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卖书利润越来越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4:07:06
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卖书利润越来越高:只有中国才会出现的悖论川流不息 @ 2008-12-29 14:05
五柳村编者的话:偶然发现这篇文章,标题就引人注目,提出了可能为人所忽视但应严重注意的问题。文中举出的金苹果文库《时间的脚印》事例,更难得万里之外两相知。即全文转发于此。---2008/12/29

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卖书利润越来越高:只有中国才会出现的悖论
网易博客  我的家园   2008-12-21 08:21发表 3次阅读

书越来越多、越来越贵,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民营出版社步履维艰,国字号出版社和书店却凭借垄断优势赚个盆满钵满。这几个现象可以用一条线索穿起来———图书价格严重偏离成本。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的权威资料:1999年中国图书总销售73.3亿册,总码洋355亿元;2000年总销售68亿册,总码洋364.76亿元;2001年总销售69.25亿册,总码洋408.49亿元;2003年总销售67.96亿册,总码洋461.64亿元。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销售量逐年下降,销售额逐年递增。

另一组数据是,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去年年底公布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五年来中国国民的读书率持续走低”。中国国民2003年图书阅读率为51.7%,其中城镇居民为69.6%,农村居民为45.3%,均比1998年有所下降。中国国民有阅读习惯的仅占5%左右。

    书卖得越来越少了,但出版商和发行商的利润却增长了,原因只有一个,书价越来越贵了。1988年以前,年10万元购书经费的图书馆若纯用于购买图书,可购买40000册以上的图书,而现在却只能购买4000册左右,图书价格上涨超过了10倍,远超过同期物价上涨指数。2003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当年图书消费价格增长却一枝独秀达到9.69%。

书价虚高的成本谜局

    真的像某些业内人士宣称的那样,成本激增导致书价上涨,图书业仍然是微利经营吗?事情显然不是这样的。据业内人士透露,图书的直接印制成本只占书价的25%左右,这包括纸张、排版、照排、装订、印刷等费用,稿费支出占书价的5%左右,名家的稿费可以达到10%。出版社包括管理费用在内的毛利润约占书价的15%。当印数达到10万册时,平均每本书的成本比例比印5万册时能降低5到8个百分点。

    因此,图书的出版成本应占书价的40%左右。出版商再以6折左右的价格卖给发行商。根据发行商级别和发行量的不同,这个价格还可以调整到4、5折,也就是说,以书店为代表的发行商最大毛利可以达到60%。

    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发行商甚至依仗渠道优势,逼迫出版商停版低价图书。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了一套《金苹果文库》,当时销量很好,作家陶世龙在其中也有一本《时间的脚印》。他以这本书名命名的一篇文章后来被选为初中语文教材,教师在讲授时还推荐学生阅读陶世龙《时间的脚印》这本书,因此需要量应该是不小的。但丛书在印了两次两万册后就停版了。陶世龙几年前回国才知道,因为这套书定价低(每本6元),发行商不愿意卖了。

    并不是每一部书都能实现预想的收益,有些卖不掉的书经书店退回后,只能积压在库房里。统计表明,2001年我国图书的库存超过300亿元。如果再加上民营渠道和发行渠道内的库存数字,出版物库存至少有500亿至600亿元的规模。如何处理这部分积压图书?在顺利收回成本并有一定受益的情况下,出版商会选择低价转让给特价书经销商。

    记者联系到一位特价书经销商,据他介绍,他卖的书都是从正规出版商进货,是出版商“计划外”印刷的。所谓“计划外”是指已经卖出的书实现了基本的收益,多印的书就可以低价处理掉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出版商为了少付作者版税,隐瞒真实印数,差额部分的书因为不用付版税所以也可以低价处理。他拿到这些书后以两折左右的价格卖出。例如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的《阿拉法特传》,市价53.6元,但从他那里拿货只要8元。他告诉记者,虽然这个价格 已经很低了,但是仍可以保证出版商保本经营。

    打破行业垄断的坚冰

    为了了解图书价格虚高的真正原因,记者采访了一位图书出版策划人,业内人士称之为书商。书商是民间资本介入出版发行业的产物。他们从图书选题、出版到印刷发行,全程跟进。他告诉记者,书商就像小型出版社,一般小出版社遇到的困难他都经历过。不像大出版社,拥有良好的信誉,发达的销售渠道,名牌产品以及稳定的顾客群。书商一般都是小成本运作,一套书卖出去20000本就算很不错的成绩了,小成本决定了经营中最大的压力来自于图书成本。单从印制成本和版税来讲,和别的出版社没多大区别。但由于出货量小,所以发行成本摊到单本书上就是很大的成本开支。比如,同样一本书从北京运到天津和运到深圳的运费成本可能就是倍数关系,而这要书商自己消化。现在我们国家出版准入门槛很低,出现了很多粗制滥造、重复生产的现象,一方面浪费了资源,另一方面也加剧了行业竞争。为了尽快收回成本,他们不得不提高销售价格。同时,很多书商都遇到过书店不给结账的事,在计算成本时往往也记入一部分呆账成本。

    一方面是民营出版社和小型出版社经营困难、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是国字号企业凭借其品牌优势和垄断地位,坐享高额利润。

    商务印书馆的拳头产品《现代汉语词典》的总发行量接近5000万册,平均每年有几百万册的销量,市场已经基本稳定。2005年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售价为每本68元。按年销售200万本,利润率30%保守计算,一年的收益也有4000万。

    还有些出版社,打着某某考试指定教材或考试中心编审的旗号,大肆提高价格。《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考考试指南》为全国各院校各类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的指定教材,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不足1000页的图书2001年版的价格是105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国家司法考试法律法规汇编》有852页,单本售价82元。

    目前我国的教材发行权集中在新华书店。表面看,教材经过多方审查和物价局定价,利润空间不大,但新华书店是我国的指定教材发行单位,根据2002年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小学教材总册数是中国出版业全行业的52.9%,其教材教辅的销售利润为全行业平均利润的520%。而教辅的利润空间更大,它由各出版社自行定价,没有监控机制,价格普遍虚高。

    像辞书和教辅教材类读物是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基础读物,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国家允许出版商和发行商对某些读物进行垄断经营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但是出版商和发行商却打着国家的旗号,赚取高额利润。2006年3月2日民建中央正式向政协提交打破教育出版行政垄断的议案,这一提案能否掀开教材出版改革的序幕,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