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区域软实力发展困局的信誉解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59:25

河北区域软实力发展困局的信誉解构

2009年10月27日17:08

 来源:搜狐财经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原本在中国政治、经济版图上占有相当地位的河北省已经变得看似如此的无关紧要与可有可无,在2005年的GDP统计中,河北省经济总量排在了第5位,但是人均收入却排在了21位。可以说在沿海所有的省份当中,除广西之外,河北省或许比任何一个其他的东部省份都要穷的多;甚至与中西部许多省份相比也没有任何的优势可言。    

  是制度性的限制吗?

  恐怕不是的。30年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一盘棋,其他的省份并没有比河北省拥有更多的制度性优势,况且在最早开放的沿海城市中,河北省的秦皇岛市就占有一席之地。

  是被历史抛弃了吗?

  恐怕也不是。在历史上,河北省作为中央直属的直隶省,在全国一直是位高权重的省份,而且唐山也曾作为旧中国最重要的工业中心之一存在过好多年。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河北省现在尴尬的处境呢?河北省又怎样才能摆脱这样的发展困局呢?本文试图从信誉的层面解读之。

                        迷茫的平原 窘迫的信誉

                   河北区域软实力发展困局的信誉解构

  ■ 文/信誉研究院(中国)

  河北拥有众多表象性的资源与优势

  在中国地理的版图上看,河北省作为环渤海,绕京津的省份看来拥有绝佳的区位优势;在中国的自然资源版图上,河北省亦拥有相当丰富的煤炭、石油、钢铁、食盐等重要的自然资源;在中国的文化资源版图上,河北省拥有像承德、秦皇岛、邯郸、沧州这样的旅游名城;在中国交通的版图上,由于北京是北中国的路上交通中心,相应的环绕北京的河北省的交通资源也就异常发达,中国最重要的几条交通线:京广、京九、京沪、京哈无不从河北经过,与此同时,河北还拥有秦皇岛、黄骅等等这样的天然良港。

  然而,这些优势与资源都没有成为推动河北省经济高速发展的有效燃料:

  首先,在地理位置以及地区经济类型上来说,河北省的确环绕京津,如果京津经济体属发散型,那河北省应该能够从中获取收益;但多年的实践证明,由于历史发展等客观因素限制,京津经济体多年来一直属于“抽取型”经济体——京津两市不会像喷泉一样将自身的经济能量发散出去使周边区域受益,而却像是两个巨大的资源磁石不断地从周边区域尤其是河北省吸引所需的资源来取得更大的发展优势。举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凡是能在京津地区站住脚跟的原河北籍的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没有回到自己家乡,然而对于任何经济体而言人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而天津实行了很多年的所谓户籍进津费,也表明天津实际上只是在不断的从周围地区当然主要是从河北省收取不合理的费用并人为地在两地的资源交流上设立了门槛。

  其次,从地理分布上来说,河北省的地理中心以及经济中心并不是其省会石家庄,相对于其他的省份来说,河北省会石家庄的吸引力非常有限,据近年的相关统计数字显示,在全国35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城市中,石家庄市的人口总量排在第7位,经济总量排在第17位,而人均GDP则排在了第27位。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大城市或城市圈的带动,张家口、承德、秦皇岛、唐山以及廊坊、保定、沧州受到京津两市的吸引远大于石家庄,这也就是说河北省由于天然的地理分布的原因,导致整个省份缺乏凝聚力。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京津两地虽然成了河北省事实上的经济中心,却由于上述地方性的发展原因导致其产生不了向四周辐射的经济效应,反而却不断地吸纳河北省的各类资源。

  另外,从自然资源方面来看,由于我国多年实施的特殊政策导致区域拥有自然资源不但不是一种优势,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担,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山西了,山西省拥有的煤炭资源占中国的70%,但山西并没有成为像文莱、科威特、沙特这样的富庶地区,反而造就了太原等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几个城市,河北省的情况与其有些类似,所以河北省便不能在自然资源方面作什么文章了,因为在短期看来中国的这些现行政策并做出较大的改变的趋势。

  作为中国大陆较早历史开化地区,河北省的旅游资源可以说相当丰富,但遗憾的是这些旅游资源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低层次的,更何况这些旅游资源还是处在北京和天津两个巨大磁石的外围,很少能够吸引到外地的人口来进行深层旅游,因此能够带来的经济收益无疑也是很微薄的,河北要想在旅游资源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就必须开发更多的有特色的旅游产品,而与京津地区的旅游资源联动也是有效策略之一。

  再从河北省交通资源来看,在海港方面,北有大连港,南有青岛港,中间还有一个天津塘沽港;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河北省的港口资源自然难有成就,除了秦皇岛沾了国家规划的煤炭港的优势之外,但是一个这样功能单一的港口也是不可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另外其他的铁路、公路交通的网络资源也起不到什么实际作用,因为这些资源只是为那些可以利用这些资源的群体服务的。

  软实力低下是制约河北省经济高速发展的深层原因

  拥有丰富的资源却不能转换成实际的竞争力,这的确是一个复杂的逻辑悖论,究其深层原因其实也很简单:软实力低下直接制约着河北的发展。我们知道,当一个区域的资源被制约了其硬性应用的时候,软实力就在发挥区域资源竞争力上发挥了决定性的根本作用。

  所谓软实力就是对一个社会实体对自身资源的软性应用能力,而软实力低下具体落实到河北省就可以初步归结为领导力的低下。

  因为,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但我们同时应当看到,如果仅仅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很难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更难以实现区域间人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和保护好生态环境,更不要说打破地区封锁,建立统一市场,实现生产要素在地区间的自由流动和产业转移了。政府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体,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协调、服务职能,不断加大解决区域问题的领导力,也只有这样,河北区域发展路径才能由迷惑“灯下黑”为清晰的“灯下亮”。

  河北省发展的新机遇

  当我们在为河北陷入迷惑的发展瓶颈而扼腕叹息的时候,由于世界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高速变化,又使得河北赢得了意想不到的发展机遇。

  首先,近年来我国投资的空间流向呈现“北上西进”趋势,最近这种势头尤其明显。据2006年统计,东部地区所占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份额由上年的52.39%降为50.57%,而同期中西部地区的投资份额由38.8%上升为39.7%,东北地区由8.82%上升为9.74%。在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经济圈的投资份额分别下降了0.94和0.63个百分点,而环渤海经济圈的投资份额则上升了0.13个百分点。这也就是说伴随投资的转移,我国经济重心偏南的格局正在发生根本性逆转。

  其次,新一轮的沿海开发开放已经全面启动。现在,沿海城市已经由过去的内陆导向型向海岸资源导向型转换,城市经济重心向海岸偏移,沿海城市纷纷建设大港口,实施以港兴市,甚至在滨海规划新城建设。滨海城市依靠港口带动和港城互动,已成为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另外,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相伴随,我国城市化也正在进入高速增长期。据有关专家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有6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由于集聚经济效益的驱使,我国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大都市圈或城市群集中的趋势增强。目前,“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圈占全国GDP达到42.3%,成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和增长极,这也就意味着,京津两市的经济类型即将由过去的“抽取型”逐步转化为“释放型”。

  很明显,由于河北特殊的地域位置将使得它在上述三种变化中都拥有巨大的机遇,但要把握住机遇,河北省首先要做是协调好京津冀区域与京津都市区之间的关系。

  由于京津冀发展模式是典型的“中心—外围”空间发展模式,因此要认真分析中心对外围、外围对中心的双向需求,全面推动河北环京津地区与京津都市区的合作。环京津地区要从传统的被动性的“服务京津”观念向主动性的“接轨京津”理念转换,大力推动实现京津冀之间在观念、产业、市场、人才和体制政策等方面的快速融合,将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建成京津经济体的重化工业转移承接基地、外资流动吸纳基地、高科技产业试应用与配套发展基地、现代物流仓储基地与传递枢纽、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普通劳动力资源供给基地。

  其次,河北省要在协调好与京津地区关系的同时注意提升、规划好自身区域产业集群竞争力。

  产业集群是大量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服务支撑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相近布局,形成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专业化产业区。在培育和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上,根据各地经验与河北实际,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科学制定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河北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的优势和特点,突出产业链整体设计和战略联系,注重引导产业集群内部专业化分工和横向配套协作。

   完善园区软硬环境,通过工业园区引导产业集聚。更重要的是有良好的法制、政策环境,为企业提供较低的综合商务成本。

   实施产业链招商和龙头带动策略。抓住全球及东南沿海新一轮产业调整的契机,吸引一批综合效益好、对区域经济带动性强的大型产业项目落户,拓展产业集聚的空间。

  可以看出,上述两条建议的核心依然是区域领导力的提升,也就是区域软实力的提升,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河北省区域软实力的不断攀升,大量的、优质的各类资源会不断地流入河北,而河北区域综合竞争力亦将在这个吸纳过程中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到那时,华北大平原将不再迷惑,古老的燕赵大地必将重新迎来信誉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