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建设大发展标志国家软实力大大提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24:27
职业建设大发展标志国家软实力大大提升

——访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研究所所长、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

中国青年报记者谢湘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1-11


  新春伊始,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研究所组织多方专家通过全年检索全面评估总结出的《2009年度中国职业发展十件大事》在北京揭榜。本报记者为此专门采访了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研究所所长、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
  “2009年,是新中国崛起的60年,起飞的30年。这是迷一般的伟业,这是诗一般的历史。”作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见证人和推动者,陈宇从五个方面概述了自己的观察和看法。


  2009职业建设大发展标志国家软实力明显增强  
  职业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广泛、最普遍、最浩瀚无边,又最默默无闻的活动。在这些让人熟视无睹的活动中,社会在悄悄变化,静静发展,不时奏出一曲曲激越高昂的新歌。一些职业产生了,一些职业消失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五千年的社会发展史。职业变更是社会气象的晴雨表,是社会变革的风向标,是社会发展的领航仪。金融海啸和经济危机催生了全球职业大洗牌。从国家的角度看,谁能争得先机、占领产业链高端的新职业,谁就能领跑世界经济,反之,落后者就被动,就挨打。紧跟生产力发展变化的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我国职业建设的大发展,表明了我国软实力的综合提升。

  中国工人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得到提升
  2009年末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到专门培养高级技术工人的学校视察,并提出“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同时,中国优秀技术工人首次获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这些都充分表明了我国对工人地位作用的高度重视。产业工人是我国职业劳动者的主体,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代表。过去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主要依靠工人群体的努力。今天在全球金融海啸中,也正是用千百万中国工人的汗水铸就的中国方舟在支撑和拯救整个世界经济。中国今天的世界地位主要是依靠产业工人的贡献获得的。对中国来说,大幅度提高工人、特别是高技能工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让他们成为社会中坚,成为社会中等收入阶层的主体,是中国未来三十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职业资格管理加快立法对技能人才起到激励作用
  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具备的某种职业需要的专门知识、特定技能和实际经验的证明。它反映了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劳动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我国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由政府批准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质量始终是职业资格证书的生命。国家加强职业资格管理的立法,就是为了以国家法制来确保职业资格证书的质量,以维护这项制度在我国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中发挥的巨大激励作用。

  新型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立
  职业技能竞赛不仅是展示我国技能人才水平的窗口,也促进了青年学生和青年职工更好地学习掌握职业技能,对于加强职业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竞赛也是考试,也是认证;而且是更生动活泼、更接近实际的考试和认证。2009年我国生产部门、教育部门和主要社会团体、群众组织都在大力推动职业技能竞赛,上千万人的直接参与开创了我国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前所未有的好格局。与此同时,在另一方面,我国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迅速发展,完全改变了长期照抄照搬普通教育那一套的做法。这些院校坚持自身特色,坚持“职业导向、能力本位、学生中心、企校结合”的改革和发展方向,正把自己建成为不同于现行学历学科教育体系、不受应试教育干扰、不以高考为指挥棒的新型职业教育培训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发展绿色职业迎接低碳时代到来
  2009年,“绿色职业在中国”专题研究的启动,在一定意义上是为哥本哈根会议做准备。这项研究指出,预计到2030年,能源、交通、建筑和家电、工业、生态等领域的“绿色革命”,将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产生重大影响和提供巨大机会。与此同时,上述领域和关联行业的职业活动将产生“共振”,形成新的“绿色职业”。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尽快推动“绿色人才计划”,以应对即将到来的“绿色经济”和“绿色就业”。
  现在看来,“绿色职业在中国”的意义,不仅仅限于职业的生存,很可能要扩展到地球的生存和人类的生存。大家常说,同舟共济。人类应当改变产业革命以来的刚性生活方式,以及刚性生存哲学,代之以柔性的职业观,柔性的世界观,以及柔性的生存观和发展观。


  2009年度中国职业发展十件大事
  1、胡锦涛总书记视察高级技工学校;

  2、我国第十二批新职业发布;

  3、中国职业资格管理加快立法;

  4、技术工人首次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奖励;

  5、国务院三部门部署实施帮助弱势群体的特别职业培训计划;

  6、职业院校工学一体化职业课程改革加速;

  7、上千万青年技工学生参与职业技能竞赛;

  8、社会各界关注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

  9、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研究所成立;

  10、国际媒体关注中国工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