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琳一生:不知为何被邓小平"看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49:50

2009年7月29日,邓小平的夫人卓琳因病逝世,享年93岁。遗体告别仪式初定在8月10日举行。

她与邓小平相伴走过了58载非凡岁月。23岁那年懵里懵懂被邓小平“看上”,曾是“名绅千金”的她最初害怕与一个“工农干部”成家,担心没有共同语言;与他两番长谈后,发现他有知识有理想,决定“凑合”结婚; 婚后一个爱说一个沉默……然而几经磨合,俩人结成历经风雨也打不散的夫妻深情。

曾是云南第一个考进北大的人

卓琳原叫浦琼英,1916年生于云南宣威一个开明的实业家家庭。父亲浦在廷有3儿4女,其中3个女儿后来都参加了共产党。浦家是一个大家族,到了卓琳这一辈,叔伯姐妹就有13个,卓琳最小。浦家妇女封闭在封建囚笼之中,有的因继母虐待,落下终生残疾;有的因丈夫讨小,一生郁闷;有的嫁出门后受夫家侮辱,吞金自尽……卓琳与两个姐姐目睹这种种不幸,幼小心灵中萌发出反抗意识。

卓琳天资聪颖。其兄长从日本归国,带回许多革命书籍和共产主义内容的小册子,三姐妹争相传阅。后来进昆明上学,卓琳感受到了更多的新鲜事物。她所在的中学里,有位音乐女教师赵琴先,在课堂上小声给同学们唱《国际歌》,经常讲平等自由、劳工神圣、天下大同的理想,这对卓琳影响很大。有一天,这位音乐教师突然被捕。嗣后,城里贴出布告:某月某日枪决“女共匪”赵琴先。卓琳及浦家姐妹惊悸不安。到了那天,她们目睹了赵琴先大义凛然、英勇就义的场面:拖着沉重的镣铐,浑身被打得血迹斑斑,高昂着头在刺刀丛中缓缓前行。刑场上,她们第一次听到赵琴先放声高唱《国际歌》,倒在了血泊中……浦家姐妹后来才知道,这位可敬的音乐老师,是云南省的共青团书记。

1932年,卓琳考入北平第一女子中学。女一中是北平一所著名女校,校风淳朴,空气活跃,卓琳在这个新的环境中生活得十分愉快。但是,那个年代,正值国难当头,时局多变,民族危机感冲击着每一个青年学生的心,对于卓琳也不例外。

1936年,卓琳中学毕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在全云南省,卓琳是第一个考进北京名牌大学的人。
 
初识后犹豫嫁给邓小平,怕他没知识

“七·七”事变后,卓琳离开北平,途经天津、青岛、济南,抵达西安的八路军办事处。1937年11月,与女友张煜(解放后任辽宁省科委副主任)及一队青年学生长途跋涉,进入延安参加了革命。1939年夏天,就在延安,她与时任八路军第129师政委的邓小平邂逅了。

卓琳后来说,她自己也不晓得是怎么被邓小平相中的,“他大概在那个时候就对我有意了,我不知道。他就找跟我一块儿到延安的女朋友,让她来跟我谈,说他想跟我结婚,问我同不同意。那个女朋友和我谈了两次,我不愿意。我说我年纪还轻,不想那么早结婚。”

这当然是托词,卓琳在回忆录中写下了她真实的想法:当时她怕跟一个工农干部成家,“我不是看不起他们,而是怕他们没有知识,跟他们说不到一块儿”。后来,邓小平两次主动找上门来,卓琳听了他的情况和理想后,觉得他还不错,是个知识分子。“我想,反正早晚都得结婚,那个时候自己已经23岁了,我说算了吧,凑合吧。”

新婚之夜,新郎倌喝下白水冒充白酒

1939年9月初的一个傍晚,延安杨家岭,在毛泽东的窑洞门口举行了一次聚餐。毛泽东和江青、刘少奇、张闻天和刘英、博古、李富春和蔡畅……当时在延安的高级领导人,能来的都来了。

这天有两对新人成家:邓小平和卓琳,孔原和许明。新娘卓琳,穿着一套新做的卡其布制服,显得格外漂亮。他们用木板在黄土窑洞外搭成桌子,桌上是黄灿灿的小米饭,红烧肉熬白菜。

那个平静而欢乐的黄粱喜宴上,孔原大醉,新婚之夜挨了新娘许明的数落。宴散之后,刘英对张闻天说:“小平的酒量真大呀!”张闻天答道:“酒里有假!”原来,是李富春与邓发袒护邓小平,暗里弄了一瓶白水充白酒。


几天之后,卓琳与邓小平一块儿启程,联辔东去,奔赴太行山。马背上的这一对联辔而行的新婚夫妇,当时年华正好,新郎倌35岁,新娘23岁。

彭德怀玩笑:你俩怎么长得跟兄妹似的

婚后不久,卓琳就跟随邓小平回到了抗日前线——太行山。

大家都为邓小平娶了这样一位年轻漂亮的妻子而高兴。彭德怀说:邓小平你可真会找老婆,你们怎么长得跟兄妹似的。

一贯以书为伍的卓琳开始了新的血与火的生活。在八路军总部她担任妇女训练班的队长。邓小平则赶回了位于辽县桐峪村的129师师部。

这段时间,只有邓小平来八路军总部开会时,夫妻俩才能见上一面。卓琳十分想念丈夫,有一次她问邓小平说:你回去以后可以给我写信吗?

邓小平:写什么呀?

卓琳:就写你每天都干了什么。

邓小平:那好,我让秘书写个底稿,印上十几份,每月寄给你一份。

听邓小平这么说,卓琳赶紧说:那还是算了吧。

卓琳是一个爱说爱笑、性格非常开朗的人,而邓小平则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婚后不久,卓琳就非常郑重地向邓小平提出了意见。卓琳说:我这个人好说话,可周围又没有其他的人,我跟谁说呀?所以我只能跟你说。我这个人是比较落后的,你听了我说的话,有意见就给我提意见,我对的地方你也告诉我。

邓小平没有回答。

卓琳又继续说:我说话你不说话,我们这样相处下去也不行啊,你得说点话呀。

邓小平说:我这个人就是这样的脾气,你愿意说话你就随便说,我有意见我就提,没有意见就这么算了。

慢慢地,卓琳也适应了丈夫这样的性格。

“文革”丈夫遭难,她说:绝不离开

1952年邓小平从西南局调到中央工作后,他们的家搬到了北京。

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后,邓小平对妻子提出了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风头。于是她担起了全家人生活的担子,并当起邓小平的秘书,负责整理他的档案和文件。邓小平任总书记10年间,是他一生中最繁忙的时期。而这10年,他只有两个秘书,一个是王瑞林,一个是卓琳。

196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把邓小平一家推向了灾难的深渊。


看到一些家庭、一些夫妻们彼此间或划清界限,或离婚,或互相揭发批判对方,邓小平的继母夏伯根非常担心。她叮嘱卓琳:卓琳啊,你可要清醒哦!你们夫妻这么多年,你应该是了解他的,你可别犯糊涂哦!

卓琳非常坚定地说:妈妈,你放心吧!不会的。

1969年10月,65岁的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劳动,卓琳随他而去,一待就是三年多。

1976年“天安门事件”后,邓小平被软禁,卓琳陪着他一同住进了东交民巷17号。在与家人子女音讯隔绝的状态下,两位老人相依为命,开始了他们又一次的禁锢生活。

世事多变,邓小平几经磨难,不变的永远是夫妻间那份危难时的相互扶持。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邓小平晚年一直珍藏着两个心愿:他想活到1997年,到香港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他想活到2000年,亲眼看一看中国人民的小康生活。

卓琳替邓小平实现了这两个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