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水]读书笔记:布罗代尔--资本主义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3:52:19

  
  读书笔记:布罗代尔--资本主义史
  
  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
  作者: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页数: 813
  出版日期: 1993年04月第1版
  
  前言:1
  第一章:在欧洲划分空间和时间1
  地域与经济:经济世界1
  经济世界2
  自古以来的经济世界4
  一些倾向性规律5
  第一条规律:变动缓慢的一块地域7
  第二条规律:有一个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城市作中心9
  第二条规律(续):首要城市的地位更替14
  第二条规律(续完):城市统治的完备程度不尽相同17
  第三条规律:地区的等级差异19
  第三条规律(续):符合屠能的解释的区域21
  第三条规律(续):经济世界的地城图形23
  第三条规律(续):有无中立地带?27
  第三条规律(续完):外壳和骨架29
  经济世界:面对其他几种秩序的一种秩序31
  经济秩序及国际劳动分工34
  国家是政治权,也是经济权37
  帝国和经济世界42
  从经济世界的区划看战争45
  社会与经济世界50
  文化秩序55
  经济世界内的区划肯定是有效的60
  经济世界面对时间的划分61
  经济形势的节奏62
  被动和谐振场64
  百年趋势68
  经济世界的解释性年表71
  康德拉捷夫周期和百年趋势73
  长期经济形势是否可以解释?74
  昨天和今天79
  第二章:城市统治下的欧洲旧经济:威尼斯以前和以后的情况83
  欧洲的第一个经济世界86
  从十-世纪开始的欧洲扩张87
  经济世界以及两极化91
  北方地区:布鲁日的兴盛94
  北方地区:汉萨同盟的兴起97
  欧洲的另一极:意大利诸城邦103
  香巴尼交易会的插曲109
  法国错过了一次机会114
  威尼斯后来居上115
  热那亚同威尼斯的争夺117
  威尼斯的强盛119
  以威尼斯为中心的经济世界125
  威尼斯的责任126
  帆桨商船127
  威尼斯的资本主义129
  劳动的情形135
  工业至上138
  土耳其的祸患140
  葡萄牙的鸿运高照,经济中心从威尼斯迁往安特卫普142
  传统的解释142
  崭新的解释144
  安特卫普:依靠外力建立的世界首府148
  安特卫普繁荣的各阶段151
  第一次高涨,第一次失望154
  安特卫普第二次时来运转157
  工业高涨160
  安特卫晋的独特之处161
  重新估量热那亚时代的重要地位164
  “一道荒瘠山丘”165
  远离本地活动167
  弄巧走险之术170
  热那亚不露声色地统治欧洲173
  热耶亚成功的原因176
  热那亚的退却179
  热那亚的苟延残喘180
  再谈经济世界184
  第三章:城市统治下的欧洲旧经济:阿姆斯特丹186
  联合省在自己家里188
  幅员偏狭,土地贫瘠188
  农业的壮举189
  高度活跃的城市经济191
  阿姆斯持丹193
  五方杂处之地196
  先说渔业201
  荷兰的船队203
  联合省是个“国家”吗?208
  基本不变的内在结构210
  针对穷人的捐税215
  面对其他各国218
  商业王国221
  抓住欧洲,抓住世界224
  1585年前大局已定224
  欧洲其他地区和地中海228
  荷兰人向葡萄牙人挑战:取代别人的地位229
  荷兰海外领地的贸易236
  在亚洲成功,在美洲失败241
  斗争和成功的时代241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兴衰245
  如何解释十八世纪的破产?250
  有限的成就:尼德兰在新大陆遭到失败255
  领先地位与资本主义259
  在阿姆斯特丹,货栈兴旺,一切都兴旺260
  商品和信贷263
  委托贸易266
  承兑期票的缘由268
  举债之风盛行,资金使用不当271
  离开阿姆斯特丹,从另-个角度观察275
  波罗的海沿岸276
  法国与荷兰的一场并非势均力敌的较量285
  英国和荷兰289
  离开欧洲,来到南洋群岛292
  能否作个归纳?296
  

作者:金三  回复日期:2006-4-5 18:18:00   阿姆斯特丹的衰落296
  1763年、1772至1773年和1780至1783年的危机298
  巴达维亚的革命306
  第四章:民族市场311
  初级单位与高级单位314
  大大小小的地城314
  省区和省级市场320
  究竟有无民族市场?323
  国内关卡林立325
  反对凭空设想330
  领土经济和城市经济332
  计量336
  三个变量,三个数量级337
  三个模糊的概念343
  数量级和相关系数344
  国债与国民生产总值347
  另一些比例关系348
  从消费推算国民生产总值352
  弗胡克·斯普纳的计算353
  明显的连贯性355
  巨人症使法国深受其害357
  多样性和统一性358
  天然的和人为的联系363
  首先是政治因素366
  地域过大368
  巴黎加里昂,还是里昂加巴黎?370
  巴黎获胜375
  地区间的历史差异381
  赞成或反对从鲁昂到日内瓦划线384
  海疆和边塞385
  “另一个法国”的城市392
  内地395
  外围征服腹地400
  英国的商业领先地位402
  英国怎样变成一个岛国402
  英镑406
  伦敦创造民族市场,也由民族市场所创造417
  英格兰怎样变成大不列颠422
  英国的强大国力及公债429
  从凡尔赛条约(1783年)到艾登条约(1786年)434
  统计说明问题,但不解决问题438
  第五章:世界支持欧洲或是反对欧洲442
  美洲是关键的关键443
  既放对又友好的广袤大地444
  地区市场或民族市场447
  层出不穷的奴役450
  对欧洲的顺从458
  对欧洲的反抗461
  工业纠纷464
  英国殖民地选择自由465
  商人间的争执和竞争470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的开发474
  重新考虑西属美洲475
  西班牙帝国重新控制局面479
  宝中之宝483
  既非封建主义,又非资本主义?489
  黑非洲被占领并非纯属外因493
  只看西非495
  一个与世隔绝但又并非不可进入的大陆498
  从沿海到内地502
  三角贸易与进出口贷价比率504
  奴隶制的结束505
  俄国长期单独构成一个经济世界508
  俄国经济迅速回到差不多自给自足的状态508
  一个强大的国家511
  俄国农奴制的加剧514
  市场与乡下人516
  说是城市,更象小镇520
  俄国是什么样的经济世界?523
  发明西伯利亚524
  劣势与弱点531
  欧洲入侵的代价533
  土耳其帝国的情况538
  经济世界的基础539
  欧洲的地位544
  驮商的世界548
  长期得以固守的海域549
  商人为土耳其人效劳553
  经济袁落和政治衰落556
  幅员最大的经济世界:远东558
  第四个经济世界562
  印度被其自身所征服564
  金银究竞体现力量或是软弱?566
  与众不同的商人:来者不善568
  支行、分行、分理处、巡回商人570
  怎祥把握远东的历史底蕴573
  印度的村落574
  手工工匠及工业581
  一个民族市场588
  莫卧儿帝国的重量590
  莫卧儿帝国灭亡的政治原因和非政治原因592
  印度十九世纪的落伍598
  印度和中国合为一个超级经济世界604
  马六甲早期的繁荣606
  远东的新中心612
  能否作个结论?616
  第六章:工业革命与经济增长620
  有益的比较621
  革命是个含义复杂而模糊的名词621
  先看下游:不发达国家624
  再看上游:夭折的革命627
  亚历山大城鼎盛时期的埃及628
  欧洲首次工业革命: 十一、十二、十三世纪的马和磨枋630
  阿格里哥拉和达·芬奇时代的革命634
  约翰·内夫与1560至1640年的英国首次工业革命639
  工业革命在英国各部门的表现644
  首要因素是农业645
  人口增长653
  技术是必要的条件,但单靠技术还不够656
  不可小看棉纺织业革命的意义662
  远程贸易的胜利666
  国内运输的发展674
  缓慢的演变680
  超越工业革命682
  各种不同的经济增长683
  应该怎样解释增长?685
  劳动分工与增长687
  劳动分工:外包工制的末日688
  工业家691
  英国社会的产业划分694
  劳动分工与英国地理696
  金融与资本主义698
  经济形势起什么作用?707
  物质进步和生活水平717
  权充结论:历史实在和现时实在720
  长时段722
  无所不包的社会725
  资本主义是否将继续存在?729
  真正的结论;面对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732
  注释738
  索引769
  图表目录808
  画片目录811
  

作者:金三  回复日期:2006-4-5 18:19:00   P4,地中海世界大体上也分为两个区域:一方面是在大部分地区实行领主制的基督教社会,另一方面是以恩赏货制(把领地赐予能征惯战和功勋显赫的军人,供其终身受益)为主的穆斯林社会;在受赏人去世后,所得利益和职位由国家收回,重新进行分配。
  
  P5,有辽阔海外领地的腓尼基便是经济世界的雏形。鼎盛时代的迦太基也是如此.同样还有古希腊,古罗马勉强也够格.还有在取得惊人成就后的伊斯兰。到公元九世纪,地处西欧边沿的诺曼第人异军突起,形成一个脆弱的经济世界雏形,不久便被其他雏形所代替。欧洲从十一世纪开始孕育第一个经济世界,其他的经济世界随后出现、直到今天。东部与印度、中国、中亚和西伯利亚接壤的莫斯科公国本身就是个经济世界、至少直到十八世纪为止.中国很早就控制了广大邻近地区,同样是个经济世界,朝鲜、日本、南洋群岛、越南、云南、西藏、蒙古与中国体戚相依,如附庸一般簇拥在它周围。印度更加早熟,它把从非洲东海岸到南洋群岛的印度洋改造成了供它使用的内海。//简单地说,我们面对一些周而复始的过程,几乎总是后来后上、历史留下的痕迹到处可见。即使拿罗马帝国这个最初看来并不典型的例子来说,它的经济也冲出了繁荣的莱茵河和多瑙河沿线的边界,或向东-直伸展到红海和印度洋。老普林尼认为,罗马在其与远东的贸易中.每年约损失一亿赛斯泰尔斯.古罗马货币今天在印度经常被发现。
  
  P13,威尼斯这种天生的宽容精神,我想能部分说明它那“著名的反教权主义”,或用一个更好的说法,它与罗马教会不妥协主义的一贯对抗。凡在商人云集的地方,必定出现宽容的奇迹。在阿明尼乌教派和戈马尔教派之间发生暴力冲突(1619至1620年)后,阿姆斯特丹坚持实行宽容,这一功绩不容抹煞。伦敦的宗教机构可谓五光十色。一名法国旅行者于1725年说:“那里有犹太教徒,有德国、荷兰、瑞典、丹麦和法国的新教徒:有路德派、再洗礼派、千喜年派[原文如此]、勃朗派、独立派或清教派以及贵格派。”此外还要加上安立甘宗、长老宗以及天主教徒,后者不论英国人或外国人,习惯在法国、西班牙或葡萄牙大使的小教堂里望弥撒。每个教派各有自己的教堂或会面地点。每个教派又各有区别于其他教派的标记。贵格派“在四分之一法里外从服饰即可认出:平项帽,小领带,上衣扣子钉得很高,经常闭着双眼”。
  
  P14,明朝于1421年决定迁都,放弃了因有长江之利而对航海开放的南京,为应付满族和蒙古族入侵边界的危险而定鼎北京:作为一个经济世界,庞大的中国无可挽回地实现了中心的转移;在某种意义上,它背离了利用大海之便发展经济和扩大影响的方针。北京扎根在陆地的中心,是个沉闷、闭塞和十分内向的城市。不论这-选择出于有意或者无意,它肯定具有决定性作用。正是在这时候,中国在争夺世界权杖的比赛中输了一局:中国于十五世纪初从南京出发进行海上远航时便投入角逐,虽然它对此并不十分清楚。//这场冒险的意义与菲力浦二世于1582年作出的抉择不相上下。利用西班牙在欧洲的政治优势,菲力浦二世于1580年征服葡萄牙,把政府搬到里斯本,在那里住了将近三年。里斯本因此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该城市濒临大海,是进而控制和统治世界的理想场所,国王和政府迁来这里更使它身价倍增。西班牙舰队于1583年把法国人从亚速尔群岛赶走,俘虏均不经审判,被挂在船只桅杆上吊死. 1582年离开里斯本、也就等于放弃了控制海外经济的一个哨所,从而让西班牙的力量困守卡斯蒂利亚几乎静止不动的心脏马德里。这是犯了多么荒唐的错误!由此造成了1588年阿尔玛达无故舰队的覆灭。西班牙的失利与国都退居内陆有关,当时的人都能清醒地意识到达-点。在菲力浦四世的时代,还有人主张天主教国王重温“葡萄牙的旧梦”,把王国的中心从马德里迁往里斯本。其中的一位写道:“海上权力对西班牙国王比对任何一国的君主更加重要,因为唯有通过海军、才能使相距如此遥远的各省联成一个整体”-位军事著作家1638年接受同样的见解。走在海军上将马汉的前面,说了以下的话:“最适合西班牙的武力是海军,但这件国家大事已经众所周知,不用我再多费唇舌,虽然在我看来,在这里议论-番并非多此一举。“
  
  P21,建立在一种摇摆不定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之上:一方面是自发地、几乎自动地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另方面是控制、引导和摆布这些细小活动的一种高高在上的经济。我们刚才谈到长期被威尼斯所垄断的普利亚的食油。可是不要忘记、威尼斯为此于1580年前后在产地派驻了五百多名贝加莫商人,专门从事收购、存储和发运工作。可见,高级经济必定控制生产和指导产品销售。它为取得成功而不择手段,特别是有意识地发放信贷。英国人在梅森协定(1703年)后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在葡萄牙建立了自己的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也以这种方式把英国人从南美排挤走。
  
  P36,有位西西里人不无夸大地说:“二千五百年来,我们一直是个殖民地。“
  
  P36,同样,法国十九世纪以来显而易见的工业落后,如果不追溯到相当久远的过去,也不能得到解释。据某些历史学家认为,由于大革命和拿破仑统治,法国错过了工业变革的良机,在与英国争夺欧洲和世界第一把交椅的竞赛中遭到了失败。确实,在当时形势的推动下,法国把整个世界拱手让给大不列颠的商人;同样确实的是,特拉法尔加和滑铁卢的后果具有重大的影响。但难道能忘记早在1789年前业已丧失的机遇吗?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后,法国于1713年不是从此失去取得西属美洲白银的可能了吗?1722年约翰·劳试验的失败使法国从此(直到1776年)不再有中央银行。1762年,早在巴黎协定前,法国已失去了加拿大,印度实际上也已经是别人的天下。在更加久远的历史上,法兰西在十三世纪因香巴尼交易会的陆路贸易而一度繁荣发达,到十四世纪韧,随着意大利和尼德兰之间经由直布罗陀建立了海上联系,法国就丧失了这一有利地位,于是便被排除在欧洲主要“资本主义”路线之外(我们在后面再作解释)。这里得出的教训是:一次不能定成败。成功取决于在一个特定时代中是否赶上机会以及反复和接连遇到机会。国力同金钱一样是可以积累起来的,我因此认为努斯克和谢努的乍看似乎不言自明的认识是正确的。“穷国穷,就是因为穷”,我们不妨更加直截了当地说,因为穷国原本就穷,或者采用努斯克的说法,因为穷国预先陷入“贫穷的恶性循环”之中。“扩张会带来新的扩张”,一个国家之所以发达,是因为它已经发达,因为它已卷入到有利于它发达的运动中去。可见历史始终有它的一份发言权。世界的不平衡产生于结构性的原因,结构的形成十分缓慢,消失也十分缓慢。
  
  P37,国家是政治权,也是经济权.//国家在今天身价很高。甚至哲学家们也在帮它抬高身价。于是,凡不夸大国家作用的见解都不再时行,时髦虽说难免过火和简单化,但它至少有个好处,就是强迫某些法国历史学家回过头来,要他们喜欢已经被他们烧掉或至少已经丢在路边的东西。//虽然如此,十五至十八世纪期间的国家远没有填满全部社会空间,它没有现在那种“魔鬼殷的”渗透力,它的力量尚嫌不足。
  
  P38,但首先形成民族市场或民族经济的领土围家英格兰,在1688年革命后,迅速转入商人统治之下。
  
  P38,在经济世界的中心,总有一个强大的、咄咄逼人的和享有特权的国家,这个与众不同的国家充满活力,既使人害怕,又令人钦佩。十五世纪的威尼斯就是如此,十七世纪的荷兰,十八和十九世纪的英国,以及今天的美国,都是
作者:金三  回复日期:2006-4-5 18:20:00   P38,在经济世界的中心,总有一个强大的、咄咄逼人的和享有特权的国家,这个与众不同的国家充满活力,既使人害怕,又令人钦佩。十五世纪的威尼斯就是如此,十七世纪的荷兰,十八和十九世纪的英国,以及今天的美国,都是如此。
  
  P38,但在威尼斯、阿姆斯持丹和伦敦,确实存在强有力的政府,它们在国内能够做到令行禁止,强制城市居民服从纪律,必要时加重税收负担,保障信贷和商业自由。它们在国外也能做到说一不二:这些政府使用暴力绝不手软,对它们我们满可以使用“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字眼,而无颠倒时间次序之嫌。相反,这并不妨碍以上的政府程度不同地依附于业已野心勃勃地到处伸手的资本主义。政府和资本家平分权力。国家陷入经济世界本身的运动中去,但还不到不能自拔的地步。国家在为别人和为金钱出力的同时,也为自己效劳。
  
  P59,据我们所知,1770年前后,成立了一个抗拒法国风气的团体,入会者发的“第一个誓愿就是不穿法国制造的任何服装。
  
  P62,葡萄牙政府于1665年出让给英国人的盂买,直要等待一个多世纪以后,才取代苏拉特的商埠地位,苏拉特曾长期是印度西部的活动中心,
  
  P74,1973-1974年曾是一个新的康德拉捷夫周期的逆转,这个周期的起点在1945年前后(就是说、按正常情形,上升部分占四分之一个世纪),但除此以外是否象在1817年那样还有百年趋势的逆转与此重合呢?虽然没有任何证据子以证实,我倾向认为是有的.加果本书有一天落在2000年以后的某个读者的手里、他也许会对我以亡的见解评头品足,
  
  P74,无论是双重的或者单一的逆转、1973-[974年的逆转总的说来是一次长朗衰退的开端。
  
  P74,经济生活的所有基础,古今以来的各种经验教训,如今全都成了问题。令人不解的是,同以往的规律相反.就在经济衰退、生产放慢和失业增多的同时.物价却继续上升。称这种现象为“滞涨”,井不因此就说明问题。到处扮演救世主角色的国家曾经遵循凯恩斯的教诲,克服了短暂的危机,并且以为能防止1929年机的重演;难道国家应对这次危机的种种怪诞现象负责吗?或者工人斗争堆道是工资和物价必定上升的原因?莱昂·仕普里埃提出了这些问题,未能作出解答。我们找不到最后的答案.弄不清这些长周期的确切意义。它们看来服从为我们所不知道的某些规律或倾向性法则。
  
  P80,在我们的讨论中,他常说:“十六世纪那时候,一切创口都能愈合,一切故障都能修复,一切倒退都能弥补”,而且这是在所有的领域:生产状况一般良好,国家拥有干预手段,社会让少数贵族发家致富,文化繁荣昌盛,经济在人口增长的支持下扩展流通渠道,而流通渠道的扩展则适应劳动分工的推广,推动物价上升:贷币储存在增加,资本在积累。此外,一切上升都是保守的,它保护现存制度,扶植各种经济形态。正是在上升期间,众多的中心转移才有可能,例如十六世纪时威尼斯、安待卫普和热那亚之间的中心转移。//当出现长久的和持续的下降时,景观必定改变:只是在经济世界的中心,经济还保持健康。经济逐渐紧缩,朝一个极点集中;国家变得容易发怒,几乎一触即跳。
  
  P81,用某种历史的眼光(在夏尔·瑟涅博斯的时代,这种历史或许可称之为“真诚的”历史)进行观察,最重大的事件,时间长、后果大的一次决定性断裂,就发生在十九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过程中, 当时的长期经济上升并末使群众的生活状况有任何深刻的恶化,相反使人均收入有所提高。在这个问题上表示意见,也许很不容易。但人们会想到,由机器带动的生产率急剧和大幅度提高,一下子使可能性的极限也人大提高。止是在这个新的天地里,世界人口一百多年的空前增加竞伴随着人均收入的改善。显而易见,仕会的经济高涨巳改变了方式。但是、自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开始的持续衰退又该作何解释?//过去,在百年趋势的逆转期间,群众生活得到保障是以事先作出大量牺牲为代价的:1350年的代价少说也是几百万人的死亡;十七世纪则是人口增长严重停滞。确切地说,正是人口减少和经济松动才使劫后余生者的生活有明显的改善。目前的危机不以相同的征兆出现:世界规模的人口大幅度增长仍继续进行,生产放慢脚步,失业率居高不下,通货膨胀不可抑止,在此情况下,群众生活的改善又从何而来?
  
  P100,汉萨同盟设立的商站是所有商人共向的据点,不论是诺夫哥罗德的“圣被得会馆”,贝尔根的“德意志桥”或伦敦的“斯塔尔会馆”,它们全都享有特权,得到坚强的防御。前来向站小住的德国商人服从严格的纪律。青年人在贝尔根充当“学徒”,为期长达十年,他们要学会各种语言以及本地的商业实践,并且应过独身生活.这个商站的一切事务由元老会和两名官吏处理。商人必须住在商站,但布鲁日是个例外,那里不可能实行以上办法。
  
  P101,在西欧,面对拥有较好自卫能力的对手,汉萨同盟也设法取得某些特权,他们在伦敦比在布鲁日得到的特权更多。设在英国首都伦敦桥附近的“斯塔尔会馆”拥有自己的码头和仓库,其规模堪与威尼斯的“德意志商馆”相比。汉萨同盟在那里免纳大部分捐税,任命自己的法官、甚至守卫城市的一座大门,这对它显然是一项荣誉。
  
  P102,在这十四世纪下半叶,一场大危机席卷西方世界、汉萨同盟诸城市怎能不受丝毫损失?尽管人口下降,西方对波罗的海产品的需求并未减少。尼德兰受黑死病的危害较少,西欧海运业的发展使人以为,木材进口量不应降低,而相反应该提高。但西欧的价格运动对汉萨同盟起了不利作用。毛皮和粮食的价格先后自1300年和1370年后开始下跌.而工业品价格却在上涨。两大部类价格剪刀差的逆向运动对吕贝克和其他波罗的海城市的贸易十分不利。//万事都互为联系,汉萨同盟背靠的内陆发生了危机,使各地的王公、贵族、农民和城市互相对立。此外,遥远的匈牙利金矿和波希米亚银矿的产量急剧减少。最后是一些领土国家纷纷出现或复活:勃艮第的瓦洛阿家族把丹麦、英格兰和尼德兰联成一片,波兰于1466年战胜条顿骑土团,伊凡雷帝的莫斯科公国于1476年结束了大诺夫哥罗德的独立。此外,英国人,荷兰人和纽伦堡商人纷纷侵入汉萨同盟的海域。一些城市进行了抵抗:例如,吕贝克于1470至1474年间打败了英国;另一些城市则与入侵者妥协。//德国历史学家用德意志的政治幼稚病解释汉萨同盟的衰落。艾利·赫克谢尔指出他们的看法是错的,但末加详细说明。人们可以想到,在城邦称雄的时代,一个强大的德国对汉萨同盟诸城市的帮助和妨碍也许不相上下。在我看来,汉萨同盟的衰落是这些城市停滞不前的经济与西欧比较发达的经济迎面相遇的结果。就整体而言,无论如何不能把吕贝克置于威尼斯或布鲁日同等的地位。西欧正在急剧变动,东欧则变动较小,夹在中间的汉萨同盟固守资本主义的初级阶段。那里的经济在物物交换和货币交易之间摇摆,很少采用信贷,长期只接受银币。即使在当时资本主义的范围内,这些也都是落后的传统。
  
  P106,公元九至十世纪,成尼斯商人的远程贸易逐渐走上正轨,当时的地中海由拜占庭、伊斯兰和西方基督教分享。乍眼看来,拜占庭似应是正在恢复中的经济世界的中心。但拜占庭背着太重的历史包袱,显得缺乏战斗性。伊斯兰在与地中海的贸易中兴旺发达起来,通过沙漠商队和船队已向印度洋和中国方面扩展,影响所及超过了古代希腊帝国的都城。那么,难道伊斯兰将要控制一切吗?不,拜占庭仍是一个障碍,因其既得的财富、经验和在一个四分五裂的
作者:金三  回复日期:2006-4-5 18:21:00   P106,公元九至十世纪,成尼斯商人的远程贸易逐渐走上正轨,当时的地中海由拜占庭、伊斯兰和西方基督教分享。乍眼看来,拜占庭似应是正在恢复中的经济世界的中心。但拜占庭背着太重的历史包袱,显得缺乏战斗性。伊斯兰在与地中海的贸易中兴旺发达起来,通过沙漠商队和船队已向印度洋和中国方面扩展,影响所及超过了古代希腊帝国的都城。那么,难道伊斯兰将要控制一切吗?不,拜占庭仍是一个障碍,因其既得的财富、经验和在一个四分五裂的世界中享有的权威,它是个任何人都不能任意支配的庞然大物。
  
  P106,热那亚、比萨和威尼斯等意大利城市慢慢挤进在海上称雄的经济霸主的行列。威尼斯的幸运也许是它不必象热那亚相比萨那样,需要求助于暴力和抢掠才能成为一个重要的商埠。威尼斯由于名义上处在希腊帝国的统治之下,它比别的城市更容易打进防御松驰的和庞大的拜占庭市场,它给希腊帝国很多帮助,甚至促进其防御。作为交换,威尼斯取得大量特权。
  
  P108,决定性的转折是可怕的第四次东征,这次东征以攻克基督教城市扎拉为开端(1203年),而以洗劫君士坦丁堡为结束(1204年)。在这以前,威尼斯象是拜占庭帝国身上的寄生虫,从内部吞噬着这个帝国。到那时候,拜占庭几乎变成了威尼斯的俘虏。但意大利各城市无不从拜占庭的倾覆中得益;此外、1240年后的蒙古入侵使黑海到中国和印度的陆上通道保持畅通达一百年之久,也给意大利城市带来不可低估的好处,使它们因此可以绕过伊斯兰的据点。热那亚和咸尼斯的对抗愈演愈烈、主战场就在黑海,在君士坦丁堡势必也有争夺。//十字军运动于1270年圣路易去世前已经停止,伊斯兰于1291年夺回了基督教在圣地的最后一个重要据点圣让达克尔。虽然如此,作为战略要地的塞浦路斯岛仍在勒旺地区各海域保护着信奉基督教的商人和海员。原受基督教控制的大海仍然留在基督教的完全掌握之下,从而确定了意大利城市的统治地位。铸造金币--威尼斯于1284年,佛罗伦萨于1250年,热那亚更要早些--标志着摆脱对伊斯兰第纳尔的依赖和显示自身的经济实力。此外.这些城市毫不费力地操纵领土国家;热那亚于1261年推动帕莱奥洛格家族复辟希腊帝国,于1282年协助阿拉贡王室在西西里登基。
  
  P113,威尼斯很晚(直到1314年)才象热那亚那样从海路前往布鲁日,
  
  P114,能否说当时已形成了“巴黎的时代”?人文主义历文学家朱泽培·托法南的论战性著作就以此为标题,在他看来,十三世纪是“没有罗马的时代”。总之,哥持式风格、法兰西艺术正从法兰西岛向四面八方传播,
  
  P116,另-个因素是连续几年的萧条为黑死病灾难铺平通路,一场经济退潮又接踵而至。我们已经说过,经济危机以及经济形势的逆转造成原有经济体系的崩溃。弱者将因此被淘汰,强者则相对变得更强,虽然他们也逃不过危机。受到风暴的袭击和震荡,意大利的成就逐渐减少。但即便韬光养晦.意大利仍留在地中海这个国际贸易最活跃的地区和最有利可图的中心。当西方普遍衰退时,意大利却是如经济学家所说的一个“避风港”:它仍有最好的生意可做;它从事的黄金买卖,它在货币和信贷方面的经验,都使它免受损失;灵活机动的城邦比臃肿笨重的领土国家容易治理得多,城邦能在狭窄的经济环境中应付裕如。困难推给了别人,特别是推给那些病痛缠身的庞大领土国家。地中海与欧洲只剩下意大利城市象是普遍衰退中保持活跃的一群孤岛。
  
  P117,1298年,热那亚在科尔丘拉前方的海域击溃了威尼斯的舰队。八十年以后,热那亚于1379年8月夺得基奥贾,这个小渔港是扼守威尼斯泻湖通往亚得里亚海的门户。骄傲的圣马克城似乎垮台了,但经过一次出人意外的挣扎,竟使形势彻底改观:费托尔·皮萨尼于1380年6月收复基奥贾,一举消灭热那亚舰队。次年在都灵签订的和约未给威尼斯任何实际的利益。但这是热那亚节节后退和威尼斯确立优势的开端,热那亚舰队从此将不再在亚得里亚海出现。
  
  P118,资本主义之间的对抗,即使在坚定的对手之间进行,也始终存在一定程度的妥协。
  
  P118,总之,我以为威尼斯的崛起起并不在于其资本主义的无比优越。它所实行的资本主义,并不如奥利维·柯克斯所说,意味着一种独特典型的诞生。热那亚开风气之先,单枪匹马朝资本土义的路上走去,任何历史学家对此都不会怀疑。从这个角度看,热那亚比威尼斯更加现代化,也许正是这种领先地位造成热那亚的某种弱点。威尼斯的优点之一也许恰恰在于,它更加通情达理,不那么盲动冒险。......“蒙古之路”于1340年间被切断后,威尼斯捷足先登,于1343年率先来到叙利亚和埃及的门口,并发现大门没有关上。最后,在所有意大利城市中,威尼斯与德意志和中欧建立了最好的联系.
  
  P121,这里还只是说到威尼斯及其市辖区。在市政当局的收入(75万杜加)之上,还需加上威尼西亚共和目的收入(46.4万).以及海外领地的收入(37.6万)。威尼斯的收入总额(161.5万杜加)跃居欧洲的首位。实际数额更要大很多。如果把整个威尼斯(威尼斯市加L威尼西亚共和国.再加L海外领地)的人口算作150万,把查理六世统治下的法国人口大致算作(为便于计算)1500万,人口等于咸尼斯十倍的法国,在同样富有的情况下,时政收支理应等于威尼斯的十倍,就是1600万杜加。法国实际财政收入仅100万左右.这就表明城邦比领土国家有着极大的优越性,并且使人想到资本集中在城市少数人手中究竟意味着什么。另一项比较同样值得重视,如果并非不容置疑:我们的文件表明.各国财政收支于十五世纪趋向衰退、不幸又没有确切说出衰退究竞从哪个日期开始。同原先的指标相比,英国约下降65%,西班牙(但这又是怎样的西班牙?)减少73%,威尼斯仅下降27%。
  
  P129,奥利维·柯克斯把威尼斯的胜利归因于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在他看来,资本主义是在威尼斯诞生和发明的,后来的资本丰义无不以威尼斯为师.这种说法能让人相信吗?与威尼斯同时,甚至更早的时候,就有其他资本主义城市的存在。假如威尼斯不坐头把交椅,热那亚大概会毫无困难地占据它。威尼斯的成长壮大并非孤立现象,当时还有一系列活跃的城市,也面临相同的命运。许多真正的革新往往并不由威尼斯首创。在银行和建立大公司等方面,威尼斯远远落在托斯卡纳地区的先进城市的后面。最早铸造金币的不是威尼斯,而是热那亚(十三世纪初)以及佛罗伦萨(1250年开始,而杜加于1284年才出现,不久被称作“色庚”)。发明支票或股份的也不是威尼斯,而是佛罗伦萨。最早使用复式簿记的不在威尼斯,而在佛罗伦萨;在佛罗伦萨的费尼公司和法罗尔费公司的档案里,至今保存着十三世纪末最早的复式簿记样本。不经公证人的介绍直接订立航海保险协议(这可简化许多手续),最早从佛罗伦萨(而不是航海城市)开始。还是在佛罗伦萨,最大限度地发展了工业、并且毋庸置疑地达到了制造厂的阶段。热那亚最早于1277年通过直布罗陀与佛兰德建立了定期海上联系(这是一项巨大的创新)。热那亚的维瓦尔迪兄弟领革新风气之先,于1291年首先想到寻找一条直通印度的道路。1407年底,热那亚两人马尔方持.似乎为赶在葡萄牙人远航的前面,深入图瓦特绿洲勘查黄金产地。//在发展技术和兴办资本主义企业等方面,威尼斯与其说是领先,不如说是落后。其原因或许在于:威尼斯历来主要与东方往来,而意大利其他城市则更多地同西方(正在创造中的世界)打交道。威尼斯的财富既然得来容易,人们也就拘泥于陈规旧例,其他城市面对的形势往往变
作者:金三  回复日期:2006-4-5 18:22:00   P129,奥利维·柯克斯把威尼斯的胜利归因于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在他看来,资本主义是在威尼斯诞生和发明的,后来的资本丰义无不以威尼斯为师.这种说法能让人相信吗?与威尼斯同时,甚至更早的时候,就有其他资本主义城市的存在。假如威尼斯不坐头把交椅,热那亚大概会毫无困难地占据它。威尼斯的成长壮大并非孤立现象,当时还有一系列活跃的城市,也面临相同的命运。许多真正的革新往往并不由威尼斯首创。在银行和建立大公司等方面,威尼斯远远落在托斯卡纳地区的先进城市的后面。最早铸造金币的不是威尼斯,而是热那亚(十三世纪初)以及佛罗伦萨(1250年开始,而杜加于1284年才出现,不久被称作“色庚”)。发明支票或股份的也不是威尼斯,而是佛罗伦萨。最早使用复式簿记的不在威尼斯,而在佛罗伦萨;在佛罗伦萨的费尼公司和法罗尔费公司的档案里,至今保存着十三世纪末最早的复式簿记样本。不经公证人的介绍直接订立航海保险协议(这可简化许多手续),最早从佛罗伦萨(而不是航海城市)开始。还是在佛罗伦萨,最大限度地发展了工业、并且毋庸置疑地达到了制造厂的阶段。热那亚最早于1277年通过直布罗陀与佛兰德建立了定期海上联系(这是一项巨大的创新)。热那亚的维瓦尔迪兄弟领革新风气之先,于1291年首先想到寻找一条直通印度的道路。1407年底,热那亚两人马尔方持.似乎为赶在葡萄牙人远航的前面,深入图瓦特绿洲勘查黄金产地。//在发展技术和兴办资本主义企业等方面,威尼斯与其说是领先,不如说是落后。其原因或许在于:威尼斯历来主要与东方往来,而意大利其他城市则更多地同西方(正在创造中的世界)打交道。威尼斯的财富既然得来容易,人们也就拘泥于陈规旧例,其他城市面对的形势往往变幻莫测,人们只能多想对策,因而变得更加精明.虽说如此,在威尼斯建立起来的制度一开始就提出了有关资本、劳动祁国家之间关系的所有问题,在资本主义今后的长期演变过程中,这些关系势必与资本主义一词有关。
  
  P131,商人的等级迅速形成。已知的关于威尼斯纳税人的第一份调查(1379至1380年)表明,在纳税的贵族(共计1211户)中,约有20至30户富豪,还发现几户平民财主(共计6户),再加上几家殷实铺主:肉店、鞋店、营造行、肥皂作坊、首饰铺和香料店,其中以香料店地位最高。
  
  P134,威尼斯的商业活动主要以勒旺为对象。这一贸易需要巨额资本:威尼斯的大批货币几乎全部都用了进去,以至帆桨舱每次启航叙利亚时,市内的货币简直罗掘俱空,与后来塞维利亚的印度船队出发时的情形完全一样。但资金的周转相当迅速、期限在半年至一年之间。船只的往返决定着市内各项活动的节奏。
  
  P135,总的说来,威尼斯从一开始就因成功而故步自封。威尼斯的真正主宰不是总督,而是市政会议。后者反对各种变革势力,要求遵循以往的各种先例,犹如遵循摩西十诫一样。笼罩在强盛的威尼斯之上的阴影,恰巧正是威尼斯的强盛本身。事实确是如此。同样的道理不是对二十世纪的英国也适用的吗?在经济世界范围内的领导权是对强权的一种经验,强权迟早会使胜利者变得盲目,看不见前进中的和正在实现中的历史。//威尼所是个大城市,人口在十五世纪已超过10万,在十六和十七世纪时期约在14至16万之间。除开特权者(贵族、市民、僧侣)、穷苦无告者和流浪汉共几千人外.广大居民以双手劳动力生。//有两个劳动世界在威尼斯并存:一方面是个加入任何组织,也不受任何组织保护的不熟练工人,其中包括被弗雷德里克·劳恩称作“海上无产阶级”的搬运工、装卸工、水手和划桨手;另方面是行会的世界.行会是城市中各种手工工匠的基本组织。两个世界之间的界线有时不很清晰。历史学家并不始终知道该把他观察到的行业划在哪一边。
  
  P136,在1586年,城市约有居民15万人,劳动者人数略低干34000人,换句话说,除开特权者集团约占l0000户外,如果每个劳动者按四口之家计算,几乎全体居民都以劳动为生。根据拉普的计算,在33852名劳动者中间,22504人为行会成员,11348人为无组织的工人(还不好说是自由劳动者)、分别占三分之二和三分之一。
  
  P138,威尼斯的行会在任何情况下部被排斥在政府之外,从未象佛罗伦萨的行会那样参与政务。威尼斯的社会安定因而更加使人感到惊奇。确实,在经济世界的中心,即使小民百姓也可从资本主义的掠夺中分得一点残羹剩饭。也许这是社会安定的原因之一。威尼斯的工资相对地高些。想把工资再压下去无论如何都很不容易。在这个问题上,成尼斯的行会还能保护自己的利益。人们可以看到,在十七世纪初,面对北方织物的竞争,咸尼斯毛织业的繁荣将因工匠拒绝放弃高工资而终告停止。
  
  P140,这个大城市的逐渐衰落不能仅仅由它自己负责。早在欧洲开始地理大发现(1492至1498年)和向世界各地扩张前,各领土国家己纷纷重振旗鼓。这里有础础逼人的阿拉贡国王,实力雄厚的法兰西国王、喜欢发号施令的尼德兰大公,野心勃勃的德意志皇帝马克西米利安(即使他还是财政桔据的奥地利大公时就已如此)。城市的发展普遍受到威胁。//在这些如旭日东升级兴起的领土国家中,国土最为广阔、对威尼斯威胁最大的,无疑是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从来的历史学家几乎无不研究葡萄牙的鸿运高照:卢西塔尼亚王国在十五世纪末随着欧洲的地理扩张而来的世界大改组中不是扮演了主角吗?葡萄牙是促使欧洲爆炸的引信,主角的地位非它莫属。
  
  

作者:金三  回复日期:2006-4-5 18:23:00   P142,传统的解释说来相当轻松:位于欧洲西方前哨的葡萄牙具备随时出海航行的条件;它于1253年向伊斯兰入侵者夺回了全部被占国土,从此能腾出手来外出闯荡;1415年攻克直布罗陀海峡南边的休达,使葡萄牙窥测到远程贸易的秘密,并唤醒了十字军东征的侵略精神;沿着非洲海岸展开探险旅行,以及其他雄心勃勃的计划,从此可付诸实施。此时正好出现旅行家亨利王子(1394至1460年)这样一名英雄,他是国王胡安一世的第五个儿子,是极其富有的基督骑士团的团长,该团体于1413年把总部没在葡萄牙南端圣文森角附近的萨格里什;在学者、舆图学家和航行家的辅佐下,他积极策划了于1416年(攻克休达后一年)开始的探险旅行。
  
  P145,尽管有人说道,出兵休达(1415年)是在外国商人鼓动下进行的,我对此没有把握。在摩洛哥港口定居的热那亚人甚至公开地、坦率地反对葡萄牙占领那个地方。
  
  P145,在葡萄牙扩张取得最初的成功后,就是说,在1443至1482年间,葡萄牙掌提了黑非洲从艾卜耶德角到刚果河口这段海岸后,事情就变得更加清楚了。此外,随着1420年占领马德拉岛,1430年再次发现亚速尔群岛,1455年发现佛得角群岛,1471年发现费尔南多波岛和圣多美岛,一个结构严密的经济区域已经形成,其基本活动是取得象牙、几内亚胡椒(一种假胡椒)、黄金(每年平均产量约为13000至14000盎司)以及奴隶买卖(十五世纪中叶每年为一千多,不久增加到三千多)。
  
  P148,随着华斯哥·达·伽马于1498年返回本国。葡萄牙取得了胡椒大战的胜利,并且立即牟得厚利,欧洲商入赶紧前往里斯本设立代表机构,谁还可能想到,这是犯了一个多大的错误?就在那时候、原是商业女工的咸尼斯似乎流年不利,经营从此一落千丈,1504年,威尼斯的帆桨船在埃及亚历山大港找不到-袋胡椒。
  
  P148,此外,北欧不断在发挥作用。大陆的中心正问北移,而这并非没有一定的道理;最后,胡椒和香料的消费者多数恰巧都在北欧、所占的比例也许达十分之九。
  
  P149,实际情形要复杂得多。与其说安持卫普取代了布鲁日的地位,不如说它取代了威尼斯的地位。所谓“富格尔的时代”其实是安特卫普的时代;在整个这段时间里,安特卫普确实位于国际经济的中心,这是布鲁日在其鼎盛时期所未能做到的。可见,安特卫普并不单纯取代布鲁日的地位,虽然二者都是依靠外力而兴旺起来的。在布鲁日港靠岸的热那亚船于1277年使泽温河口的这个城市突然变得重要起来。同样,十五世纪末世界贸易路线的变迁以及大西洋经济的形成决定了安特卫普的命运://安持卫普的繁荣并不是它自己创造的。它何况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昂利·比兰纳写道:“同布鲁日一样,安特卫普自己从不拥有商船队。”另-个不足之处,城市在1500年以及随后都不由商人治理。市政官(英国人称他们是“安特卫普长官”)由少数几家土地贵族担任,执政时间长达几百年之久。原则上讲,他们不得经商,这项禁令相当奇特。但却反复重申,显然因为它从不生效。最后,在安特卫普经营国际贸易的商人不是本国人.而是外国人,他们来自汉萨城邦、英国乃至法国,尤其以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南方国家居多。
  
  P151,种种事实证明,安特卫普扮演新的角色,取决于外部的、国际的机遇。威尼斯在经历了无休无止的角逐以后,曾享有一百多年的绝对优势(1378至1498年)。阿姆斯特丹的优势地位也持续了一个多世纪.安特卫普则相反,它在1500至1569年间经历了一段十分动荡的历史:太多的冲撞、跳跃和反复。
  
  P154,在这先后三次高涨中(1501至1521年;1535至1557年;1559至1568年),第一次高涨由葡萄牙扮演主角。胡椒是高涨的促成者,但正如赫尔曼·旺代尔·维所指出的,只是由于掌握胡椒的葡萄牙国王与掌握白银的上德意志商人(韦尔瑟、赫希斯泰待尔以及比所有其他商人更大或更幸运的富格尔)相串通,葡萄牙才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作用。第二次高涨应归功于西班牙以及美洲白银,在十六世纪三十年代,美洲向其政治主人提供了发展经济的决定性条件。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高涨,是勒卡托一康布雷齐和约(1559年)后恢复和平的结果,安特卫普和尼德兰的工业那时正急剧向前发展。但是到了那个时候,加速发展工业已是最后的出路。
  
  

作者:金三  回复日期:2006-4-5 18:25:00   P155,在这种情况下,葡萄牙人在完成环球旅行后,把胡椒直接运达安特卫普、从而突然改变了交换的总格局:第一艘香料船于1501年下料,葡萄牙国王于1508年成立“佛兰德货栈”,作为里斯本“印度商行”在安特卫普的分支。国王为什么选择了安持卫普?大概因为如我们前面所说,胡椒和香料的大主顾是北欧和中欧、而这些货物过去是靠威尼斯的“德意志商馆”从南面负责供应的。葡萄牙原来与佛兰德当然也有海上联系。更何况,葡萄牙虽然经过长期努力终于到达远东,它却不象威尼斯那样有经营智理的办法和手段,就是说,它不会组织完整的香料分销系统。为在印度和欧洲之间往返,必须先垫出大笔款项,自从印度洋上发生抢劫事件后,香料和胡椒必须用现余支付,或用银和铜换取。让出分销业务,也就是如各大印度公司后来所做的那样,把零售的事交给别人操心,让别人负责对零售商发放信贷(付款期限为12至18个月)。由于以上这些原因,葡萄牙人对安特卫普寄于信任。安特卫普对英国呢绒采用的办法,难道对葡萄牙的香料和胡椒就不能适用?反过来,葡萄牙人在安特卫普可得到德意志矿山生产的铜和银,供他们在远东付款所需。//此外,安特卫普在北欧的分销工作做得卓有成效。几年过去,威尼斯的垄断被彻底粉碎,至少已被打破。与此同时,大批的铜和银不再运往威尼斯,而是转送里斯本。在1502/1503年度,富格尔家族出口的匈牙利铜仅有24%来到安持卫普;到1508/1509年度,安特卫普所占的比例竟达49%,威尼斯仅为13%。据尼德兰政府的官方估计,取道安特卫普转运里斯本的白银1508年约60000马克;白银流向葡萄牙使西欧一时为之空虚。可见,德意志商人在安特卫普的经济起飞中起了一定作用,不论是艾克斯拉沙佩勒(炼钢工业中心)的谢茨,或者是奥格斯堡的英霍夫。韦尔瑟和富格尔。他们的利润越积越多:1488至1522年,英霍夫家族的资本每年增加8.75%;韦尔瑟家族1502至1517年间每年增加9%,富格尔家族1511至1527年总共增加54.5%.在这世界发生迅速演变的情况下,意大利商行遇到很大的困难,弗雷斯科巴尔第家族于1518年终告破产;瓜持罗蒂家族于1523年清理企业债务.//安特卫普的经济繁荣显而易见,但它迟迟未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金融市场。
  
  P157,尤其重要的是,咸尼斯的情形有了变化,威尼斯出售的胡檄来自勒旺地区,比里斯本的胡梆价格较高,但质量较好,//葡萄牙未能确保对胡椒的垄断,只得与威尼斯平分秋色,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亡逐渐稳定下来。
  
  P165,(1557至1627),在四分之三的世纪里,热那亚的商人兼银行家通过操纵资金和信贷,得以主宰欧洲范围内的支付和清帐。这段经历本身值得大书特书,它肯定是欧洲经济世界历史上有关中心形成的最奇特的例于,因为经济世界环绕的中心点这次几乎是非物质的。
  
  P166,热那亚一再被迫、甘愿或为谨慎而退让。例如,1396年屈服于法兰西国王,1463年屈服于米兰公爵。
  
  P171,热那亚一切的一切不都是弄巧走险的吗?它从事制造,但为的是别人;它进行航海,但也为别人;它在别人家里投资。直到十八世纪,热那亚的资本只有一半留在市内;剽下的一半由于在当地没有合适的投资场所,便在世界各地流动.
  
  P173,在十五和十六世纪,热那亚逐渐失去东方:土耳其人1475年攻占费奥多西亚,1566年夺取希俄斯岛,但从十五世纪初开始,热那亚人已经在北非,塞维利亚、里斯本和布鲁日站稳脚跟,完全处于领先地位;他们随后又到达安特卫晋.侥幸发现美洲的不是卡斯蒂利亚,而是克里斯托弗尔*哥伦布。直到1568年,仍是热那亚商人在塞维利亚出资推动西班牙和美洲之间颇费时日的交换。1557年,向菲力浦二世政府放款这笔大买卖(他们对此等待已久)自动送上门来,他们抓住了这个机会。于是开始了热那亚历史上新的一页,即所谓“热那亚时代”。
  
  P173,如果我的比较个太离谱的话,从各方面看,热那亚与今天巴塞尔国际结算银行的作用相差无几。
  
  P173,乐于充当雇佣兵军官的城市贵族随船为各国君主效命(在海上作战),最初为法兰西国王服务,后来改为查理五世皇帝服务,
  
  P174.1557年的西班牙财政破产结束了上德意志银行家的统治,热那亚人顺理成章地坐上空出的座位,而且显得胜任愉快,因为早在1557年前,他们已经参与复杂的国际金融活动(并且使之变得更加复杂)。他们为天主教国王效力,主要是确保国王在税收和美洲白银输入这两项不稳定收入的基础上,能有稳定的收入。如同所有的王公一样,天主教国王日常开支漫无节制,必须在欧洲这张大棋盘上调拨巨额款项:他在塞维利亚进帐,但经常在安特卫普或米兰出帐。这个情况今天已为历史学家所熟知,
  
  P176,怎样解释热那亚的成功?首先提出一个假设。欧洲在1540至1560年间(大致的日期)受到一场相当明显的危机的袭击,这场危机把十六世纪切成两段://总之,可以肯定,原有的货币平衡当时已彻底被打破。直到1550年为止,相对稀少的白银与相对充裕的黄金的比价趋向提高.白银成为当时大宗贸易的工具(不然哪有富格尔时代?)以及保值的手段。但在1550年前,黄金因相对稀少而增值。
  
  P178,1575年,天主教国王决定不用热那亚人为他效力,并与他们为敌,热那亚人便成功地切断了黄金的流通。西班牙军队因欠饷而哗变,安特卫普于1576年11月遭叛兵洗劫。国王最后只得让步。//以上事实归纳起来,必定得出一个结论:热那亚的风云际会依靠了西班牙在美洲的财富和意大利本身的财富,后者对热那亚的兴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全靠皮亚琴察交易会的有力推动。意大利各城市的资金朝热那亚方向流去。成群的小放款人,热那亚的或其他城市的,把他们的积蓄存进银行、换取微薄的利息。西班牙的财政于是与意入利半岛的经济建立了经常的联系。因此,马德里的每次财政破产总在意大利半岛带来动荡://不论愿意与否,意大利十十四和十五世纪曾是威尼斯的后盾,它在十六世纪便是热那亚的后盾。一旦意大利衰弱了,皮亚琴察交易会这一几乎对外封闭的节庆和集会也就随之消失!
  
  P179,夺取外国的经济地域历来是一个城巾兴旺发达的前提条件,这个独一无二的城市力图统治一个广大的体系,即使它没有这种明确的想法。类似情形反复出现。使人几乎习以为常;威尼斯侵占拜占庭;热那亚进入西班牙,佛罗伦萨进入法兰西王国,或更早地进入英国;荷兰进入路易十四的法国;英国进入印度…
  
  P180,英国的查理一世政府1630年与西班牙订立的和约产生了相当奇怪的后果。负责和约谈判的弗兰西期·科廷顿爵士给和约增添了一项附加协议,明确规定送往尼德兰的西班牙白银必须由英国船只运输.这笔白银的三分之一将于1630至1643年间在伦敦塔的工场中铸成银币。//从1647或1648年开始,也许在联合省尚未签订明斯持单独和约(1648年1月)之前,为治理和保卫南尼德兰地区所必需的西班牙白银竞改用荷兰船运输,不再向英国船求助,这真是绝妙的讽刺。在这个场合,基督教和天主教能够和睦共处:钱在当时已没有香臭之分。
  
  P181,为从西班牙直接取得白银,热那亚有其制成品出口作后盾。在推动十七和十八世纪欧洲工业高涨方面,热那亚的功绩确实比威尼斯更大,它努力使其生产适应卡迪斯的白银。直到1786年,西班牙还进口许多热那亚织物,“甚至有一些制造厂专门迎合西班牙人的爱好;
  
  

作者:金三  回复日期:2006-4-5 18:26:00   P184,令人奇怪的是,热那亚在扩大投资时、竞不脱离过去鼎盛时代的地理框架!同荷兰和日内瓦相反,热那亚不向英国发展,却在法国大量投资(大革命前夕,达3500万图尔里佛)。难道这是因为信奉天主教的热那亚在北欧与基督教银行网势不两立吗?或者还是因为旧习惯终究限制了热那亚商人的思想和想象?//总之,这一选择使热那亚随着旧制度的垮台而蒙受无数灾难。
  
  P184,一位意大利历史学家说过:“热那亚缔造了意大利统一”,但又补充说:“为着自己的利益”。//热那亚时代早在1627年前已经结束.也许就在皮亚琴察交易会出现故障的1622年。从这个决定性的年头以后发生的事情来看,人们有一个印象,似乎威尼斯、米兰和佛罗伦萨的商人与热那亚银行家已分道扬镳。
  
  P186,随着阿姆斯特丹的崛起、以对外扩张为使命的城市的时代终告结束。维奥莱·巴布尔写道:“没有统一的现代国家作后盾,一个真正的贸易和信贷帝国竞得以存在,这是最后的一次。”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经验界于经济霸权的两个连续阶段之间:一方是城市;另一方是现代国家,是民族经济,其中最初以英格兰为基地的伦敦居首。因节节胜利而势力大增的欧洲,到了十八世纪末年。已逐渐扩展到全世界;中心的统治区域也不能不有所扩大,以保持整体的平衡,如果得不到附近的经济足够有力的支持,城市势孤力单,很快就会爪不住阵脚。领土国家将取代城市的中心地位。//作为旧局面的延续,阿姆斯特丹的崛起是按照旧规律--一个城市接替其他城市:安特卫普和热那亚--完成的,这相当合乎逻辑。但与此同时,北方重新压倒了南方。并且从此不再变更。因而人们常说,阿姆斯特丹所接替的不仅是安特卫普,而且是在热那亚时代仍占主导地位的地中海。
  
  P188,笛褐讥讽说,“不够用以喂养公鸡和母鸡”。
  
  P198,“世界各国的人民在这里都能根据自己的信念和信仰侍奉上帝,尽管新教占据统治地位,人人都能自由地根据自己信奉的宗教举行礼仪。当地的罗马天主教堂达25所之多,祈祷和弥撒可公开举行。与在罗马无异“
  
  P211,总而言之,特权阶级处在全部政治制度的中心,但要为特权阶级下个定义,却并不容易:政治制度支撑着特权阶级,特权阶级则推动政治制度的发展。如同政治制度一样,特权阶级具有悠久的历史,他们是从在勃艮第和西班牙统治时期执掌市政要柄的“资产阶级“逐渐演变而来的。15722至1609年旷日持久的独立战争确立了这个阶级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多数省份,资产阶级使贵族威信扫地,尽管发生了1618--1619年的宗教危机,新教教会仍屈从省区和城市当局。“革命”终于确认了“市镇官员”的权势,他们作为政治精英,在各城市和各省区执掌要柄,在税收、司法和地方经济活动等方面几乎拥有无限的权力。
  
  P214,金钱是让每人恪守秩序的手段,但这个手段不宜暴露。阿姆斯特丹的富人长期装穷藏富,而且表演得相当真诚自然,他们玩这种花招,究竟纯属某种爱好或者出于本能的机傲?1701年的一份指南说到:“不论官员的地位多么尊荣,却不摆任何排场,市长出门也总是轻装简从、丝毫不比他属下的市民更加引入注目。“
  
  P215,实际上,对有钱的特权者说来,贸易在十八世纪巳降到次等地位.过剩资金脱离开商业,转而投入年金、金融和信贷方面。这些食利者富豪逐渐形成对外封闭的集团,并更加与社会相脱离。//这一断裂在文化领域留下深刻的痕迹。当时,社会精英纷纷抛弃民族传统,欢迎冲决一切堤岸的法兰西影响。伦勃朗死后(1669年),荷兰绘画几乎再也没有任何长进。“法国1672年的入侵在军事上和政治上均告失败,但在文化方面却取得几乎全面的成功”。如同在欧洲其他各国一样,法语在联合省开始通行,讲法语几乎成了与普通百姓保持距离的一个手段。
  
  P218,共和国“黄金时代”的对外政策表明,联合省是个强国,直到十七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它在欧洲的地位才开始明显衰落。//作为历史学家,我们在1618至1648年的所谓三十年战争期间看到的头面人物只是哈布斯堡王朝、波旁王朝、黎塞留、奥利瓦斯大公或马扎林,而主角其实却往往由荷兰在扮演。外交上都在海牙进行。丹麦(1626年)、瑞典(1629年)和法国(1635年)的历次干涉都在海牙策划。//再看联合省的舰队怎样于1645年在波罗的海进行干涉,以结束丹麦和瑞典之间的战争,因为这场战争损害荷兰的利益。
  
  P221,商业王国//荷兰的政策和活动经历了种种曲折的变迁,无论在有利或不利的环境下,荷兰始终是要维护商人的整体利益。商业利益高于一切,压倒一切,为宗教感情(如在1672年后)或民族感情(如在1780年后)所望尘莫及。外国人对此往往感到愤慨,不论是否真诚客观,他们的观察有助于我们把事情看得更加清楚。
  
  P227,荷兰的财富显然是从波罗的海和西斑牙同时得来的。
  
  P229,纵观荷兰的发展过程,我们切莫低估欧洲的根本作用和地中海的重大作用。荷兰船在印度洋航行的成功,井非如人们所想,使荷
  兰脱离地中海的传统贸易。拉普不久前在一篇文章中甚至证明,荷兰和英国都在这里找到了可资开发的富源,富绕的地中海对两因经济首次起飞所起的推动作用胜过了大西洋。//总之.荷兰在变成欧洲经济中心的同时,不能忽略共任何-个边缘区域,荷兰怎能容忍,在自身之外,又建立起与它竞争的另一个经济帝国?
  
  P230,然而,整个扩张过程相当平淡,特别任初期,荷兰故意小心冀翼,避免招惹是非非,因而没有任何耸人听闻之事可言。葡萄牙帝图象是年届百岁的老人,健康不佳,不能再在新人面前挡道。
  
  

作者:金三  回复日期:2006-4-5 18:27:00   P231,此外,在联省议会、荷兰省督巴纳威尔持和拿骚的莫里斯的敦促下,于1602年3月20日创立了东印度公司,把原有的各家公司合并成一个整体,并且以一支独立的力量,一个国中之国的面目出现。东印度公司的成立将一切改变面貌.远洋航行的无组织状态从此宣告结束:1598至1602年间,65艘船分组14个船队出航。对亚洲的商业活动从此只有一项政策,一种意志和一个领导:东印度公司作为一种真正的权威,从此一帆风顺地不断发展。
  
  P232,尤其,1609年4月9日,,联合省和天主教国王在安特卫普签订了“十二年休战协定”,双方停止了敌对行动;商人于是抱有幻想,以为能够安稳地从亚洲取得财富,特别是休战协定对赤道以南地区没有作出任何规定。南大西洋相印度洋是自由地区。1610年2月,一艘荷兰船在开往南洋群岛途中,到里斯本停泊,并要总督转请天主教国王同意,让休战协定得以在远东宣布和重申,这就证明那里还在打仗。//从此,尽管有了休战协定,武力征服仍在继续,虽然十分困难;东印度公司所要与之对抗的,不仅有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在马尼拉设立据点并在马鲁古海域活动的西班牙人直到1663年仍据守蒂多雷岛),而且有英国人(他们行动诡秘,出没无常);最后还有大批积极活动的亚洲商人:土耳其人,亚美尼亚人,爪哇人,中国人,孟加拉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古杰拉特的穆斯林
  等。
  
  P234,这里可以看到,究竞是殖民征服,或者只是经商,两种意见的争论由来已久;
  
  P234,事物的逻辑必定逐渐导致不可避免的结果。1619年,巴达维亚城的建立使荷兰能把它在南洋群岛的主要军事力量和商业活动集中到一个有利的地点。荷兰正是从这个固定地点和“香料群岛”出发,编织起庞大的商业交换网,建立起他们的海外领地;这个脆弱、柔韧的海外领地网,如同葡萄牙的海外领地网一样,是按“腓尼基方式”建造起来的。//1641年,荷兰人终于攻克马六甲,并且为着自身的利益促使马六甲迅速衰落;
  
  P235,荷兰的海外扩张只是到五十或六十年代左右才真正大张旗鼓地进行。排挤葡萄牙人并不很快得以实现。葡萄牙的海外领地虽说不算稳固,却因其幅员宽广而得到保护:正因为分散在从莫桑比克到澳门和日本的辽阔海域,这些领地在外来打击下,并不在整体上出现动摇。//总之,荷兰的进攻于十六世纪木已经开始,而到1632年,还有胡椒和香料直接运达里斯本。只是1641年马六甲陷落后,葡萄牙在亚洲的领地才真正分崩离析。//荷兰人的行为可说是鸠占鹊巢。路易十四的大使蓬勒波1699年指责他们“尽力促使走在他们前面的欧洲人破产,他们让别人辛辛苦苦地去驯服印策安人,或让印第安人尝到贸易的甜头,自己却坐享共成”,发财致富。不过,假如荷兰不排挤葡萄牙,不迫使葡萄牙破产,对印度洋和南洋群岛已有了解的英国也会扮演荷兰的角色。
  
  P239,可见,东印度公司只是依靠暴力和严密监视,才有效地维持其垄断,东印度公司从细香料赚取的利润始终很高。一名法国人于1697年说;“任何男子防范别人柒指其情妇,却超不过荷兰提防别人插手其香料贸易”。//此外,荷兰的优势还在于,东印度公司推行长期的计划,其人员格守纪律,堪称典范。虽然众多暴行使历史学家不寒而栗,但看到收购、装运、出售和交换一环扣一环地穿插进行,既工于心计,又出人意料,甚至诡怪离奇,他们又只会感到十分有趣。
  
  P242,1636年,班达群岛的土著居民只剩560人,荷兰人和外来的自由民却分别为539人和834人,因而只能从孟加拉或若干王国“输入”1912名奴隶。
  
  P245,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兴衰//衰落的趋势从何时开始?通过对公司帐目的研究,或许可以看到1696年的分界线价值。这个日期是否定得太过确切?克里斯托夫·格拉曼主张把1700年前后的四十年作为分界线,这也许更加明智些。//何况,等到当时的人意识到局势严重恶化,为时已经相当晚了。例如在1712年,敦刻尔克有两人在一起闲聊,其中-人是为德马雷总管打听消息的小人物,另一人是圣约翰勋爵;路易十四为求得和平将把敦刻尔克出让给英国,而犹如旭日东升的英国却还忧心仲仲。这名法国小人物写道:“我对他讲,通过搞垮荷兰人来恢复英国在印度的贸易,是安抚大不列颠民族并使它得到一切的可靠手段;他听后随即回答说,英国人为达此目的将不借卖掉他们的衬衣”。由此可见,他们认为自己尚未达到目的!十二年后,在1724年,以判断力见长的乌斯达里茨毫不犹豫地写道:“荷兰东印度公司实力之强大, 其他各国的印度公刘个能望其项背”*
  
  P246,十七和十八世纪共有100万人乘坐东印度公司的船只,平均每年为5000人。从这些数字出发,很难想象出荷兰在亚洲的人数,但它肯定比葡萄牙十六世纪在亚洲的人数(总共约10000人)高得多;此外还应加上为葡萄牙人或荷兰人充当辅助人员或外役的大批当地土著。
  
  P247,用于印度洋贸易的荷兰船只
  1641,56
  1651,60
  1659,83
  1670,107
  1680,88
  1700,66
  1725,52
  1750,43
  1775,30
  1794,?
  
  

作者:金三  回复日期:2006-4-5 18:28:00   P249,英国东印度公司曾因这类要求而陷于困境(股东不愿出钱支持亚洲的军事行动,要求偿还股金),荷兰东印度公司则相反。始终能说一不二。股东们若要收回资金,除在交易所市场上卖掉股票外,没有其他办法。总之,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建立的帐目也许存心就要掩盖公司许多方面的活动。//经过对历年决算的研究,我们极其惊奇地看到,在商业经营最顺利的一个世纪--十七世纪--,所得利润却是十分微薄。本书作者历来坚持认为,“远程贸易”是商人兴业发家历史上的一个高级阶段。这一认识有什么错的吗2本书作者认为、远程贸易能使少数幸运儿得以实现巨额利润的积累。那么,在没有利润或利润不多的情况下,个人还能有兴业发家的机会吗?
  
  P256,荷兰人确实困难重重。他们所犯的错误是想不以生产为基础,不实行真正的殖民征服,却要建造-种商业上层建筑。
  
  P261,其吸引力有时导致某些简直不合逻辑的过境贸易。直到1721年,查理·金在<大不列颠商人>中对英国向法国出售的货物交荷兰船装运,在阿姆斯特丹卸港,再经默兹河或莱茵河送往目的地,仍感到大惑不解!这些货物为此需要纳付荷兰的出入境税,莱茵河或默兹河的通行税,以及法国边界的关税.“如果我们直接到鲁昂卸货,并只付该市的入市税,货物运往香巴尼、麦茨及莱茵河或默兹河地区的费用不是会便宜些吗?”
  
  P263,荷兰人在1786年仍是欧洲的“运货人”据法国驻阿拇斯特丹领事的统计,1786年共有1504艘船到达阿姆斯特丹。所有这些船只几乎都属于荷兰。
  国家,船只总数,荷兰船
  普鲁士,591,581
  俄罗斯,203,203
  瑞典,55,35
  丹麦,23,15
  北德意志,17,13
  挪威,80,80
  意大利,23,23
  葡萄牙,30,30
  西班牙,74,72
  勒旺地区,14,14
  柏柏地区,12,12
  法国,273,273
  美洲殖民主地,109,109
  (不包括美国)
  
  P269,由于消费过程缓慢、不能在一天之内完成,由于商品的生产和运输相兴缓慢.甚至商务指令和汇票递送也很缓慢。由于广大客户和消费者只能慢馒从自己的财产中抽出为购买商品所需的现金,批发商因而必须通过签发期票,实行赊销和赊购.直到用现金、商品或另一种票证偿还为止。意大利商入在十五世纪已用背书和反签汇票等方式试行这个办法,在十七世纪更在“连锁契约”的范围内予以推广,并因此引起了激烈的神学争论。但这些初期的进展与十八世纪的票证泛滥丝毫不能相比:票证竞达流通中的“实在”贷币的四倍、五倍、十倍乃至十五倍。泛滥成灾的票据有时反映商人的殷实家产和惯常做法.有时则反映我们所说的的通融票据(期货?金三)
  
  P271,唯有资本的大量积累才使通融票据的风险投机成为可能,才使人们在某项商业活动显得钉利可图时,能够自动地、方便地使用通融票据;陈了荷兰经济的繁荣和优势外,这种票据没有任何保障可言。瓦西里·列昂捷夫最近就美国今天制造的大量美元和欧洲美元所说的话,我以为,可适用于十八世纪的以上情形:“事实是、在资本主义世界里.国家乃至有胆识的企业家和银行家都使用或滥用铸造货币的持仅。美国政府尤其如此.它长期让不可兑换的美元充斥其他国家。它之所以能够这么做、根本原因是它有足够的信用、有充足的实力。”阿卡里亚斯·德·塞里奥恩曾以自已的方式说过类似的话:“阿姆斯特丹的10名或12名头等批发商聚会研究一项银行业务((信贷业务)、他们当场能够让2亿多弗罗林的纸币在全欧流通、并月比现金更受欢迎,没有一国的君主能办到同样的事...这种信贷使10名或L2名批发商能够放手地在欧洲各国施加影响。”由此可见,今天的跨国公司过去早有.
  
  P272,金融业的这种突飞猛进究竟是正常的演变、或者象某些喜好道德说教的历文学家所讲的那样,是一种畸形发展?早在十六世纪下半叶、资金过剩的热那亚曾走过同一条道路,专一向天主教国王放款的“旧贵族”逐渐脱离了积极的商业活动。阿姆斯特丹竟然重蹈覆辙,抛开“仓储贸易”的实际利益、追求食息取利的空幻希望,甚至以其资金推动伦敦的繁荣、使伦敦在竞争中稳操胜券。事情虽说是这样,但阿姆斯特丹确实别无选样。十六世纪末富有的意大利也别无选择。当时不可能阻止北方的崛起,甚至连一丝一毫的可能也没有。不管是正常演变或畸形发展、金融业的蓬勃高涨似乎预示着成熟阶段的到来,这是秋季即将来临的信号。
  
  P279,路易十四统治下的法国臣民共2000万人.而瑞典控制F的人口则不过300万.二者恰成鲜明对照。因此.如果不付出无限的努力为代价,瑞典的“强盛”便绝无可能。早己实行的官僚集权制本身要靠昂贵的开支维持,因此瑞典建立的税收制度超出了常理允许的限度,正是依靠这一税收制度,古斯塔夫·阿道夫及其继承人才得以推行穷兵黩武的政策。
  
  P289,英国对荷兰的侵蚀很早作出了反应。克伦威尔1651年颁布的《航运法案》,于1660年为查理二世确认。英国曾四次投入到反对联合省的激烈战争(1652至1654年;1665至1667年;1672至1674年;1782至1783年)中去。荷兰每次都只招架,不还手。与此同时,英国在精明的关税政策保护下,国民生产日益繁荣兴胚。这无疑证明,英国经济的发展比法国更加均衡,不易受到外力的损害,荷兰人更加需要英国产品,他们对英国人历来相当迁就,英国港口是荷兰船只遇到恶劣气候时最好的掩蔽所。
  
  P290,英国的一篇杂文(1689年)甚至抨击说:“我国的所有商人都正在变成荷兰的代理人。
  
  P291,正因为如此,荷兰大商人的剩余资金纷纷流往英国。整个十八世纪期间,他们大量认购英国公债,还就印度公司、南海公司或英格兰银行的股票以及其他英国有价证券进行投机。伦敦的荷兰侨民的数量和富有均属空前。他们在奥斯汀兄弟教邀集会,就象巴勒莫的热那亚人以圣乔治教堂为中心一样。
  
  P292,英国人“厌恶”公债的一个原因正是觉得国债已受外国的控制。其实,荷兰资金的源源流入给英国信贷输送了活力。正如品托所说,英国的财富虽不如法国,但其信用却更“可靠”,因英国始终能得到必要的贷款,不但及时,而且充足。
  
  P292,荷兰对亚洲的早期渗透显然经历三个阶段(欧洲任何一国对亚洲的渗透无疑也是如此)。W.H.莫尔郎很久以前(1923年)就作了以下的区分:商船可比作一家流动百货店或者是加重了分量的一挑货郎担;商行或“商站”象是在某地区或在某商埠设立的租界;最后为领土占领。澳门属于第二类,巴达维亚则意味着对爪哇的殖民征服已经开始;至于“流动百货店”,我们在十七世纪初期可举的例子多不胜数。
  
  P296,与周围次等强国(即欧洲)的联系可不费力气地自动进行:吸引力,交换机制,资金和信贷流转,足以保持联系。何况,在荷兰贸易总额中,欧洲占五分之四,海外不过占五分之一。我们已经说过,中心之所以始终能保持热量和效力,正是因为它与一些发达的、有时与它竞争的次等强国相邻。中国没有发展成为一个闯劲十足的经济世界,难道仅仅因为它没有占据有利的中心位置,或换句话说,因为没有-个足够强大的半边缘区为中心升压?//位于极端外沿的真正边缘区显然只能用武力和强暴加以压服,甚至可以说,通过推行殖民主义这个早已存在的老办法。荷兰在锡兰和爪哇推行殖民主义;西班牙在美洲发明这个办法;英国在印度接着使用这个办法。但早在十三世纪,威尼斯和热那亚已经作为殖民强国出现在各自控制的区域:热那
作者:金三  回复日期:2006-4-5 18:29:00   P296,与周围次等强国(即欧洲)的联系可不费力气地自动进行:吸引力,交换机制,资金和信贷流转,足以保持联系。何况,在荷兰贸易总额中,欧洲占五分之四,海外不过占五分之一。我们已经说过,中心之所以始终能保持热量和效力,正是因为它与一些发达的、有时与它竞争的次等强国相邻。中国没有发展成为一个闯劲十足的经济世界,难道仅仅因为它没有占据有利的中心位置,或换句话说,因为没有-个足够强大的半边缘区为中心升压?//位于极端外沿的真正边缘区显然只能用武力和强暴加以压服,甚至可以说,通过推行殖民主义这个早已存在的老办法。荷兰在锡兰和爪哇推行殖民主义;西班牙在美洲发明这个办法;英国在印度接着使用这个办法。但早在十三世纪,威尼斯和热那亚已经作为殖民强国出现在各自控制的区域:热那亚在费奥多西亚和希俄斯岛;威尼斯在塞浦路斯、康提亚和科孚。显而易见,这在当时是人们所能实现的最绝对的统治。
  
  P297,阿姆期待丹的金融寡头逐渐形成一个对外封闭的放款人集团;正如在威尼斯或热那亚一样,这些食利者退出商业活动,坐亨既得特权,甚至寻求联省共和国统领的保护。我们也许可以责备这少数特权者不该扮演以上的角色(虽然他们往往身不由己);但他们的确算无遗策:他们安然无恙地经历了法国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的风暴。据某些荷兰作家说,他们直到1848年仍保持原来的地位。阿姆斯特丹的资本巳从承担经济活动的基本任务(有益的任务)转而从事最精巧的金融活动。
  
  P298,关于阿姆斯特丹的衰退,归根结蒂,其原因或动因无非是那么几条一般性真理,既适用于十七世纪初的热那亚,又适用于十八世纪的阿姆斯持丹,也许还适用于今天的美国,美国在操纵贷币和信贷方面达到了危险的边缘。对阿姆斯持丹十八世纪下半叶发生的历次危机进行一番考察,我们至少能够明白这个道理。
  
  P298,1782年的荷兰资本.投资项目(百万弗罗林)
  向外国贷款:335,其中英国280,法国25,其它国家30殖民地贷款140
  国内425
  贸易50
  黄金,白银,珠宝50
  
  P300,这些危机之所以相似,因为它们都是现代的信贷危机,与所谓旧制度的危机有着绝对的不同,后者起因于工农业生产的周期波动。//第一场危机发生于1763电紧接在七年战争(1756至1763年)之后,对保持中立的荷兰来说,七年战争是个空前的商业繁荣时期。
  
  P305,当第三次危机在八十年代出现时,阿姆斯持丹巳个再居领先地位(至少在历史学家看是如此)。这次危机与前二次不同,不仅因为持续时间较长(至少从1780至1783年),对荷兰的危害尤深(危机触发了第四次英荷战争),而且还因为它汇合到范围更广的和从属于另一种类型的经济危机中去,这场经济危机与厄内斯特·拉布鲁斯在谈到1778至1791年间的法国时所说的“跨界周期”恰相吻合。第四次英荷战争(178l至1784年)必须置于这个跨界周期中加以研究,战争最后以英国占领锡兰和在马鲁古获得自由通行权而告终。如同欧洲其他各国一样,荷兰当时正在一场长期危机中拼命挣扎,这场危机不仅影响信贷,而且影响整个经济;荷兰的处境与路易十六统治下的法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法国在美洲战争中虽然取胜,但国家在财政上却陷于山穷水尽和-片混乱的境地。法国为使美洲获得自由,付出了如此巨大的怒力,以至在打下英国傲气的同时,自己却落了个虽胜犹败的结局:财政收入罗掘俱空,信贷减少,大臣意见分歧,国家四分五裂。”以上是奥尔特考普1788年6月23日对法国所下的判语。荷兰力量的削弱,法国力量的削弱,并不如人们常说的那样,仅仅由战争所能解释得了的。//一场长时间的和全面的危机,其结果往往使各国在世界的地位变得更加清晰,使每个国家突然都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使强国的地位变得更强,使弱国的地位更加低下。如果从字面上来看凡尔赛条约(1783年9月3日),英国在政治上似乎是失败了,但它在经济上却大获全胜,因为世界的中心从此转注英国,由此产生了世界力量对比不平衡以及相应的其他后。//恰恰就在真相大白的时候,荷兰的弱点猛然暴露无遗,其中有的弱点业已存在几十年之久。原来很有效率的荷兰政府,如今变得暮气沉沉和四分五裂;紧迫的军备计划停留于一纸空文;兵工厂无力实行现代化,在人们的印象中,国家被分割成几个势不两立的派别;当局为试图应付困难而开征新税,引起了普遍的不满;交易所本身也变得“凄凉冷清”。
  
  P308,我们不想低估这场革命的意义(可从反面证明尼德兰的经济成就),它是欧洲大陆的第一场革命,是法国革命的先兆(关于这个问题,人们至今谈得很不够),是一场十分深刻的危机(竞使“资产者家庭中父子结仇、夫妻反目”)。革命期间还形成了一整套革命的或反革命的论战用语,言辞的激烈开风气之先。1780年11月,政府某要员烦透丁喋喋不你的争论,试图为自由下个定义,他住一篇冗长的演说中开宗明义指出:“该词如今巳被用得如此之滥,竞使公正贤达之士莫明其妙...
  
  

作者:金三  回复日期:2006-4-5 18:30:00   P310.1787年2月26日,逐渐宽心的奥尔特考普说了一句预言:“当欧洲对荷兰的种种疯狂已经取乐够了以后,很可能就会把目光转向法国“
  
  P311,似乎没有比“民族市场”这一古典概念更言之成理的了。当然这只是对于历史学家而言,因为今天各种经济词典都不收此词。这一概念确指某个政治地域业已取得的经济统一性,该地域必定相当宽广,其范围首先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领土国家”,也即是从前人们更常说的“民族国家”。既然在这一框架里政治成熟先于经济成熟,那么就需要知道,从经济上说,这些国家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并基于何种原因取得某种内部统一性以及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世界其他地区面前的能力。总之,我们试图弄清,民族市场的出现怎样改变了欧洲历史的发展方向,并使以城巾为主体的经济集合降到次等地位。
  
  P311,统一的民族市场既是在政治意志的强制下(虽说政治意志在这一方面并不始终有效),也是在资本主义的商业扩张,尤其是在远程对外贸易的强制下,才得以形成的。对外贸易的繁荣通常是统一的民族市场终告诞生的前奏。
  
  P321,在省级市场的中心,总有一个或几个城币发号施今。在勃艮第,是第戎;在多菲内,是格勒诺布尔:在阿基坦,是波尔多;在葡萄牙,是里斯本;在威尼西亚,是威尼斯;在托斯卡纳,是佛罗伦萨;在皮埃蒙特,是都灵……在诺曼第则有鲁昂和卡昂;在香巴尼则有兰斯和特鲁瓦;在巴伐利亚则有雷根斯堡和慕尼黑,前者是自由市,一座大桥雄踞多瑙河上,后者是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在十三世纪创建的大都会;在朗格多克则有图卢兹和蒙被利埃;在普罗旺斯则有马赛和艾克斯;在洛林则有南锡和麦茨;在萨瓦先有尚贝里,后有阿纳西,最重要的还是日内瓦;在卡斯蒂利亚则有巴利阿多里德、托莱多和马德里;最后举一个突出的例子,在西西里有巴勒莫和墨西拿,前者是小麦集散地,后者是丝织业中心,长期统治该地区的西班牙当局对二者特意表现不偏不倚,以便分而治之。
  
  P323,1768年,奥地利统治的尼德兰对联合省实行价格战,后名深受其苦。海牙有人埋怨说:“科本茨尔伯爵竭尽全力把商旅吸引到尼德兰去,到处修桥补路,以便保证货物运输畅通。”
  
  P324,经济也在起作用。必须等到十五世纪中叶的经济复苏以后,首批现代国家才重新脱颖而出,如都锋王朝的亨利七肚,路易十一和西班牙的天主教国王,东欧的匈牙利、波兰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各国也纷纷取得成功。二者的相互关系显而易见。可是在这一时代,英国、法国和西班牙肯定不是欧洲大陆最发达的地区。从北意大利通过多瑙河和莱茵河的德意志诸邦直到尼德兰十字路口的狭长地带纵贯欧洲,而英法西三国位于这个居统治地位的经济地带之外。这个经济地带盛行古老的城市民族主义,容不得领土国家这一革命的政治形式。对马基雅弗利梦寐以求,而斯福萨家族本有可能实现的半岛政治统一,意大利各城市置若罔闻,威尼期甚至连想都没有想过;德意志帝国各邦对囊空如洗的奥地利的马克西米利安的改革计划也不感兴趣:尼德兰不愿加入菲力浦二世的西斑牙帝国,它的抵抗以宗教形式表现出来,因为宗教在十六世纪具有多种功能,曾不止一次充当正在诞生或正在形成的政治民族主义的口号。因此民族国家和城市地带之间产生了分裂,前者建立在强力基础之广,后者则建立在财富基础之上。黄金锁镑有力量拴住政治怪兽吗?十六世纪的战争说明它既能又不能。到了十七世纪,阿姆斯特丹已成硕果仅存的城邦国家,但它显然推迟了法国和英国的发展。需要有十八世纪新的经济高涨,才能打碎枷锁,使经济置于从此力量无比、可以为所欲为的民族国家和民族市场的控制之下。所以,毫不奇怪,作为早熟政治成果的民族国家很晚才过渡到作为经济成果的民族市场,而民族市场则预示着领土国家在物质方面的胜利。
  
  P328,柯尔贝尔曾致力于此。这一目的于1664年未能达到,那是因为巡按使们一致反对,他们不无理由地担心粮食在王国广阔的境内自由流通相会引起饥荒。
  
  P329,十年以后、1786年,法国政府虽然有此愿望,却未采取行动取消路卡,据说这是因为,“经计算”,为执行这一措施必须付给通行税征收人800万至l000万赔偿,而“国家财政现状无力承担”。事实上,这一数字与法国的税收总额相比尚不足挂齿。如果这个数字属实,它再次证实通行税的征收额相当有限。//所有这些细节都使人想到,遍布各地的税乍本身并不是个关键问题,它们不过是与当时所有其他问题有联系的一项麻烦。
  
  P330,但是我们将在本章看到,主要是十八世纪高涨的经济形势掀动了不列额诸岛,使苏格兰并入英国成为对双方都有利的事情。关于爱尔兰却不能这么说,因为爱尔兰的地位更接近殖民地,而不是联合王国的一个组成部分。
  
  P333,城市和领土的统治手段,“运行”手段乃至逐日生活手段都是相同的:舰队、军队、暴力,必要时行使狡计乃至背信弃义--请想-想威尼斯的十人会议和后来的英国情报部,就会明白。“中央”银行最早在威尼斯出现(1585年),后来在阿姆斯特丹(1609年)和英国(1694年)成立。在理·金特尔伯吉认为中央银行是“在别无选择时使用的办法”,我却以为它们首先是权力与国际统治的工具:我帮助你,救活你.但是你得听我摆布。正如我为使读者也使我自己信服而反复指出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与世界一样古老,任何强力的统治都分泌资本主义.
  
  P335,有鉴于此,资本主义所取得的最早的成就,资本主义最早对经济世界的出色控制,应归功于城市,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样不足为奇的是,伦敦作为民族国家的首都,花丁这么长时间才赶上比它更灵活、更敏捷的阿姆斯特丹。任何民族市场的形成,都必须在农业、商业、运输、工业、供应与需求之间达到艰难的平衡。英国自从达到达一平衡后,便显示自己对小小荷兰的无比优越;荷兰这个小国从此已永远丧失称霸世界的资格、而业已建立了民族市场的英国却如虎添翼。查理.金特尔伯吉问过,为什么震撼荷兰的商业革命没有把它引向工业革命。其中一条理由无疑是荷兰不拥有真正的民族市场。
  
  P337,我甚至同意让·马克祖斯基的意见,认为宏观经济计量不仅是一门技术,而且本身已是一门科学,它与政治经济学合并、将使后者成为一门实验科学,
  
  P337,第一个变量是国民财富,是缓慢波动的财富积累;第二个变量是国民收入,是一种流星;第三个变量是人均收入,是按人计算的一种比率。
  
  P338,我已经指出国民收入与资本积储的比例关系的重要性。西蒙·库兹涅茨认为这一比率为7到3比1;也就是说,一个旧式经济需要把多至七个正常年头生产的财富积储起来,以便保证生产运转。越接近现代,这个数宁就越小。资本的效率可见越来越高,事情似乎也理应如此,我们这里所考虑的当然只是资本的经济效率。//国民收入初看起来是个简单概念:宏观经济计量学不就是要把“一国的经济比作一个巨大的企业”吗?”但是这个简学的概念却曾引起专家们的“烦琐”争论,乃至“笔墨官司”。时间平息了这些论战,今天人们提供给我们的各种定义(实际上不如表面上那么清楚)彼此十分相似.
  
  P339,用十七幅图画表示的联合省的“生活资料”或国民生产总值。W. 考克作版画,1794年。//1,纺织.2,黄油与奶酪生产.3,捕鲱鱼.4,捕鲸.5,泥炭开采.6,造船.7,阿姆斯特丹市政厅与公秤所.8,森林工业,锯木业与造纸业.9,泰瑟尔岛.10,开矿.11,葡萄酒销售业.12,农业与粮食贸易.13,烟草,糖与咖啡销
作者:金三  回复日期:2006-4-5 18:31:00   P339,用十七幅图画表示的联合省的“生活资料”或国民生产总值。W. 考克作版画,1794年。//1,纺织.2,黄油与奶酪生产.3,捕鲱鱼.4,捕鲸.5,泥炭开采.6,造船.7,阿姆斯特丹市政厅与公秤所.8,森林工业,锯木业与造纸业.9,泰瑟尔岛.10,开矿.11,葡萄酒销售业.12,农业与粮食贸易.13,烟草,糖与咖啡销售业.15,鹿特丹交易所.16,商站.17.阿姆斯特丹交易所.
  
  P343,三个模糊的概念//我们已明确了手段和工具。还需要明确一些概念。至少有三个词有待讨论:增长(croissance)、发展(developpement)和进步(Progres)。前两个词在法语里可以互换,犹如英语的growth和development,德语的Wachstum和Entwicklung(后一个词为熊彼得所用,但日趋消失);意大利语基本上只用一个词,sviluppo;西班牙语有两个词,crecimiento和desarollo,只有拉丁美洲的经济学家区分这两个词的意义.据A.古尔德说,他们必须区别与结构有关的发展(desaroIb)和主要涉及人均收入的增长(crecimlento)。为了迅速而稳妥地推行经济现代化计划,确实不能不区分两个并不始终齐头并进的指标,一个涉及国民生产总值,另一个与人均收入有关。概括地说,如果我的观察目标是国民生产总值,我就关心“发展”,如果我转向人均国民收入,我就更注意“增长”。//当今世界上,这两种运动在某些经济中是重合的,如在西方就是这样,人们于是趋向于只用一个词;反之,在另一些经济里它们有所区别,甚至互相对立。历史学家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他所看到的既有“增长”也有“负增长”;既有发展(十三、十六、十八世纪),也有停滞和后退(十四、十七世纪)。十四世纪的欧洲曾有朝着旧式城市和社会结构方向的倒退,前资本主义结构发展的一度停顿。与此同时,令人困惑的却是人均收入都在增长。西欧人吃的面包和肉从没有象在十五世纪那么多。
  
  P344,不仅如此,还有别的对立。加十八世纪欧洲各国的竞争中,葡萄才虽然没有更新结构,但因开发巴西获利颇丰,因而人均国民收入高于法国。葡萄牙国王大概是欧洲最富有的君主。对于这样一个葡萄牙,你既不能说它在发展,也不能说它在后退,今天的科威持也同样如此,虽然它有世界最高的人均收入。
  
  P347,例如在国债(我们知道它在十八世纪英国起的作用)和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某种比例关系。国债最多可以达到国民收入的两倍,否则就会列起麻烦。据此也就得到证明,英国的财政状况良好,因为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候,如1783年和1801年,英国国债也末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两倍。上限从未被冲破。
  
  P348,事实上,国债造成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同时取决于财政管理状况和公众信心的大小。法国1789年的国债并未超过国家的承受能力(债务为30亿,国民生产总值为20亿左右);一切正常或者理府太平无事。但是法国的财政政策既不连贯,效率又低,远不如英国那么精明.法国处在一场财政危机和一场政治危机夹击之下,但并非仅仅因国家贫穷而发生了危机。
  
  P349,前工业经济中.国民生产总值除以国家预算的商数通常应停留在l0和20之间.20为最低系数.即预算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纳税人额手称庆),10为最高系数.到那时引起的就不止止一般的怨言了.
  
  P350,比较英法两国税收额占实物生产的比例还是有意义的。在法国,从1715年至1800年,比例几乎-直高于10%(1715年11%,1735年17%,1770年和1775年分别为9%和l0%,1803年10%)。英国的税收负担特别重:1715年为17%,1750年18%,1800年拿破仑战争期间为24%。1850年降为10%。
  
  P351,今天的经济显示自己有能力承受国家贪得无厌的榨取。1974年,国家税收等于法国和联邦德国国民生产总值的38%,英国的36%,美国的33%(1975年),意大利的32%,日本的22%.税收增加相对说是近几年开始的现象、由于国家扮演保护人的角色,把增加税收作为抑制通贷膨胀相减少消费的手段,这一现象就一年比一年加剧。
  
  P354,面包价格和人口总数有增有减,而国民生产总值的曲线却始终上升--这是一个基本特点。//我认为这一图表具有很高价值。从中可以看出,预算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大致为1比20,这证明没有出现不能承受的税收压力。货币总量直到1600年一直与预算同步增长它在1600至1640年间停滞木前,乃至有所下降,而预算始终保持上升的势头。但是,1640年后货币总量的曲线开始离开其余两条曲线,就象中了邪似的扶摇直上。欧洲中心的法国似乎突然被贵金属与铸币所淹没。这是否应归罪于1680年起美洲银矿的复兴(但法国货币流通量激增始于1640年)?
  
  P355,通过总量分析考察欧洲历史,可以发现几个明显的连贯性。首先是国民生产总值始终排除一切干扰,有规律地上升。
  
  P356,看英国十八与十九世纪的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如果弗朗克·斯普纳的见解正确,法国国民生产总值从路易十二时代起,还可能从更早的时代起,一直在增长。这一增长势头在1750年前很明显,在路易十五统治后仍保持下来,一直延续至今。波折当然是有的,但为时很短,在长时段增长的洪流中,不过是几圈涟倚罢了。总之,这些曲线与我们习见的表示经济形势的曲线不同,甚至与百年趋势曲线也不同。两次世界大战曾使增长突然中断,但是不管这两次中断有多严重,它们也不过是中断而已。过去的战争造成的损失更易弥补。何况,一个社会虽然往往因自身的过错而破产,但它也具有复兴的高超本领:法国历史上曾多次在失败后东山再起,这种情形肯定不是例外。
  
  P356,另一个连贯性是国家地位的不断上升,这uT从国家提成在国民收入中所占分额的增长测知。
  
  P356,至少.在十五世纪下半叶经济复苏后,国家的作用不容小看。国家地位在长时段的上升在某种意义上不就是整个欧洲的历史?国家在五世纪随着罗马的陷落而灭亡,后来随着十一至十三世纪的工业革命东山再起,然后在十四世纪中期的黑死病和异乎寻常的经济萧条后再次解体。国家向黑暗深渊的这一次坠落,是欧洲历史上最大的惨剧,我承认被它吓得目瞪口呆,毛骨惊然。世界历史上不乏更悲惨的灾祸,如蒙古人侵入亚洲,大多数美洲印第安人在白人到达后被消灭等等。但是任何别的地方发生的同样规模的灾难部没有导致如此巨大的复兴努力,没有导致从十五世纪中叶开始的持续进步,而工业革命和现代国家的经济正是这一进步的结果。
  
  P357,从政治上说,法国毋庸置辩是欧洲出现的第一个现代国家,并在1789年革命的鼎力推动下最早完善了国家建设。然而,就其经济基础而言,法国到1789年这个较晚的日期还远未建成完善的民族市场。人们自然可以说路易十一已是“重商主义者”,是柯尔贝尔之前的“柯尔贝尔主义者”,是位关心王国经济整体的君主。但是他的政治意志又怎能与他那个时代法国经济的纷杂和古老相抗衔呢?这一古老状态注定要延续下去。
  
  

作者:金三  回复日期:2006-4-5 18:32:00   P364,奥尔良工业发达,又是货物集散地,本应成为法国的中心,却始终只是一个二等城市。这可能因为敌不过巴黎的竞争。塞纳河及其支流荣纳河、马恩河、瓦兹河给巴黎带来巨大的舟揖之利和食品供应的众多方便。
  
  P365,总之,法国土地上铺设的道路逐渐在增多,这是个事实;旧制度末期,共有40000公里陆路,8000条通航河流和1000条运河。各地区因道路复盖密度不等而分成等级.运输途径趋于多元化。
  
  P365,1783年9月枢密院的一份报告指出,巴黎及王国主要城市的若干银行家和商人“利用遍布王国全境的道路以及运输公司、驿车和其他运输业结商业带来的方便条件[…]把运输金银铸币作为他们的主要投机手段,任意抬高或压低汇价,使货币在首都和外省不是太多就是太少”。
  
  P366,但是.民族市场并不仅仅是个经济实在,尤其在最初,它产生于一个业已存在的政治地域。民族政治结构与经济结构的相辅相成关系只是在十七和十八世纪才逐渐建立起来。
  
  P366,这是合乎逻辑的。我们多次说过,经济地域的范围总是大大超出政治地域,以致“民族”和民族市场都是在一个比它们宽广的经济整体内部,确切说是同这个整体相对应而建成的。一个范围极广的国际经济早就存在,正是在那个超出民族市场范围的广大地域里,一种明智程度容有不同,但总是很顽强的政策逐渐勾勒出民族市场的图形。远在重商主义时代以前,王公已经干预经济领域,试图强制、刺激、禁止、提供方便、堵住缺口、开辟市场……王公努力发展能为他的生存和政治野心服务的规则,但他能否成功,最终要看在经济方面是否赶上普遍的好机遇。法国是否赶上这种机遇呢?
  
  P366,十三世纪的法国已是欧洲大陆上最大的政治实体。
  
  P367,我们知道,事实并非如此。十四世纪初的经济衰退引起一连串的崩溃。欧洲的经济平衡于是就去寻找别的基础。法兰西地域成了百年战争的战场,到了查理七世(1422--1461年)和路易十一(1461--1483年)时代,当法兰西地域恢复其政治统一和经济统一时,它周围的世界已大大改观。
  
  P367,然而,到十六世纪韧,法国又重执欧洲“各国之牛耳“30万平方公里土地,80到100吨黄金的税收,国民生产总值可能相当于1600吨黄金。在意大利权力和财富部分等级,当一份文件提到“国王”时,那是指笃信基督的国王、不折不扣的国王,即法兰西国王。法国的这种超级大国地位使其邻国和竞争对手满怀恐惧,欧洲经济的新高涨把这些国家置于自身的地位之上,使它们既野心勃勃,又战战兢兢。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历任西班牙国王预为之谋,通过一系列王室联姻把咄咄逼人的法国包围起来。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弗朗斯瓦一世在马里尼亚诺(1515年)一战成功,反而使维持欧洲均势的力量转过来反对他,而欧洲均势早在十三世纪已开始起作用。1521.瓦洛阿王族和哈布斯堡王族发生战争时.这台平衡机器又开动起来反对法国国王,袒护查理五世皇帝,甚至不惜成全西班牙的霸权。西班牙不久果真称霸欧洲,虽说单靠美洲的白银早晚也会使西班牙称霸.//但是法国的政治失败可以首先用它不再是.而且不再可能是欧洲经济世界的中心来解释。财富的中心在威尼斯、安特卫普、热那亚、阿姆斯特丹。这些先后崛起的轴心都在法国领土之外。//总之.历史并未格外垂顾法国民族市场的形成。分割世界地盘时没有法园在场,甚至损害了法国的利益。
  
  P368,法国是否隐约感到这-点?总之,从1494年起,它试图在意大利立足,但未能成功,而且意大利这片呼风唤雨的土地在1494至1559年间丧失了对欧洲经济世界的领导权。一个世纪以后.法国朝尼德兰方向作同样的尝试, 同样遭挫。不过,假如尼德兰战争在1672年以法国胜利告终----这本是可能的----经济世界的中心多半也会从阿姆期特丹迁往伦敦,而不是巴黎。1795年,当法国军队占领联合省时,伦敦已稳执经济世界的牛耳。
  
  P368,法国历遭挫折的原因之一,是否它的疆土相对说来过大?
  
  P368,加里阿尼教土说,1770年的法国“与柯尔贝尔和苏利时代的法国不复相似”;他认为法国已达到扩张的极限:法国有2000万人口,如果继续发展手工工场、就势必超过世界经济强行规定的限度;同样,如果法国按照荷兰的比例拥有船队,荷兰的船队扩充三倍、十倍或十三倍后达到的规模将是世界经济不能接受的。加里阿尼是他那个时代头脑最清醒的人,他触及到了问题的要害。我们的国家首先受它自身之累,
  
  P369,法国大量生产小麦,但因国土广大,被迫就地消费;直到十八世纪缺粮乃至饥荒仍时常发生,虽然不合情理,却是确有可能的事实。//这个局面一直维持到铁路遇到偏僻的乡村时才告终。
  
  P389,“它的全部财富流向边境;所有富庶的大城市都在国境边上;内地极其贫困。”十八世纪日益增长的繁荣不但没有减弱反差,反而有所加剧.1788年9月5日一份官方报告宣称:“海港的收入不断翻番,内地城市的商务仅限于本地和邻近地区的消费,居民除了开设工场别无良策”。一般说,工业化是落后地区的经济报复手段。//有几位历史学家敏感地意识到内部和外部的这一持久的对抗。米歇尔·莫里诺认为,法国的财富及经济活动在路易十四统治的最后几年向沿海地区转移。此话不错,但是这一运动开始的时间要早得多,尤其是它将延续很长时间。//爱德华、福克斯写了一部标题耸人听闻的书:另一个法国.该书的价值在于它一口咬定存在一种结构性的对抗。根据该书的说法,自古以来就有两个法国,一个向海洋敞开,追求贸易自由和远方冒险;另一个株守内陆,反应迟钝,受到重重束缚.法国的历史便是这两个法国之间的无从沟通的对话、双方都不肯改换位置和方向,每一方都固执地想占尽一切好处,丝毫不能理解对方.
  
  P401,以关键性城市(即位于国土边缘的海港和大陆商埠)为出发点,法国分割成若干从属性地区,这些地区和区域通过城市作媒介,与左右脉搏跳动的欧洲经济沟通。从这个角度去考察经商的法国与务农的法国的对话,才能把握其真相.商业社会尽管有这些优势,却不能在法国战胜土地社会、这正是因为后者深厚邃密,很难从深部把它动员起来。这也还因为,法国在国际秩序中未能如阿姆斯特丹、伦敦那样占据领先地位,它缺乏雄踞首位所必须具备的活力,不能带动、激活那些并不始终主动地、不惜任何代价地寻求扩张的地区性经济。
  
  P402,英国怎样变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市场?提出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因为它立即引出第二个问题:英国民族市场怎样因其自身的重量扣环境的便利在扩人的欧洲经济中奠定领先地位?//这一领先地位是慢慢确立的:
  
  

作者:金三  回复日期:2006-4-5 18:33:00   P404,随着英国与大陆的隔离,1529至1533年间又发生了与罗马的决裂、英国地域的“间离效果”从而加剧。纳米埃说得对,宗教改革也是民族主义使用的语言。英国突然采用这一语言,自觉或不自觉地投入到产生众多后果的一场冒险中去:国王变成英国国教的首领,他是英国的教皇,没收和出售教会土地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发展;英国经济的更大动力在于长期位于世界的尽头,地处欧洲极端的不列颠诸岛在地理大发现后变成走向新世界的起点。英国当然不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新世界而有意切断与欧洲联系的古老桥梁、但结果却正是这样。此外,作为往昔的回忆.作为分离和自主的附加保证,英国还保留了对近在咫尺的欧洲的念念不忘的敌意。1603年,苏利作为亨利四世的特使来到伦敦。他指出:“英国人肯定仇视我们,这种仇恨如此普遍祁强烈.简直成了这个民族的天性的组成部分。”//但感情总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至于过错,假如真有过错.也总应由双方分但。英国还没有进入“光荣的”孤立阶段;说它受到团团包围也许言过其实.但它至少感觉不友好的欧洲的威胁。法国在政治上对英国构成危险,西班牙很快占尽天时地利,安特卫普以及后起的阿姆斯特丹商人统治世界经济。他们因为是胜利者。既招羡慕又爱憎恨……我们能否说这个岛国有自卑情绪?它有自卑感也是合乎逻辑的,尤其因为在十五世纪末和十六世纪,英国纺织工业的兴起,即从生产羊毛过渡到制造呢绒。使它比以作更加离不开欧洲的商品流通渠道;英国商业活动的范围有所扩展;英国的航运业面问世界,世界也在英国激起反响。在这样一个世界里,英国感到危险、威胁乃至“阴谋”。举例说、格雷欣的同时代人认为,意大利商人和安特卫普商人串通起来任意压低英镑的行市并廉价收购英国织工的劳动成果。这些威胁并不纯属臆想,但往往被夸大了;英国对之反应强烈。意大利商人兼银行家在十六世纪遭到排挤;汉萨同盟商人在1556年被剥夺了优惠待遇,“斯塔尔会馆”1595年又遭没收;格雷欣为了与安持卫普财抗.才在1566至1568年间创建皇家交易所的前身;股份公司事实上正是为与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决一雌雄而建立的;1651年的<航运法>则对荷兰;十八世纪来势凶猛的殖民政策与法国为敌……英国生活在紧张状态下。它惊觉、好斗、不但在本国力求令行禁止,而且随着地位的增强,还要在国外发号施今。1749年,一位并非特别怀有恶意的法国人挖苦说:“英国人把自己的要求看作权利,把邻国的权利看作僭越。”
  
  P406,英镑的奇特历史证明了--如果还用得着证明--这样一句老牛常谈:英国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与别处不同。确实如此:英镑本是许多记帐货币中的一种。可是,其他记帐货币在国家操纵下或在不利的经济形势的捉弄下不断改变比价,而英镑自从在1560至1561年间由伊丽莎白女王稳定了以后,其币值直到1920年,乃至1930年始终不变。这里发生了某种奇妙的、乍一看很难解释的事情。一英镑相当于四盎斯纯银或半马克白银,在欧洲货币价值表上英镑令人惊讶地划出一条长达三百多年的直线。莫非英镑置身历史之外,或者竞因清净无为而不招惹麻烦?肯定不是,因为英镑的历程是在伊丽莎白时代。在艰难、混乱的环境中开始的、它克服广种种危机才保持直线前进,而1621、1695、1774以及1794年的危机本可以使它改变方向。这些插曲尽人皆知,已经详细研究,并分别得到聪明的解释。但是真正的、不可能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理解这些意外事件和这些成就的整体,理解这一沉着镇定地走自己的路的历史:我们了解这一历史过程中先后发生的插曲,但是不甚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英镑的历史是个令人恼火的问题,也是一部荒诞的小说,因为小说逐章展开。却始终个向我们披露它的秘密,而这里应该有,必定有一个秘密,有一种解释。
  
  P409,法国与英国一样,全靠新西班牙和秘鲁银矿的天赐之助,才能维持局面。不过一种经济形势给予的东西,另一种经济形势也能夺走:1601年,法国的稳定被打破,里佛与黄金脱钩。相反、英国的伊丽莎白体制却维持了下来。这是否应归功于岛国的商业扩张,归功于仅对北欧有利的经济形势?这么说未免走得太远。但是,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在与世界的关系中,处于进退自如的地位。法国则相反,大门对欧洲敞开,邻国有所举动都在它那里引起反响.它的地理位置决定各种货币都在法国境内流通;它受制于“市场”上贵金属价格的波动。甚字铸币局门口挂的牌价也随之涨落。
  
  P411,在他的沦战对于中.最著名的该是身兼医生、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的约翰·洛克。此人不顾一切捍卫英镑原来的价值,认为英镑应是“不变的基本单位”。洛克在维护-个健全的政策的同时,可能也在维护产业主的权利、契约的有效性、向国家放贷资金的不可触犯性、总之是统治集团少数人的利益。但是,为什么是约翰·洛克的意见压倒了财政大臣的主张呢?
  
  P412,但是目的毕竟达到了:作为恢复信用的标志,英镑在阿姆斯特丹的标价回升,同时英国国内的物价渐趋下跌,英国公债在伦敦和阿姆斯特丹市场上的发行量激增:
  
  P413,英国对葡贸易的盈余后来发生逆转,来自巴西的黄金因而断挡或者减少,英国于是走向合乎逻辑的下一阶段:纸币阶段。这同样不是偶然的。随着英国逐渐接近.最终抵达世界中心位置,它与全盛时期的荷兰一样对贵金属的需求有所减少;方便的、几乎能自动取得的信贷使它的支付手段成倍增长。
  
  P416,朝这个方向走下去,心定要迈出新的步伐。1797年,货币困难日益增大:为动员欧洲大陆与法国作战,就必须掏钱,即向大陆输出大量现金。皮特为人素来颇具自信,但在让议会通过关于英格兰银行的银行券暂停兑换现金的议案时却忧心仲仲,深怕这一法令产生不可收拾的后果。最后的奇迹正是在这里开始的:“银行限制法”规定了银行券强制流通,原定有效期仅六星期,却实施了二十四年而末引起任何严重的混乱。银行券原则上没有任何但保,但照旧流通,与铸币的比价保持不变、至少直到1809至1810年间是如此。也就是说,到1821年为止的二十五年间,英国走在时代前面,已经采用了我们今天熟悉的贷币制度。拿破仑战争期间居留英国的一名法国人甚至说,所有这些年头,他未见过一枚金基尼。一场本身特别难以支持的危机就这样度过了,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这一成就的取得全靠英国公众的态度,他们的公民责任感以及他们对一个始终以稳定为务的货币制度由来已久的信任。不过这一信任也建立在财富带来的保证和信心之上。银行券的保证金肯定不是金银,而是不列额诸岛巨量的劳动产品。英国用它制造的工业品和它的转口贸易取得的收益向它的欧洲盟友提供数额惊人的资助,从而使他们能打败法国,维持一支在当时吸为现止的舰队以及庞大的陆军,从而在西班牙和葡萄牙扭转局势,使拿破仑陷于困境。在那个时代,任何别的国家都没有能力做同样的事。
  
  P423,苏格兰在十七世纪是个穷国。拿它同英格兰相比,哪怕一时一刻,也是拟于非伦。苏格兰的经济古老陈旧,农业采用传统方式,歉收频仍(如1695,1696,1698,1699年),饥荒接踵而至。“我们永远不会知道(这些年头)有多少人丧生:同时代人说死了人口的五分之一、四分之一,在某些地区甚至高达三分之一或更多,那里的居民不是死于非命,就是外出逃荒。”
  
  

作者:金三  回复日期:2006-4-5 18:34:00   P425,1699年苏格兰人在达连地峡沿岸建立殖民地的尝试同属徒劳。英格兰人不但不助他们一臂之力,看到他们失败反倒松了一口气。象是这个民族命中注定不幸,苏格兰有所举动必不成功。//可能因为苏格兰希望英格兰和美洲的市场能对它开放,爱丁堡议会于1707年以三至五票的多数通过与英格兰合并。
  
  P425,苏格兰人纷纷到印度去发财,使当地的英格兰人大为恼火。一直要等到十八世纪中期的普遍经济高涨,苏格兰的出口和工业才真正谈得上发展。一经起飞,便成绩斐然。
  
  P426,一位英国历史学家说,肯定“与被当作奴隶贩卖的黑人一样,爱尔兰是保证大不列颠取得世界霸权的那个体制的最大受害者”。
  
  P429,我们现在重新再回到真正讨论的问题上来,以便作个小结。人们必定不难同意以下看法:不列颠诸岛的市场源自早具稚型的英格兰市场,自美洲战争起形成其明确、有力的格局;美洲战争在这方面起到某种加速作用,标志一个转折点。这就和我们早先的结论一致,即英国在1780至1785年间成为欧洲经济世界公认的主宰。英格兰市场同时完成三项事业:主宰本国市场,主宰不列颠市场,主宰世界市场。
  
  P430,英镑是一种现代货币。英国的银行体系是朝着现代化方向自动形成和自动演变的体系。英国的公债作为一种长期或永久性债务稳如磐石,这个根据经验提出的体制事后将表明是个功效卓著的技术杰作。当然,回过头来看,公债也是英国经济健康的最佳标志:因为源自所谓英国金融革命的这一体制不管多么巧妙,它必须对公债持有者按期还本付息。做到这一点与维持英镑的经久稳定同样是件费劲的事。
  
  P430,后世人看待这一决定好象是一项巧妙的、极其正直的金融政策的开端,其实当初是在混乱中,在激烈的争论中并在事态的强大压力下仓促作出的。各种对策先后都已试过:养老储金会、终身年金、彩票乃至1694年创立英格兰银行。前面说过,英格兰银行一成立就把全部资金借给国家。//糟糕的是,英国公众认为这些新花样与股票投机是一码事,是奥伦治的威廉从荷兰的行李中带来的外国招数。
  
  P432,笛福本人早在1720年就留恋过去,说那时候“没有欺诈、股票投机、彩票、公债、年金,没有人购买海军债券和公共安全债券,没有国库券在市面上流通”,王国的全部资金投入商品流通的大河,没有任何力量使它偏离正常的流向。至于硬说国家举债是为了不使臣民的税收负担太重,更是笑话!每笔新的债款都迫使国家开征新税,开辟新的财源,以便保证偿还本息。//最后,许多英国人被债款总额之巨吓得咋舌。
  
  P432,大卫·休谟在1750年也说,“不必未卜先知,就能猜出即将发生的灾难。二者必居其一:不是国家毁了公共信贷,就是公共信贷毁了国家。“
  
  P433,1824年、杜弗雷思·德·圣莱昂算出:“欧洲全部公债高达380到400亿法郎,其中英国独占四分之三还多”。当时(1829年),让一巴蒂斯持·萨伊对英国的债务制度持严历的批评态度,认为“刚到40亿“的法国公债已经“为数过大”。莫非为胜利付出的代价要比失败更大?
  
  P433,一直要等到十八世纪最后几十年,英国公债的优越性才为世人公认。第二届皮特政府才能在下院宣布:“这个民族的生机乃至独立建立在”国债的基础之上。写于1774年的一条扎记说到“英国自身弱小,若无商业、工业及其仅存在帐面上的信贷、决不可能对几乎整个欧洲发号施令”。准会有人说,这是“人为财富”的胜利。但是人为的东西不正是人的杰作吗?
  
  P435,伦敦河里的“两三艘法国双桅船足足等了六星期才总算装够货物,免得空船返航”。不过这已是英国的老习惯。1765年,萨瓦里的《词典》指出,“英国民族天性”的一大特点是不允许“别人到他们国内经商”。
  
  P441,如果我没有看错,与法国相比,英国长年生活在高度的紧张状态之下。正是这种紧张培育了英国的灵性。最后还不能忘记环境因素在这场持久的争斗中所起的作用。如果欧洲的保守和反动力量不为英国效劳,英国可能还要等一段时间才能挫败革命的法国和法兰西帝国。假如拿破仑战争没有使法国置身于世界贸易之外,英国也不会那么容易就称霸世界。
  
  P443,我们已看到,欧洲的优势还在于它拥有特殊的社会结构,这些结构促使资本积累在欧洲具有更加广阔、更有保障的发展前景,资本往往得到国家的保护,而不是与之冲突。但同样明显的是,如果这些相对轻微的优势没有转化成十足的统治地位,欧洲经济发展决不会如此辉煌,如此迅速,尤其不会产生同样的后果。
  
  P444,那么,我也可以说,美洲是欧洲的创造物,是欧洲借以显示自身存在的最佳杰作。不过这件作品的完工是如此缓慢,因而只有在它经历的全部时间中,从整体上进行观察,作品才有其意义。
  
  

作者:金三  回复日期:2006-4-5 18:35:00   P450,这片太过辽阔的土地经常面临人口稀少的问题。正在建设中的美洲为发展新的经济需要越来越多的、易于控制的、廉价的,最好是无偿的劳动力。埃里克·威廉斯富有创见的著作经常指出,新大陆的各种奴隶制、农奴制、和雇佣制与古老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有着因果关系.他简明扼要地指出:“重商主义的本质是奴隶制。”马克思在他之前用另一种方式说过一句“简洁的话,其含义之博大精深为今古所仅见”,“欧洲的隐蔽的雇佣工人奴隶制,需要以新大陆的赤裸裸的奴隶制作为基础。”
  
  P450,对于这些不同肤色的美洲人的艰苦劳作,谁也不会感到惊讶;强迫他们艰苦劳作的不仅是守在一边的种植园丰、矿主、墨西哥城和其他地方的放款商人、西班牙国王贪得无厌的官吏、食糖和烟草贩卖者、奴隶贩子、“热衷经商的”商船船长等等。这些人都起了作用,但是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仅是代表及中间人。拉斯卡萨斯揭发这些人对印第安人遭受“地狱般的奴役”负有全部责任,他很想拒绝让这些人参与圣事、把他们革出教门;但是他对西斑牙的统治从未有过异词。卡斯蒂利亚国王又称“大使徒”,肩负传播福音的使命,有权“号令各土著君主”。恶的真正根源其实是在大西洋彼岸,在马德里、塞维利亚、卡迪斯、里斯本、波尔多,南特,甚至在热那亚,肯定在布里斯托尔,很快就在利物浦、伦敦、阿姆期待丹。恶的根源在于,遥远的欧洲迫使新大陆沦于“外围”的地位;欧洲对人员牺牲无动于衷,它按照经济世界近乎机械的逻辑行事。就印第安入或非洲黑人的遭遇而言,种族灭绝一词并不过分,不过也该指出,白人在这场冒险中并非一点代价也没有付出,他们至多不过是幸免于难罢了。//事实上,新大陆的奴役层出不穷,一劫未平,一劫又起。最早是本地的印第安人遭受奴设,他们经不起难以置信的残酷考验;然后是欧洲白人(我指的是法国的“立约者”和英国的“服役者”),他们主要在安的列斯群岛和英属殖民地受过短期的奴役;最后是非洲黑人,他们终于战胜一切不利条件并扎根繁殖。此外还要加上十九、二十世纪从欧洲各地大批涌来的移民。似属凑巧,正当非洲的劳力来源告蝎或即将告竭时,欧洲的移民速度加快。一依法国船长1935年对我说,四等舱的旅客是最便于运输的商品:他们自动上下船。
  
  P454,英国和法国全都不择一切手段招募必需的移民。拉罗歇尔档案馆保存着在1635至1675年间签订的6000多份合同;新应鼻者半数来自圣迪日、普瓦图、欧尼斯这些虚有富名的省份。为让更多的人前往美洲,就不惜使用欺骗性宣传,乃至暴力。巴黎某些街区曾为此目的拉夫。在布里斯托尔,男女老幼不分青红皂白就被绑架,或者对罪犯判处重刑,后者为了不上绞刑架就“自愿”报名去新大陆。总之,判处去殖民地服役等于从前判处在划桨船上服苦役。克伦威尔治下曾多次遣送大批苏格兰和爱尔兰囚犯前往美洲,1717至1719年,英国流放50000人,去各殖民地。一位颇有爱人之心的传教土约翰·奥格尔索普于1732年建立新的乔治亚殖民地,以便接纳众多的债务囚徒。//所以,白人受“奴役”的人数很多,时间也长。埃里克·威获斯强调这一事实,因为他认为美洲的各种奴役是依次替代的,在某种程度上是被此制约的:一种奴役停止了,另一种就取而代之。取代虽非自动完成,但大体上遵循一定的规律。印第安劳力不足时,白人才被奴役,而黑奴制--非洲向新大陆的神奇投影--只是在印第安劳力和由欧洲输入的劳力都不足时才发展起来的。
  
  P455,十六和十七世纪,随着大地产(相对而言)的增多,作为大地产存在的必备条件,黑奴的人数也成倍增加。印第安居民人口锐减以后,美洲大门向非洲居民开放的经济过程便自动进行。“是金钱,而不是向善或作恶的激情策划了阴谋“.非洲黑人比印第安入强壮(据说一名黑人顶四名印第安人),驯顺,由于与家乡失去联系而更依赖主人;他像商品-样被买卖,其至可以定购。
  
  P459,英国和西班牙最初都曾让各自的美洲属地自行其是。后来孩子长大了,家业兴旺了,他们就被管束起来。待殖民地的一切就绪之后,便形成对母国有利的“权力集中”。//殖民地乐意接受这一理所当然的权力集中,特别因为它对保卫年轻的殖民地不受其他欧洲强国的袭击是必需的。瓜分新大陆的列强之间竞争激烈,在陆地边境和美洲绵延万里的海疆都有无休止的争斗。//权力得以顺利集中的另一个原因肯定是因为它在殖民地内部保证少数白人的统治,而这些白人无不眷恋“古老“欧洲的信仰、思想、语言和生活艺术。十八世纪统治智利中部河谷的土地贵族不过“二百家族”,他们人数不多,但很活跃,办事效率也高。1692年波托西的富翁是一小撮“大人物”,“衣料用金银线织成,因为别的服饰不合他们的身份”;他们的住所之豪华令人咋舌.1774年革命前波士顿的殷实批发商同样屈指可数。这少数人之所以能安享尊荣,首先是因为劳动者持消极态度,也因为囊括一切的社会秩序与他们共谋,而欧洲出于自身的利益也竭力维持这一社会秩序。
  
  P464,恰撤姆爵士据说曾讲过以下的话:“如果美洲准备生产一只长袜于或一枚马蹄铁钉,我就要动用英国的全部力量去教训它。”如果他真的讲过这番话,这既说明大不列颠的意图,也证明它对海外的实际情况一无所知:新大陆决不会不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
  
  P466,由此形成了“从大西洋沿岸向山区乃至向西部的经常性人口迁移。在各家各户分别建成自己的住所前,大家挤在同-所屋子里.”新来的人一旦挣够了钱,“就到费城付清地价”,分配给他们的这些土地通常是殖民地政府(或随后成立的州政府)作价卖给他们的。殖民者“往往转手出售这些新开垦的土地,到别处去寻找荒地,开垦后再次卖掉。有的耕作者先后开垦荒地达六处之多”。
  
  P467,由于苏格兰人、爱尔兰人、德国人和荷兰人对英格兰不是表现冷膜就是怀有敌意,这一早巳开始并迅速加快的人种混杂过程无疑促成了与宗主国的分离。1810年,刚抵达纽约的法国领事根据巴黎对他的要求,试图了解“该州居民的思想状况以及他们对法国的真正态度”。请听他的答复:“不应根据我居件的这个人口稠密的城市[纽约当时有80000居民]作出判断,该城居民多数是外国人,各国的都有,独缺美洲人。一般说他们除了做生意就别无想法。
  
  

作者:金三  回复日期:2006-4-5 18:37:00   P469,一方面要求英国给与白人自由,另一方面对奴役黑人似乎心安理得,这是个明显的矛盾,但居然谁也不以为怪。1763年,一名英国牧师在弗吉尼亚布道时说:“我为你们说句公道话,世界任何地方的奴隶不比他们在殖民地一般得到的待遇更好”,这里指的是英国殖民地。
  
  P470,英国的十三个殖民地基本上还是农业地区:1789年,“整个美国至少十分之九的劳力用于农业,农业投资比其他产业部门的资本总和太好几倍”。//<原富>出版于1776年,即波士顿事件后二年。亚当·斯密只用一句话作出了解释。他首先理所当然地赞扬英国政府对殖民地远比其他宗主国慷慨大度。指出“英国移民在各方面享有完全的自由”,但是不得不在句末举出一项限制:“除开对外贸易”。
  
  P471,新英格兰是1620至1640年间由被斯图亚特王朝逐出英国的清教徒建立的。这些清教徒的初衷是创立一个封闭的、与尘世的罪孽、不公正和不平等隔绝的社会。
  
  P473,但是我们有不容辩驳的证据证明英国对圣多明各垂涎三尺。1793年与法国重开战火后,英国为占领该岛花了六年时间,不借劳师糜响,却毫无结果。英国在战争最初六年(1793--1799年)无所作为的秘密正是看中了圣多明各这个要命的地方。”//总之,从巴黎条约签订(1763年)次日起,殖民地与英国之间的紧张气氛逐渐升级。英国要殖民地听话,让它们部分承担刚结束的战争的巨大开支。殖民地干脆于1765年抵制英国商品,这可是犯了弥天大罪。局势已是如此明朗,以致荷兰银行家于1768年10月“担忧如果英国与其殖民地的关系恶化,由此引起的商业破产会使本国[荷兰〕受到影响”阿卡里亚斯·德·塞里奥思早在1766年就看到“美利坚”帝国正在崛起。他写道:“对于西属殖民地的生死存亡,新英格兰的威胁比老英格兰更加可怕……”几年后(1771年)他又说,一个“独立于欧洲的”帝国“不久将主要危及英国、西班牙、法国、葡萄牙和荷兰的繁荣”。
  
  P474,另一个美洲,西属和葡属美洲却是另一种情况,另一种历史。它们与新英格兰并非没有可以类比的地方,但是北方发生的事情没有逐一在南方重现.北欧和南欧在大西洋彼岸再次制造了它们的分歧和对立。此外,还有重要的时间差距:英国殖民地于1783年得到解放,西属和葡属殖民地的解放不早于1822至1824年----何况南方的解放带着虚伪的性质,因为英国取代了原有的统治者,其托管统治大体上一直延续到1940年;这以后将由美国接替。总之.北方表现为生动活泼、实力充沛、独立自主和兴旺发达,南方则是惰性、奴役、宗主国的重压以及为任何“外围地区”固有的一系列限制。//这一差别显然是不同的结构、历史和遗产的产物.
  
  P475,西属美洲发展缓慢,很晚才得到解放。这一解放过程于1810年始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由于西属殖民地对西班牙的依赖将由它们对英国资本的依赖所取代,所以1824至1825年间伦敦开始大批投资标志着西班牙势力的消退。
  
  P483,后来被称为拉丁美洲的西属和葡属美洲,其命运显然取决于一个比它更大的整体,即欧洲经济世界的总体,而西属和葡属美洲不过是这个总体中被牢固控制的一个边缘地带。它能挣断奴役的锁链吗?也能也不能。首先是不能。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巴西和西属美洲虽有零星的船只和水手,却不是海上强国(美国则不同,它的水手是名副其实的“开国元勋”)。也因为西属和葡属美洲早在十八世纪前,而且在这个具有决定意义的十八世纪期间,始终处于双重的依附地位,它既依赖伊比利亚半岛的宗主国(西班牙和葡萄牙),也依赖欧洲(首先是英国)。英国殖民地只要挣断一根锁链,摆脱与英国的联系,全部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另一个美洲则不然,它挣脱了与宗主国的隶属关系后,并不等于就此从欧洲的控制下解脱出来。它只是摆脱了长期监视它、剥削它的两个主人中间的一个。欧洲怎么能放弃美洲的金银呢?早在美洲的西属和葡属殖民地纷纷独立前,人人都预感到继承问题已经临近,无不想先下手为强。英国于1807年占领布宜诺斯艾利斯,但未能保住。法国于1807年入侵葡萄牙,1808年又进军西班牙。法国加快了西班牙殖民地的解放过程,但并未因此占到什么便宜。//欧洲列强如此争先恐后,如此贪多务得是否有其道理?是出于理智考虑,还是想入非非2在那十九世纪的初期,是否如尼科尔·布斯盖所想的那样,美洲是世界的宝中之宝?为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拥有数字,估算西属美洲和巴西的国民生产总值,以及西属和葡属美洲能够提供给欧洲的剩余产品,因为剩余产品才是抓得住的宝物。
  
  P486,可见西属美洲(约1900万居民)每年向欧洲提供的财富为印度(约1亿居民)的四到五倍,堪称世界头号宝库,而且民间的想象力又加以夸大,使这个宝库带上神话色彩。
  
  P487,这一切都符合逻辑。欧洲各国效法英国实行工业化,与英国一样用关税壁垒保护自己。各国间的欧洲贸易因而缺氧,于是各国不得不转向海外市场。在这场赛跑中,英国的地位最优越,尤其因为它利用了最可靠的捷径,即金融联系。拉丁美洲从此被伦敦拴住,成为欧洲经济世界的外围。美国1787年立国后,尽管早己具备种种有利条件,也费了好大的劲才完全摆脱欧洲经济世界的挟制。随着债券牌价的变化,美洲新国家的命运主要在伦敦交易所,其次在巴黎的交易所上下起伏”.//1817至1851年欧洲经济的衰退在南美竞于1810年就开始露头,在外围地带发生的这一危机具有极大的破坏性,
  
  P495,关于漫长的东非海岸,人们大体上可以同意致俄国政府的一份备忘录(1774年10月18日)所持的悲观论断:“索法拉河及其支流早就不流淌黄金了。”莫桑比克南部的梅兰德祁蒙巴萨两个商埠不妨说已无人光顾,还住在那里的几家葡萄牙人“野蛮有余,文明不足”;他们的商业“仅限于向欧洲运送-些体质退化的黑人,其中大部分人什么活都干不了”.俄国政府当时正在寻找国际市场,人们提醒它东非不是好去处。因此,我们忽略南非的印度洋沿岸、不必为此后悔,那个地区的好时光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P496,另一个理由比较站得住脚:非洲内陆免受侵犯得力于它相对密集的人口及其社会的蓬勃生机。与美洲印第安人社会不同,非洲社会已掌握炼铁技术,居民往往好勇斗狠。//何况欧洲没有任何必要深入腹地,因为它存沿海就近可以得到象牙、蜡、塞内加尔树胶、几内业胡椒、金砂以及最美妙的商品--黑奴。此外,至少在初期。这些物品可用不值钱的小玩意轻易换得,如玻璃珠于,颜色鲜艳的布匹,少量葡萄酒,一瓶罗姆酒,一支所谓供“交易”的步枪,
  

作者:金三  回复日期:2006-4-5 18:38:00   P499,民间传说至今还谈到黑人初见白人时感到的惊奇:“他们看到海上冒出一条大船。船身长着白色翅膀,如刀刃般闪闪发光,白皮肤的人从水里钻出来,说着人们不懂的话。我们的祖先害怕了,说他们是‘鬼魂’。人们射出密集的箭矢,想把他们赶回海里去。但是‘鬼魂’喷出火来, 声加雷鸣……”
  
  P500,意大利人吉奥·安东尼奥·卡瓦齐1654年至1667年间在非洲居住,他指出:“刚果人为了-串珊瑚项链或一点葡萄酒,不惜出卖自己的父母、子女、兄弟姊妹, -边还对买主指天发誓,说他卖的是家中的奴隶”。谁也不否认非洲人的贪婪起了作用,而欧洲人则有意煽起他们的贪心。
  
  P500,此举可能别有用心,因为一名葡萄牙人于1667年在索法拉建议“强制“习惯赤身裸体的普通黑人戴上缠腰布;如此这般,“印度生产的全部织物也不够保证一半黑人的需要”。//非洲之所以出现人口贸易,省当是因为欧洲有此要求,并且强制这么做。但这也因为、非洲人本身早在欧洲人到来前已有此恶习,他们向伊斯兰世界、地中海和印度洋输出奴隶。
  
  P504,我们知道黑奴买卖的归宿是横渡大西洋,挤在狭窄船舱里的黑奴无不视为畏途。这一旅行只是三角贸易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非洲海岸起锚的任何船只--不管是葡萄牙的、荷兰的还是英国的或法国的--全部从事三角贸易。某条英国船前住牙买加卖掉黑奴后,返回英国时携带食糖、咖啡、靛蓝和棉花,然后又朝非洲航行。所有黑奴船大体上都照此办理。在三角形的每一顶端全都有利可得,历次所得加起来便是每一循环的总利润。
  
  P509,如果费契奈说得对,十六世纪俄国的贸易和经济取得平衡,主要得力于南方和东方,其次才是北方和西方(即欧洲)。
  
  P518,彼得大帝登基后,手工工场在国家的鼓励下得到迅速、巨大的发展,连农奴也从中受惠。1725年俄国有233家工场,1796年叶卡特琳娜二世去世时发展到3360家,矿山和冶金工场不计在内。
  
  P519,这些新富翁在法律面前仍是农奴,当他们想赎得自由时,悲剧(或是喜剧)便开场了。主人总是很不爽快,或者因为让农奴继续向他交纳数目可观的年金对他更为有利,或者因为出于虚荣心他喜欢在手底下保有几名百万富翁,或者因为他存心大大抬高赎金数目,农奴为了以最小代价赎得自由,便处心积虑隐蔽自己的财产,最后往往是他赢了对手。如1795年,伊凡诺沃的大工场主格拉切夫要求赎身,他的主人切列梅捷夫伯爵开价高达135000卢布,外加他拥有的工厂、土地和农奴,也就是说,从表面看几乎是他的全部财产。但是格拉切夫己把巨额资金寄存在他的代理商的名下.以如此高价交付赎金之后,他仍是纺织业的巨头。//当然,发大财的只是少数人。不过多得数不清的农民经营中小商业总是俄国农奴制的一大特点。幸运或不幸,反正农奴阶级没有被限制在村庄自给自足的圈子里,他们与国家的经济保持接触,有可能在其中生存并创办事业。何况1721至1790年间人口增长一倍,这是经济活力的信号。更重要的是国有农奴的数目不断增长,最终达到农村人口的一半;国有农奴享有相对的自由,他们所受的压迫往往仅仅停留在名义上。
  
  P526,十八世纪结束时,西伯利亚有不到60万居民,土著包括在内。
  
  P530,更加严重的是,从十八世纪三十年代起,北美的皮货与西伯利亚相“软金”竞争,西伯利亚的一个“周期”从此告终,至少渐趋衰落。矿业周期应运而起,到处都在兴修水坝,安装水轮和水锤,建造锻炉和熔炉。不过北亚的条件不如美洲完备,它没有黑人和印第安人可供驱使,只能使用俄国和西伯利亚的劳力解决问题,而这些人与其说是自愿,不如说是被迫前来的。
  
  P533,结论一目了然:俄国巨人在其边缘地区立足末稳。它的对外贸易不断从北京、伊斯坦布尔、伊斯法罕、莱比锡、利沃夫、吕贝克、阿姆斯特丹被人操纵。俄国商人只在国内市场,在散布各地的大型交易会上占优势,利用从圣被得堡或阿尔汉格尔斯克进口的欧洲商品,换取伊尔库茨克乃至更远地区的各种产品。
  
  P535,他指出,最好还是模仿印度和中国的做法(是他想象的印度和中国):“这两个国家与葡萄牙人、法国人、英国人成交巨额贸易。外国人购买他们的各种制成品和多种原料,但是中国人和印度人不买欧洲的任何产品,除了钟表、五金和几种武器。”所以欧洲人不得不用现银购买,“这两个国家有史以来一贯实行这个办法”。呈文作者认为俄国应该恢复彼得大帝时代的淳朴民风;可惜从那以后,贵族习惯了奢侈生活,奢风“绵延四十年”,并且愈演愈烈。最可怕的是法国商船,数目虽然不多,但“装的全是奢侈品”,一条船上的货物价值通常等于别国十到十五条船。奢风如果刹不住,它将使“帝国农业凋蔽,使为数不多的制造厂和工场沦于萧条、一蹶不振”。//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份提交沃龙佐夫的,也就是送呈俄国政府的“民族主义”呈文却用法文书写。
  
  P536,总而言之,俄国的情形与波兰等国对西欧的依附不可同日而语。当欧洲经济势力侵袭俄国时,俄国已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因而有力量保护其国内市场,保护其建于十七世纪的手工作坊和制造厂,保护其活跃的贸易。在工业革命的准备时期,俄国的表现甚至十分出色,十八世纪生产普遍高涨。根据国家的命令,并在国家的帮助下,从莫斯科直到乌拉尔,出现了许多矿山、炼铁厂、兵工厂、玻璃厂以及新兴的天鹅绒和丝绸工场。而在基层,庞大的作坊手工业与家庭手工业仍久盛不衰。相反,当真正的工业革命,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来临时,俄国却停步不前,逐渐落后。在十八世纪,俄国的情况并非如此。照J.布洛姆的说法,十八世纪俄国工业发展与欧洲其他地区并驾齐驱,有时甚至居领先地位。
  
  P536,例如在“1775年,虽然帝国部分地区发生饥荒,俄国仍允许外国人买走小麦”。
  

作者:金三  回复日期:2006-4-5 18:39:00   P538,我们不能不看到下列事实:俄国向欧洲提供的原科保证它的外贸盈余,从而使它能不断取得货币补给。货币补给是把市场引入农民经济的条件,而农民经济是俄国实现现代化及抵抗外国入侵的重要因素。
  
  P538,法国大使德·拉埃说(1669年):“奥斯曼苏丹凌驾法律之上,他不需要履行手续,甚至往往没有司法根据,就处死其臣民,没收他们的财产并随意支配……“不过这一专制权力也有积极的一面,它使土耳其境内久享使西方羡慕不已的和平。它也使国家有能力把不可缺少的欧洲伙伴的活动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威尼斯在伊斯坦布尔不得不曲意周旋,寻求妥协。它只能前进到人家允许它抵达的地方。只有当奥斯曼苏丹的权威衰落时,土耳其经济世界才出现混乱的征兆,而史书上津津乐道地说到的土耳其“衰落”实际上“没有人们通常想象的那么迅速、深入”。
  
  P539,除阿尔及尔沦为属国外,土耳其未能夺得摩洛哥、直布罗陀和通向大西洋的出海口;它也未能主宰整个地中海,在东方,它未能征服波斯,后者形成不可逾越的障碍,使土耳其无法取得面向印度和印度洋的重要据点。
  
  P543,1750年前后,伊斯坦布尔恢复了经济领导权。这座大城1747年向莫斯科通报的海关税则本身不能证明贸易额的巨大,但这一文件有个特点,它区分“已在旧税则登录”的商品与1738年后增添的商品。进口产品的单子极长:种类繁多的纺织品、玻璃、镜子、纸、锡、糖、巴西与坎佩切的木材、英格兰啤酒、水银、各种药材和香料、印度靛蓝、咖啡等等。“新”产品包括来自法国、英国和荷兰的其他品种织物,如呢绒、丝绸和布匹;钢、铝、皮货、印花布、圣多明各靛蓝、“基督咖啡“;所有这些产品又分许多档次。出口商品的单子较短,列举君士坦丁堡的传统出口贷物:水牛皮、“黑牛”皮、羊羔皮、驴皮、山羊毛、驼毛、蜡;仅增加几种新的商品,如细羽纱、丝绸或“制作假发用的加工山羊毛”.也就是说,从远方国家--尤其从欧洲--进口的商品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欧洲向君士坦丁堡输出奢侈品乃至新大陆的产品。相反,出口商品的变化不大。法国人写的一份有关勒旺贸易的报告证实这一印象:“法国商船运送君士坦丁堡的商品多于运往勒旺的其他商埠。船上装载的是呢绒、香料、糖果、染料及其他杂货。这些商品的贷款不能在君士坦丁堡使用,因为法国商人只买劣质皮革、哗叭、长毛绒、毛皮、印花布、少量的蜡、木材和驴皮。他们把剩下的钱汇到勒旺的其他商埠,由士麦那、阿勒颇和谢伊达的法国商人交给需要向奥斯曼苏丹国库输送财政收入的帕夏。”可见君士坦丁堡是一个获利丰厚的汇兑市场以及巨大的消费中心,总的说来勒旺其他商埠的出口业务相反比较活跃。
  
  P551,俄国在这种情况下进入黑海,1774年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的对外开放,尤其是1784年后威尼斯、法国和俄国首批商船的来临对奥斯曼帝国的强盛以及对伊斯坦布尔城的平衡是个严重的打击。但是新兴的贸易需要等到十九世纪初期俄国小麦大量输出才显示其重要性。这是欧洲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虽然很少被人所承认。//在几乎被土耳其帝国团团围住的红海,土耳其的处境比在黑海更好,同时也更糟。1538至1546年间,土耳其巩固了它在亚丁的地位,从而确立了对红海的控制。在这以前,土耳其意识到红海在商业、战略、政治和宗教等方面的重要性,已经夺得了麦加及伊斯兰其他圣地。穆斯林的圣海红海从此不对基督徒开放,长期成为伊斯兰的一统天下,并是装载胡椒和香料的船只驶向开罗、亚历山大和地中海的主要航道。但在1630年左右,荷兰人似乎已使远东运往欧洲的全部胡椒和香料改道好望角。因此,奥斯曼帝国在这重要的国际海上走廊上所受的打击比在黑海更早。//香科改道并未导致红海的关闭。每年仍有几百条商船和“长型船”通过艰险的曼德海峡,把埃及的大米和蚕豆,以及开罗商人堆放在苏伊士仓库里的欧洲商品远往南方。
  
  P554,西方商人在活跃的、商旅云集的土耳其国内市场上施展不开手脚。他们诚然进入了某些商埠,如迈索尼、沃洛斯、塞萨洛尼基、伊斯坦布尔、士麦那、阿勒颇、亚历山大、开罗。但是遵照勒旺贸易的旧规,任何商埠都不准威尼斯、荷兰、法国或英国商人与直接向消费者售货的零售商发生接触。西方商人只得求助于犹太或亚美尼亚中间商,对他们“必须有所提防”。//尤其,东方商人十六世纪就在亚德里亚海沿岸的意大利城市定居。1514年,安科纳出让给发罗拉、阿尔塔湾和伊奥尼亚湾的希腊人若干特权:该城的“面粉公所”改为“土耳其人和其他穆斯林的商馆”。与此同时,犹太商人也在当地定居。十六世纪末,东方商人大批涌入威尼斯、贾拉拉、安科纳,乃至佩萨罗、那不勒斯以及意大利南部地区的交易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可能要数希腊商人兼水手。他们的家乡是些几乎无寸土可耕的荒岛,命定必须四出谋生。他们经商不免采用欺诈手段,遇有机会也干海盗营生。二百年过后,俄国驻墨西拿领事于1787年10月记下每年有“六十多条希腊船经过海峡驶往那不勒斯、里窝那、马赛和地中海其他港口”。法国革命和拿破仑帝国(1793--1815年)的长期危机挫毁了法国在勒旺的商业势力,希腊商人兼水手便趁机填补空缺。希腊不久后的独立,也与希腊人这-成功有关。
  
  P563,何况需要几个月艰难的航行,才能抵达这些遥远的国家。第四个经济世界到那里去碰运气,往往超过理性允许的限度。伊斯兰国家及其商人在近东拥有基地(基督徒在十字军时代留企图夺取这些基地),因而他们能随意凭借武力在印度洋活动。可是,面对数目众多的亚洲国家及其幅员辽阔的疆域,欧洲商船带来的人员却少得可怜。在远离故土的地方,欧洲即使在取得最出色的成果时也占不了数量优势。十六世纪,从霍尔木兹到澳门和长崎,葡萄牙人最多不过10000人;英国人虽然早期就获得很大成绩,但人数也始终不多。1770年前后,马德拉斯有114名英国“文职人员”;孟买有700到800名,加尔各答有1200名。马埃是法国的一个次等据点,1777年9月有114名欧洲人和216名印度雇佣兵。1805年左右,“全印度的英国人不超过31000人”,即使他们能统治这个巨大的国家,但毕竟只是个很小的集团。十八世纪末,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本土和远东之间往返的人员最多不过15万。就算其中不到半数的人在海外服务,这也已经是创造纪录的了。还得补充说明,在杜普雷和克莱夫时代,纯由欧洲人组成的部队在远东数量微不足道。//欧洲表面上掌握的手段如此有限,而其征服成果又如此辉煌,二者极不相称。
  

作者:金三  回复日期:2006-4-5 18:40:00   P566,人们常说欧洲、美洲、非洲、亚洲互相补充。可以同样正确地说,世界性贸易曾努力使各大洲取长补短,而且往往达到了目的。远东接待欧洲产品大体上不如欧洲对胡椒、香料或丝绸那么疯狂。由于贸易平衡要求以一种狂热取代另一种狂热,亚洲从罗马帝国时代起,只同意欧洲用贵金属来进行交换。科罗曼德尔沿海偏爱黄金,但亚洲主要接受白银。我们多次说过,中国和印度已成为在世界各地流通的贵金属的最后归宿。贵金属进入这两个国家后,就在再也出不来了。这一奇怪的恒在因素决定了西方的贵金属向东方流失,有人认为这是欧洲的弱点和亚洲的强项,而我已在上文说过,这不过是欧洲为打开特别有利的市场而在亚洲,也在别处乃至在欧洲本土经常使用的手段。到十六世纪、由于美洲的发现以及新大陆矿业的高涨,这一手段将发展到空前的弘大规模。//美洲白银通过三条渠道抵达远东:勒旺和波斯湾、好望角、马尼拉大帆船。
  
  P567,既然欧洲与亚洲贸易只是为了满足对奢侈品的嗜好,在这种情况下,认为欧洲通过白银拥有对远东各国经济的调节能力,并因此在日后处于实力地位,这并不过分。但欧洲是否清醒地意识到这一优势并充分加以利用,却值得人们怀疑。
  
  P568,葡萄牙人及其后继者的任务因此变得不难完成。他们无力占领远东辽阔纵深的土地,但不难占据作为联络和运输场所的海洋。海洋向他们提供最根本的东西。弗朗西斯科·德·阿尔梅达写信给里斯本的国王说:“如果船坚炮利,印度贸易就归您掌握;如果您在这方面不够强大,即使在陆地上造了一座堡垒,那也无济于事。阿尔市克尔克认为,“万一葡萄牙在海上打了败仗,我们在印度的属地能维持多久就全看当地权贵是否予以容忍”。下一个世纪,1623年荷兰在日本的平户基地的头目说了类似的话:“如果没有舰队保护,我们没有足够的力量在陆上取得立足之地。”澳门一位中国人哀叹:“无论葡萄牙人转了什么坏念头,我们都有办法把他们收拾得服服帖帖。但是他们一旦到了海上,我们又怎么能够去惩治他们、控制他们、保护自己不受他们的侵犯呢?”,1616年,东印度公司驻大莫卧儿皇帝宫廷的大使托马期·罗持同一见解,因此他劝告英国负责人说:“如果你们想获利,就应坚守这条规则:在海上的和平交易里寻求利润;因为维持驻军并在印度的陆地上作战无疑是大错特错。”
  
  P570,各国的印度公司己具“跨国公司”的性质。它们不仅要处理“殖民地”问题,还要与创立并支持这些公司的国家作斗争。各大印度公司是国中之国或国外之国。它们与股东斗争,创造了与商业习惯决裂的资本主义。它们必须同时兼顾股东的资本(股东要求分红)、短期债券(英国的bonds)持有者的资本乃至流动资金(现金),还要维持船只、港口、堡垒等固定资产。它们必须遥控多个国外市场,使之与民族市场的可能和利益.即与伦敦、阿姆斯特丹或别处进行的拍卖相协调。//在所有的困难中、最难克服的困难是距离。勒旺的古老通路被用于传递信件和重要指令,运送人员和金银。1780年,一名英国人得季风之助创造了航速最高纪录:据说他只花了72天时间走完从伦敦经马赛和埃及的亚历山大到加尔各答的旅程。若走大西洋,单程平均需要8个月。如果一切顺利,旅行途中不在某个港口过年,绕过好望角时不出事故.往返一次也至少需要18个月。船舶和商品周转太慢,因此伦敦或阿姆斯特丹的公司经理们不可能控制一切。他们只得实行权力下故.与地方领导分亨权力。
  
  P572,欧洲以寄生方式依附在导体之上、因而直到英国征服印度前(如果把荷兰在南洋群岛这一特殊地带的成功视作例外)仅仅占领着零里的据点。零星的点,不大的面。广州前边的澳门不过一个村庄那么大。孟买岛长3法里宽2法里,刚够容纳港口、造船厂、兵营和住房,没有邻近的萨尔塞特岛的食物供应.孟买的富人甚至不能每天吃到肉。出岛位于长崎港内,无疑比威尼斯的“新犹太人居住区”还小,岛上众多的“洋行”不过是加固防盗的住房,甚至是仓库,住在里面的欧洲人比属于最封闭的种姓的印度人更与外界隔绝。
  
  P572,能否因此作出结论:直到英国征服之前,欧洲的活动只触及亚洲的表层,欧洲限于设立一些对亚洲这个庞然大物几乎不产生影响的商业分支机构,它的占领是浮面的和无足轻重的,不足以改变亚洲的文明和社会,经济上仅涉及出口贸易,即生产的一小部分。国内市场和对外贸易之间的争论在这里以隐蔽的方式再次出现。
  
  P573,正是印度的本地商人集团一半被迫、一半自愿地为他们打开了欧洲人入侵的道路,并把印度洋贸易的诀窍首先传授给葡萄牙人。然后是荷兰人、最后是英国人(乃至法国人、丹麦人和瑞典人).由此开始的过程最终将使英国垄断印度对外贸易的85%至90%.不过欧洲商业资本主义之所以能侵入远东市场,利用远东市场本身的力量为它服务,那是因为远东地区已经形成一系列结构埃密的经济,并由一个有效的经济世界联成一片.
  
  P573,但杰出的伊斯兰问题专家在研究中国、印度、南洋群岛或日本时就并不在行。再说东方学家往往是些优秀的语言学家和文化专家,并不专攻社会史或经济史。
  
  P584,直到十九世纪中期蒸汽机船获胜前,英国人在亚洲海域只使用印度建造的船只。但是没有一条印度船驶向欧洲:英国港口禁止它们进入。1794年、因战争和运输的紧急需要,该项禁令解除了几个月。但是印度船和水手在伦敦出现引起了强烈的敌意,英国商人很快不再让印度船承担运输任务。
  
  P588,毋庸置疑,直到英国工业革命为止,印度棉布业在产品质量和数量以及出口额方面均占世界第一位。
  
  P596,这一体制的另一腐败现象见于十七世纪中叶:王子公主、后宫纪摈和贵族领主纷纷从商,或者亲自出面,或者利用商人出名顶替。奥朗则布本人拥有一支船队,从事红海及非洲各港贸易。
  
  

作者:金三  回复日期:2006-4-5 18:41:00   P599,正因为如此,莫卧儿体系中包含着一定的资本主义成分。批发商和银行家身据要律、掌管着资本职累和再投资。与伊斯兰国家一样,印度没有西方那种企积累财富的同时也积累权势的人地土世家。然而种姓制度促使商人和银行家通过世世代代坚持不懈的努力,使资本的积累过程稳定地继续进行下去。某些家族积聚财富之众,堪于富格尔家族或梅迪契家族相比。苏拉特有的批发商拥有船队;我们知道数以百计的大商人属于婆罗门种姓。同等数目的富商巨贾是穆斯林。到十八世纪,银行家似乎抵达财富的颠峰。我个人倾向于认为,一方面他们可能在欧洲历史的影响下被推上银行业务的高峰,而另一方面印度经济生活本身的发展逻辑也趋向于在过程的终端创立高级银行业务。根据T.莱乔社里的看法,这些商人之所以转入金融领域(收税、银行和高利贷),是因为欧洲的竞争把他们日益排斥在航海活动和远程贸易之外。
  
  P600,从十八世纪末起,这些盂加拉资本家逐渐破产,但这是由于英国人的意志,并非他们自己无能。
  
  P600,这是否等于说,资本主义在印度一直发展顺利?肯定不是,因为商人和银行家并非不受约束。早在英国统治者前,压在他们头上的不仅有大莫卧儿皇帝,而且还有印度各邦的专制国家机构。大商人家族的财富注定他们要受到有权势者的敲诈勒索。他们终日担心会遭巧取豪夺或受皮肉之苦。所以,作为商业资本主义和印度经济的灵魂,货币流通虽然十分活跃,婆罗门商人却缺少自由、安全以及政治上的配合,而正是这些因素促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不过,有人从这一点出发,进而指责印度资本主义软弱无能,那又走得太远厂。印度不同于中国,自发的资本主义,即财富的积累,并不受国家有意识的阻拦。印度大商人虽然常受敲诈勒索,但他们人数很多,而且始终富有。种姓成员间强大的团结力量保护商人集团的财产,确保他们从南洋群岛到莫斯科的种种协作关系。//因此我不认为资本主义应对印度的落后负责。落后的原因总是包括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在内部原因中,低工资也许是个重要因素.
  
  P602,从这一事实出发,乔社里推论说,在一个工匠数以百万计,全世界部争购其产品的国家里、不可能存在钻研技术以求提高生产率的刺激。这一推断自有道理。既然一切顺利,一切就都可以维持原状。相反,面临威胁的欧洲工业却受到刺激。在十八世纪的大部分年代里,英国禁止印度纺织品入境,而把货物转运美洲和欧洲出口。后来,它又竭力占领这个如此丰富的市场。全亏极度节约劳力,它才达到这个目的.机器革命发端于棉纺织工业并非偶然。
  
  P603,我们这里接触到印度落后的外部原因,而不是内部原因了。一言以蔽之,这第二个原因是英国。光说英国人强占了印度及其资源还不够。印度对于英国人是一个工具,依靠这个工具他们占据了比印度更辽阔的地域,进而统治了亚洲超级经济世界。正是在这个扩大了的框架内,人们很早就看到,印度的内部结构和平衡怎样被扭曲,以便适应-些与它自身不相干的目标。人们还可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印度怎样在十九世纪终于被“非工业化”,沦为原料生产国的地位。//总之,十八世纪的印度并不处在诞育革命的工业资本主义的前夜。在它自身的界限内,它呼吸自在,行动有力而且卓见成效。印度拥有传统的农业,劳动力密集,但产量很高;工业是旧式的,但异常活跃、有效(直到1810年为止,印度钢的质量优于英国,仅次于瑞典);市场经济早就在本国境内运作,它拥有人数众多,讲求效率的商人团体。最后,印度的工商业实力理所当然地建立在强盛的远程贸易之上:它的经济活动地域比它本国的地域更大。//但印度工商业并不主宰这个经济地域。我甚至曾经指出,印度最活跃的贸易有赖于四周的邻国。但印度对这些邻国却又持消极态度。正是由于外部原因,由于亚洲“区域贸易”的渠道被人霸占,印度逐渐陷于贫困,丧失其领导地位。欧洲人前来印度最初刺激了印度扩大出口,最终反过来使印度大受其害。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印度的巨大力量将被用于完成自身的毁灭。英国从1760年起利用印度的棉花和鸦片撞开中国的大门。英国的实力由此倍增、回过头来正好收拾印度。
  
  P612,荷兰人的来到使葡萄牙入在亚洲处境困难。在这以前,葡萄牙人在马六甲安享富贵,里斯本的国王,葡萄牙本土,欧洲的胡椒转销商以及在东方的葡萄牙冒险家全都从中得益。葡萄牙冒险家有时也有与美洲的西班牙征服者相同的半封建心态,虽说并非始终如此。在这期间,曾经有过土耳其人的袭击,不过都是间歇性的,见效甚微。总的说来,葡萄牙人过着太平日子。但是,“由于他们在这些海域横行无阻,他们忽略了为防守所需采用的各种谨慎措施”。例如,1592年两艘英国兰开斯特船经由当年华斯哥·达·伽马的老路突然闯到,不费力气就俘获相遇的几条葡萄牙船。一切情形很快都将改变:欧洲人把他们在欧洲本土的战争和敌对照搬到印度,马六甲这座葡占城市将丧失它长期保持的优势。1641年荷兰人攻陷马六甲后,立即使它降到次等地位。
  
  P614,英国东印度公司(又名“约翰公司”)战胜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又名“杰安公司”),因为后者于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在孟加拉和印度输了棋,也因为当中国逐渐敞开大门时,后者未能在广州的洋商中取得领袖地位。我故意不说“约翰”在广州比“杰安”更聪明,更灵活,更狡猾。有人持这种见解,也并非没有道理。但是一位严厉批评法国印度公司的法国证人声称,在1752年前后的广州,瑞典公司和丹麦公司比别的公司更善于见风使舵,虽然这两家公司规模最小,最缺乏成功的条件。英国人最终取胜,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力量再加上印度的巨大重量,如虎添翼.普拉西之战(1757年)不仅完成了印度的政治征服,而且完成了对印度商业“渠道”的征服。这些商路紧贴次大陆的海岸,一端通往红海与波斯湾,另一端远属南洋群岛,不久就直抵广州.印度船厂不仅为了“区域贸易”的需要,尤其为了远航中国,留建造了众多别名“印度人”的船舶.根据福伯的说法,1780年挂英国旗从事印度洋贸易的船队总吨位为4000吨,1790年即上升到25000吨。实际发展速度并没有这么快,因为1780年正值战争期间,这是英法两国在法国革命前的最后一场较量。当时英国商船出于谨慎,航行时改挂葡萄牙、丹麦或瑞典旗。战争结束后,它们才亮出真相。//与此同时,经济中心迅速从巴达维亚转移到加尔各答。
  
  P619,但工业革命不仅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而且是推行国际统治和摧毁国际竞争的工具。欧洲实现了工业机械化,也就能够排斥其他国家的传统工业。当时拉开的距离日后只可能逐渐加大。从1400至1450年间开始到1850至1950年间为止的历史,表现为古老的平等关系在几个世纪(从十五世纪开始)不平衡发展的作用下终于破裂。与这一主线相比,其他一切都退居次要地位。
  
  P622,人们往往责怪历史学家滥用“革命”一词。据其本义,该词应专指猛烈而迅速的变革。但是一涉及社会现象,迅速与缓慢总是不可分离的。任何一个社会无不始终处在维护社会和颠覆社会这双重力量的作用之下。颠覆性力量自觉或不自觉地致力于粉碎这个社会,革命的爆发不过是这一长时段的潜在冲突如火山喷发一般短促而剧烈的表现。我们研究一个革命过程,总要进行长时段的和短时段的比较,确认它们的亲缘关系以及不可分离的依赖关系。英国十八世纪末发生的工业革命没有违背这条规律。它既是一系列急剧的事件,也是一个显然十分缓慢的过程.是一支乐曲在两个音域的同时演奏。
  
  

作者:金三  回复日期:2006-4-5 18:43:00   P625,“发展的危机也是发展理论的危机”
  
  P625,人们会毫不犹豫地说,成功的工业革命包含着一个普遍的增长过程,也就是全面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归根到底表现为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从结构到体制的彻底改变”。”所以,一个社会及一个经济的各个层次全都牵涉在内,并且应该都能伴随、承担乃至忍受所发生的变化。只要在变革过程中出现一点故障、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瓶颈堵塞”,机器就会卡壳,运动就会停止,甚至可能发生倒退。在今天努力赶上差距的那些国家里,领导人刚刚发现出毛病,就已经为之付出了代价.他们的发展战略因而变得既审慎又复杂。
  
  P626,萨克斯的著作里提到的实例具体说明今天第三世界遇到的主要瓶颈堵塞:人口增长达到足以抵消经济发展的程度;熟练劳动力不足;国内市场因对普通工业品需求不旺而趋向于发展奢侈品生产,也可能发展出口工业、最后,最主要的障碍在农业,即一个因循守旧的、在很大程度上自给自足的农业缺乏食用供应的伸缩余地.不能满足雇佣劳力的增加必定自动引起的消费增长,农村甚至不能始终养活本身的多余人口,而是向城市输出失业的无产者大军.农村居民因过于贫困不能扩大对基本工业品的需求.与这些重大困难相比,资金需求、储蓄水平、信贷的组织与价格都退居次要地位。但是,以上罗列的种种障碍在十八世纪的英国,甚至早在十七世纪难道就不存在吗?
  
  P627,但在民族市场起作用的不单是经济增长的内部条件:当今国际经济的现状及其分工的专断方式也阻碍着落后国家的起飞。
  
  P628,总的结论不会使任何人惊讶,至少没有一个经济学家会感到惊讶。一场工业革命.甚至可以更广泛地说,生产或贸易的一次起飞,在严格意义上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简单的经济过程。经济活动从不是关起门来进行的,它同时要触及生活的所有领域,并与生活的各个领域互为依存。
  
  P628,第一个例子是托勒密时代的埃及,年代实在太久,让人左右为难。能否在接触正题前走一段弯路,先在那里稍作停留?公元前100年至50年间,即早在德尼·帕潘1700或1800年前,蒸汽已在亚历山大出现。当时一位名叫希罗的“工程师”发明了一种蒸汽动力装置,近似玩具、但是利用它的设备,可从远处打开或关上神庙笨重的大门.这项发现难道无足轻重吗?在这以前还有许多其他发明;抽吸水泵,原始的温度计和经纬仪,理论意义大于实用价值的战争机器(利用空气的胀缩或利用巨大的弹簧力量)。在那遥远的时代,亚历山大城以其发明狂热显示了夺目的光彩。
  
  P629,然而,不管亚历山大城的这段历史在知识领域如何灿烂辉煌,但在这段历史行将结束时.各项发明却未能导致工业生产中的一场革命,虽然这些发明以致力于技术应用为特点.亚历山大城甚至在公元三世纪创立了工程师学院.这无疑首先应归罪十奴求制、奴隶制为古代世界提供了它需要的、使用方便的全部劳动力。在东方、卧式水磨因此始终十分简陋,仅适合日常繁重的磨麦工作、而蒸汽仅用于一些精巧的玩具.正如一位技术史专家所说,“当时还不需要有一种比已知动力更强的动力”。希腊化社会因此对“工程师”的杰出发明淡漠视之。
  
  P629,紧随这些发明而来的罗马征服是否也有责任?古希腊社会的经济几百年来一直对外开放。古罗马则相反.它把自己禁锢在地中海的范围内、而且在毁大迦太基,征服希腊、埃及和东方时。曾三次关闭了通向外部世界的海港。
  
  P633,十四和十五世纪(大致从1350至1450年)发生的灾难性经济衰退,使欧洲的阔步前进功亏一篑。黑死病可能既是衰退的原因,也是其结果。黑死病猖撅前,1315至1317年间的小麦危机和饥荒对瘟疫流布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大祸降临时经济大发展已经减速,甚至停顿。所以瘟疫不是葬送经济发展的唯一元凶.
  
  P634,罗吉尔·培根对机器的赞颂中可见一斑。他于1260年写道:“人们能够制造机器,巨舰依靠机器只消一人驾驶,航行速度却比满载桨手的划桨船更快;也可能建造飞速行驶的、毋需奋力牵引的车辆;也可能生产飞行器,由一人操纵机翼,便能如鸟一般展翅飞翔。另一些机器能潜入海下和河底。”
  
  P636,不过,正如约翰·内夫所证明,到了1535年左右,美洲白银终于同德国银矿生产相抗衡,于是一切就停顿下来、或者开始停顿,1550年左右,安持卫普的领先地位渐趋衰落,德国大受影响。德国经济的劣势在于它依附咸尼斯和安持卫普,并且是根据二者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威尼斯和安特卫普才是欧洲经济的真正中心。说到底,富格尔家族的世纪其实是安特卫普的世纪。
  
  P637,由此就引出我们的向导雷纳托·赞格里的问题:为什么米兰和伦巴第的农村与工业部门经历的巨大变革竞半途而废,未能导致一场工业革命?说当时技术不够发达,或者说能源不足,似乎都不是令人信服的解释。“英国革命的成功并非取决于科技进步,因为在十六世纪,这一进步已如探囊取物。”卡洛·波尼不胜惊奇地发现,意大利当时用于卷丝、纺丝、拈丝的水力机器极其精巧,只用一个水轮就带动几层机械装置和筒管。里恩·怀持断言,在列奥纳多·达·芬奇之前,欧洲已发明了以后四个世纪内(直到电的发明为止)随着需要的产生而逐一付诸应用的各种机械系统。他有一个漂亮的说法:因为“一项新发明只是给人打开一扇门、但不强迫任何人走进去”。事情确实是如此,但为什么在米兰汇集的种种难能可贵的条件未能强制人们产生这一需要呢?为什么米兰的冲刺得不到加速,反而刹车了呢?//根据现有的历史资料,我们拿不出证据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能作些猜测。首先因为米兰没有归它支配的广阔民族市场。其次因为初期投机热潮过去以后,地产收益有所下降。
  
  P638,1716至1717年间在英国安装的第一台拈丝机是英国人在意大利刺探两年工业情报后仿制的,被誉为“英国拥有的第一台名符其实的加工机械”。
  
  P639,米兰的失败也许适以证明,工业革命作为整体现象不可能仅靠内部、通过经济各部门的和谐发展而实现;它还必须凭借控制外部市场这个心不可缺的条件。我们看到,在十五世纪,外部市场已被威尼斯所占有,与西班牙的贸易则归热那亚主宰。
  
  

作者:金三  回复日期:2006-4-5 18:44:00   P639,英国1540至1640年间出现了强劲有力的工业飞跃,相形之下,德国和意大利上演的序幕自当逊色。十六世纪中叶,不列额群岛在工业上远远落后于意大利、西班牙、尼德兰、德国和法国。一个世纪后,形势奇迹般地完全颠倒过来,其变化速度之快,只有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工业革命高潮时期可与之比肩。英国在内战(1642年)前已成为欧洲第-工业强国,而且将保持这一地位。约翰·内夫在1934年发表的一篇引起轰动的论文中分析了英国“首次工业革命”.这篇论文提出的强有力的解释至今仍未稍减其锋芒。//为什么英国能领先呢?须知当时英国付诸应用的重大革新--我指的是高炉与各种深并采矿设备;巷道、通风系统、抽水泵、提升装置--都向外国借鉴,有关的新技术都由英国雇用的德国矿工所传授。须知正是德意志、尼德兰以及意大利(玻璃工业)和法国(毛织与丝织工业)等先进地区的工匠和工人带来了必要的技术和技巧,使英国得以建立一系列崭新的工业:造纸和火药(用水磨成风磨为动力)、镜子制造、玻璃器皿、火炮铸造、明矾和水合硫酸盐生产、炼糖、制硝等。//令人惊奇的是,英国一旦引入这些技术与技巧,就为它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广阔活动天地:企业规模增大,厂房高大宽敞,工人人数达到几十乃至几百人,投资相对膨胀,动轨以几千英镑计,而当时工人的年工资仅5英镑--这一切都是新事物,都标志着英国工业跃进的幅度。//另一方面,这一革命决定性的、纯属英国本土的特征是煤的应用越来越广,烧煤成为英国经济的主要特征。这倒不是深思熟虑后作出的选择,而是因为煤弥补了英国一个明显的弱点。大不列颠的林木逐渐变得稀少,十六世纪中叶木材的价格已极其昂贵,这两个原因迫使英国求助于煤。无独有偶,英国江河的流速太慢,必须修建很长的水渠才能引水推动水轮,以致成本太大,高于欧洲大陆。这一不利条件后来激发人们去研究蒸汽动力,至少约翰·内夫持此见解。
  
  P640,英国因此以纽卡斯尔盆地和众多地区性煤矿为据点、投入大规模的煤田开发(与尼德兰和法国情形相反)。煤矿雇用农民打半工,仅开采表层,当时已采用轮班劳动;煤井深入地下40至100米。1560年前后的产量为35000吨,十七世纪初达到20万吨。//煤取代木
  炭,使家家可以生火取暖,使伦敦上空乌烟笼罩。
  
  P641,所以,由于企业的规模增大,由于煤的使用日益推广,英国便在工业领域进行技术革新。但推动工业前进而且很可能引起技术革新的还是国内市场的蓬勃发展。国内市场发达的原因有二:首先是人口激增,估计十六世纪的人口增长达60%。其次是农业收入大为提高,把许多农民变成工业品消费者。
  
  P641,不过,这一急剧的运动虽然前程远大,却未能带动一切。甚至有些重要部门仍落在后面。//如在冶金部门,消耗大量燃料的德国式现代高炉、鼓风炉不仅没有取代所有的旧式吹炼炉(有的到1650年左右仍在开工),它本身也继续使用木炭。1709年才出现第一座用焦炭炼铁的高炉,而且在此后四十年间没有第二座。
  
  P642,另一个落后部门是呢绒工业。因外需求长期不旺迫使这一行业进行艰难的改造,其产量从1560年到十七世纪末几乎停滞不前。大量呢绒加工分散在农村进行,工场不多,生产日益广泛地采用“外包工”制度。呢绒出口在十六世纪占英国出口总值的90%,到1660年仍占75%,十七世纪末降为50%。
  
  P643,但这些困难不能解释英国经济何以在十七世纪四十年代后停滞:英国经济没有后退,但也不再前进。人口已停止增长,农业生产的数量有所增加,质量有所提高,农民向未来投资,但是农产品的价格下跌,农业收入随之减少;工业部门照常开工,但是至少直到1680年为止不再引入任何革新。假如这仅是英国一国特有的现象,人们就会说,始于1642年的内战猛然起着有力的制动作用;人们还会指出,英国国内市场不够兴旺,它在由邻国荷兰主宰的经济世界中处境不利或相对不利。问题是这并非英国特有的现象:北欧各国毋庸置疑与英国同一命运,它们曾经与英国同时前进,如今也一起后退。“十七世纪危机”在各地发生的时间有早晚,所起的作用却是相同的。
  
  P643,稍加引伸内夫的想法,我们不妨说,十七世纪盛行的英国工业革命在十六世纪已经开始,这场革命是逐级发展的。必须牢记这个解释的教益。//可是,能否对欧洲作同样的解释呢?欧洲从十一世纪起此起彼伏的各种试验互有联系,可以说是个经验积累过程。每个地区分别在不同的时期轮流经历了早期的工业发展,以及在各方面(特别在农业领域)必定随之发生的变化。工业化可见是整个欧洲大
  陆的普遍进程。英国虽然出色地扮演了主角,并实现了工业革命,但工业革命不是英国的发明,也不能仅仅归功于英国。所以,这场革命刚发动,还没有取得决定性的成功,就毫不费力地传到邻近的欧洲大陆,获得一系列相对迅速的成功。
  
  P648,这一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变化于1650年后方告实现,此时人口压力不复存在,居民人数不再增长或增长极微(原因可能是有意实行晚婚政策)。不管原因何在、人口压力总是放松了。
  
  

作者:金三  回复日期:2006-4-5 18:45:00   P650,所以,“十七世纪的危机”正值英国农村日趋成熟的时期,成熟过程十分缓慢,各地的进展也不平衡,但对未来的工业革命具有双重好处:首先它有利于实现农业高产,使农产品在放弃出口后能支持十七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猛烈人口增长,其次它使贫困地区出现许多小企业主和一个多少习惯了手工操作的无产阶级,也就是说,一批“柔顺的、训练有素的”劳动力。当十八世纪末城市大工业兴起时,他们随时准备响应大工业的召唤。工业革命将在他们中间吸收后备劳动力,而不是如不久前还行人根据马克思的说法而相信的那样,在严格意义上的农村劳动力中招募工人。农村劳力的人数始终保持稳定。//欧洲大陆的情况之所以完全不同,想必是因为英国农业只有在土地经营面积达到足够规模时,才可能出现如此新颖独特的演变。一个大衣庄当时可达200平方弓丈,即80公顷。若要建成这种规模的农庄,先得摧毁和改造顽固的领主制,改变佃农与领主的古老关系。工业革命起步时,英国早就做到了这一点。大地主变成食息者,他不仅把土地看作维护其社会地位的手段,也当作生产的工具,因而交给干练的农场主去经营对他更为有利(按照惯例,年成不好时地主甚至补贴农场主的部分损失)。
  
  P652,法国人莫里斯·留比雄对英、法农村的反差印象很深,他花了许多笔墨去描写不列颠的农业生产组织。据他估计,在英国一万个教区中,每个教区都有二三户土地贵族,他们大致拥有教区辖地的三分之一,并把大块土地租给农场主经营;不依附贵族的小地主(间或也有大地主)拥有的土地也占三分之一;自耕农拥有小块土地,并对公共土地有使用权,二者占耕地面积的最后三分之一。留比雄提出的多半是近似估计。可以肯定的是,早在十八世纪前很久,一切都曾促成土地集中。小地主面前只有两条路,不是增加地产从而得以生存下去,就是早晚丧失地产变成雇佣劳动者。通过小地主丧失地产或者通过取消公共地产和便于土地兼并的圈地制,大地产因其适应能力强和经济效益高,逐渐把小地产集中到土地贵族、大自耕农和农场主的手里。法国的演变方向相反。1789年8月4日,“封建”制一夜之间全部崩溃,而土地的资本主义集中当时才刚开始;土地无可挽回地被农民和资产者分得七零八碎,对英国农村秩序赞不绝口的莫里斯·留比雄为此大发雷霍,因为“法国的土地早在革命前巳分别成2500万小块,如今更达到11500万小块”。难道仅仅要归罪于拿破仑法典吗?英国的土地得以避免支离破碎,难道要完全归功于土地贵族的长于继承制或资本主义农业的建立?
  
  P653,与欧洲及世界各地一样,十八世纪英国人口在增长。英国人口1700年为583.5万;1730年略高于600万;1760年达666.5万。随后,增加速度加快:1790年为821.6万;1820年为1200万;1850年接近1800万。]死亡率从明33.37%降到1800年的27.1%,到18ll至1821年间更降到21%,出生率同期达到37%这个创纪录的水平,甚至更高。这些数字只是估计数、不同作者提出的数字不尽相同,但差别不大。//急剧的人口增长意昧着农村环境改善,所有的城市都在扩大,工业居民点以创纪录的速度在成长。好几位历史人口学家把1701年(有人口数字可资比较)的英国郡县分成三组。在1831年,各郡人口的绝对数字都有所增长,但工业郡的人口该年占总人口的45%(1701年仅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农业郡的人口则相反,从十八世纪初占总人口的33.3%下降到1831年的26%。
  
  P654,若去考察17到30岁的年龄组,就会看到,在兰开夏郡的工业区,达一年龄组1800年有40%的人已婚,而同一时期在该郡的农业区,同一年龄组仅19%的人已婚。可见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促使早婚。这是人口增长的加速剂。//这个被煤烟熏黑了的英格兰,以及它的工业城市和工人住宅,不断在建设,不断在发展。
  
  P654,伯明翰还象人间,曼彻斯特则近乎地狱。曼彻斯特的居民从1760年的17000人上升到1830年的180000人,增加了十倍。地皮不够,建在山丘上的工厂高达六、七层,乃至十三层。荣华的住宅与工人的陋屋分散在城市各个角落,毫无布局可言。
  
  P655,新时代创造了就业机会。此外,正如厄内斯特·拉布鲁斯所说,任何工业取得成就,必定伴随着官僚化,英国的情形也是如此。劳动力充裕的补充标志是仆人数量极多。仆役之多由来已久,但是工业革命不但没有消除,反而加剧这一现象。十九世纪初,仆人占伦敦总人口的15%以上。
  
  P655,英格兰1750年后人口增长之迅速,简直到了人满为患的程度.这么多的人究竟是负担、限碍还是动力?是原因还是后果?不消说,人总是有用的,不可缺少的,人口增加是工业革命的必需因素。
  
  P657,保尔·贝洛什确实言之有理:“工业革命开头的几十年间,技术与其说是决定经济的因素,不如说是被经济决定的因素:”技术革新显然听从市场的安排:必须在消费者的坚决要求下,技术革新才应运而生。//然而,如果说需求创造革新,需求本身又取决于价格水平.//英国政府后来禁止印度棉布输入大不列颠,除非用于转口贸易。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主要不是国内需求的压力,而是如K.N.乔社里主张的那样,是印度廉价产品的竞争刺激了英国技术革新。
  
  P659,1760年前后,木炭冶炼的生铁成本比焦炭冶炼的生铁高出二英镑多。人们不禁再次要问、既然如此,为什么旧式炼铁法能维持那么长的时间,在1775年仍生产几乎半数的生铁?想必是因为需求激增。怪就怪在需求太旺反而保护了跛脚鸭子不被淘汰。需求之大使铁价居高不下,使用焦炭的厂家无意把价格压低到足以淘汰竞争对手的水平。这一情况维持到1775年。这以后,两种方法炼制的生铁的价格差距拉开,木炭很快就被普遍放弃。
  
  

作者:金三  回复日期:2006-4-5 18:47:00   P662,棉纺织业的勃兴揭开英国工业革命序幕,曾是历史学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时尚变迁。这巳成明日黄花。新的研究成果对棉花不利,人们今天倾向于把它看作小角色:棉织品总产量以百万磅为单位,而煤产量以百万吨计。1800年、英国加工的原棉首次突破5000万磅大关,相当了23000吨;E.A.莱格列说,按重量算,大致等于“150名煤矿工人-年的产量”。
  
  P663,约翰·希克斯断言,棉纺织革命是旧制度下的革命。我们是否应接纳这个简单的说法呢?棉纺织革命毕竟不同于以住的历次革命,关键的事实是这场革命取得了成功;它没有随着经济生活转入停滞而消声匿迹;由它开创的长期经济增长最终变成“持续增长”。“在英国工业化的最初阶段,没有别的工业的重要性堪与相比”。
  
  P663,印度的纯棉织物品质极佳,价格低廉,往往印有色彩鲜艳的图案,而且与欧洲织物相反,易于洗涤。欧洲很快就被征服,东印度公司的船只源源不断运来货物.时尚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了保护自己的纺织工业,主要是毛织业而不是棉麻混纺业,英国于1700年和1720午,法国则早在1686年即禁止在本国境内销售印度棉布。印度棉布仍继续到岸,原则上是为了转销第三国,实际上走私盛行。印度棉布赏心悦目,迎合时尚。既然成了时髦,印度棉布便不顾禁令,不怕警察搜查和没收,到处风行。//先在英格兰发生,很快就席卷整个欧洲的棉纺织革命,事实上首先是对印度工业的模仿,然后作为一种报复,赶上并超越印度。问题是要使产品与印度棉布质量相等但价格较低。只有机器才能与印度手工业竞争,生产出价格较低的产品。但也并非马到成功、
  
  P664,1800年棉织品占英国出口商品总值的四分之一,1850年占一半。//所有这些陆续被征服的国外市场(其中有新增加的、也有先后被取代的、视不同情形而异)说明了英国棉布生产奇迹般的飞速增长:1785年为4000万码,1850年即达202500万码。产品的价格同时降低,若以1800年的指数为550,1850年为100.//1835年,棉纺织业使用的蒸汽机至少提供30000马力,而水力能源仅为10000马力.
  
  P670,自1793至17历年间的欧洲战争也对英国有利,战争迫使英国去占据世界,而荷兰与法国则被排除在全球角逐之外。一位在革命战争和帝国战争期间寓居英国的法国人日后写道:“众所周知、这十年(1804至1813年)中世界上任何一同不获英国的同意都做不成生意。”
  
  P673,但这丝毫不能解决问题.我己说过这一点,不想在这里再次讨论远洋贸易与国内贸易的相对意义。就英国经济增长和英国工业革命而言,国内贸易的重要性丝毫不排斥对外贸易的重要性。十八世纪不列颠工业的出口生产增长了将近450%(以1700年为100,1800年则为544)。而供国内消费的产品生产仅增长52%(1700年为100,1800年为152):这一事实足以说明国外市场在不列颠生产中所起的作用。1800年后,这一作用有增无减:1800至1820年,不列颠本土的出口增长83%.国内国外的两股动力汇合起来,相加相乘、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二者互为依存,缺了一方就不可能有另一方。
  
  P678,1833年,《乘蒸汽车沿铁路自曼彻斯特至利物浦的游历》备受法国新闻界的称道。
  
  P682,各种条件已逐渐成熟,各经济部门运转正常,既能为工业革命提供互为联系的全部细件,又能分别满足其他部门的需要:这个形象是否十分令人满意?这个形象使人对工业革命产生错觉,以为工业革命本身是个有意识追求的目的.而英国经济和英国社会的努力终于使新时代--机器的时代--可能来临。根据既定目标从事革命试验,这个形象。严格地讲,可能适用于今天继续进行的工业革命.因为今天已有成功的榜样为人们指引前进的道路。英国的试验却不是这么走过来的。与其说英国朝一个目标前进。不如说它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遇上了这个目标。英国强大的生命力由许多犬牙交错的潮流汇合而成,这些潮流推动工业革命前进.但也大大超越了狭义的工业革命的范围.
  
  P682,不论工业革命的规模多么宏大.但在一个发生了众多事件的历史时期中。工业革命并不构成唯-的整体运动,也不构成范围最广的整体运动。我们使用的词汇事先说明了这一点。可以肯定,旨在使整个社会转向工业生活方式的工业运动,比工业革命本身范围更广。尤其可以肯定的是,作为从农业优势到工业优势的过渡,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业化过程也超出了前面所作解释的范围;在某种程度上,工业革命无非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至于现代化、这是比工业化范围更广的一个整体运动:“工业的发展并不仅仅等于经济的现代化.” 经济增长涉及的范围更广,关系到历史的整体。
  
  P683,平衡论者(努斯克、杨格、哈特威尔)认为。增长同时推动各经济部门,使它们协调地向前发展.增长寄一切希望于需求,并促使民族市场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推动作用。不平衡沦者(伊尼斯、A.O.希尔奇曼、熊被得、罗斯托夫)认为,增长由-个条件优越的部门开始。进而带动其他部门。因此,增长是落后的部门赶上领先的部门:根据这个观点、供应以及经济中的主观意志(A.范范尼语)便被置于特别突出的地位。总之。在这样的经济增长中,国外市场的意外变化竞比国内市场的膨胀更加举足轻重,即使后者正在演变成为民族市场.
  
  

作者:金三  回复日期:2006-4-5 18:48:00   P685,整个联合王国先后经历了1810至1850年的物价下跌时期,1850至1880年的物价上涨时朗,以及1880至1890年的物价下跌时期,而国民总收入和人均收入的增长势头未见衰退,增长率在第一时期分别为2.8%和1.7%,第二时期分别为2.3%和1.4%,最后一个时期为1.8%和1.2%.经济增长持续不断,这是奇迹中的奇迹。甚至在危机时间,高涨也从不完全停止。//在这种变化发生以前,传统的增长时断时续,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内,表现为一系列的飞跃和卡壳,甚至倒退。这里可以区分几个很长的阶段:1100--1350年;1350--1450年;1450--1520年;1520--1720年;1720--1817年。这些阶段互相矛盾:人口在第一阶段有所上升,在第二阶段改为下降、到第三阶段再次上升。在第四阶段处于停滞状态,到最后一个阶段又飞跃上升。每次人口上升,生产和国民收入均有所增长,似乎适以证实以下的古谚;“人丁旺,百业兴。”但与此同时,人均收入则相应衰退.甚至直线下降;只是当人口增长处于停滞状态时、人均收入才有所改善。费尔普斯·布朗和歇拉·霍普金斯就七个世纪的传统增长所画的长段曲线说明了这一点。国民收入和人均收入互相抵触:国民产值的提高有损劳动者的利益,这是旧制度下的法则。同人们历来的主张相反,我以为英国工业革命初期的增长仍然是旧制度下的那种增长.1815年前,或不如说1850年前,有人其至断言1870年前,没有出现奇迹。没有持续的增长.
  
  P686,但这个说明一切的运动,我们却很难能说明它。经济增长本身的根源神秘莫测。即使对拥有大批统计数字的当今经济学家也是如此。我们对经济增长不可捉摸的根源只能提供某种假设、正如我们前面所说,至少出现了平衡增长和不平衡增长这两种说法,虽然人们并不一定需要在二者之间作出选择.
  
  P687,此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农业未能跟上人口的增长,陷于效益递减的困境.直到工业革命发生前,经济增长的冲击始终被我在本书第一卷中所说的“可能性限度”所粉碎,也就是说,未能逾越农业生产、运输能力、能源或市场需求的极限。当限度或极限在不断提高时、现代的增长便随之开始。不过这不等于说某种极限不会在哪一天又重新形成。
  
  P688,此外,最早实行劳动力集中和最早寻求“规模经济”的手工工场往往为自己保留这一回旋余地。往往仍与广大的家庭劳动相结合:总之。手工工场仅占生产的一个小部分,只是到了后来、在采用厂机器以后,现代工厂才最后完成了手工工场的演变,规模经济才取得了胜利。这-过程需假以时日。
  
  P691.1838年,纺织业仅23%的工人为成年男子;女工和童工的数量很大,他们比较顺从。1815至1845年间,英国社会的不满情绪空前严重,砸毁机器的事件接连发生、旨在粉碎社会的激进政治主张、工团主义以及乌托邦社会主义等运动风起云涌。
  
  P692,但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工业家”开始脱额而出.早在罗伯特·皮尔第二次组阁以前(1841年),这些活跃的新人物纷纷登上政治舞台并进入下议院。力争得独立,“工业家”陆续割断前工业和商业资本名义之间的种种联系。同这些新人物一起产生,并逐年加强和扩大自己阵地的,是首先以全部力量投入工业生产的-种崭新的资本主义.被得·马赛厄斯指出.这些新型“企业家”主要是“组织者”,“很少是重大革新的先驱者或发明家”.他们足以自誉的才能,他们派给自己的任务,就是掌根主要的新技术.牢牢控制工头和工人,精通市场变化,以便利用各种必要的杠杆,亲自指导生产.他们力图摆脱商人的中间环节.亲自掌管原料的采购、运输.保证其质量和均匀供应。为了大批出售产品、他们力求主动了解市场动态和适应供求变化。
  
  P694,这种独立性成了新时代的象征。工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的分工终了完成。历史学家说这是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对此我可表示同意。但他们又说,真正的资本主义仅仅从那时开始,这个说法便值得商榷。究竟有没有“真正的”资在主义呢?
  
  P695,哈特威尔认为,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几乎无视第三产业在英国十八和十九世纪增长中的重要地位。在工业革命的另一侧,一场“服务业革命”与农业革命互为呼应。
  
  P697,英格兰西北部是个经营畜牧业为主的、多雨的高原地区、与英格兰东南部相比,这是一个落后的边缘地区。何况,以下的数字可以作证:在十七世纪.二者的人口为1与4之比(伦敦不包话在内).财富(按纳税额推算)为5与14之比。//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这种不平衡。在条件优越的东南部。传统工业日渐衰落。尽管资金充裕和商业实力雄厚,该地区未能紧紧抓住新兴的工业.相反,位于主线以北的另一半英格兰则用“几代人的时间”把自己改造成为-个富有的、极其现代化的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急剧发展:黑色的英格兰曾象是一台搅拌机,把来自各地的人揉合在一起。
  
  

作者:金三  回复日期:2006-4-5 18:49:00   P699,在我看来,资本主义是一种古老的尝试,当工业革命开始时,它已有一段很长的经历,而且不单是商业经历。因此,在十九世纪初期的英国,资本以其惯有的、依旧活跃的形式而出现:直到1830年单独就占英国物质财富一半的农业资本;最初逐渐增加,随后突然膨胀的工业资本;历史悠久的商业资本,相对地讲,其地位并不十分重要,但它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散.并创造了殖民主义(接着就得力它取个名字并找到为它辩解的理由);最后是金融资本(银行与财政合在一起),在伦敦称霸世界的已经出现。希法亭认为,正是在二十世纪、随着股份有限公司的大批出现、以及资金以各种形式的大规模集中,金融资本主义才与工业资本主义和商业资本主义形成三位一体:工业资本主义为圣父.商业资本主义为圣子,其地位较低,金融资本主义则是贯穿一切的圣灵(其地位最高)。//撇开这个存有争议的形象,我们不如记住,希法亭反对单一的工业资本主义的观点,在他看来,资本世界具有多种形态,其中的金融资本--他心目中最新的形态--趋向于向其他形态渗透。进而控制和压倒其他形态。对于这种见解,我完全可以赞同。但有一项条件,即要承认资本的多样性存在已久。金融资本主义不是二十世纪的新生儿,早在过去,仅以热那亚和阿姆斯特丹为例,由于商业资本主义的急剧增长,正常投资机会已不足以为积累的资本提供出路,金融资本已经将商埠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并进一步征服--虽说是暂时的--整个商业世界。
  
  P700,英国对土耳其的进口额为290559,出口额为273715;对意大利的进口额为1009000,出口额为963263;对爱尔兰的进口额为2622733,出口额为2370866;对葡萄牙的进口额为977820,出口额为754612;艾登协定后对法国进口额为717034,出口额为1221666;总帐:对欧洲的进口额为11170860,出口额为12813435;对美洲的进口额为5603947,出口额为8159502;对亚洲的进口额为2671547,出口额为2627887;对非洲的进口额为82917,出口额为1367539;进出口总额分别为19529273和24878362,顺差达5000000以上.在出口中,英国制成品占18509796,外国制成品的转手出口占6568565.为这一贸易从事运输的船只,进口为15463,出口为15010,共30470.其中外国船只3620.英国船只美艘平均载重量为122吨,船员为7人.
  
  P707,塞古耶骑士1818年9月自伦敦写信说:“二十年来,巴黎已成为欧洲银行业务的主要中心,而伦敦则算不上是名符其实的银行城市。因此,每当英国资本家要办银行手续时,例如把资金从一国转到另一国,就不得不求助于欧洲的金融城市,由于巴黎离得最近,英国大部分银行业务今天都由巴黎代办。“以上说法或许值得仔细推敲。但有一点没有疑问,巴黎背靠伦敦的大树乘凉,并且推行大体上卓有成效的竞争,如果交易所历史的专家W.白哲特所说确实,不利于巴黎的变化仅在1870年后才明显地出现。他说,只是在法德战争以后,英园人才成了全欧洲的银行家。
  
  P710,在谈到中期经济危机在一般经济中的作用时,相反曾强调指出,这种危机对弱国和强国(例如十七世纪的意大利和荷兰)的打击不尽相同,而且不可能相同,这种危机造成国际经济任务的调整和国际经济关系的改组,从而加强了强国的活力,加剧了弱国的衰落。
  
  P711,试把英法两国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价格曲线作了比较,我们立即看到,法国的价格曲线比英国的更加起伏不平。
  
  P712,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自1781至1815年(大致日期),英国工业革命经历了两次呼吸运动,前一次困难,后一次轻松。大体上讲,这也是法国和欧洲大陆的呼吸节奏:路易十六统治下苦难深重的法兰西将为未来的政治风暴敞开大门,与此同时,乔治三世统治下的英国也因经济萧条而局势不稳。在英国,经济困难并未导致政治动乱,但困难毕竞存在。至此一帆风顺的英国经济停顿了十来年。我们不是说,一切都出了毛病,而只是说,一切不如以往好。如同法国一样,英国为美洲战争的巨额开支和惊人努力偿付代价。接踵而来的危机使一切变得复杂化,打乱了原有的秩序,加剧了部门之间的差异。贸易在英法两国均有令人瞩目的发展,
  
  P713,萧条为时过长的结果通常是在企业之间实行一次选择,使适应性和抵抗力较强的企业继续发展,使实力单薄、不宜生存的企业归于淘汰。英国的幸运是,当它踏上这一困难的历程时,“第二代”的革新正在其国内成批诞生:珍妮机(1768年),水力纺纱机(1769年),钻床(1775年),回旋蒸汽机(1776--1781年),搅拌冶金(1784年),轧制金属板材的压辊(1786年),经改善的车床(1794年)。这在经济复苏前夕是一笔巨大技术投资。//到了1791年,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价格上涨,生产活动扩大,分工更加细密,生产率相应提高。
  
  P713,然而,在经济形势蒸蒸日上的情况下,英国价格上涨比工资更加迅速。由于人口的增长,1770至1820年间按市价计算的人均收入有所减少,生活水平跟着有所下降,1688年为9.1英镑,1770年为19.1英镑;1798年为15.4英镑;1812年为14.2英镑;1822年为17.5英镑。
  
  P715“为奠定工业的基础,牺牲了两代人。”今天的历史学家根据当时英国人的评断作出这个结论,

作者:金三  回复日期:2006-4-5 18:50:00   P717,显而易见,英国人民为自己的胜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仅为军事胜利(陆军、海军以及滑铁卢),而且也为农业进步(只是少数农庄主因此发财),尤其还为机器的推广,技术的革新,商业的优势,伦敦的中心地位,以及工业家和英格兰银行股东们的发迹付出了代价。但为不失公允起见,应该补充说,后来,在1850年后,整个英国人民(尽管存在着社会不平等)都分享了英国在世界的胜利成果。处于经济世界中心的各国人民,由他们的命运所决定,总是相对地富有,最少受贫穷的煎熬。十七世纪的荷兰人,今天的美国人,包括自上而下的社会各阶层在内,都象十九世纪的英国人一样,分享这种得天独厚的特权。
  
  P718,1650年过后,发生了“十七世纪的危机”,这场为严谨的历史学家描绘为漆黑-团的危机-直持续到1720年、1730年乃至1750年。那时出现了与1350年相同的现象:物质进步停滞,个人的生活却有所改善。
  
  P719,关于气候周期,我们今天根据事实,不能不承认它的存在,虽然科学家们对它的起因,还不能超越假设的阶段。我相信世界的经济史和物质史是一种有节奏的潮汐运动,即使产生这些运动的种种有利的或不利的关系至今仍神秘莫测。我对以上的观点坚信不疑,因而当世界在1972至1974年后开始遇到困难时,我经常向自己提出以下的问题:我们莫非进入了一个康德拉捷夫周期的下降阶段,或者进入了为时更长的百年趋势的下降阶段?假如事情确是如此,人们为克服危机而日复一日地采用的种种办法岂不是纯属幻想?百年趋势的逆转运动是一种结构危机,解决危机的办法只能是把结构摧毁和重建。
  
  P721,当今的世界因而是持续和间断同时存在,在我逐个研究以下问题时,将始终注意到这个矛盾:资本主义是个长时段结构;资本主义是复杂的社会结构的组成部门;资本主义继续存在的可能(假如资本主义行将消灭,社会的各种不平等是否将随之消灭,人们有权对此表示怀疑);最后,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的不同,这是我经过漫长的研究得出的基本认识。
  
  P722,我在本书中坚决主张,早在人类历史的初期,一种“潜在的”资本主义便逐渐形成,千百年来不断发展,一直延续至今。泰奥多尔·蒙森”、米卡埃尔·罗斯托夫采夫和昂利·比兰纳全都说得有理。很早以前就有征兆预告资本主义的诞生:城市和交换蓬勃发展,劳动市场开始出现,社会交往日渐稠密,货币广泛流通,生产不断提高,远程贸易及国际市场先后问世……印度于公元一世纪渗入乃至侵占遥远的南洋群岛,罗马帝国在其鼎盛时期的势力范围大于整个地中海地区,中国在公元九世纪发明纸币,西方于十一至十三世纪期间夺回地中海;一个世界市场于十六世纪初具规模,这一切都以不同的方式表明“资本的传记”业已开始。不少历史学家为审慎起见不愿追溯到十六世纪以前,甚至不愿超过十八世纪的界线,从而把资本主义的诞生同工业革命的爆发当作是-码事。但是,即使从这种“短浅”的眼光来看,资本主义也有三百或五百年的历史:可见资本主义是一种长时段的结构,但这不等于说是一种绝对静止不动的实在。所谓长时段,就是一系列的反复运动,其中包括变异、回归、衰变、整治和停滞,或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说,构成、解构、重构……。有时也会出现重大的断裂,虽然这种机会很少。工业革命肯定是一次断裂。但我坚持认为,不论有无道理,资本主义通过这场大变革基本上仍与自己相似。资本主义的本质难道不正是通过变化而维持自己的存在吗?资本主义从变化中吸取养料,随时准备根据外界的条件而扩大或缩小自己命定的活动范围;我们已经看到,发展经济的可能性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受外界条件的限制。
  
  P723,那种把资本主义设想为分阶段发展或跳跃式发展--商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的看法是错误的。根据这种认识,虽然有从一阶段到另一阶段的持续进步,“真正的”资本主义却要等到资本控制了生产以后才姗姗来迟。在这以前,至多只能其是商业资本主义,甚至“前资本主义”。其实,我们已经看到,以往的大“商人”从不专营商业,他们同时或先后兼营贸易、银行、金融、交易所投机、“工业”生产和包买商业务,在个别情况下,甚至开办手工工场。商业、工业、银行等多业并举,也就是说,几种资本主义形式同时共存,这在十三世纪的佛罗伦萨,在十七世纪的阿姆斯特丹,以及在十八世纪前的伦敦,都曾出现过。到了十九世纪初,机器的广泛采用无疑使工业生产成为一个高利润部门,资本因而就大量拥向这个部门。但资本主义并不把那里当作永久的基地.在英国,当棉纺织业腾飞初期的高额利润因竞争而降到2%和3%时,已积累的资本即另找出路,转往钢铁工业和铁路;尤其.金融资本主义和银行又重振旗鼓,交易所投机空前活跃,国际大宗贸易、殖民开发和公债买卖更为风气所趋。而且又一次不考虑专业化:法国的温代尔家族既是弗日地区的冶炼业巨头、银行家和呢绒商,又是1830年远征阿尔及尔的军需供应商。
  
  另一方面,关于十九和二十世纪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尽管曾经有过种种渲染,垄断却并没有丧失其权利。它不过来用了从托拉斯和控股公司到跨国公司的一系列其他形式;在本世纪的六十年代,美国公司在外国子公司数量增加了二倍。其中的187家公司,至少分设在五个国家,于1973年“不仅实现美国在国外投资的四分之三,而且占美国出口额的二分之一和制成品在美国市场销售总额的三分之一”。这些公司多年来一再受到美国参议院的调查,指责它们的罪名是在国外办工厂,从而使本国工人失业,导致贸易逆差增加,在国际货币投机中起着恶劣的和不利于美元的作用,但这些公司令天的发展相当健康。它们也从几方面展开活动:不但理所当然在工业方面(在低工资国家进行投资),而且也必定在金融方面(鉴于可供它们支配的短期拆资为数很大,“等于各国中央银行和国际货币机构的货币储备的二倍以上”,因而据美国参议院小组委员会的意见,哪怕调动它们拥有现金的2%,就足以在任何地方形起一场尖锐的货币危机),甚至还在商业方面:为了结跨国公司辩护,有人指出,在1971年,跨国公司承担着美国的绝大部分出口(62%),而在生产方面只占34%而已。
  
  总之,资本主义的主要特权,无论在今天或昨天,还是选择的自由。资本主义取得这一特权的原因不仅在于它有高人一等的社会地位,雄厚的财力,筹集资金的能力,四通八达的信息网,而且还因为,尽管少数实力派人物因互相竞争而存在很大分歧,他们之间的联系却制造出一系列的规则和默契。资本主义的活动领域无疑有了很大的扩展,因为它能适应所有的经济部门,特别它广泛地向生产渗透。但是,正如它过去不能抓住全部商业经济一样,它今天还让大量经济活动留在它的控制之外,听任市场经济自行其是,让小企业主发挥主动性,让手工业者和工人互相竞争,让一般的人自找出路。资本主义有它的营地和禁脔:大地产投机和交易所投机,大银行、工业大生产(其规模和产量足以左右价格的确定)。国际贸易,在特殊情况下,它有时还插手农业生产或运输业:例如创办海运公司,利用一些国家的通融船旗,躲开一切税收,从而大发横财。资本主义既然能够选择,它就能随风使舵:这是它具有充沛生命力的秘密.
  
  当然,资本主义的适应能力、灵敏性和再生力,并不保证它不冒风险。每当重大危机发生时,许多资本家栽了跟斗,但别的资本家则挺了过来,更有人取而代之。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往往不在资本家的范围内找到,革新经常来自基层。但革新几
作者:金三  回复日期:2006-4-5 18:51:00   当然,资本主义的适应能力、灵敏性和再生力,并不保证它不冒风险。每当重大危机发生时,许多资本家栽了跟斗,但别的资本家则挺了过来,更有人取而代之。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往往不在资本家的范围内找到,革新经常来自基层。但革新几乎自动地要归拥有资本的人掌握。一种经过革新的,往往强化了的资本主义终于出现,同以前的资本主义-祥矫健有力。随着时间的流逝.财富不断从一人之手转到另一人之手。因而在同一块地产上,曾有几“代”不同的地产主先后更替;阿韦内尔子爵对此感到惊讶,其实也为之欣慰。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地产主的先后更替归根到底并不废除个人财产或私人所有制。资本主义的情形也正是如此:资本主义的变化,万变不离其宗.这里,我们可把阿姆斯特丹大商人昂利·霍普1784年在第四次英荷战争后就贸易所说的话转用到资本主义身上:“它经常犯病,但从不病死”。
  
  P725,资本主义拥戴统治阶级,统治阶级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同时也就维护了自己。
  
  P728,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意义深远和成果辉煌的两次文化革命。在基督教文明中重新引入古罗马和古希腊,这已是一次爆炸性行动,而让统一的教会出现分裂,则是威力更大的另一次爆炸性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