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土皇帝阎锡山溃退台湾后的凄凉结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8:07:55

山西土皇帝阎锡山溃退台湾后的凄凉结局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2009-05-23 .h1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DIV.union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DIV.union TD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h1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union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union TD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文章摘自《国民党去台高官》 作者:郭化夷

  阎锡山(1883─1960),字百川,山西五台人。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1911年辛亥革命后任山西都督、山西省省长。1927年投靠蒋介石集团,任国民党政府第二集团军总司令、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兼山西省政府主席。抗日战争初期,任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1949年6月,在广州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后逃往台湾,任台湾当局“国防部部长”、“总统府”资政。1960年在台北病逝。

  阎锡山在大陆时期,统治山西长达38年,是山西名副其实的“土皇帝”;随蒋介石赴台后郁郁不得志,循入深山老林去著书立说,并老死在山中窑洞,好在蒋介石又是送牌匾,又是颁发褒扬令,他也算享死后哀荣,比起很多国民党元老,他也算得善终。

  辛亥革命中崛起

  阎锡山1883年10月8日出生于一个地主兼商人家庭。他9岁入私塾,16岁学商,19岁进山西武备学堂。三年后,被选送到日本留学,先后在东京振武学校、弘前步兵第三十一联队和东京日本士官学校学习了五年军事。

  1909年,阎锡山从日本回国后,担任了山西陆军第二标教练官,第二年当了标统。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传到山西后,三晋大地的革命志士也跃跃欲试,准备起义。

  阎锡山早在日本留学时,就加入了同盟会,是铁血丈夫团的成员。他听说武昌起义成功后,就在太原发动武装起义,起义队伍攻占了巡抚衙门,击毙了巡抚陆钟琦。起义成功的当天,革命党在咨议局举行了紧急会议,推选大都督。

  会议由咨议局局长梁善济主持,阎锡山等人在会上发表了演说,然后发选票。选票发完之后,同盟会会员张树帜发现参加会议的议员们都准备选咨议局局长梁善济为大都督,立即举着手枪跳上台,将梁挤到了身后,大声号召说:“我提议选阎锡山为大都督,同意的举手!”另一同盟会员周玳也在场内高喊:“应当推举阎锡山为大都督,大家一起举手!”看着张树帜手中的枪,议员们一片惊愕,只好举手,一致通过了阎锡山。

  就这样,阎锡山当上了山西大都督,为日后成为山西土皇帝跨出了第一步。

  见风使舵坐稳“土皇帝”

  阎锡山为人圆滑,善于见风使舵。1913年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为图谋帝制,消灭异己,准备将各地加入同盟会的会员一网打尽。山西靠近北京,是袁世凯重点打击的地区之一。

  袁世凯传令把阎锡山叫到北京,准备抓他。阎到了北京后,早知袁世凯的意图,当袁世凯与他谈话时,他俯首恭顺,唯唯诺诺。袁世凯把阎锡山当成了个从没见世面的“土包子”,认为这样的人不会成什么大事,不足为虑,也就放了他一马。后来,各省同盟会员任都督的大多都被袁世凯换掉,而阎锡山却稳坐其位。

  袁世凯死后,阎锡山唆使省议会和督军团会议相继赶走省长沈铭昌及继任孙发绪后,自己兼任了山西省省长。从此,阎锡山将山西的军政大权集于一身,统治山西几十年,除了抗战时期跑到陕北待了一段时间外,一直没离开过山西,真正当起了土皇帝。

  人们把阎锡山称作“山西土皇帝”,没有一点夸张。因为他在山西的地盘上,为所欲为,唯我独尊,没有人能管得着他。

www.stnn.cc 任人唯亲、迷信与讲究排场的“土皇帝”

  阎锡山在用人上,不是视其才,用其人,而是看其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任人唯亲。阎是五台人,凡五台同乡多深得重用。后来,山西省政府成立,许多职位也多为五台人占据。所以,当时太原城内流传着“会说五台话,就把洋刀挎”的顺口溜。

  阎锡山常把自己说成是“革命领袖”,但封建思想很浓。有一年他过生日,前来祝寿的人很多,活动办得非常隆重。也许是多喝了几杯酒,阎锡山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他对亲属们说:“看八字的说,我有帝王之相,中国的伟人中,除袁世凯外,就数我的相貌最可贵。你们跟着我好好地干,将来我当领袖了,你们都跟着当官、享福。”说得亲属们鼓掌直叫好。

  抗战时期,阎锡山被蒋介石任命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太原沦陷后,他过黄河跑到陕北。开始,他计划将第二战区司令部设在洛川,因为他字“百川”。后认为“洛”、“落”同音,犯忌讳,便把司令部改设在宜川。1940年,阎锡山迁回到晋西吉县的南村坡,因“南村”与“难存”谐音,阎就将“南村坡”改成了“克难村”。

  阎锡山喜欢讲排场,他驻扎在克难村时,每次乘汽车到附近几个县检查工作,两三天前就要安排警戒,五步一岗,十步一哨,戒备森严。一直到他的汽车驶过,公路沿线的岗哨才撤走。在国民党军政官员中,除了蒋介石外,就数阎锡山的警卫部队最多。每当他外出,前呼后拥的有近百人,除了警卫人员外,有侍从秘书、侍从参谋、侍从副官、侍从医生、检点参事、值日官等等。此外,牵毛驴的,拉人力车的,持暖壶的,提火炉的,拿坐垫的,真是千奇百怪,什么人都有。每次出行,箱箱柜柜、瓶瓶罐罐,连人带物要拉几汽车。

  阎锡山平时的生活完全靠人服侍,连穿衣服也很少自己动手,他的五堂妹经常为他代为系结纽扣,有时候则是侍卫长与副官为他料理。为此曾闹过一次笑话。有一回开大会,阎的衣服没有扣,有人递了张条子到主席台,建议阎把扣子扣好。阎看后大怒,跑到扩音器前说:“我的生活由侍卫长负责,他没尽到责任,这是他的失责,让他罚站,自打嘴巴。”侍卫长名叫张逢吉,这时,他只好苦着脸站到台下,自打嘴巴两下,才算了事。

  在第二战区,阎锡山别出心裁,在部队中给军官每人发一布质徽章,将、校、尉三级,分别以红、黄、蓝三种颜色区别。走在大街上,人们老远就可以看出谁的官大,阎锡山部队佩戴的红、黄、蓝徽章,成为山西一景。有好事者编成顺口溜说:“红边多如狗,司令满街走。”

www.stnn.cc 与共产党对垒兵败“金蝉脱壳”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挑起内战,阎锡山充当剿共急先锋,他调集重兵,抢夺八路军的重要抗日根据地。在上党地区,八路军奋起反击,经过40多天的激战,消灭阎军3万多人,阎军元气大伤。

  解放战争时期,阎锡山把各县逃到太原城内的地主、富农组成“还乡团”,向广大农民进行反攻倒算,对根据地人民群众进行惨无人道的屠杀。刘胡兰就是被阎锡山的军队用铡刀铡死的。

  1948年底,徐向前兵团将太原铁桶般地包围,阎锡山的末日眼看就要来临。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太原的包围圈越缩越小。太原与外界的地面运输被切断,阎锡山部队所需的物资,全靠飞机空运。

  阎锡山被困在城里,失去了往日“土皇帝”的威风。他成天铁青着脸,时而面壁而立,沉思不语;时而在室内来回走动,仰天长叹。这个时候,下属和侍从如果不识趣,上前报告一件什么事,定会被他骂个狗血淋头。

  虽然朝不保夕,解放军随时都有可能破城,但为了给部下打气,阎锡山摆出一副与太原城共存亡的姿态。他在办公室的墙上贴了一张自己用毛笔写下的大字:“知其不可而为之才是真正的革命。”他还对来访的美国记者约翰旦说:“我已备好了毒药和棺材,准备死守太原,如果失败,就喝掉毒药。这口棺材就是我最后的归宿。”

  解放军对太原围而不打,转眼到了3月。太原城内物资严重缺乏,军心涣散,形势一天比一天严峻。

  这天晚饭后,阎锡山将自己关在办公室,开始考虑退路了。

  太原守军,要么战死,要么投降,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困在城内,率守军与太原城共存亡,以身殉国。想到这里阎锡山不由得打了个寒战。或者打开城门,投降共产党。虽然这样可以免去流血与死亡,那自己可就是身败名裂了。这两条路都不是自己所希企的。

  何去何从,阎锡山苦思冥想,最后想出一个“金蝉脱壳”之计。

  3月25日中午,阎锡山召集军政要员开了一个紧急会议。会上,先由秘书长吴绍之宣读南京来电。电报是由李宗仁打来的,大意是请阎锡山速来南京商议党国大事。如需飞机,可由南京派专机来太原。

  电报宣读完后,阎锡山发表了讲话。他说:“太原固若金汤,完全可以与共军周旋到底。共军胆敢攻城,定会遭到彻底失败。这次我去南京,一是向李代总统汇报山西战局,二是争取外援,主要是武器和粮食紧缺物资。大家一定要守住太原,听候我的好消息。”

  听罢此言,在座的人面面相觑,知道阎锡山准备逃跑了。

  随后,阎锡山指定成立五人小组,由梁化之负责坚守孤城。

  下午4点,太原西门外红沟机场来了一溜车队。车队径直开向停机坪上的一架飞机旁。为首的一辆车刚停稳,便走下一位身穿长袍的老者。他,就是阎锡山。

  阎锡山下车后,习惯地捋了捋头发,沿着飞机走了一圈。他似乎还思考着什么,双手时而抱在胸前,时而放在身后,双腿慢慢地移动着。侍从几次近前请求,行李全部装机完毕,是否上机。

  阎锡山沉默不语。

  阎生于山西,长于山西,发迹于山西。他统治山西几十年,被称作是山西的土皇帝,就是在日本人大肆入侵之时,也没有离开山西。如今,太原陷于解放军的重重包围之中,再不走,就有可能被解放军像包饺子一样包进去了。多年的经营,将毁于一旦,此时阎锡山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

  他在飞机旁走了一圈又一圈。良久,才抬起头:“上机吧。”说完,第一个登上飞机。

www.stnn.cc

太原城破 泪下滚滚“再也回不去了”

  阎锡山飞抵南京后,顾不得旅途劳顿,第二天一大早就去拜会李宗仁。

  这时的李宗仁正忙于与人讨论中共和谈八项条件,见到阎锡山后,只是对他说:“路上辛苦了,来京好好休息吧。”便没有更多的时间理会他了。

  在李宗仁那里坐了冷板凳,阎锡山心里不是个滋味。他又跑到奉化,找到下了野的蒋介石。

  蒋对阎锡山的到来,显然并不欢迎。多年的老对手了,彼此心照不宣,又是在全国政局乱糟糟的形势下,各人都打着自己的小九九,每个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啊。

  蒋介石心不在焉地询问了太原的情况,再往下就无话可说了。

  “南京方面的和谈,是不会有结果的。依我之见,还是请总裁出山……”

  蒋挥手打断了阎锡山的话头:“我现在已是下野之人,和谈有没有结果,自然有人负责。我们还是谈点别的吧。”

  窗外,残阳如血,一线微弱的阳光照进室内。

  几只乌鸦的“哇──哇──”叫声从窗口传来,阎锡山突然打了个寒战。

  在从奉化回南京的路上,阎锡山心乱如麻。他人坐在车上,心里还在盘算着如何才能守得住太原。

  可是一到南京,他就接到了梁化之的电报:“共军开始攻城,太原难保。”

  南方战场上,解放军已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南京城里一片混乱。

  阎锡山被陈纳德的专机接到上海,住进了山西省政府驻沪物资购运处。

  这是一座三层楼的西式建筑。阎锡山住在二楼的一个大套间里,两天两夜没有睡觉。他不断让人通过电台与太原联系,为梁化之打气,要他坚持几天,他会马上派飞机接他来南京。可是,太原机场已被解放军的炮火控制,飞机根本无法接近。

  4月24日,梁化之与阎锡山的五妹阎慧卿向阎发出最后一封电报后,就在地下室饮毒自杀了。

  阎锡山得知这一消息后,泪水滚滚而下。

  两天后,阎锡山乘飞机到达广州。
苦心周旋于蒋李之间

  阎锡山到广州后,好像是换了一个人,他精神焕发,频频接受记者采访,出现在各种会议上,发表对时局的看法。他住的地方也是宾客盈门。

  阎锡山在所有的讲话中,论调只有一个,就是“集中全民力量,坚持反共战斗”。阎锡山知道,这个时候,只有鼓劲,不能泄气。只要有斗志,国民党或许还有生存的希望,要是失去了斗志,大伙将必死无疑。

  何应钦辞职后,因为种种原因,行政院院长空缺,无人出任,李宗仁急于想找个帮手,便提名由居正担任。国民党中常委会经过讨论后倒是没有意见,但院长一职必需交由立法院由立法委员们表决同意。

  居正属国民党桂系遗老,与李宗仁关系非同一般。而此时蒋介石与李宗仁的关系又十分微妙,所以立法委员们对李宗仁的提议并不买账,在投票表决时,居正以一票之差落选。

  行政院长一职不能老是这样空着,出于无奈,李宗仁便又推荐了阎锡山。

  行政院长可是一个有职有权的位置,尽管时局不济,谁也不知道这院长能当得了几天,但对官瘾十足的阎锡山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阎高兴得手舞足蹈。可转而一想,仅有李宗仁提名是不够的,还得面见老蒋,求得老蒋的支持才行。上次居正落选,就是因为老蒋态度暧昧。但蒋介石此时已去台湾,以什么样的理由到台湾见蒋呢?阎锡山在心里捉摸开了。正在阎锡山犯难之际,他忽然接到电报,继母陈氏在台北病逝。这可是一个极好的借口。于是,阎锡山到台北办完丧事,便找到了蒋。

  对于阎锡山的到来,蒋介石心里有数。一番寒暄过后,他问道:“百川兄,无事不登三宝殿,想必是有什么事情吧?”

  “没有,没有,母亲的后事已处理完毕,我来看看总裁。”

  蒋介石见阎锡山说话吞吞吐吐,干脆把话挑明:“听说李宗仁提名让你出任行政院长,你有什么想法?”

  “行政院长一职我想还有比我更合适的人选担当,不过,我也想听听您的指示。”阎锡山见老蒋把话说明,也就直来直去了。

  蒋介石“嘿嘿”一笑,摸了摸光头,“要你当,你就当嘛。”

  阎锡山一块石头落了地。

  蒋介石自有他的想法。阎李之间面和心不和,阎的资格老,而且反共坚决,不会买李宗仁的账,利用阎正好掣肘李。

  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立法院顺利通过了阎锡山出任“行政院长”一职。

www.stnn.cc 广州任要职 欲“扭转国运”

  1949年6月13日,阎锡山在广州励志社礼堂宣誓就任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新的组阁成员为:行政院副院长朱家骅、内政部长李汉魂、财政部长徐堪、经济部长刘航琛、教育部长杭立武等。在宣誓仪式上,阎锡山发表了施政演讲。他说:“新内阁的施政总目标就是要扭转时局。政治上要转乱为治,转危为安;军事上要转败为胜,转守为攻;经济上要改革货币,抑制物价,安定国民生活。政府机关要整饬吏治,提高威信,提倡廉洁奉公,勤俭节约。” 从阎锡山的讲话中可以看出,他上台后并没有什么新的招数,那些大而空的口号式演讲,只是老调重弹。

  总统府与行政院办公的地方在维新北路的兰园宾馆。李宗仁住北楼,阎锡山住南楼。两楼之间虽用围墙隔开,但中间有一圆门相通。院子里百花繁茂,树影婆娑。阎锡山上任伊始,十分卖力,工作累了,就到院子里来走走,松弛一下紧张的神经。

  这天,阎锡山正在院子里散步,在北楼办公的李宗仁也来到了小院。

  李宗仁看到阎锡山面露倦色,便关心地问道:“阎院长,近几天处理国事的情况如何?还是要注意身体啊。”

  阎锡山摇摇头,长叹了一声:“束手无策,坐以待毙。”

  李宗仁闻罢,默然无语。

  回到办公室,阎锡山坐在沙发上,陷入沉思之中。眼下,国民党病入膏肓,李宗仁已无力收拾残局。只有请蒋介石复职,局面才有可能有所改观,我何不主动提出,请蒋先生重新出山呢!想到这里,阎起身坐到办公桌前,提笔起草了一份给蒋介石的电文。这份电文,既是一封向蒋的效忠信,也是逼李屈服蒋,为自己以后跳过总统府直接向蒋请示留下伏笔。看着这份电文,阎锡山得意地笑了,目前形势所迫,估计李宗仁不会不同意。

  第二天,阎锡山拿着起草好了的电文来找李宗仁:“岭南局势危若累卵,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工作,我感觉总裁仍在幕后独揽全权,以后要是局势不堪收拾,我俩徒负骂名。考虑再三,我以为还不如现在主动请总裁出山,这样对时局或许会有些帮助。”

  李宗仁对蒋介石的幕后操纵早有反感,他对局势也已彻底失望,他草草浏览了一遍电文,拿起笔,在文稿上签了字。 这个时候,广州的立法委员们,在CC系的策动下,也发起签名运动,请蒋介石复职。据说,当时有个山西籍的立法委员拿不准该不该签这个名,便跑来找阎锡山商量,阎告诉他说:“当今扭转国运,非蒋莫属。”

  阎锡山上台后,局势不仅没有丝毫扭转,而且每况愈下,所以,国民党内的官员们讽刺说:“阎院长在施政演讲时所说的扭转时局,大概首先就是扭住李代总统转向蒋先生。”

www.stnn.cc 与国民党一起结束在大陆的统治

  阎出任行政院长之初,倒是励精图治,颇有一番抱负,但面对国民党内部山头林立,互相倾轧,他也感到无能为力。阎多年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他在6月24日的日记中写道:

  到穗以来,始知国事日非,由于党内有派系争,有小组织争,有地域争。地域有南北争、西北争、东北争、东南争。争起来无理的说人坏,有理的说己好。不说事怎样做,只说人怎样用……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此时,尚有部分国民党军事力量残留在大陆,他们是盘踞在中南、西南的白崇禧集团、余汉谋集团、胡宗南集团。当时,广州“国民政府”的计划是,让白崇禧驻守湖南南部,力图阻止解放军进攻两广;胡宗南驻守秦岭,防止解放军由陕入川。如果这两边的防线被突破,就撤入川、桂,负隅顽抗,等待国际形势的变化。

  毛泽东显然已看出了国民党的这一着棋,制订了“远距离包围迂回”的作战计划,命令二野、四野及一野一部,在南方各游击队的配合下,向中南、西南纵深进攻,再回过头来消灭国民党残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白崇禧的部队还没有见到解放军的影子,就望风而逃。

  10月12日,解放军逼近广州。李宗仁宣布“政府”迁往重庆办公。14日,广州解放。

  11月2日,川东形势告急。解放军向西挺进,很快逼近重庆。李宗仁因不满蒋介石,跑到桂林老家养病去了。重庆只剩下阎锡山苦撑局面。此时的阎锡山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他害怕自己成了替罪羊,担当国民党垮台的罪责,多次电请蒋介石与李宗仁“即日来渝,共挽危局”。

  在阎锡山的接连电请下,蒋介石于11月14日由台湾飞重庆。蒋一下飞机,就让人给李宗仁发电报,要他速来重庆“共商全局”。李宗仁不接电报则罢,一接电报就飞到南宁,跑得离重庆更远了。在南宁没待几天,李宗仁又飞抵香港,住进了太和医院,并发表声明:治病期间,军政事宜,由阎院长负责。

  李宗仁远走香港,蒋介石暗自高兴。但李并未声明辞职或引退,又使蒋介石非常恼火。毕竟,他现在只是国民党的总裁,从“法统”上讲,只能管理党务,而无权过问政事。这使得蒋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事到这个地步,蒋介石也顾不得什么法统不法统了,到重庆后,他以国民党总裁的身份,每天从早到晚会见党政要员,召开大会小会,商讨如何挽回败局的方针策略。 蒋介石在重庆忙乎了几天,最终也没有拿出阻止解放军南下西进的办法。

  11月6日,广西战役打响。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第十三兵团沿黔桂边境运动,切断了国民党军南逃云南、贵州的退路;二野第四兵团和四野第十五兵团进驻广东的茂名与信宜地区,阻止了国民党军企图由雷州半岛逃往海南。四野第十二兵团则牵制国民党军队,待其余两路完成迂回包围后,即由北向南夹击。

  很快,重庆郊外炮声隆隆,解放军兵临山城。

  阎锡山再也没有什么扭转时局的豪言壮语了,他带着“行政院”大小文武官员跑到了成都。

  12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举攻下贵阳、遵义后,兵分三路,直指成都。

  眼见大势已去,12月8日下午,阎锡山率“副院长”朱家骅、“总统府秘书长”邱昌渭等人,在一片凄风愁雨中,乘专机离开成都,飞往台北。阎锡山到达台北后的当天,即在寓所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国民政府”自即日起移台办公。

  自此,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彻底结束。退败台湾 受制于蒋介石 心生退意

  阎锡山刚到台湾,颇有几分卧薪尝胆、卷土重来的意味。他频频召开新闻发布会,简述来台后的施政方针,并多次发表演讲,总结失败教训,批评国民党内的不团结,决心立足台湾好好干一番“事业”。

  殊不知,这个时候,蒋介石已在重新考虑人事上的安排。

  蒋介石的用人政策,是以我为中心,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历史上,阎锡山曾几次倒蒋,甚至在中原大战中与蒋直接对垒。蒋对他一直心存芥蒂。但考虑到国民党刚到台湾,百废待兴,一切以稳定为好,于是去台之初,对阎还比较客气。

  但阎锡山有自己的个性,自任了“行政院长”后,他方知道自己这个“院长”,看似权力很大,其实是一切以老蒋的意见为是。这种仰人鼻息的生活,阎十分讨厌,但也无可奈何。

  尽管如此,阎锡山还是敢说敢做,他到处发表讲话,痛斥国民党的腐败无能,指责就是国民党的腐败才将大陆拱手相让给共产党,同时对国民党内部帮派之间的矛盾斗争十分不满。对国民党一败再败的战略指导思想,更是大加责难。

  阎锡山的讲话,尽管是一片苦心,却处处刺到了蒋介石的痛处。这些话如果让老蒋本人来讲,一点事也没有,而阎却毫不顾及蒋的面子,句句话带刺,这就使蒋感到难堪。于是,马上换掉阎的想法很快就在蒋介石脑子里形成。

  这时,李宗仁远在美国,按照所谓“宪法”,“总统”、“副总统”缺位时,应由“行政院长”代行其职权。这就是说,阎锡山在台湾就是绝对的权威。但蒋介石早就把这些所谓的“法统”丢在脑后,直接过问“行政院”的人事。

  1950年元旦刚过,蒋便把阎锡山叫到办公室,说是与他商量“行政院”改组人选,其实就是通知他应该换掉哪些人。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形成了如下的人事任免名单:

  1.谷正纲代理“内政部长”;

  2.陈良任“交通部长”;

  3.阎锡山辞去“国防部长”职务,由参谋总长顾祝同兼任;

  4.“政务委员”张群辞职,由丘念台继任;

  5.关吉玉辞去“中央银行”总裁一职,由俞鸿钧继任。

  从这个名单可以看出,谷正纲、顾祝同、俞鸿钧等蒋的嫡系接替了阎锡山的人马。就连阎锡山本人任职多年的“国防部长”一职,也失去了。

  “行政院”改组,引起了国民党各方人士的不满。一天晚上,阎锡山刚刚吃过晚饭,正在院子里散步,一帮四川籍的“立法委员”闯进了官邸,他们气愤地质问阎锡山:“这次‘政府’改组,四川这么一个大省,为什么无一人‘入阁’?”

  这一问,倒把阎锡山问住了。因为他名为“行政院长”,但改组人事,他不能做主。这次改组,他圈子里的人也“改”掉了不少。但这怎么好与人明说呢。阎锡山一肚子苦水无处倒,自己没有落得好,反而处处遭人埋怨。

  蒋介石频繁干预“行政院”事务,弄得阎锡山十分窝火,时间一长,他就产生了卸任的念头。

  1950年2月21日,蒋介石指使国民党中央非常委员会向在美国的“代总统”李宗仁发出了最后通牒,限李三天之内返台,否则便视作放弃“总统”职权。  

  三天之后,“立法院”通过了一项决议,恢复蒋介石“总统”的职位。

  不久,蒋介石在台北举行仪式,正式“复职”。仪式完毕,阎锡山便向蒋介石提出了辞去“行政院长”的请求。辞官归隐 著书立说

  阎锡山提出辞呈,蒋介石求之不得,暗自高兴。但是,他仍要假意挽留一番。第二天,蒋介石亲自来到“行政院”阎锡山的办公室,与阎长谈,安抚阎锡山。

  “百川兄,你行政院长干得好好的,为什么要辞职呀?是对我当总统有什么想法吗!”蒋介石没有落座,就笑着问阎锡山。

  “哪里,哪里,总统多虑了。锡山我年事已高,最近身体也一直不好,唯恐辜负总统重托,行政院长一职我想让给年富力强的人来干,会比我干得好些。”

  “百川先生临危受命,自任行政院长以来,呕心沥血,为党国日夜操劳,没有人出您之右,您还是好好干吧。”

  “总统的夸奖,锡山实在担当不起。眼下政府来台,一切从头开始,急需年轻有为之士整治政局,请总统一定答应我的辞请。”阎锡山知道老蒋在假意挽留,但面子上的话又不得不说。

  “那您认为谁接任为好?”其实,自阎锡山一提辞去“行政院长”,蒋介石就已考虑好了合适的人选,但此时他故意想问问阎锡山。

  “党国人才济济,能干好的人多着呢!”阎锡山没有正面回答老蒋的问话。 蒋介石见阎锡山不愿就“行政院长”的人选发表意见,便将话头转到其他方面去了。3月6日,蒋介石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中央常委会临时会议,会议批准了阎锡山的辞呈,决定由陈诚继任“行政院长”。

  阎锡山打了一辈子仗,到了老年似乎才悟到什么。离职前,手下的人在“行政院”召开了一个小型茶话会,为他辞行。会后,有人将老子《道德经》里的两句话“绝圣弃知,大盗乃止”送给阎。阎意味深长地说:“无珠宝而不争珠宝,不是不争,是无所争;有珠宝而不争,是自己心上无珠宝,才足为奇。人不污辱你,你不和人争,不是不争,是无争;人污辱你,你不和人争,才是不争。”这番话语,表明了人至老年时的阎锡山与世无争的某种心态。

  阎锡山卸去“行政院长”一职后,第二天就将家搬到了地处偏僻的丽水街。

  从此,阎锡山深居简出,将自己关在家里读书写书。

  半年后,阎锡山由丽水街搬往台北市郊的阳明山边的菁山居住。 菁山原是日本占领台湾期间兴建未完工的农场。这里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平时进城,要步行30分钟,才能到达公路。附近没有村落,也没有电灯、电话、自来水。小道两旁,杂草没膝,人到之时,野兔四处乱窜。

  阎锡山来到这里之后,让人略加开垦,修建了一座草庐。

  台北地处台湾北部的盆地,每到夏季酷热难耐,而且台风频频光临。草庐抵挡不住炎热与台风,他便想起了自己家乡山西的窑洞。何不在这里建一座窑洞呢,冬能御寒,夏能防暑,又不怕台风侵袭。他找来当地的一位老农询问:“为什么台湾没有窑洞?”那老农回答说:“这里的土地潮湿,不适挖洞。窑洞空气不流通,再说台湾经常闹地震,恐怕窑洞受不了震动。”

  阎锡山考虑了一下,说:“窑洞的这三个缺点,都有办法解决。在窑洞四周糊上水泥,就可以防止潮湿。在窑洞前后各开一扇窗户,就可以解决空气流通的问题。至于地震,窑洞与楼房一样,楼房设计能防震,窑洞设计得好,也一样能防震。”

  于是,阎锡山便让人按照自己的设想,建了一个窑洞。窑洞建成后,他以自己的所谓种能宇宙观,将窑洞命名“种能洞”。后来,他又向附近的金铜矿务局租了一大片地,建了一座“种能农场”,种植了许多柑橘和松树。

  阎锡山忘情于这荒山野郊,用读书、种地打发剩余的岁月。

  阎锡山的儿子在美国,他在日本也有许多亲戚。据说,卸任后他曾一度想移居美、日,但没有得到老蒋的批准。让这个多年的政敌自由出入美、日,蒋介石确实是有些不放心。现在听说阎锡山改变初衷,移居菁山草庐,种树养花,著书立说,这正合蒋介石之意。没过多久,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亲往菁山探视。蒋果然看到脱下军服后的阎锡山研究学问很有心得,一副心境淡泊、超脱世外的神态,蒋介石放心了。死后哀荣

  阎锡山在菁山一住就是10年。他一心读书写作,非重大的活动,不轻易进城。他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早晨7点起床,然后写作。午饭后休息两小时,下午会见客人,或者读书、思考问题,晚上10点准时入睡。阎锡山在国民党中也算是老资格了,自从卸任以后,便门前冷落鞍马稀了。这固然是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但更重要的一点是,阎锡山来台后,从大陆带来的嫡系不多,且从政多年,结怨太多。如他与蒋介石进行过中原大战,与政学系争夺过西南地方权力,与白崇禧争过国防部长。这样一来,势必把自己放到了与众人为敌的位置上。

  所以,他在菁山10年,除老蒋去看过他二三次,陈诚接手“行政院长”,出于礼仪,去看过他一次外,国民党政要,再没有其他人去看过他。倒是一些报纸的记者,出于对这位中国近现代史上经历清王朝、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统治以及残留台湾的“五朝元老”颇感兴趣,屡屡造访菁山。所以,阎锡山潜心研究的所谓“大同主义”中和哲学,常见之于台湾各报纸,台北有些学术方面的活动,也常请阎下山出席。这对处于世人冷漠之中的阎锡山,多少有些慰藉。

  离职后的阎锡山,自称是“脑不留事,腹不存食”,虽然年岁增高,但身体一直很好。他埋头写书,出版了《世界和平与世界大战》、《孔子学说》、《世界大同》、《大同之路》、《三百年的中国》等20多本著作。

  1959年,阎锡山77岁。一天晚上,他伏案写作完毕,准备上床休息时,忽感心脏不适。第二天,便到台湾大学附属医院检查身体。经医生诊断,阎锡山已患有比较严重的心脏病,医生劝他住院治疗。

  阎锡山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因记挂着他尚未完稿的《三百年的中国》一书,没等痊愈,便匆匆赶回了菁山。

  阎锡山出院后,为了尽快完成《三百年的中国》,日夜劳顿,也打乱了平时的生活起居习惯。

  1960年元月,《三百年的中国》一书终于完稿。虽然阎锡山此时的身体已不行了,但他仍雄心勃勃,制订了一个研读二十五史及十三经的计划。

  这一年的5月2日,阎锡山忽然腹泻不止。第二天起床,发现腿部浮肿,经过医生治疗,身体很快康复。可是到了5月20日,阎又感不适,便请医生来家治疗。次日半夜,开始气喘。这时,台大医院内科主任蔡锡琴赶到,诊断为急性肺炎并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病情已十分严重。

  5月23日上午,阎锡山被送进医院抢救。到中午1点30分,阎病情加重,大口喘气,心脏停搏。虽经医生大力抢救,最后回天乏术,时年78岁。

  阎锡山死前,曾嘱其家属七点:

  1.一切宜简,不宜奢;

  2.来宾送来的挽联可收,但不得收挽幛;

  3.灵前供无花之花木;

  4.死后早日出殡,不要久停;

  5.不要过于悲痛,放声大哭;

  6.墓碑刻上他的日记第100段和第128段;

  7.7日之内,每天早晚各读他的《补心灵》一遍。

  家属将他的日记打开,找到了第100段和第128段,只见上面分别写着:

  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为做事之顺道,多少好事,因礼不周,言不逊,信不孚,致生障碍者,比比皆是。

  突如其来之事,必有隐情,惟隐情审真不易,审不真必吃其亏。但此等隐情,不会是道理,一定是利害,应根据对方的利害,就现求隐,即可判之。

  阎锡山死后,台湾当局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葬礼由何应钦主持,蒋介石亲临致祭,并送一块匾额,上写“怆怀耆勋”。

  阎锡山的墓地就选在他生前居住的菁山草庐之后。这里茂林修竹,远山如屏,淡水、基隆两条河流左右萦绕,山下的台北市历历在目。

  阎生前,曾自作挽联数幅,嘱其家属在他死后,贴在他的墓地。其中有一副挽联上写道:“有大需要时来,始能成大事业;无大把握而去,终难得大机缘”。

  阎锡山一生积极反共,据说在死前,还痛惜自己不能追随蒋介石“回大陆去,而深感遗憾”。他一生从政从军,得意的时候少,不得意的时候多。这副挽联,就是他临死前的心境表露和无可奈何的哀叹。

www.stn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