦人。但是反对党议员莫迪先生以他的经历估计,非法移民问题只能占犯罪因素的10%,而90%应该是南非当地人的问题。
就在不久前,公安部长恩卡库拉在议会接受质询时宣称:“那些抱怨南非治安状况不好的人应该离开这个国家。”此言一出,立即在南非全国上下掀起了轩然大波并招致各方的猛烈批评,甚至出现了要他辞职的呼声。
6月25日,恩卡库拉通过媒体为自己的这一言论正式道歉。他还承认,南非的确存在很多暴力犯罪以及“随时准备杀人的武装匪徒”。他警告那些匪徒,如果胆敢向警察开枪,警察将会毫不留情地击毙他们。
南非开始重拳出击
就在恩卡库拉警告犯罪分子的当天,一伙配备AK47冲锋枪等武器的25名劫匪抢劫了约翰内斯堡北部的一家大型连锁超市,在警察的追捕下逃至南部市中心的一所建筑内,与警方形成对峙。
上百名特警、防暴警等立即赶到现场增援,警灯闪成一片,警用直升机在现场上空不断盘旋。在这场罕见的警匪枪战交火中,有4名警察殉职,8名抢匪被击毙,另有多人受伤。这事件对南非全国产生了极大的震撼。
南非警方发言人丹尼斯阿德里昂说:“共有大约25名匪徒与警察对峙并交火,激战中有4名警员不幸以身殉职,2名警员受伤但无生命危险。匪徒要么被击毙,要么向警方投降,无人漏网。”
为了向世人展示他们有决心改善国家形象,南非宣称要增加警力,加强侦探手段,在6个月后改变目前犯罪猖獗的情况。
最近,约翰内斯堡警方已经连续两个周末展开了大规模的搜捕行动,共逮捕了1600多名涉及谋杀、抢劫、暴力等各种犯罪的嫌疑人。警方表示,他们绝不能给任何犯罪分子以藏身之地,决不能拿约翰内斯堡市民的安全作任何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