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时代的恐龙战争(转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57:12
目 录
第一章 笑傲诸侯(770 B.C. --700 B.C.)
大约人生的福气是个常数C,要么当摆设,像窝囊天子周平王那样,慢慢消磨他的常数C,年头却拉长了;要么过把瘾就死,很快消耗完C。
第二章 倾国二姬 (700 B.C.—685 B.C.)
她经常在众人陪同之下,驾着华丽的马车,赶着雄壮整齐的驷马,高仰着脸儿,在曲阜城外大道上,无拘无束地游走,自由泼辣。
第三章 大哉强齐 (685 B.C.—645 B.C.)
齐桓公好色,倒是事实,据说这位30多岁的钻石王老五最喜欢的事,就是光着身子坐马车,载着妇人跑到临淄大街上,在阳光照耀下一起making love。估计这种出格行为在不重周礼的齐国是非常另类非常酷的。
第四章 江汉新贵(B.C.770—B.C.645的楚国)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个成语就是描述楚人上山下乡、开荒砍树的场景。因为地僻民贫,荆棘丛生,所以楚人雄悍,所谓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
第五章献公之恨 (B.C.768—B.C.650的晋国)
如果说楚国的云梦泽像一颗落在地上的珍珠,那晋国的山西黄土高坡,就光秃秃的,像一只晒爆了的恐龙蛋,满是裂纹。
第六章 秦晋之好 (B.C.650—B.C.645)
吕饴甥是个练家子,说人那是一绝,能把活的说死,死的说活,白的说黑,黑的说绿,几句思想工作做下来,壮汉屠岸夷已经泣不成声,咬牙发誓效忠吕秘书了。
第七章 晋文践土 (B.C.645—B.C.628)
天降大任之前,总锻炼以一段不很爽的辅导期。重耳的流亡生活体现了这一点。
第八章 独霸西戎(628 B.C.—620B.C.)
他们盔顶上插着一簇簇鸟雀羽毛,在夕阳下煞是好看,仿佛一只只不会说话的、奇怪的、有触角类的甲壳虫。头戴安全帽的这些可爱脑袋,不久就会被大石头砸瘪。
第九章赵氏孤儿(B.C.620—B.C.607)
尽管黄土地上还保留着战火的余温,人们却可以放下长矛大戟,在无休无止的南征北战间隙,捏起锄头,整理荒芜的田园。
第十章问鼎中原(B.C.607—B.C.590)
楚庄王还非常懂得音乐欣赏,并且收藏古琴,喜欢豢养宠物——就是个头有点大,是一匹大马(哈哈,不过楚王宫很大,就是骆驼也装得下)。
大结局——或者说远远没有结局
附录 本书大事年表(公元前592年-公元前473年)
附记 春秋兵器谱
第一章 笑傲诸侯 (770 B.C. --700 B.C.)

2700年前的洛阳大道上,经常可以看见一个人坐着马车,从诸侯国间的大道上去洛阳面见天子,这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郑庄公。
郑庄公是郑国的国君,东周早期第一号强人,不过他的名字“寤生”却不太雅观。郑庄公的妈妈当初生产郑庄公的时候,郑庄公应该先把脑袋出来,可是他小人家大腿先出来了,特不顺溜,弄得郑妈妈很不爽,所以大小就不喜欢这孩子。给他起名“寤生”(指倒着生),寒碜他,就像管戴眼镜的人叫“四眼儿”。
郑妈妈后来又生了一个孩子,这回生得中规中矩,红嘴白牙,长大后一表人材,深得郑妈妈之爱,当了郑国荥阳地区的第一把手。虽然乳臭未干,但踌躇满志、自视甚高。在闲极无聊时候,二小子就有了点裘千丈的野心,异想天开作他哥哥裘千仞。于是他着手扩大城围——当时朝廷对城围有统一限制,三级城市的城墙不能超过周长三百丈。二小子不管这一套,又要求西鄙、北鄙两个郊区领导都听他调度,钱粮交他。这些蠢蠢欲动的不忠举动传到郑国国都,大夫祭足提醒郑庄公说:“一个国家不可以有两个太阳,您弟弟动机不纯啊,想夺你的权啊。但他反形未彰,尚在萌芽状态,您趁早把他叫来,批评教育一下吧。”
郑庄公不以为然,揪着灰长胡子说:“不用管,等他把事犯大了再收拾他。不义之人,自会了断的。多行不义必自毙!”
这就是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出典,此话如今听起来正义凛然,实际上当初说时却不是那么堂堂正正。郑庄公有养祸的意思,等弟弟罪行犯大了,再跑去给他收尸。
弟弟观望了一下,看看大哥没什么反应,就雄心发酵,修缮兵甲,扩充战车,征发士兵,积极准备暴动,造大哥的反,又和老妈暗中联络,说大兵杀到,郑妈妈就开门献城,把大哥一举逮捕在酣睡的床上。
等弟弟彻底滑入错误的深渊,再也蹿不上来了,他大哥郑庄公拍案而起,历数二弟谋反之罪,发出二百乘正义之师,鸣鼓而攻之。不知天高地厚的二弟跟大哥对了一掌,哇,大哥的铁沙掌热得跟火炭似的——烫死我啦!见了阎王才知道掉泪,二弟没命地逃,大哥猛追穷寇。二弟看看没辙,只好自己了断了。
(郑庄公为了除掉自己的弟弟,先是姑息放纵弟弟可劲儿折腾,然后再名正言顺地诛灭他。这种欲擒故纵的把戏,后代不断有人临摹,比如蒋介石把看不顺眼的异类军阀逼反,然后再剿灭、收编之。)
心腹大患的弟弟已经含笑九泉了,郑庄公感到了深似太平洋的深深开心。开心之余,就把老妈也打入冷宫,指天设咒地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意思是这辈子byebye了,黄泉路上咱娘俩再见吧,谁让你帮着二弟想杀我老大呢!
郑妈妈没有像宫廷斗争失败的节烈皇后那样,把自己的脖子升到冷宫的房梁上去。她认为赖活着还是比好死好,坚持维护生命这个奇迹。这时候一个叫“颖考叔”的年轻人出场了,跑来启发郑庄公。他手里拎着一只捉来的山鸡,乔模乔样地献给郑庄公说:“山鸡这东西,小时候吃妈妈捉来的虫,大了反过来啄妈妈。最不是玩意儿了!”(大约这是山喜鹊吧。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不认娘——这是我们老家的谚语。)
郑庄公有点不自在,满面羞惭,觉得自己不孝顺娘,好比就是山鸡、山喜鹊。可是,“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话已经说出去了,发誓不见娘了,怎么办——古人是很重视誓咒的,发的誓都被雷公爷爷录了音,说话不算数要遭雷劈的。
颖考叔有办法,领了民工,在宫院里挖地道,从地底直通郑妈妈的冷宫。黄泉水也冒出来了,然后郑庄公从地道去和玉容憔悴的妈妈相会。母子在黑乎乎像歌厅一样的地下室相见,重归于好,并且各自唱歌。儿子唱:“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母亲唱:“大隧之中,其乐也泄泄。”
有点儿唱卡拉OK的味道。在这个地下室里还诞生了成语“融融泄泄”,可以造句为:宾主之间融融泄泄,就两国关系展开友好讨论。
这次,一介布衣的颖考叔算是露脸了,被郑庄公拜为大夫。(布衣是不经染色的衣服,老百姓穿的。)穿上了彩色衣服像一只花蝴蝶的颖考叔,给中国人树立了伦理学榜样:长辈再坏,做儿子的也要孝敬。两千五百年后,到了“以孝治天下”的“我大清”,小孩们念的《三字经》里就有对他的歌颂:“颖考叔,至纯孝。”一个已变为化石的不知埋在哪里的古人,其名字还在被一代代孩子用莫名其妙的口音念来念去,也算是荣幸之至了。

郑庄公逐杀了弟弟,引起国际舆论的动议。谴责得最凶的是卫国(河南淇县)。卫国国君“州吁”甚至联合宋、陈、蔡三国,分别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兜杀郑庄公,实施震慑行动,向老郑问罪,想推翻郑庄公邪恶政权。郑庄公与四国胡乱打了一仗,寡不敌众,吃了一点小亏。反郑联军有了胜名,惩戒了老郑的杀弟行为,就算师出有功,震慑目的达到,也不想再消耗实力,吹吹打打各回老窝,丢下一些不明不白的战场冤魂,倒在异国的土地上,被马蹄踏散,叫轮子压扁。真所谓,“其进锐者,其退也速。”这场没来由的打斗,也没来由地结束了。
说它是没来由的打斗,也是因为这场战役的策动者——卫君州吁,是杀爹继位的。他的爹命长,被等得不耐烦的他给杀了,以求尽早继位。在人类早期,晚辈对老年人并不尊敬,甚至把老年人打死以方便他快速超升,也有送到山里让他等死的。甲骨文的“微”字,衰弱的意思,字样就是手持利器,棒杀长发老人。长发演变成“微”中间的“山”。
州吁弑杀了君父,怕别人说闲话,就想到国际上去立立威,假装正经去讨伐郑庄公,立了战功,好让国人都惧怕他。然而州吁凯旋回国以后,迎接他的不是鲜花,而是国人的白眼。老干部石碏(念“却”)憎恨他是弑君出身,就联络了国外的恐怖分子,采取突然袭击的手段,杀死了州吁,尽灭其党羽。但石碏自己的儿子不学好,也是州吁的狗腿子之一,遭到逮捕。众大夫怕石碏绝了后,就打圆场说算了吧,放了吧。石碏老脸一耷拉,说不行,愣把自己的亲儿子杀了。大义灭亲的词儿就是从这儿来的。孔子削笔做的《春秋》里还夸石碏是“纯臣”呐。
卫国这边正闹着,忽然消息传来,郑庄公亢吃亢吃地磨矛,整顿人马,对上一次以卫国为首的四国入侵军实施军事报复。卫国不敢怠慢,赶紧喊来上回的死党宋、蔡,以宋人“孔父嘉”为元帅,再次展开群殴。郑庄公这回大有斩获,反郑联军一败涂地——推倒的城墙,撞碎的兵车,缺胳膊少腿的甲士,东摊西撒在战场上,像幼儿班玩散架了的玩具。反郑联军元帅孔父嘉在混战里没捞着一点好处,带着所剩无几的残兵撤回宋国。宋国的老百姓可都不答应了,战争造成的孤儿寡母,天天举着臭鸡蛋,想找孔父嘉偿命。
偏巧孔父嘉的夫人有倾城之色,仪态风雅,举止雍容。一次她在花光似锦的城郊探春,被太宰“华督”看见了。太宰是国君的后勤主任,掌管御膳房和小金库,是国君的近臣,往往有点儿特权。太宰华督望见车上的美女别着丁香一样的愁怨像梦一样走过他身旁,一下子就被丘比特的小箭射中了,嘴里就流出了幸福的哈拉子。华督狠狠地说:“这么好的妞,真是便宜了孔父嘉这小子!”
色迷心窍的华督于是利用老百姓的不平心理,散布谣言说孔父嘉又要怂恿国君出兵伐郑啦!老百姓一听,怕的就是这个。大伙忽拉一下冲进孔父嘉院子,把正在给孩子辅导功课的孔父嘉给杀了,臭鸡蛋砸了他一脸。孔父嘉的美女媳妇却是个烈女,抱着丈夫尸体抹了脖子。华督没得到女色,气得干咽吐沫,站在孔夫人尸体旁,就像一个贪酒的汉子看见一坛变了质的好酒。孔府家臣一片大乱,抱着小孩逃向鲁国。他们到了鲁国以后,一茬一茬地结婚生孩子,两百年后生出来了一个圣人——孔子。孔子是孔父嘉的六世孙。
不过,孔子的六世祖母——孔父嘉的媳妇,并没有自尽,也不是烈女。她实际被华督娶到了家去当妻妾,当然这也无可厚非。但后代人为了给孔子避讳,就把她窜改成自杀殉节了,以激励亡国时代的落难女子们,或者太平时代的丧夫寡妇。
郑庄公战败了以孔父嘉为元帅的宋、卫、蔡联军,又跟陈国盟誓,把陈国变成跟屁虫。环顾周边列弱,只有南边的许国还不知道老郑的威名。于是郑庄公向南八十里奔袭许国,结集到许国城下(如今的许昌),大举进行军事演习,吓唬许国人。在演习中,大孝子颖考叔跟一个叫“子都”的同志,为了争坐一辆豪华战车,叫上劲了。子都,乃东周第一美男子,比后来的宋玉资格要老四百年。宋玉的美是自己做赋吹出来的,实际长什么样不知道(没准他就是登徒子)。子都的帅气,却是有目共睹,孟子作证云:“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看不出子都是个帅哥的,除非你是瞎子。
子都由于漂亮,就做了郑庄公的同性恋朋友。他和颖考叔比赛抡大旗,粉面朱唇的子都同志可能肾虚,抡得不如颖考叔圆,被颖考叔赢得了战车。子都耻于服输,把丹凤眼一瞪,抄起大戟就戳颖考叔。颖考叔抓了战车钥匙撒丫子就跑。酷哥撵了他半天,愣是追不上,恨得哇哇暴叫。
等到战斗打响,三军儿郎撞城的撞城,烧门的烧门,猛攻许国。子都从远处看见颖考叔身先士卒,举着旌旗,捷足先登,眼看要爬上城墙,立头功了。子都嫉妒得不行,拈弓搭箭,望着颖考叔后背嘣地就命中上去了(暗箭伤人成语出处)。至纯孝的颖考叔,凄惶一声哀号,裹着大旗,一头栽下城墙摔死。惨白的阳光照着一地的苍凉。
郑庄公知道自己的同性恋朋友害死了颖考叔,不好直面处理,就在作战休息期间搞了一个诅咒仪式,用猪狗鸡摆在颖考叔灵前,使劲诅咒那个暗箭伤人的人:“电打雷劈、不得好死!”
据说这招还挺灵,苦大仇深的颖考叔当场化作厉鬼,附在子都身上,让这酷哥出尽了洋相,自己把自己掐死了。
由于郑庄公处理暗箭伤人事件还算公平,将士心服,协心齐力再次猛攻许国。许国是个没出息的小国,像风中的小鸟窝,终于被登城而上的联军一举端下,许君逃往它国。郑庄公在许国公子中挑了一个面相比较乖的,立为新君,并把许国一分为二:一边归新君,一边归郑庄公派人管理(中间也许还有柏林墙吧)。
郑庄公说:“我不是贪图你们的国土,我派人驻守是维和的。将来我死了就撤走。”(但事实上,郑国还是在一百年后吞灭了许国)。
总之,还算顺利吧,郑庄公把河南地区的列弱一个个欺负净了——宋、卫、陈、蔡、许,都是河南省份内的诸侯。郑庄公很有“河南赛区预选赛”小组出线的意思。他又为了保卫齐国,派出儿子姬忽跟北狄异族开了一战,击退北狄,搭救了齐国。从此郑庄公威名传遍华夏,大有定镇中原的意思了。但他觉得老跟别人打架,显得自己很傻,打完之后也要再拉拢。于是郑庄公召集了河南五国元首在河南温县召开和好大会,五国尽释前嫌,和好如初。具体地点是在一处知名的大酒点,叫做“瓦屋”。瓦屋就是覆盖了瓦的大屋。当时瓦少,一座瓦屋就足以成为伟大建筑,以至于史书里都不要写“XX瓦屋”,而只是一说“瓦屋”,大家就知道是说哪里了。可见其时髦和伟大。(当时已经开始有了板瓦、筒瓦和漂亮的瓦当。而再早的时候没有瓦,这倒不是瓦很难制造,而是瓦多了会把房子压趴下。大周朝时候发明了斗拱的房架结构,可以把房顶重量均匀地分担到许多柱子上去,于是瓦多了。)

郑庄公笑傲诸侯的时候,大周天子周平王再也坐不住了。周平王是从陕西省东迁而来的,开启了春秋时代(从公元前770年大周朝的周平王东迁,直到公元前473年勾践灭吴,这三百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期,因记载这一时期的史书《春秋》而得名,即是我们遥远美好且不可重复的春秋时代)。
但周平王并不是英烈有为之主,迁都之后立足不稳,不能重新振兴大周。春秋首强大臣郑庄公刚开始还护着周平王,去洛阳做兼职,当周平王的卿士,给平王打工,感觉挺自豪,新鲜来劲,就像刚毕业就进了外企。日子久了,慢慢觉得不平衡。大周朝元气已伤,天子平庸儒弱,王道衰微,治国乏术,真不如反过来替我打工。于是郑庄公就像那匹贵州老虎,发现周平王“技止此尔”,野心勃勃起来,想在周平王头上拉粪,从此遇事不请示,决策不上报。
周平王不胜愤怒,准备“蹄之”。郑庄公又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蹄的,周平王只好拉一派群众,打另一派群众。他偷着召见虢国国君,抬举虢国国君作卿,以压制郑庄公。但虢公优柔寡断,不敢受命,并且消息很快走漏。怒气冲冲的郑庄公听说自己要被挤出内阁,冲进洛阳跟天子讨说法:“我是朝廷卿士,难道你要换掉我吗?我哪点干得不好!”周平王大窘,结结巴巴发誓绝无二心,然后采取息事宁人的作法,把自己的太子送到郑国当人质,郑庄公也送儿子到朝廷当人质,以示双方的爸爸相互友好,一百年不动摇。
在重视等级礼仪的大周朝,天子用什么尺寸什么颜色的弓,堂上演什么舞,诸侯家里跳什么秧歌,住什么标准的房,门前种几棵树,出殡多大规模,棺材几层,号啕大哭几嗓子,祭祀用多肥多瘦的牛,宰牛前要养三个月还是一个月,都有严格限定,不能僭越。然而现在居然出现了天子与臣子之间交换人质的怪现象,大周王室的尊严和君臣之间的名分,开始松动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开始了。
周平王从此战战兢兢、忧忧闷闷,在王位上混了五十一年才死——历史上那些活得不爽的天子,往往出奇地长寿。大约人生的福气是个常数C,慢慢地消磨C,年头就拉长了。周平王一死,太子继位。不料太子福气太差,在郑国作人质期间死了。好在太子还有儿子,儿子继位,是为周桓王。周桓王因为亲爹没享一天荣华富贵就以人质身份客死郑国了,亡爹之痛,切肤透骨,他咬牙切齿:“他奶奶的雄! 我恨透郑庄公了。干脆我罢免了他!不许他在朝廷当卿啦。”这个血气方刚的年轻天子是个急性子,莽撞人,对于人生的福气常数C,想很快地消耗完,过把瘾就死。
郑庄公被周桓王罢免了,回到自己的封国(郑国)去,继续当诸侯国君。在离洛阳以东一百五十公里的郑国(河南新郑),郑庄公嘿嘿一声冷笑,派出军队跑到洛阳边上给自己撒气。士兵们抄起镰刀,一声吆喝,把周天子的麦子割了好几百亩,挟了麦子跑回了家。气得周天子干瞪眼追缴不回来。
(麦子在当时是奢侈品,把麦子碾成面就是白面,白面可以蒸糕,是好吃的稀罕玩意。但当时碾面设备少,麦子主要是蒸麦粒吃,而不是碾成面吃。吃白面只在西方流行,中国当时最流行的主食还是小米。)
到了秋天,小米也熟了,郑庄公故伎重演,又去洛阳抢小米,气得周桓王直喊:“我靠——根本不拿我们天子当回事啦。”这一年冬天,周天子的粮食就不够吃了,只好跟东部的宋国以及北部的卫国去借(周天子的洛阳在河南省中部)。出于礼貌,郑庄公也掏了点粮食去救济——抢归抢,名分还是要维护的,毕竟天子是老大。
经过两年反思,郑庄公为了照顾自己在诸侯中的影响,觉得还是以和为贵,就亲自跑到洛阳去道歉:“您是一国之长,伟大的地位从老祖宗时代从未动摇过。我错了,我以后不敢再凭借国力强横就欺负您了。我给您上贡好东西来了。”他想把邦交关系恢复到割麦子事件前的历史水平。
然而作出低姿态的郑庄公却不受周桓王待见。周桓王拿割麦子的事儿挖苦他,回馈给他两车秕糠以示侮辱。悻悻不乐的郑庄公返回郑国,用秕糠给猪圈铺了一层地毯,心里坚定了唱对台戏的决心。
周桓王深深明白这个道理:当狐狸说要睡觉的时候,母鸡更要打起精神。周桓王决定与命运抗争,先发制人,打垮郑庄公。按道理周天子有六个军(每军编制一万余人),实际在东迁以后已凑不足两个半军,如果去征讨拥有三个军的郑国,相当于母鸡去进攻狐狸。周桓王的参谋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建议借力打力,从下属的诸侯国家拉赞助。周桓王的最佳同盟,当然是那些被郑国欺负过的列弱。于是,周桓王讲好,请卫、陈、蔡三个不中看也不中用的家伙赞助发兵。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周天子战车完成编队,从洛阳隆隆启程。卫、陈、蔡三国也从河南地区各起本国主力,到指定地点约齐,将一架巨大的战争机器,瞄向威胁中原大地安全格局的、饱经风霜的郑庄公老大爷身上。
郑庄公刮净家底,把三军倾巢而出,以攻代防,催动兵马出驻新郑市南的长葛地区,和周天子联军对峙,中原大地上中央军与地方军的对抗战,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了。
中央政府军的作战指挥人员有:
统帅 周桓王 指挥中军,居中
将领 卿士 虢公林父,指挥右军。附属蔡、卫勤王部队
卿士 周公黑肩,指挥左军。附属陈国勤王军
兵车约400辆
郑国作战序列:
统帅 郑庄公 寤生(名字不太雅)
将领 正卿 祭仲 统领左军
大夫 公子元 居中军
大夫 高渠弥 居中军
大夫 祝 聃 居中军
大夫 原 繁 统领中军
大夫 曼 伯 统领右军
兵车约300辆
郑庄公为了规避周天子的三军称号,将自己三军称作“左踞,右踞,中踞”(踞是大公鸡的爪子的意思。当时斗鸡的时候,鸡爪子还套上青铜的“拳击手套”)。这种三军编制该怎么打仗呢?有讲究:三军依次决战,己方的左军对敌方的右军,己方的右军对敌方的左军,最后是中军对中军,鸣鼓而击之,合计较量三次。每次较量的时候,其它各军就等着看。这都是大周朝祖上订的作战的礼数。
打斗的时候,战车一般使用大排面横列作战方式:两军对垒的战车都以横排前进,迎面对冲,双方横排贴近,敌我车辆俩俩交错,战车兵从车上立直了身子,趁着与敌车一错轴的时候,拿戈往旁边车上的人脑袋上招呼,或者用矛去戳。屈原说的“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就是这个意思。这也是“短兵相接”的成语来源。正因为要错轴而战,所以战车的队形非常关键,一排排要稳要齐,在鼓点指挥下横排前进,这样才能确保错车时,两两夹击对方战车,威力叠加,才占便宜。
郑庄公首先擂鼓,以已方右踞攻击政府军左翼。政府军左翼麾下的陈国兵从前被郑庄公打怕了,态度首鼠两端,进退六神无主,打起仗来就是磨洋工,成为周联军的死穴。郑庄公瞅准了这一点,揪住了陈军狠踢猛踹。陈军气馁,斗志不坚,在郑庄公的战车咬合下,抱着脑袋四散。这帮老兵油子率先一跑,跑的时候还斜刺里乱撞,把整个政府军左翼撞得一团糟,指挥失灵,遂土崩瓦解。
郑庄公胜了第一场,展开第二回合接战,以左踞冲击政府军右军(含附属蔡、卫兵)。蔡、卫兵比陈国兵也强不到哪去,也是惊弓之鸟,很快发生退却,但右军统帅虢公林父不负周桓王倚重,奋勇力战,稳住阵脚,将业已插入己方阵地的郑军像拔钉子一样,拔了出来。郑军被逼退回。
双方各自一胜一负,战局逼平。郑庄公不给对方以喘息机会,挥动三军全线猛烈出击,分别由左右两翼实施向心合围,集中力量压击周桓王中军。周桓王已失去右军,只得以左军、中军沉着应战,几次化险为夷。双方一顿饱打,举起又落下的长戈和矛戟,使这里更像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周桓王亲自也动手了,挥舞铜钺砍击逼近他战车的敌人。不过他一搀和反倒惹了麻烦,郑国大将祝聃从远处瞄了个准,嗖的一下,毒蛇一样的一支竹箭正中周桓王肩膀。血立刻从青铜箭头处流了出来,一同流淌的还有三军的士气。天子中箭,可了不得了,政府军旌旗波动,只好边打边退。
看见老周倒退了,要不要追杀呢?按照春秋礼仪,追击逃跑的敌人不要超过一百步距离,跟踪追击不要超过九里,这都是为了表示礼节,打仗点到为止,不为已甚。毕竟大家都是亲戚,三百年前是一家。郑庄公也怕自己干得太大了,而且政府军虽退不乱,于是郑庄公下令收住兵车,公元前707年,周郑“长葛之战”,就这样嗄然而止了。(是不是不够过瘾,春秋早期的打仗就是这样的,古典味道,像一场开幕式的队列表演,不像战争。配得还是交响乐,让人昏昏欲睡。)
周桓王发动的此次战役,根本就是战略错误,因为他的政府军没有必胜把握。虽然他是个血性男子,但作为一国之君,押这样的战争赌,胜了,于自己的国君身份并无增补,败了,整个国威就算玩完。“上将伐谋”,外交是周天子的优势,可是他并没有利用,终于诉诸战斗,结果中了一箭,这才舒服了。
长葛之战,正式宣布了周桓王“外干中间也干”的事实,从此天子成为缩头乌龟,诸侯之间排座次、争老大的春秋时代两百年纷争,开始了。
在长葛之战,郑庄公还大胆尝试,引入“鱼丽阵”法。传统的作战,每辆战车前边配置轻甲步兵七十二人作为支持,但是这些人一旦前进受挫,挤撞一团,相互践踏,就会影响后面战车的冲击空间和机动性。所以七十二人放在战车前边是个弊端。
郑庄公创新的鱼丽阵,把步兵改放在战车两侧及后方,说白了就像一群小鱼跟着大鱼跑。战车像坦克一样往敌人步兵身上碾,己方步兵则随后跟进,趁火打劫。仿佛田野里一台收割机,两边和后面是拾麦穗的人,直接把敌人人头往筐里拣就是了。
长葛之战过后五年,执政四十三年的郑庄公,很不好意思地死掉了。本来他还应做更大的事业,但他还是选择死掉算了。回顾郑庄公的一生,连败宋、卫、蔡、许河南列弱,又与周桓王军角逐,迫使周桓王受伤下场,成为春秋时代第一赛季全国冠军,风光无限。但郑庄公过分以力服人,没有适当辅之以德,对待中央政府态度过激,置自己于不道义之境地,所以成就也不是那么大。后来的全国冠军齐桓公则适时推出了“尊王攘夷”口号,借助大周天子还算不俗的名义,大获人心。
不管怎么样,郑庄公确实是河南诸侯第一人,号称春秋初霸。但当时也是世无英雄,遂使郑庄公成名——当时中原以外的齐、晋、楚、秦等大国都还没有发育,天下人碌碌无为,把镜头让给了中原的郑庄公。此后的中原诸侯,包括中原核心的郑国在内,都肾虚得不可救药。原因很简单,中原(即河南省)地处天下中央,与之相临的四方诸侯之间进行鏖战,军队都要打河南经过。所以河南成了我国版图上的巴尔干地区,古人称之为“四战之地”,四个方向都是敌人,是敌人们军事演习的靶场。大家有炸弹,都跑到这里来扔,河南诸国给炸得七零八乱,一直不能生息壮大。
河南境内的郑也好,宋卫陈蔡也好,在后来的春秋史上,受够了四邻诸侯的夹板气,哪个邻居省份的诸侯强大了,他们就附和哪个邻居,别的邻居不干了,合伙来打他们,他们又紧给赔礼道歉。“朝秦暮楚”这个词,说他们最合适。河南诸侯遂被逼出了一种圆滑的行为风范。

郑国后来的事情,还需要再罗嗦一下。郑庄公的接班人儿子郑厉公是赶跑了他的大哥继位的,掌管着郑国。管了没一会儿,发觉并不过瘾。一天他在花园散步,对亲信大夫“雍纠”抒发感情说:“你看天上的飞鸟,想飞就飞,想叫就叫,我贵为国君,反不如鸟儿来得自在。夕阳雨夜,引起寡人多少忧愁。”
雍纠一听,明白了,跪下说:“在下拿人钱财,替人销灾,愿为主公除去祭足一患。”
原来,郑厉公手下大臣“祭足”十分傲气,相当专权,郑国大事小事都被他管,把郑厉公架空了。
郑厉公问:“你不是祭足的女婿吗?杀你的岳父,你肯杀吗?”
“主公您放心,明早祭足出城办事,我于路上设宴送行,用鸩酒毒死他这条疯狗。”
于是,雍纠早早回家准备,他的夫人,也就是祭足的闺女,一看丈夫神色不同以往(女人就是敏感啊),反复盘问。雍纠是实诚人不会做戏,索性和盘托出谋杀岳父祭足计划,并且请夫人跟他一起保守机密。
“祭大闺女”觉得,如果就咱两口子保守机密,力量还不足够,就打电话给老妈,请老妈也过来帮忙保守机密。“祭大闺女”问老妈:“丈夫和爹,哪个更亲啊。”
妈随口回答:“当然是爹亲了啊。丈夫嘛,人人都可以当丈夫,而爹却只有一个,怎么能比啊。”(当时女孩都很开放,婚前婚后可以不很专一,有史前遗风。)
祭大闺女一听,觉得妈说的有道理,老爹比起丈夫不能替换。于是把丈夫雍纠要毒死老爹的事跟妈说了。老妈一听,这还了得,赶忙通知老公。
次日,谋杀人员如期在东郊设帐,雍纠持酒给外出公干的岳父祭足饯行。祭足目睚尽裂,大喝一声,把酒拍在地上,果然是烈性毒酒。众人冲上去,捆住雍纠。当可爱的刽子手准备砍掉雍纠脑袋的时候,雍纠爱恨交织地望了一下他的娇妻,说道:“我的意中人,她曾经对我说,她要和我一起保守秘密。我猜中了这开头,却,猜不中这结尾。”
刺杀的主使人郑厉公躲在宫殿里,听说特派员雍纠反被祭足杀了,叹口气道:“谋及妇人,宜其死也。”——听老婆的话,活该他倒霉。代表了当时人对妇女的歧视,可能当时妇女善变吧。
已经打草惊蛇了,郑厉公不想干坐等死,趁着风高夜黑,逃跑出国。他大哥“公子忽”本来是郑庄公指定的继承人,被他赶跑了的,现在忙又跑回来主政,主了没两年,却被造反派杀死了。接下来,相继走上郑国领导岗位的是老郑庄公的另外两个儿子,也都死于非命(好在老郑庄公的儿子比较多,禁得起这么一茬茬地杀)。
郑厉公流亡在外,在河南禹县训练了个把儿兵丁,天天想着复辟。几次率军骚扰郑国,却找不到可以下蛆的缝。最终,他借了一些诸侯人马,通过死缠烂打才攻破郑城而入,第二次过当国君的瘾。
由于他流亡在外十几年,受苦太多,以至于有点儿变态。有人献城投降,接应他,他反倒咒骂那人背叛旧君,喝令大斧子上来,剁了那人脑袋(可能他也会看相,看出那人脑后有反骨)。
随后,郑厉公又埋怨一位老干部从前抵制自己,不当自己的间谍,于是把这老干部绞死了。这老干部忠于国家,没有反骨,也给杀了。大家因此都不知道是该忠好呢,还是不忠好。郑厉公就像那只被放出瓶子的魔鬼,因为被放得太晚,就不论恩人仇人,逮谁咬谁。
俗话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不能瞎折腾,郑国几个国君走马灯似的交替折腾,国力大衰,老爸郑庄公时代的风光,被折腾得一去不复返了。公元前八世纪的故事就这样告终了,下一时期的风采会花落谁家呢?
黄河滚滚,流过河南大地。夕阳照耀着郑庄公曾经战斗过的原野。让我们把目光向东移动,和黄河一起,注入公元前七世纪“齐鲁青未了”的山东原野吧。
目 录
第一章 笑傲诸侯(770 B.C. --700 B.C.)
大约人生的福气是个常数C,要么当摆设,像窝囊天子周平王那样,慢慢消磨他的常数C,年头却拉长了;要么过把瘾就死,很快消耗完C。
第二章 倾国二姬 (700 B.C.—685 B.C.)
她经常在众人陪同之下,驾着华丽的马车,赶着雄壮整齐的驷马,高仰着脸儿,在曲阜城外大道上,无拘无束地游走,自由泼辣。
第三章 大哉强齐 (685 B.C.—645 B.C.)
齐桓公好色,倒是事实,据说这位30多岁的钻石王老五最喜欢的事,就是光着身子坐马车,载着妇人跑到临淄大街上,在阳光照耀下一起making love。估计这种出格行为在不重周礼的齐国是非常另类非常酷的。
第四章 江汉新贵(B.C.770—B.C.645的楚国)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个成语就是描述楚人上山下乡、开荒砍树的场景。因为地僻民贫,荆棘丛生,所以楚人雄悍,所谓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
第五章献公之恨 (B.C.768—B.C.650的晋国)
如果说楚国的云梦泽像一颗落在地上的珍珠,那晋国的山西黄土高坡,就光秃秃的,像一只晒爆了的恐龙蛋,满是裂纹。
第六章 秦晋之好 (B.C.650—B.C.645)
吕饴甥是个练家子,说人那是一绝,能把活的说死,死的说活,白的说黑,黑的说绿,几句思想工作做下来,壮汉屠岸夷已经泣不成声,咬牙发誓效忠吕秘书了。
第七章 晋文践土 (B.C.645—B.C.628)
天降大任之前,总锻炼以一段不很爽的辅导期。重耳的流亡生活体现了这一点。
第八章 独霸西戎(628 B.C.—620B.C.)
他们盔顶上插着一簇簇鸟雀羽毛,在夕阳下煞是好看,仿佛一只只不会说话的、奇怪的、有触角类的甲壳虫。头戴安全帽的这些可爱脑袋,不久就会被大石头砸瘪。
第九章赵氏孤儿(B.C.620—B.C.607)
尽管黄土地上还保留着战火的余温,人们却可以放下长矛大戟,在无休无止的南征北战间隙,捏起锄头,整理荒芜的田园。
第十章问鼎中原(B.C.607—B.C.590)
楚庄王还非常懂得音乐欣赏,并且收藏古琴,喜欢豢养宠物——就是个头有点大,是一匹大马(哈哈,不过楚王宫很大,就是骆驼也装得下)。
大结局——或者说远远没有结局
附录 本书大事年表(公元前592年-公元前473年)
附记 春秋兵器谱
第一章 笑傲诸侯 (770 B.C. --700 B.C.)

2700年前的洛阳大道上,经常可以看见一个人坐着马车,从诸侯国间的大道上去洛阳面见天子,这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郑庄公。
郑庄公是郑国的国君,东周早期第一号强人,不过他的名字“寤生”却不太雅观。郑庄公的妈妈当初生产郑庄公的时候,郑庄公应该先把脑袋出来,可是他小人家大腿先出来了,特不顺溜,弄得郑妈妈很不爽,所以大小就不喜欢这孩子。给他起名“寤生”(指倒着生),寒碜他,就像管戴眼镜的人叫“四眼儿”。
郑妈妈后来又生了一个孩子,这回生得中规中矩,红嘴白牙,长大后一表人材,深得郑妈妈之爱,当了郑国荥阳地区的第一把手。虽然乳臭未干,但踌躇满志、自视甚高。在闲极无聊时候,二小子就有了点裘千丈的野心,异想天开作他哥哥裘千仞。于是他着手扩大城围——当时朝廷对城围有统一限制,三级城市的城墙不能超过周长三百丈。二小子不管这一套,又要求西鄙、北鄙两个郊区领导都听他调度,钱粮交他。这些蠢蠢欲动的不忠举动传到郑国国都,大夫祭足提醒郑庄公说:“一个国家不可以有两个太阳,您弟弟动机不纯啊,想夺你的权啊。但他反形未彰,尚在萌芽状态,您趁早把他叫来,批评教育一下吧。”
郑庄公不以为然,揪着灰长胡子说:“不用管,等他把事犯大了再收拾他。不义之人,自会了断的。多行不义必自毙!”
这就是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出典,此话如今听起来正义凛然,实际上当初说时却不是那么堂堂正正。郑庄公有养祸的意思,等弟弟罪行犯大了,再跑去给他收尸。
弟弟观望了一下,看看大哥没什么反应,就雄心发酵,修缮兵甲,扩充战车,征发士兵,积极准备暴动,造大哥的反,又和老妈暗中联络,说大兵杀到,郑妈妈就开门献城,把大哥一举逮捕在酣睡的床上。
等弟弟彻底滑入错误的深渊,再也蹿不上来了,他大哥郑庄公拍案而起,历数二弟谋反之罪,发出二百乘正义之师,鸣鼓而攻之。不知天高地厚的二弟跟大哥对了一掌,哇,大哥的铁沙掌热得跟火炭似的——烫死我啦!见了阎王才知道掉泪,二弟没命地逃,大哥猛追穷寇。二弟看看没辙,只好自己了断了。
(郑庄公为了除掉自己的弟弟,先是姑息放纵弟弟可劲儿折腾,然后再名正言顺地诛灭他。这种欲擒故纵的把戏,后代不断有人临摹,比如蒋介石把看不顺眼的异类军阀逼反,然后再剿灭、收编之。)
心腹大患的弟弟已经含笑九泉了,郑庄公感到了深似太平洋的深深开心。开心之余,就把老妈也打入冷宫,指天设咒地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意思是这辈子byebye了,黄泉路上咱娘俩再见吧,谁让你帮着二弟想杀我老大呢!
郑妈妈没有像宫廷斗争失败的节烈皇后那样,把自己的脖子升到冷宫的房梁上去。她认为赖活着还是比好死好,坚持维护生命这个奇迹。这时候一个叫“颖考叔”的年轻人出场了,跑来启发郑庄公。他手里拎着一只捉来的山鸡,乔模乔样地献给郑庄公说:“山鸡这东西,小时候吃妈妈捉来的虫,大了反过来啄妈妈。最不是玩意儿了!”(大约这是山喜鹊吧。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不认娘——这是我们老家的谚语。)
郑庄公有点不自在,满面羞惭,觉得自己不孝顺娘,好比就是山鸡、山喜鹊。可是,“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话已经说出去了,发誓不见娘了,怎么办——古人是很重视誓咒的,发的誓都被雷公爷爷录了音,说话不算数要遭雷劈的。
颖考叔有办法,领了民工,在宫院里挖地道,从地底直通郑妈妈的冷宫。黄泉水也冒出来了,然后郑庄公从地道去和玉容憔悴的妈妈相会。母子在黑乎乎像歌厅一样的地下室相见,重归于好,并且各自唱歌。儿子唱:“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母亲唱:“大隧之中,其乐也泄泄。”
有点儿唱卡拉OK的味道。在这个地下室里还诞生了成语“融融泄泄”,可以造句为:宾主之间融融泄泄,就两国关系展开友好讨论。
这次,一介布衣的颖考叔算是露脸了,被郑庄公拜为大夫。(布衣是不经染色的衣服,老百姓穿的。)穿上了彩色衣服像一只花蝴蝶的颖考叔,给中国人树立了伦理学榜样:长辈再坏,做儿子的也要孝敬。两千五百年后,到了“以孝治天下”的“我大清”,小孩们念的《三字经》里就有对他的歌颂:“颖考叔,至纯孝。”一个已变为化石的不知埋在哪里的古人,其名字还在被一代代孩子用莫名其妙的口音念来念去,也算是荣幸之至了。

郑庄公逐杀了弟弟,引起国际舆论的动议。谴责得最凶的是卫国(河南淇县)。卫国国君“州吁”甚至联合宋、陈、蔡三国,分别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兜杀郑庄公,实施震慑行动,向老郑问罪,想推翻郑庄公邪恶政权。郑庄公与四国胡乱打了一仗,寡不敌众,吃了一点小亏。反郑联军有了胜名,惩戒了老郑的杀弟行为,就算师出有功,震慑目的达到,也不想再消耗实力,吹吹打打各回老窝,丢下一些不明不白的战场冤魂,倒在异国的土地上,被马蹄踏散,叫轮子压扁。真所谓,“其进锐者,其退也速。”这场没来由的打斗,也没来由地结束了。
说它是没来由的打斗,也是因为这场战役的策动者——卫君州吁,是杀爹继位的。他的爹命长,被等得不耐烦的他给杀了,以求尽早继位。在人类早期,晚辈对老年人并不尊敬,甚至把老年人打死以方便他快速超升,也有送到山里让他等死的。甲骨文的“微”字,衰弱的意思,字样就是手持利器,棒杀长发老人。长发演变成“微”中间的“山”。
州吁弑杀了君父,怕别人说闲话,就想到国际上去立立威,假装正经去讨伐郑庄公,立了战功,好让国人都惧怕他。然而州吁凯旋回国以后,迎接他的不是鲜花,而是国人的白眼。老干部石碏(念“却”)憎恨他是弑君出身,就联络了国外的恐怖分子,采取突然袭击的手段,杀死了州吁,尽灭其党羽。但石碏自己的儿子不学好,也是州吁的狗腿子之一,遭到逮捕。众大夫怕石碏绝了后,就打圆场说算了吧,放了吧。石碏老脸一耷拉,说不行,愣把自己的亲儿子杀了。大义灭亲的词儿就是从这儿来的。孔子削笔做的《春秋》里还夸石碏是“纯臣”呐。
卫国这边正闹着,忽然消息传来,郑庄公亢吃亢吃地磨矛,整顿人马,对上一次以卫国为首的四国入侵军实施军事报复。卫国不敢怠慢,赶紧喊来上回的死党宋、蔡,以宋人“孔父嘉”为元帅,再次展开群殴。郑庄公这回大有斩获,反郑联军一败涂地——推倒的城墙,撞碎的兵车,缺胳膊少腿的甲士,东摊西撒在战场上,像幼儿班玩散架了的玩具。反郑联军元帅孔父嘉在混战里没捞着一点好处,带着所剩无几的残兵撤回宋国。宋国的老百姓可都不答应了,战争造成的孤儿寡母,天天举着臭鸡蛋,想找孔父嘉偿命。
偏巧孔父嘉的夫人有倾城之色,仪态风雅,举止雍容。一次她在花光似锦的城郊探春,被太宰“华督”看见了。太宰是国君的后勤主任,掌管御膳房和小金库,是国君的近臣,往往有点儿特权。太宰华督望见车上的美女别着丁香一样的愁怨像梦一样走过他身旁,一下子就被丘比特的小箭射中了,嘴里就流出了幸福的哈拉子。华督狠狠地说:“这么好的妞,真是便宜了孔父嘉这小子!”
色迷心窍的华督于是利用老百姓的不平心理,散布谣言说孔父嘉又要怂恿国君出兵伐郑啦!老百姓一听,怕的就是这个。大伙忽拉一下冲进孔父嘉院子,把正在给孩子辅导功课的孔父嘉给杀了,臭鸡蛋砸了他一脸。孔父嘉的美女媳妇却是个烈女,抱着丈夫尸体抹了脖子。华督没得到女色,气得干咽吐沫,站在孔夫人尸体旁,就像一个贪酒的汉子看见一坛变了质的好酒。孔府家臣一片大乱,抱着小孩逃向鲁国。他们到了鲁国以后,一茬一茬地结婚生孩子,两百年后生出来了一个圣人——孔子。孔子是孔父嘉的六世孙。
不过,孔子的六世祖母——孔父嘉的媳妇,并没有自尽,也不是烈女。她实际被华督娶到了家去当妻妾,当然这也无可厚非。但后代人为了给孔子避讳,就把她窜改成自杀殉节了,以激励亡国时代的落难女子们,或者太平时代的丧夫寡妇。
郑庄公战败了以孔父嘉为元帅的宋、卫、蔡联军,又跟陈国盟誓,把陈国变成跟屁虫。环顾周边列弱,只有南边的许国还不知道老郑的威名。于是郑庄公向南八十里奔袭许国,结集到许国城下(如今的许昌),大举进行军事演习,吓唬许国人。在演习中,大孝子颖考叔跟一个叫“子都”的同志,为了争坐一辆豪华战车,叫上劲了。子都,乃东周第一美男子,比后来的宋玉资格要老四百年。宋玉的美是自己做赋吹出来的,实际长什么样不知道(没准他就是登徒子)。子都的帅气,却是有目共睹,孟子作证云:“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看不出子都是个帅哥的,除非你是瞎子。
子都由于漂亮,就做了郑庄公的同性恋朋友。他和颖考叔比赛抡大旗,粉面朱唇的子都同志可能肾虚,抡得不如颖考叔圆,被颖考叔赢得了战车。子都耻于服输,把丹凤眼一瞪,抄起大戟就戳颖考叔。颖考叔抓了战车钥匙撒丫子就跑。酷哥撵了他半天,愣是追不上,恨得哇哇暴叫。
等到战斗打响,三军儿郎撞城的撞城,烧门的烧门,猛攻许国。子都从远处看见颖考叔身先士卒,举着旌旗,捷足先登,眼看要爬上城墙,立头功了。子都嫉妒得不行,拈弓搭箭,望着颖考叔后背嘣地就命中上去了(暗箭伤人成语出处)。至纯孝的颖考叔,凄惶一声哀号,裹着大旗,一头栽下城墙摔死。惨白的阳光照着一地的苍凉。
郑庄公知道自己的同性恋朋友害死了颖考叔,不好直面处理,就在作战休息期间搞了一个诅咒仪式,用猪狗鸡摆在颖考叔灵前,使劲诅咒那个暗箭伤人的人:“电打雷劈、不得好死!”
据说这招还挺灵,苦大仇深的颖考叔当场化作厉鬼,附在子都身上,让这酷哥出尽了洋相,自己把自己掐死了。
由于郑庄公处理暗箭伤人事件还算公平,将士心服,协心齐力再次猛攻许国。许国是个没出息的小国,像风中的小鸟窝,终于被登城而上的联军一举端下,许君逃往它国。郑庄公在许国公子中挑了一个面相比较乖的,立为新君,并把许国一分为二:一边归新君,一边归郑庄公派人管理(中间也许还有柏林墙吧)。
郑庄公说:“我不是贪图你们的国土,我派人驻守是维和的。将来我死了就撤走。”(但事实上,郑国还是在一百年后吞灭了许国)。
总之,还算顺利吧,郑庄公把河南地区的列弱一个个欺负净了——宋、卫、陈、蔡、许,都是河南省份内的诸侯。郑庄公很有“河南赛区预选赛”小组出线的意思。他又为了保卫齐国,派出儿子姬忽跟北狄异族开了一战,击退北狄,搭救了齐国。从此郑庄公威名传遍华夏,大有定镇中原的意思了。但他觉得老跟别人打架,显得自己很傻,打完之后也要再拉拢。于是郑庄公召集了河南五国元首在河南温县召开和好大会,五国尽释前嫌,和好如初。具体地点是在一处知名的大酒点,叫做“瓦屋”。瓦屋就是覆盖了瓦的大屋。当时瓦少,一座瓦屋就足以成为伟大建筑,以至于史书里都不要写“XX瓦屋”,而只是一说“瓦屋”,大家就知道是说哪里了。可见其时髦和伟大。(当时已经开始有了板瓦、筒瓦和漂亮的瓦当。而再早的时候没有瓦,这倒不是瓦很难制造,而是瓦多了会把房子压趴下。大周朝时候发明了斗拱的房架结构,可以把房顶重量均匀地分担到许多柱子上去,于是瓦多了。)

郑庄公笑傲诸侯的时候,大周天子周平王再也坐不住了。周平王是从陕西省东迁而来的,开启了春秋时代(从公元前770年大周朝的周平王东迁,直到公元前473年勾践灭吴,这三百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期,因记载这一时期的史书《春秋》而得名,即是我们遥远美好且不可重复的春秋时代)。
但周平王并不是英烈有为之主,迁都之后立足不稳,不能重新振兴大周。春秋首强大臣郑庄公刚开始还护着周平王,去洛阳做兼职,当周平王的卿士,给平王打工,感觉挺自豪,新鲜来劲,就像刚毕业就进了外企。日子久了,慢慢觉得不平衡。大周朝元气已伤,天子平庸儒弱,王道衰微,治国乏术,真不如反过来替我打工。于是郑庄公就像那匹贵州老虎,发现周平王“技止此尔”,野心勃勃起来,想在周平王头上拉粪,从此遇事不请示,决策不上报。
周平王不胜愤怒,准备“蹄之”。郑庄公又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蹄的,周平王只好拉一派群众,打另一派群众。他偷着召见虢国国君,抬举虢国国君作卿,以压制郑庄公。但虢公优柔寡断,不敢受命,并且消息很快走漏。怒气冲冲的郑庄公听说自己要被挤出内阁,冲进洛阳跟天子讨说法:“我是朝廷卿士,难道你要换掉我吗?我哪点干得不好!”周平王大窘,结结巴巴发誓绝无二心,然后采取息事宁人的作法,把自己的太子送到郑国当人质,郑庄公也送儿子到朝廷当人质,以示双方的爸爸相互友好,一百年不动摇。
在重视等级礼仪的大周朝,天子用什么尺寸什么颜色的弓,堂上演什么舞,诸侯家里跳什么秧歌,住什么标准的房,门前种几棵树,出殡多大规模,棺材几层,号啕大哭几嗓子,祭祀用多肥多瘦的牛,宰牛前要养三个月还是一个月,都有严格限定,不能僭越。然而现在居然出现了天子与臣子之间交换人质的怪现象,大周王室的尊严和君臣之间的名分,开始松动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开始了。
周平王从此战战兢兢、忧忧闷闷,在王位上混了五十一年才死——历史上那些活得不爽的天子,往往出奇地长寿。大约人生的福气是个常数C,慢慢地消磨C,年头就拉长了。周平王一死,太子继位。不料太子福气太差,在郑国作人质期间死了。好在太子还有儿子,儿子继位,是为周桓王。周桓王因为亲爹没享一天荣华富贵就以人质身份客死郑国了,亡爹之痛,切肤透骨,他咬牙切齿:“他奶奶的雄! 我恨透郑庄公了。干脆我罢免了他!不许他在朝廷当卿啦。”这个血气方刚的年轻天子是个急性子,莽撞人,对于人生的福气常数C,想很快地消耗完,过把瘾就死。
郑庄公被周桓王罢免了,回到自己的封国(郑国)去,继续当诸侯国君。在离洛阳以东一百五十公里的郑国(河南新郑),郑庄公嘿嘿一声冷笑,派出军队跑到洛阳边上给自己撒气。士兵们抄起镰刀,一声吆喝,把周天子的麦子割了好几百亩,挟了麦子跑回了家。气得周天子干瞪眼追缴不回来。
(麦子在当时是奢侈品,把麦子碾成面就是白面,白面可以蒸糕,是好吃的稀罕玩意。但当时碾面设备少,麦子主要是蒸麦粒吃,而不是碾成面吃。吃白面只在西方流行,中国当时最流行的主食还是小米。)
到了秋天,小米也熟了,郑庄公故伎重演,又去洛阳抢小米,气得周桓王直喊:“我靠——根本不拿我们天子当回事啦。”这一年冬天,周天子的粮食就不够吃了,只好跟东部的宋国以及北部的卫国去借(周天子的洛阳在河南省中部)。出于礼貌,郑庄公也掏了点粮食去救济——抢归抢,名分还是要维护的,毕竟天子是老大。
经过两年反思,郑庄公为了照顾自己在诸侯中的影响,觉得还是以和为贵,就亲自跑到洛阳去道歉:“您是一国之长,伟大的地位从老祖宗时代从未动摇过。我错了,我以后不敢再凭借国力强横就欺负您了。我给您上贡好东西来了。”他想把邦交关系恢复到割麦子事件前的历史水平。
然而作出低姿态的郑庄公却不受周桓王待见。周桓王拿割麦子的事儿挖苦他,回馈给他两车秕糠以示侮辱。悻悻不乐的郑庄公返回郑国,用秕糠给猪圈铺了一层地毯,心里坚定了唱对台戏的决心。
周桓王深深明白这个道理:当狐狸说要睡觉的时候,母鸡更要打起精神。周桓王决定与命运抗争,先发制人,打垮郑庄公。按道理周天子有六个军(每军编制一万余人),实际在东迁以后已凑不足两个半军,如果去征讨拥有三个军的郑国,相当于母鸡去进攻狐狸。周桓王的参谋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建议借力打力,从下属的诸侯国家拉赞助。周桓王的最佳同盟,当然是那些被郑国欺负过的列弱。于是,周桓王讲好,请卫、陈、蔡三个不中看也不中用的家伙赞助发兵。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周天子战车完成编队,从洛阳隆隆启程。卫、陈、蔡三国也从河南地区各起本国主力,到指定地点约齐,将一架巨大的战争机器,瞄向威胁中原大地安全格局的、饱经风霜的郑庄公老大爷身上。
郑庄公刮净家底,把三军倾巢而出,以攻代防,催动兵马出驻新郑市南的长葛地区,和周天子联军对峙,中原大地上中央军与地方军的对抗战,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了。
中央政府军的作战指挥人员有:
统帅 周桓王 指挥中军,居中
将领 卿士 虢公林父,指挥右军。附属蔡、卫勤王部队
卿士 周公黑肩,指挥左军。附属陈国勤王军
兵车约400辆
郑国作战序列:
统帅 郑庄公 寤生(名字不太雅)
将领 正卿 祭仲 统领左军
大夫 公子元 居中军
大夫 高渠弥 居中军
大夫 祝 聃 居中军
大夫 原 繁 统领中军
大夫 曼 伯 统领右军
兵车约300辆
郑庄公为了规避周天子的三军称号,将自己三军称作“左踞,右踞,中踞”(踞是大公鸡的爪子的意思。当时斗鸡的时候,鸡爪子还套上青铜的“拳击手套”)。这种三军编制该怎么打仗呢?有讲究:三军依次决战,己方的左军对敌方的右军,己方的右军对敌方的左军,最后是中军对中军,鸣鼓而击之,合计较量三次。每次较量的时候,其它各军就等着看。这都是大周朝祖上订的作战的礼数。
打斗的时候,战车一般使用大排面横列作战方式:两军对垒的战车都以横排前进,迎面对冲,双方横排贴近,敌我车辆俩俩交错,战车兵从车上立直了身子,趁着与敌车一错轴的时候,拿戈往旁边车上的人脑袋上招呼,或者用矛去戳。屈原说的“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就是这个意思。这也是“短兵相接”的成语来源。正因为要错轴而战,所以战车的队形非常关键,一排排要稳要齐,在鼓点指挥下横排前进,这样才能确保错车时,两两夹击对方战车,威力叠加,才占便宜。
郑庄公首先擂鼓,以已方右踞攻击政府军左翼。政府军左翼麾下的陈国兵从前被郑庄公打怕了,态度首鼠两端,进退六神无主,打起仗来就是磨洋工,成为周联军的死穴。郑庄公瞅准了这一点,揪住了陈军狠踢猛踹。陈军气馁,斗志不坚,在郑庄公的战车咬合下,抱着脑袋四散。这帮老兵油子率先一跑,跑的时候还斜刺里乱撞,把整个政府军左翼撞得一团糟,指挥失灵,遂土崩瓦解。
郑庄公胜了第一场,展开第二回合接战,以左踞冲击政府军右军(含附属蔡、卫兵)。蔡、卫兵比陈国兵也强不到哪去,也是惊弓之鸟,很快发生退却,但右军统帅虢公林父不负周桓王倚重,奋勇力战,稳住阵脚,将业已插入己方阵地的郑军像拔钉子一样,拔了出来。郑军被逼退回。
双方各自一胜一负,战局逼平。郑庄公不给对方以喘息机会,挥动三军全线猛烈出击,分别由左右两翼实施向心合围,集中力量压击周桓王中军。周桓王已失去右军,只得以左军、中军沉着应战,几次化险为夷。双方一顿饱打,举起又落下的长戈和矛戟,使这里更像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周桓王亲自也动手了,挥舞铜钺砍击逼近他战车的敌人。不过他一搀和反倒惹了麻烦,郑国大将祝聃从远处瞄了个准,嗖的一下,毒蛇一样的一支竹箭正中周桓王肩膀。血立刻从青铜箭头处流了出来,一同流淌的还有三军的士气。天子中箭,可了不得了,政府军旌旗波动,只好边打边退。
看见老周倒退了,要不要追杀呢?按照春秋礼仪,追击逃跑的敌人不要超过一百步距离,跟踪追击不要超过九里,这都是为了表示礼节,打仗点到为止,不为已甚。毕竟大家都是亲戚,三百年前是一家。郑庄公也怕自己干得太大了,而且政府军虽退不乱,于是郑庄公下令收住兵车,公元前707年,周郑“长葛之战”,就这样嗄然而止了。(是不是不够过瘾,春秋早期的打仗就是这样的,古典味道,像一场开幕式的队列表演,不像战争。配得还是交响乐,让人昏昏欲睡。)
周桓王发动的此次战役,根本就是战略错误,因为他的政府军没有必胜把握。虽然他是个血性男子,但作为一国之君,押这样的战争赌,胜了,于自己的国君身份并无增补,败了,整个国威就算玩完。“上将伐谋”,外交是周天子的优势,可是他并没有利用,终于诉诸战斗,结果中了一箭,这才舒服了。
长葛之战,正式宣布了周桓王“外干中间也干”的事实,从此天子成为缩头乌龟,诸侯之间排座次、争老大的春秋时代两百年纷争,开始了。
在长葛之战,郑庄公还大胆尝试,引入“鱼丽阵”法。传统的作战,每辆战车前边配置轻甲步兵七十二人作为支持,但是这些人一旦前进受挫,挤撞一团,相互践踏,就会影响后面战车的冲击空间和机动性。所以七十二人放在战车前边是个弊端。
郑庄公创新的鱼丽阵,把步兵改放在战车两侧及后方,说白了就像一群小鱼跟着大鱼跑。战车像坦克一样往敌人步兵身上碾,己方步兵则随后跟进,趁火打劫。仿佛田野里一台收割机,两边和后面是拾麦穗的人,直接把敌人人头往筐里拣就是了。
长葛之战过后五年,执政四十三年的郑庄公,很不好意思地死掉了。本来他还应做更大的事业,但他还是选择死掉算了。回顾郑庄公的一生,连败宋、卫、蔡、许河南列弱,又与周桓王军角逐,迫使周桓王受伤下场,成为春秋时代第一赛季全国冠军,风光无限。但郑庄公过分以力服人,没有适当辅之以德,对待中央政府态度过激,置自己于不道义之境地,所以成就也不是那么大。后来的全国冠军齐桓公则适时推出了“尊王攘夷”口号,借助大周天子还算不俗的名义,大获人心。
不管怎么样,郑庄公确实是河南诸侯第一人,号称春秋初霸。但当时也是世无英雄,遂使郑庄公成名——当时中原以外的齐、晋、楚、秦等大国都还没有发育,天下人碌碌无为,把镜头让给了中原的郑庄公。此后的中原诸侯,包括中原核心的郑国在内,都肾虚得不可救药。原因很简单,中原(即河南省)地处天下中央,与之相临的四方诸侯之间进行鏖战,军队都要打河南经过。所以河南成了我国版图上的巴尔干地区,古人称之为“四战之地”,四个方向都是敌人,是敌人们军事演习的靶场。大家有炸弹,都跑到这里来扔,河南诸国给炸得七零八乱,一直不能生息壮大。
河南境内的郑也好,宋卫陈蔡也好,在后来的春秋史上,受够了四邻诸侯的夹板气,哪个邻居省份的诸侯强大了,他们就附和哪个邻居,别的邻居不干了,合伙来打他们,他们又紧给赔礼道歉。“朝秦暮楚”这个词,说他们最合适。河南诸侯遂被逼出了一种圆滑的行为风范。

郑国后来的事情,还需要再罗嗦一下。郑庄公的接班人儿子郑厉公是赶跑了他的大哥继位的,掌管着郑国。管了没一会儿,发觉并不过瘾。一天他在花园散步,对亲信大夫“雍纠”抒发感情说:“你看天上的飞鸟,想飞就飞,想叫就叫,我贵为国君,反不如鸟儿来得自在。夕阳雨夜,引起寡人多少忧愁。”
雍纠一听,明白了,跪下说:“在下拿人钱财,替人销灾,愿为主公除去祭足一患。”
原来,郑厉公手下大臣“祭足”十分傲气,相当专权,郑国大事小事都被他管,把郑厉公架空了。
郑厉公问:“你不是祭足的女婿吗?杀你的岳父,你肯杀吗?”
“主公您放心,明早祭足出城办事,我于路上设宴送行,用鸩酒毒死他这条疯狗。”
于是,雍纠早早回家准备,他的夫人,也就是祭足的闺女,一看丈夫神色不同以往(女人就是敏感啊),反复盘问。雍纠是实诚人不会做戏,索性和盘托出谋杀岳父祭足计划,并且请夫人跟他一起保守机密。
“祭大闺女”觉得,如果就咱两口子保守机密,力量还不足够,就打电话给老妈,请老妈也过来帮忙保守机密。“祭大闺女”问老妈:“丈夫和爹,哪个更亲啊。”
妈随口回答:“当然是爹亲了啊。丈夫嘛,人人都可以当丈夫,而爹却只有一个,怎么能比啊。”(当时女孩都很开放,婚前婚后可以不很专一,有史前遗风。)
祭大闺女一听,觉得妈说的有道理,老爹比起丈夫不能替换。于是把丈夫雍纠要毒死老爹的事跟妈说了。老妈一听,这还了得,赶忙通知老公。
次日,谋杀人员如期在东郊设帐,雍纠持酒给外出公干的岳父祭足饯行。祭足目睚尽裂,大喝一声,把酒拍在地上,果然是烈性毒酒。众人冲上去,捆住雍纠。当可爱的刽子手准备砍掉雍纠脑袋的时候,雍纠爱恨交织地望了一下他的娇妻,说道:“我的意中人,她曾经对我说,她要和我一起保守秘密。我猜中了这开头,却,猜不中这结尾。”
刺杀的主使人郑厉公躲在宫殿里,听说特派员雍纠反被祭足杀了,叹口气道:“谋及妇人,宜其死也。”——听老婆的话,活该他倒霉。代表了当时人对妇女的歧视,可能当时妇女善变吧。
已经打草惊蛇了,郑厉公不想干坐等死,趁着风高夜黑,逃跑出国。他大哥“公子忽”本来是郑庄公指定的继承人,被他赶跑了的,现在忙又跑回来主政,主了没两年,却被造反派杀死了。接下来,相继走上郑国领导岗位的是老郑庄公的另外两个儿子,也都死于非命(好在老郑庄公的儿子比较多,禁得起这么一茬茬地杀)。
郑厉公流亡在外,在河南禹县训练了个把儿兵丁,天天想着复辟。几次率军骚扰郑国,却找不到可以下蛆的缝。最终,他借了一些诸侯人马,通过死缠烂打才攻破郑城而入,第二次过当国君的瘾。
由于他流亡在外十几年,受苦太多,以至于有点儿变态。有人献城投降,接应他,他反倒咒骂那人背叛旧君,喝令大斧子上来,剁了那人脑袋(可能他也会看相,看出那人脑后有反骨)。
随后,郑厉公又埋怨一位老干部从前抵制自己,不当自己的间谍,于是把这老干部绞死了。这老干部忠于国家,没有反骨,也给杀了。大家因此都不知道是该忠好呢,还是不忠好。郑厉公就像那只被放出瓶子的魔鬼,因为被放得太晚,就不论恩人仇人,逮谁咬谁。
俗话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不能瞎折腾,郑国几个国君走马灯似的交替折腾,国力大衰,老爸郑庄公时代的风光,被折腾得一去不复返了。公元前八世纪的故事就这样告终了,下一时期的风采会花落谁家呢?
黄河滚滚,流过河南大地。夕阳照耀着郑庄公曾经战斗过的原野。让我们把目光向东移动,和黄河一起,注入公元前七世纪“齐鲁青未了”的山东原野吧。

第二章 倾国二姬(700 B.C.—685 B.C.)

我们看《格林童话》、《天方夜谭》,动不动就有一个王子在陌生的城堡里遇到公主,好像那时候国王公主俯首皆是。其实它们叫城邦国家,一个国家就是一两个城,所以国王就很多(其实只相当于县长)。山东地区这种城邦国家也很多,有七十多个,我们管它们叫诸侯。这些诸侯方圆不过百里,一个诸侯也就有几个城,带有城墙,大的城三四公里见方,小的两三公里见方,都是小国寡民,人生静悄悄的,城池埋伏在林嶂包围之中,像孤岛一样。城中的人们晚上睡觉可以听见豺狼的歌唱和狐狸的嚎叫,以及呦呦的鹿鸣(正在发春)。
随着周天子的式微(“势弱”的意思),山东诸侯之间开始搞兼并,霸气一点的诸侯吞吃周边的亲戚小国。像白细胞吞噬细菌。齐国和鲁国原本就是百里弹丸,却也在蚕食竞赛中扩大着自己的地盘,把邻居诸侯囊括在自己的兜中,成为山东地区最大的强国,所谓齐大鲁强。齐鲁城里的人们频频出征,城外的人拼命开荒,女人们拼命在占领区生孩子,终于“邻邑相望”,鸡鸣狗吠之声可以相闻,山东的人气越来越旺了。
(同一时期,欧洲地中海畔的希腊半岛上也形成了二百多个城邦国家,如有名的雅典、斯巴达,也都面积不大,雅典城不过区区五六万人口。城邦之间还举办每四年一次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很多男人跑来光着身体比赛。)
当希腊人举办第十五届古代奥运会的前后,中国出现了一位大美女,就是齐国公主文姜妹妹。文姜生的如花似玉,桃腮杏脸,蛾眉凤眼,走起路来体若春柳,步出莲花,被评为“春秋四大美女”之第一出场美女,不知羡煞了多少诸侯公子,包括老郑庄公生前的儿子都曾追求过她。文姜这人有追求,作风前卫,偏爱上了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诸儿”。在当时,男女不能坐在同一张席子,递东西要由仆人转达。但文姜公主不管这套,直接把酒杯、果品递给哥哥诸儿。她那娇嫩丰软的手,还会在哥哥身上什么地方有意无意地停留一下。哥哥吃惊地抬头去看,发现文姜眼中春水摇荡。哥哥望着她,眼光细细舔食着她的雪白肌肤。在俩人内心深处,一种偷食禁果的欲望,不可抑制地滋长起来。文姜和哥哥,终于突破最后一道防线,在桑树林儿里抱着,high了起来。
怎么会发生这种越礼之事呢。这要说齐国原是东夷之地,没有罗嗦的礼教。当初姜子牙到齐国担任第一任国君,顺应东夷人习俗,保留了当地性解放、尚武等东夷传统。《诗经》十五国风里边,一般都是男的泡女的,惟独《齐风》里的女孩泡男孩,大白天跑到男方家里热乎,第二天天亮才走。齐国女子痴情外露,诸侯闻名。文姜身上就体现着齐国女子果敢大胆,没有周礼束缚的天性。
而山东大地略靠南一点的鲁国,其东夷人的性自由和尚武精神,被周公的儿子“周小公”整改了,全盘“周”化了。严格刻板的周礼在鲁国大获流行,鲁国人开始讲求亲情礼义,和和美美,大家互相作揖磕头,在山水秀丽资源富足的鲁国,过着束手束脚、不咸不淡的日子。
鲁国的国君也都窝囊,春秋时代第一任国君鲁隐公被属下杀了,接班的叫鲁桓公。鲁桓公重色思倾国,即位多年求未得,小妾虽然有几个,正宗的爱情鸟却还没来到。按照同姓不婚的原则,鲁国(姬姓)要到齐国(姜姓)去讨媳妇。齐国方面认为,齐鲁两国从祖上姜子牙、周伯禽(周小公)开始起,就是门当户对的高干,虽然鲁桓公长相接近青蛙,还是应允了吧。于是老模咔嚓的鲁桓公把如花似玉的美女文姜迎娶回曲阜老窝。
文姜带着少女恣情的欢笑来到鲁国,给这个迂腐的国家带来一股清新自由空气。按《诗经》描写,她经常在众人陪同之下,驾着华丽的马车,赶着雄壮整齐的驷马,高仰着脸儿,在曲阜城外大道上,无拘无束地游走,很有爱闯红灯、不守规矩的英国王妃黛安娜风格。并且,文姜不摆什么贵族架子,态度和蔼、欢声笑语不断,与平民百姓有说有笑,轻松随意。
公元前697年,郑庄公去世后第四年,文姜在齐国的哥哥诸儿也接班了,当上齐国国君,是为齐襄公。齐襄公一看自己跟妹夫鲁桓公平起平坐了,立刻邀请后者来临淄进行国事访问,并且要带媳妇(文姜)。国事访问要带媳妇,当时没这规矩,鲁国讲礼的大臣们纷纷反对,翻出《周礼》道:“女的呢,应该住在丈夫家里,男的呢,应该跟妻子一屋,这就是礼。不要乱动,一动就出问题。”鲁桓公不听,漫应了一声,挎着媳妇文姜,很牛气地来到齐国临淄国宾馆住下。
不料,就在夜里,发生了两国人民都不愿意发生的事件,即,作风很差的齐襄公跟其同父异母的妹妹文姜再次风雨同床了。事毕,文姜哭哭啼啼向哥哥诉说多年的委屈:“因为没有爱情,这样的家庭再不能维持了,虽然我已经给他生了一个孩子。”
齐襄公有进步思想,主张婚姻是自由的,离婚是普遍的,美女是公共的,有德者娶之。
鲁桓公一看媳妇一夜没归,知道不是好事。老实人急脾气一上来,就跟武大郎一样莽撞了,武大郎不就买了把菜刀吗!鲁桓公大发雷霆,要死要活地喊,还把帽子摔在地上。齐襄公心虚胆寒了,怕老鲁回国后刀兵相向,报复自己,于是产生了西门庆杀人的恶念,定下毒计,在下一轮宴会上,把鲁桓公灌得烂醉,由齐公子彭生扶醉人回馆驿休息。公子彭生大约是个力士,或者桓公太弱不禁风,总之结果是,鲁桓公被公子彭生一扶,就闹了个“拉肋而死”。
拉肋而死是怎么个死法,我不知道,好在外伤一目了然,肯定是他杀。

短山上空徘徊不去的白云,把鲁桓公客死临淄的消息,送到鲁国人耳朵中。讲礼的鲁国人遭受奇耻大辱,气得吃不下饭去,他们说:“齐国真是不讲礼了啊,让我们的主公戴着绿帽子往黄泉路上赶!”(当然他们不会说“绿帽子”,这个词是唐朝李白的诗中才开始出现的,是娱乐圈不正经人士的妆戴。)
鲁国上下一致认为,挽回面子要紧,督促齐襄公惩办凶手吧,别太让诸侯们笑话我们了。齐襄公没有什么高尚信仰,一切围绕着个人利益,看见公子彭生没什么用了,就把他当替罪羊杀掉,算是惩办凶手。公子彭生大小也是国君的亲戚(所以才叫公子),临死还不服呐,嚎了半天才死。
干掉彭生这件事,也说明齐国人不像鲁国那样讲求“亲情仁义”——齐国是依照姜子牙武人治国的路线,搞个性竞争,重视专家贤能。鲁国按照周礼讲仁爱亲情,照顾亲戚关系。所以齐国后来出了个大能人管仲,鲁国出了大圣人孔子,毫不奇怪。
文姜克死了丈夫鲁桓公,众怒难犯,不敢再回鲁国了。待在齐国呢,又人言可畏。于是她就取了个中庸之道,跑到两国边境上的一个小镇子呆着,犹犹豫豫。他的儿子鲁庄公已经在国内即位了,说:“妈你怎么不回来了”。于是给妈在边境上筑了个小宫,不时派使者问候,送点奢侈品。
鲁庄公还特别同情死去的老爹鲁桓公,为了弥补他老人家生前的不幸,鲁庄公叫人重新装修了父亲的宗庙。把柱子刷漆,把椽子刻上好看的花,让爸爸死后住的房子更体面、更阔气些,以抵消生前的晦气。
那时候的油漆都是纯天然的,拿个小管插在树皮上,半天才流出一小碗,用来涂个箱子柜还可以(即是漆器,去日本饭馆可以看见漆器木碗),但用漆来刷房子,就太奢侈了。负责基建的主管进来劝谏:“我听说,俭朴,是德性,奢侈,是万恶之首。先君勤捡节约,而您铺张浪费,这么做,恐怕是给后代留下不好的榜样。”
鲁庄公不听,说:“我这是爱我爸爸。”
齐国这边,齐襄公随后也娶了一个老婆,是周天子的闺女。周闺女命短,过了不一年就闷闷不乐地死了。(一个人的一生,就这么一句话就完了。)齐襄公没了夫人,又自由了,就跑到边境上去找漂亮妹妹文姜幽会。鲁国人气愤但是不敢发作,就在《春秋》上使用精神胜利法,大骂齐襄公,说他“会夫人姜氏于哪哪哪”。
这个“会”字是有讲究的,暗示着那不是什么好会,是作风有问题的会。正常的“会”都是对等级别的国家大员之间,这里却是会美女,好比说“克林顿会莱文斯基于白宫”,实在是给他扬恶的。这种隐含在文字间的腹诽式的批评就是所谓“春秋笔法”,一字褒贬,乱臣贼子惧。不过乱臣贼子是否真惧,就难说了。
齐襄公当国君日久,觉得也应该干点事,他平常高台广池,田猎饮酒,不听国政,唯女是崇,整个花花公子形象。他觉着老这样也不好,让人觉得自己光会泡妞。正这时候,机会来了,中原地区郑庄公死后因为争夺嗣位而大乱了好一阵的郑国,派使者跑来说:“我们郑国又换国君啦!高渠弥犯上作乱,杀死了郑昭公(郑庄公的儿子之一)。”
齐襄公高兴了,邀请高渠弥带着新立的国君来齐国会会。后者正怕诸侯各国不承认自己的新君的合法地位,赶紧跑来搞关系。
盟会上,刚要歃血(把牛耳朵血抹在嘴上),齐襄公突然翻脸,叫道:“乱臣贼子在此,还不快给我拿下。”甲士们上去就把高渠弥捆了,办了个车裂。
车裂是古代死刑最残酷的一级,俗称五马分尸,把整个人向五个方向揪,揪成海星那样,最后揪成五块儿(欧洲也有这样的杀人法,使用两匹马,要揪好长时间才能揪断,因为人体其实很结实的,轻易揪不断。用战车来揪,就容易多了)。齐襄公用五辆战车、二十匹大马揪死高渠弥,揪得这么夸张,是为了给自己做广告,让天下诸侯都晓得是他把郑国坏蛋揪死了,报了郑国旧君的仇,主持了国际正义。齐襄公心花怒放,大有成就感,为了奖励一下自己,就去边境上又偷会了文姜妹妹,当然又被鲁国的阿Q们偷骂一顿。
齐襄公主持完郑国的正义,郑国北边200里处,卫国的“正义”又出问题了。卫国也是个不俗的国家,处于中原地区(河南省)北部,前面有过弑君的州吁和大义灭亲的老干部石碏。现任国君名叫卫宣公,是个老淫棍。先前,他勾搭他爹的小媳妇,并在爹死后自己娶来。这种儿子娶老爹妾的行为,是远古时代的遗俗,就像继承遗产一样合情合理,在当时不算非礼。卫宣公和继承的遗产一起到郊外去high,慌乱之中,生下一个孩子,起名叫急子,意思就是“着急时候生下的孩子”吧。
老实巴交的急子长大成人,该成亲了,议定从齐国娶来大美女宣姜(即是“文姜”的姐姐,另一个美女兼扫帚星)。文姜和宣姜,两个英雄的小姐妹,都有倾人之国的魅力。文姜以其美貌倾死了鲁桓公,宣姜这里又要把卫国倾得家破人亡。具体情节是这样的,卫宣公听说儿媳妇宣姜艳压群芳,春光撩人,禁不住浑身乱颤,想了想,就不愿意送给自己的儿子了。于是老卫在淇水之上筑了个享乐的台子,把儿子“急子”支到国外,自己则跑到台子上等着。
宣姜找不到新郎官“急子”,发现的却是老公公一双色迷迷的三角眼。全身乱颤的老公公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原来这个女孩越是不简单,雪白的脸蛋颤动的嘴唇,微峰送爽的一抹小酥胸。老卫乐得把台子都颤摇晃了,仿佛火焰触动了硫磺,全身扑上去,忽地就燃烧爆炸啦。宣姜也没办法,就在淇水之上解开衣带,跟老公公浪漫开了。幕天席地,大有野趣,旁边是一群吵闹的蛙声。
几年后,急子从外国回来,看见老爹跟自己没上门的媳妇好上了,并且连生俩孩子,急子可真成“着急的孩子”了,心说:“爹,您搞得我们都不知道怎么论辈份了。”
其实整个春秋时代,男女淫乱,君臣相残,同室操戈,父子反目,儿子继承老子的媳妇,老子偷娶儿子媳妇,各种非礼的事儿揪头发难书。人们非常另类,极端前卫,跟六十年代的美国差不多,要不怎么礼崩乐坏了呢,把孔子气得够戗。
过了些年,卫宣公与宣姜生下的二儿子“子朔”,已经长到可以说人坏话的年龄,憋足劲说前妻儿子急子的坏话,想取代急子当国家继承人。卫宣公吩咐急子到外国出差,子朔就在河边埋伏刺客,一看见拿着白牛尾巴的使节就杀。
不料这个阴谋给宣姜的大儿子得知了,他叫子寿,是个善主,赶忙给急子通风报信,让急子逃跑避难。急子点点头,万念俱灰,说:“我不想逃跑,如果跑了,咱爹和你妈就要沾上恶名,我不能置咱爹和你妈名誉于不顾,宁可我自己死了算了。”(这都什么辈份啊)。
道义面前,子寿也不愿输给急子,实施“替死计划”,把急子灌醉,持了急子的白牛尾巴跑到河边,埋伏在那里的刺客看见白牛尾巴,如期跳出,把这个当仁不让的子寿误作急子给杀了。
真急子酒醒之后找不见子寿,也追到河边,跟那帮刺客打听:“大哥,对不起问一下,刚才有看见拿白牛尾巴的人经过吗?”
“看见了,不过我们已经把他杀了。你要看的话,在这里。人头还热乎呢,你摸摸。”
“对不起,大哥,您刚才杀错了,麻烦您再杀一遍好吗?我才是真急子。”
刺客说:“哦,是吗,谢谢啦。”就把真急子也照单收杀了。
当天,卫宣公的办公桌上摆上两只儿子的人头,子寿和急子——像两只祝寿的寿桃,不过已经放凉了,不冒热气了。卫宣公呢,也不知道是该乐还是该哭,从此开始白日见鬼,一闭眼就做恶梦,白天抽风,颤得更厉害了,连宫殿都跟着颤,没半个月也就驾崩了。宣姜的小儿子子朔如愿以偿,欢天喜地当上了卫惠公,国内愤怒的干部群众却不服气他,把他打了出来,废掉了他的妈妈宣姜。
卫惠公(子朔)无可奈何,跑到东边三百公里处妈妈的老家——山东齐国搬救兵。正想在国际上出风头的齐襄公听明来意,一拍胸脯:“外甥啊,你的事包在寡人身上。”齐襄公发出英雄帖,邀请宋、鲁、陈、蔡四国外援,兵车连结,杀奔卫国回来,以武力送子朔回国复辟。卫国人抵挡不住。不速之客齐襄公带着趾高气扬的五国大兵开进卫国,把具有一半齐国血统的外甥卫惠公扶上复辟的宝座。

齐襄公从卫国得志回来,非常快活,从而向历史和人民证明,他不是只会搞兄妹恋,也能干涉它国内政的。并且从史书上看,他后来也似乎不再私会自己的妹妹文姜了,令后者徘徊在齐鲁边境上,像一朵摇摇摆摆的花儿,等待抚慰。后来文姜干脆回了鲁国曲阜。
齐襄公似乎没有别的大事可作了——当个国君也挺简单的。他打算关起门来过好日子,就派人驻守在临淄郊区。按理说,戍边军队应该驻扎在国境上,而不是国都郊区,但当时国境的概念还不强烈,诸侯们都很小,就是孤零零几个小城,淹没在深深的林嶂中。整个世界地广人稀,大片绿色的森林覆盖着中国。打仗的时候,就直接沿着那些蜿蜒于诸侯国家之间的国道,穿越荒莽森林,深入敌国都城进行殴打。把军队驻戍在城市郊区进行防御,而不是边境,宜其然也。
公元前686年,驻守在临淄郊外的两员齐国大将,由于好逸恶劳,受不了城外的风吹雨淋和森林中乱跑的老虎威胁,遂在竹简上写信给齐襄公,请求调回城里享福。(城里有电影院,夜总会,好玩儿的多啊。)
齐襄公一边吃西瓜,一边吐籽,鼓着嘴打发他俩说:“瓜代为期。”意思是,等明年再到吃西瓜的时候,就让你俩回来。这就是成语“及瓜而代”,期满换任的意思。不过,说他吃西瓜却是错误的。西瓜是唐朝以后才有的,是从西域传来,所以叫西瓜。齐襄公吃的应该是甜瓜,就是比西瓜小一号的甜瓤小瓜,切开,把里边的籽甩出来再吃,很甜的,清香味儿。我小时候也常吃甜瓜,最初不知道怎么弄那些籽出来。我爸爸就很有经验地教我,一甩小臂,籽们就依照顺序全部蹦出来了。(如今,我爸爸已教尽了我生活的常识,永远地离开我了,在我写这本书的中间,永远地离开了。当新的一年的甜瓜再次成熟,他已不再有机会继续教导我,继续和我一道吃人间的甜瓜了。地阔天长,他已不知所在。愿他在宇宙中安息。)
次年,公元前685年齐国大地上的甜瓜终于在盼望中成熟了,而回城的诏书却遥遥无期。两个在郊外等待一年之久的驻防大将,已经不耐烦了,蓄时待机,怀下了非常之志,终于等到了齐襄公出城打猎的时候。打猎,是古代最具魅力的户外运动,只懂得蹦迪、酒吧、卡拉OK的可怜现代人,是想象不出打猎之令人迷醉痴狂的。齐国人保持着东夷族“尚武好猎”之风。齐襄公领着声势浩大的队伍,在深山老林跟野兽捉迷藏,呼哧呼哧跑得正酣,突然遭遇一只大野猪。大野猪本来不可怕,打猎打得就是大野猪,但这只猪会“人立而啼”,非常异类,有进化成“猪人”的趋势,把齐襄公吓得扯着嗓子使劲叫唤,头皮发紧,俩爪发麻,扭身子就跑。
野猪龇着獠牙追在他的脖子后边,一路发出人类的叫喊,猛奔不舍,把小齐追得像过街的老鼠,在众人簇拥下撒丫子狂奔,众人赛跑,跑最后一名的倒霉。命最后总算捡到了,但齐襄公的鞋子却跑丢了一只。那时候的人多打赤脚,贵人才穿鞋,小齐穿的又是值钱的鞋,丝履或者真皮,于是吩咐人回去找。那人死活找不回来,于是赏了找鞋人一顿鞭子。
据说鞋子是被野猪拾去了,这头疯狂的野猪不但学会了直立行走,还渴望一双皮鞋。其实它是公子彭生变的,就是那个把鲁桓公“拉肋而死”的大力士,被齐襄公当作替罪羊杀死的可怜家伙,冤魂附在野猪身上,伺机也要报复呢。
叛乱刚好就在当天晚上暴发,两员驻扎在郊外心怀不满的“甜瓜大将”,因长期不能与家人团聚而心理变态,伙同自小与齐襄公结怨的“公孙无知”,正式策动造反。仨人壮起胆子摸近国君打猎的宿营地,正好撞见白天找鞋的那个仆人,一把抓住。找鞋的人慌称自己也恨死了齐襄公,造反也加我一个。仨人说:“给我们个理由先。”仆人就脱了衣裳,给仨人看脊梁上的鞭痕,一条一条的,像爬满了蜈蚣,都是因为找不到鞋而挨的打。
信以为真的造反派命令他头前带路,不料此人一获宽释则鱼跃而逃,一路大呼小叫,组织亲兵护主。造反派都是现役军人,组织进攻,轻易就攻破了简陋的营地大门,乱杀一气,冲进齐襄公帐篷,挑起帐子用宝剑乱捅。床上的人被捅得夹着胳肢窝直乐,举火一看,这人却不是齐襄公,是旁人假扮的——没齐襄公那么帅。
齐襄公哪去了呢?齐襄公呢?藏哪了?赶紧四下翻找——齐襄公其实是藏在了内室门后头,可惜,当他差不多就要躲过去的时候,身边突然掉出一只空鞋子,啪地落在地上——就是白天丢的那只。敌人的好奇心被空鞋子挑逗起来,跑过来查看,再一划拉,露出帷幕后的齐襄公。“甜瓜大将”一剑进去,血扑扑地就像啤酒一样带着香沫子喷出来了。齐襄公在他事业发展之际,就这样毫不壮烈地死了。那只丢掉的鞋子居然又凭空落出来了,引发敌人搜查,这一定是公子彭生的厉鬼(那只野猪)做的手脚了。
这位和文姜妹妹留下一串风流佳话的齐襄公大哥,一天之内两次在鞋子上出了事,最后搭上了小命,可见他是很不会管理自己鞋子的。这次事变可以称作“鞋子事变”。
齐襄公一死,大家一下子都愣了,等明白过来以后,齐襄公的一帮弟弟侄子们,赶紧为了继承权互相掐。先是侄子辈的“公孙无知”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两员“甜瓜大将”拥护下自立为君。没两天,被齐国上卿国氏和高氏挥动私人武装,诛杀了。(“公孙无知”这名字起得有个性,不知他上一辈怎么想出来的)。
国君位子再次出现空白。城外,齐襄公的弟弟里边,一个叫“公子小白”的由鲍叔牙保着,一个叫“公子纠”的由大名鼎鼎的管仲保着,从他们所留学的国外杀回临淄抢位子,预备看看谁的运气好。
两支赛跑夺权的兵车队伍在半路上还碰了个正巧(这也说明了当时道路建设的有限)。管仲是公子纠一派的,为了压倒公子小白,偷偷摸摸钻进对方营地,照公子小白肚子上就放了一箭。小白不傻,故意咬破舌头,满嘴喷血,四腿乱蹬,使管仲愉快地误以为暗杀得手,遂不再发箭续射。小白逃了条活命。(古代练习射箭有要求,右手执两、三支箭,夹在手指里预备着,以便于连发。)
其实管仲只是射中了小白的带钩,人没事儿。所谓带钩,就是古人的腰带扣。古人袍子外边有腰带,丝的或皮革的,通过“带钩”在肚子前连结。带钩一般是玉质的,塑有龙兽鸟鱼之形,十分精美,一端是短柱,一端是钩,互相搭接,两边以连结腰带。带钩也有青铜质地的,所以可以挡住管仲的一箭。
小白装死,管仲信以为真,胜券在握,遂保着公子纠慢慢溜达(木轱辘车硬要快跑起来,也很颠屁股的,虽然有真皮的坐垫)。他们慢慢溜达,屁股虽然舒服了,到了临淄眼却傻了。他们发现,公子小白已经在鲍叔牙的张罗之下、群臣拥戴之中,于公元前685年,当上了齐国的总负责人——就是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
管仲和公子纠气急败坏,求助于南边的鲁庄公。鲁庄公(文姜的儿子)从前受齐国的气,这回齐襄公一死,很想打个翻身仗,趁乱捞点好处。所以答应下来,帮助公子纠夺位,倘若事成,可以间接控制齐国。
鲁庄公亲自指挥战车,在临淄城外的“乾时”地区,跟以逸待劳的齐桓公部队斗了一仗。结果鲁庄公大败,被追得跳了车。好在他的部将继续开着他的战车跑,诱走了追兵。鲁庄公一瘸一拐逃到诸侯国之间的驰道上,顺着大道一直南走,正好遇上一辆开往鲁国的“公共汽车”(传车),赶紧搭车上去,回了曲阜老窝。齐国人一刻不停,也追来了,传话给鲁庄公说:“您必须杀死你所窝藏的齐国公子纠,以免这家伙再国去夺位。”鲁庄公新败之余,觉得为了外人玩命不值得,就杀了公子纠,抓了管仲,以息齐桓公之怒。
管仲从前当过兵,扛过枪,下过海,经过商,是个有办法的人,在诸侯中已经小有名气,所以鲁庄公的大臣们建议留下管仲辅佐鲁国。
“但是这样就违逆了齐国。”鲁庄公说。
“那就杀了管仲,以免为别国所用。”大臣说。
齐国使者马上拦住:“不许杀,管仲射过我们主公一箭,主公恨之入骨,非亲手射他一百零八箭不可。”
于是,鲁庄公按照中庸哲学理论,选择了事后证明最为愚蠢的办法,不杀管仲也不留管仲,把他引渡回齐国处理。
木笼囚车里的战犯管仲一路颠簸着,向北方走去。他最担心的事是鲁庄公一旦后悔,派人追杀上来,那就只有坐等领死了。管仲于是运用心理学知识,亲自作词作曲,编了首歌教给押送他的士兵们唱。大家前头唱后头和,脚下生风,不觉得疲劳了,走得贼快(像贼那么快)。
管仲站在木笼车里,唱着歌,脑袋从笼子顶上的窟窿里探出来,看着外边自由的世界,蝴蝶在飞舞——这是我的一种遐想。其实这是错误的。以这种姿势站着,脚一软,脖子上就要吃力,到不了齐国就得站死。管仲应该是坐在囚车里。
囚车外面正是残秋天气。声势浩大的秋天,占据了山东原野。管仲的命运就像白云,写在天空的字里行间。也许他会有美梦成真的意外境界,但那何其柔弱,不堪被言辞说破。
第二章 倾国二姬(700 B.C.—685 B.C.)

我们看《格林童话》、《天方夜谭》,动不动就有一个王子在陌生的城堡里遇到公主,好像那时候国王公主俯首皆是。其实它们叫城邦国家,一个国家就是一两个城,所以国王就很多(其实只相当于县长)。山东地区这种城邦国家也很多,有七十多个,我们管它们叫诸侯。这些诸侯方圆不过百里,一个诸侯也就有几个城,带有城墙,大的城三四公里见方,小的两三公里见方,都是小国寡民,人生静悄悄的,城池埋伏在林嶂包围之中,像孤岛一样。城中的人们晚上睡觉可以听见豺狼的歌唱和狐狸的嚎叫,以及呦呦的鹿鸣(正在发春)。
随着周天子的式微(“势弱”的意思),山东诸侯之间开始搞兼并,霸气一点的诸侯吞吃周边的亲戚小国。像白细胞吞噬细菌。齐国和鲁国原本就是百里弹丸,却也在蚕食竞赛中扩大着自己的地盘,把邻居诸侯囊括在自己的兜中,成为山东地区最大的强国,所谓齐大鲁强。齐鲁城里的人们频频出征,城外的人拼命开荒,女人们拼命在占领区生孩子,终于“邻邑相望”,鸡鸣狗吠之声可以相闻,山东的人气越来越旺了。
(同一时期,欧洲地中海畔的希腊半岛上也形成了二百多个城邦国家,如有名的雅典、斯巴达,也都面积不大,雅典城不过区区五六万人口。城邦之间还举办每四年一次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很多男人跑来光着身体比赛。)
当希腊人举办第十五届古代奥运会的前后,中国出现了一位大美女,就是齐国公主文姜妹妹。文姜生的如花似玉,桃腮杏脸,蛾眉凤眼,走起路来体若春柳,步出莲花,被评为“春秋四大美女”之第一出场美女,不知羡煞了多少诸侯公子,包括老郑庄公生前的儿子都曾追求过她。文姜这人有追求,作风前卫,偏爱上了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诸儿”。在当时,男女不能坐在同一张席子,递东西要由仆人转达。但文姜公主不管这套,直接把酒杯、果品递给哥哥诸儿。她那娇嫩丰软的手,还会在哥哥身上什么地方有意无意地停留一下。哥哥吃惊地抬头去看,发现文姜眼中春水摇荡。哥哥望着她,眼光细细舔食着她的雪白肌肤。在俩人内心深处,一种偷食禁果的欲望,不可抑制地滋长起来。文姜和哥哥,终于突破最后一道防线,在桑树林儿里抱着,high了起来。
怎么会发生这种越礼之事呢。这要说齐国原是东夷之地,没有罗嗦的礼教。当初姜子牙到齐国担任第一任国君,顺应东夷人习俗,保留了当地性解放、尚武等东夷传统。《诗经》十五国风里边,一般都是男的泡女的,惟独《齐风》里的女孩泡男孩,大白天跑到男方家里热乎,第二天天亮才走。齐国女子痴情外露,诸侯闻名。文姜身上就体现着齐国女子果敢大胆,没有周礼束缚的天性。
而山东大地略靠南一点的鲁国,其东夷人的性自由和尚武精神,被周公的儿子“周小公”整改了,全盘“周”化了。严格刻板的周礼在鲁国大获流行,鲁国人开始讲求亲情礼义,和和美美,大家互相作揖磕头,在山水秀丽资源富足的鲁国,过着束手束脚、不咸不淡的日子。
鲁国的国君也都窝囊,春秋时代第一任国君鲁隐公被属下杀了,接班的叫鲁桓公。鲁桓公重色思倾国,即位多年求未得,小妾虽然有几个,正宗的爱情鸟却还没来到。按照同姓不婚的原则,鲁国(姬姓)要到齐国(姜姓)去讨媳妇。齐国方面认为,齐鲁两国从祖上姜子牙、周伯禽(周小公)开始起,就是门当户对的高干,虽然鲁桓公长相接近青蛙,还是应允了吧。于是老模咔嚓的鲁桓公把如花似玉的美女文姜迎娶回曲阜老窝。
文姜带着少女恣情的欢笑来到鲁国,给这个迂腐的国家带来一股清新自由空气。按《诗经》描写,她经常在众人陪同之下,驾着华丽的马车,赶着雄壮整齐的驷马,高仰着脸儿,在曲阜城外大道上,无拘无束地游走,很有爱闯红灯、不守规矩的英国王妃黛安娜风格。并且,文姜不摆什么贵族架子,态度和蔼、欢声笑语不断,与平民百姓有说有笑,轻松随意。
公元前697年,郑庄公去世后第四年,文姜在齐国的哥哥诸儿也接班了,当上齐国国君,是为齐襄公。齐襄公一看自己跟妹夫鲁桓公平起平坐了,立刻邀请后者来临淄进行国事访问,并且要带媳妇(文姜)。国事访问要带媳妇,当时没这规矩,鲁国讲礼的大臣们纷纷反对,翻出《周礼》道:“女的呢,应该住在丈夫家里,男的呢,应该跟妻子一屋,这就是礼。不要乱动,一动就出问题。”鲁桓公不听,漫应了一声,挎着媳妇文姜,很牛气地来到齐国临淄国宾馆住下。
不料,就在夜里,发生了两国人民都不愿意发生的事件,即,作风很差的齐襄公跟其同父异母的妹妹文姜再次风雨同床了。事毕,文姜哭哭啼啼向哥哥诉说多年的委屈:“因为没有爱情,这样的家庭再不能维持了,虽然我已经给他生了一个孩子。”
齐襄公有进步思想,主张婚姻是自由的,离婚是普遍的,美女是公共的,有德者娶之。
鲁桓公一看媳妇一夜没归,知道不是好事。老实人急脾气一上来,就跟武大郎一样莽撞了,武大郎不就买了把菜刀吗!鲁桓公大发雷霆,要死要活地喊,还把帽子摔在地上。齐襄公心虚胆寒了,怕老鲁回国后刀兵相向,报复自己,于是产生了西门庆杀人的恶念,定下毒计,在下一轮宴会上,把鲁桓公灌得烂醉,由齐公子彭生扶醉人回馆驿休息。公子彭生大约是个力士,或者桓公太弱不禁风,总之结果是,鲁桓公被公子彭生一扶,就闹了个“拉肋而死”。
拉肋而死是怎么个死法,我不知道,好在外伤一目了然,肯定是他杀。

短山上空徘徊不去的白云,把鲁桓公客死临淄的消息,送到鲁国人耳朵中。讲礼的鲁国人遭受奇耻大辱,气得吃不下饭去,他们说:“齐国真是不讲礼了啊,让我们的主公戴着绿帽子往黄泉路上赶!”(当然他们不会说“绿帽子”,这个词是唐朝李白的诗中才开始出现的,是娱乐圈不正经人士的妆戴。)
鲁国上下一致认为,挽回面子要紧,督促齐襄公惩办凶手吧,别太让诸侯们笑话我们了。齐襄公没有什么高尚信仰,一切围绕着个人利益,看见公子彭生没什么用了,就把他当替罪羊杀掉,算是惩办凶手。公子彭生大小也是国君的亲戚(所以才叫公子),临死还不服呐,嚎了半天才死。
干掉彭生这件事,也说明齐国人不像鲁国那样讲求“亲情仁义”——齐国是依照姜子牙武人治国的路线,搞个性竞争,重视专家贤能。鲁国按照周礼讲仁爱亲情,照顾亲戚关系。所以齐国后来出了个大能人管仲,鲁国出了大圣人孔子,毫不奇怪。
文姜克死了丈夫鲁桓公,众怒难犯,不敢再回鲁国了。待在齐国呢,又人言可畏。于是她就取了个中庸之道,跑到两国边境上的一个小镇子呆着,犹犹豫豫。他的儿子鲁庄公已经在国内即位了,说:“妈你怎么不回来了”。于是给妈在边境上筑了个小宫,不时派使者问候,送点奢侈品。
鲁庄公还特别同情死去的老爹鲁桓公,为了弥补他老人家生前的不幸,鲁庄公叫人重新装修了父亲的宗庙。把柱子刷漆,把椽子刻上好看的花,让爸爸死后住的房子更体面、更阔气些,以抵消生前的晦气。
那时候的油漆都是纯天然的,拿个小管插在树皮上,半天才流出一小碗,用来涂个箱子柜还可以(即是漆器,去日本饭馆可以看见漆器木碗),但用漆来刷房子,就太奢侈了。负责基建的主管进来劝谏:“我听说,俭朴,是德性,奢侈,是万恶之首。先君勤捡节约,而您铺张浪费,这么做,恐怕是给后代留下不好的榜样。”
鲁庄公不听,说:“我这是爱我爸爸。”
齐国这边,齐襄公随后也娶了一个老婆,是周天子的闺女。周闺女命短,过了不一年就闷闷不乐地死了。(一个人的一生,就这么一句话就完了。)齐襄公没了夫人,又自由了,就跑到边境上去找漂亮妹妹文姜幽会。鲁国人气愤但是不敢发作,就在《春秋》上使用精神胜利法,大骂齐襄公,说他“会夫人姜氏于哪哪哪”。
这个“会”字是有讲究的,暗示着那不是什么好会,是作风有问题的会。正常的“会”都是对等级别的国家大员之间,这里却是会美女,好比说“克林顿会莱文斯基于白宫”,实在是给他扬恶的。这种隐含在文字间的腹诽式的批评就是所谓“春秋笔法”,一字褒贬,乱臣贼子惧。不过乱臣贼子是否真惧,就难说了。
齐襄公当国君日久,觉得也应该干点事,他平常高台广池,田猎饮酒,不听国政,唯女是崇,整个花花公子形象。他觉着老这样也不好,让人觉得自己光会泡妞。正这时候,机会来了,中原地区郑庄公死后因为争夺嗣位而大乱了好一阵的郑国,派使者跑来说:“我们郑国又换国君啦!高渠弥犯上作乱,杀死了郑昭公(郑庄公的儿子之一)。”
齐襄公高兴了,邀请高渠弥带着新立的国君来齐国会会。后者正怕诸侯各国不承认自己的新君的合法地位,赶紧跑来搞关系。
盟会上,刚要歃血(把牛耳朵血抹在嘴上),齐襄公突然翻脸,叫道:“乱臣贼子在此,还不快给我拿下。”甲士们上去就把高渠弥捆了,办了个车裂。
车裂是古代死刑最残酷的一级,俗称五马分尸,把整个人向五个方向揪,揪成海星那样,最后揪成五块儿(欧洲也有这样的杀人法,使用两匹马,要揪好长时间才能揪断,因为人体其实很结实的,轻易揪不断。用战车来揪,就容易多了)。齐襄公用五辆战车、二十匹大马揪死高渠弥,揪得这么夸张,是为了给自己做广告,让天下诸侯都晓得是他把郑国坏蛋揪死了,报了郑国旧君的仇,主持了国际正义。齐襄公心花怒放,大有成就感,为了奖励一下自己,就去边境上又偷会了文姜妹妹,当然又被鲁国的阿Q们偷骂一顿。
齐襄公主持完郑国的正义,郑国北边200里处,卫国的“正义”又出问题了。卫国也是个不俗的国家,处于中原地区(河南省)北部,前面有过弑君的州吁和大义灭亲的老干部石碏。现任国君名叫卫宣公,是个老淫棍。先前,他勾搭他爹的小媳妇,并在爹死后自己娶来。这种儿子娶老爹妾的行为,是远古时代的遗俗,就像继承遗产一样合情合理,在当时不算非礼。卫宣公和继承的遗产一起到郊外去high,慌乱之中,生下一个孩子,起名叫急子,意思就是“着急时候生下的孩子”吧。
老实巴交的急子长大成人,该成亲了,议定从齐国娶来大美女宣姜(即是“文姜”的姐姐,另一个美女兼扫帚星)。文姜和宣姜,两个英雄的小姐妹,都有倾人之国的魅力。文姜以其美貌倾死了鲁桓公,宣姜这里又要把卫国倾得家破人亡。具体情节是这样的,卫宣公听说儿媳妇宣姜艳压群芳,春光撩人,禁不住浑身乱颤,想了想,就不愿意送给自己的儿子了。于是老卫在淇水之上筑了个享乐的台子,把儿子“急子”支到国外,自己则跑到台子上等着。
宣姜找不到新郎官“急子”,发现的却是老公公一双色迷迷的三角眼。全身乱颤的老公公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原来这个女孩越是不简单,雪白的脸蛋颤动的嘴唇,微峰送爽的一抹小酥胸。老卫乐得把台子都颤摇晃了,仿佛火焰触动了硫磺,全身扑上去,忽地就燃烧爆炸啦。宣姜也没办法,就在淇水之上解开衣带,跟老公公浪漫开了。幕天席地,大有野趣,旁边是一群吵闹的蛙声。
几年后,急子从外国回来,看见老爹跟自己没上门的媳妇好上了,并且连生俩孩子,急子可真成“着急的孩子”了,心说:“爹,您搞得我们都不知道怎么论辈份了。”
其实整个春秋时代,男女淫乱,君臣相残,同室操戈,父子反目,儿子继承老子的媳妇,老子偷娶儿子媳妇,各种非礼的事儿揪头发难书。人们非常另类,极端前卫,跟六十年代的美国差不多,要不怎么礼崩乐坏了呢,把孔子气得够戗。
过了些年,卫宣公与宣姜生下的二儿子“子朔”,已经长到可以说人坏话的年龄,憋足劲说前妻儿子急子的坏话,想取代急子当国家继承人。卫宣公吩咐急子到外国出差,子朔就在河边埋伏刺客,一看见拿着白牛尾巴的使节就杀。
不料这个阴谋给宣姜的大儿子得知了,他叫子寿,是个善主,赶忙给急子通风报信,让急子逃跑避难。急子点点头,万念俱灰,说:“我不想逃跑,如果跑了,咱爹和你妈就要沾上恶名,我不能置咱爹和你妈名誉于不顾,宁可我自己死了算了。”(这都什么辈份啊)。
道义面前,子寿也不愿输给急子,实施“替死计划”,把急子灌醉,持了急子的白牛尾巴跑到河边,埋伏在那里的刺客看见白牛尾巴,如期跳出,把这个当仁不让的子寿误作急子给杀了。
真急子酒醒之后找不见子寿,也追到河边,跟那帮刺客打听:“大哥,对不起问一下,刚才有看见拿白牛尾巴的人经过吗?”
“看见了,不过我们已经把他杀了。你要看的话,在这里。人头还热乎呢,你摸摸。”
“对不起,大哥,您刚才杀错了,麻烦您再杀一遍好吗?我才是真急子。”
刺客说:“哦,是吗,谢谢啦。”就把真急子也照单收杀了。
当天,卫宣公的办公桌上摆上两只儿子的人头,子寿和急子——像两只祝寿的寿桃,不过已经放凉了,不冒热气了。卫宣公呢,也不知道是该乐还是该哭,从此开始白日见鬼,一闭眼就做恶梦,白天抽风,颤得更厉害了,连宫殿都跟着颤,没半个月也就驾崩了。宣姜的小儿子子朔如愿以偿,欢天喜地当上了卫惠公,国内愤怒的干部群众却不服气他,把他打了出来,废掉了他的妈妈宣姜。
卫惠公(子朔)无可奈何,跑到东边三百公里处妈妈的老家——山东齐国搬救兵。正想在国际上出风头的齐襄公听明来意,一拍胸脯:“外甥啊,你的事包在寡人身上。”齐襄公发出英雄帖,邀请宋、鲁、陈、蔡四国外援,兵车连结,杀奔卫国回来,以武力送子朔回国复辟。卫国人抵挡不住。不速之客齐襄公带着趾高气扬的五国大兵开进卫国,把具有一半齐国血统的外甥卫惠公扶上复辟的宝座。

齐襄公从卫国得志回来,非常快活,从而向历史和人民证明,他不是只会搞兄妹恋,也能干涉它国内政的。并且从史书上看,他后来也似乎不再私会自己的妹妹文姜了,令后者徘徊在齐鲁边境上,像一朵摇摇摆摆的花儿,等待抚慰。后来文姜干脆回了鲁国曲阜。
齐襄公似乎没有别的大事可作了——当个国君也挺简单的。他打算关起门来过好日子,就派人驻守在临淄郊区。按理说,戍边军队应该驻扎在国境上,而不是国都郊区,但当时国境的概念还不强烈,诸侯们都很小,就是孤零零几个小城,淹没在深深的林嶂中。整个世界地广人稀,大片绿色的森林覆盖着中国。打仗的时候,就直接沿着那些蜿蜒于诸侯国家之间的国道,穿越荒莽森林,深入敌国都城进行殴打。把军队驻戍在城市郊区进行防御,而不是边境,宜其然也。
公元前686年,驻守在临淄郊外的两员齐国大将,由于好逸恶劳,受不了城外的风吹雨淋和森林中乱跑的老虎威胁,遂在竹简上写信给齐襄公,请求调回城里享福。(城里有电影院,夜总会,好玩儿的多啊。)
齐襄公一边吃西瓜,一边吐籽,鼓着嘴打发他俩说:“瓜代为期。”意思是,等明年再到吃西瓜的时候,就让你俩回来。这就是成语“及瓜而代”,期满换任的意思。不过,说他吃西瓜却是错误的。西瓜是唐朝以后才有的,是从西域传来,所以叫西瓜。齐襄公吃的应该是甜瓜,就是比西瓜小一号的甜瓤小瓜,切开,把里边的籽甩出来再吃,很甜的,清香味儿。我小时候也常吃甜瓜,最初不知道怎么弄那些籽出来。我爸爸就很有经验地教我,一甩小臂,籽们就依照顺序全部蹦出来了。(如今,我爸爸已教尽了我生活的常识,永远地离开我了,在我写这本书的中间,永远地离开了。当新的一年的甜瓜再次成熟,他已不再有机会继续教导我,继续和我一道吃人间的甜瓜了。地阔天长,他已不知所在。愿他在宇宙中安息。)
次年,公元前685年齐国大地上的甜瓜终于在盼望中成熟了,而回城的诏书却遥遥无期。两个在郊外等待一年之久的驻防大将,已经不耐烦了,蓄时待机,怀下了非常之志,终于等到了齐襄公出城打猎的时候。打猎,是古代最具魅力的户外运动,只懂得蹦迪、酒吧、卡拉OK的可怜现代人,是想象不出打猎之令人迷醉痴狂的。齐国人保持着东夷族“尚武好猎”之风。齐襄公领着声势浩大的队伍,在深山老林跟野兽捉迷藏,呼哧呼哧跑得正酣,突然遭遇一只大野猪。大野猪本来不可怕,打猎打得就是大野猪,但这只猪会“人立而啼”,非常异类,有进化成“猪人”的趋势,把齐襄公吓得扯着嗓子使劲叫唤,头皮发紧,俩爪发麻,扭身子就跑。
野猪龇着獠牙追在他的脖子后边,一路发出人类的叫喊,猛奔不舍,把小齐追得像过街的老鼠,在众人簇拥下撒丫子狂奔,众人赛跑,跑最后一名的倒霉。命最后总算捡到了,但齐襄公的鞋子却跑丢了一只。那时候的人多打赤脚,贵人才穿鞋,小齐穿的又是值钱的鞋,丝履或者真皮,于是吩咐人回去找。那人死活找不回来,于是赏了找鞋人一顿鞭子。
据说鞋子是被野猪拾去了,这头疯狂的野猪不但学会了直立行走,还渴望一双皮鞋。其实它是公子彭生变的,就是那个把鲁桓公“拉肋而死”的大力士,被齐襄公当作替罪羊杀死的可怜家伙,冤魂附在野猪身上,伺机也要报复呢。
叛乱刚好就在当天晚上暴发,两员驻扎在郊外心怀不满的“甜瓜大将”,因长期不能与家人团聚而心理变态,伙同自小与齐襄公结怨的“公孙无知”,正式策动造反。仨人壮起胆子摸近国君打猎的宿营地,正好撞见白天找鞋的那个仆人,一把抓住。找鞋的人慌称自己也恨死了齐襄公,造反也加我一个。仨人说:“给我们个理由先。”仆人就脱了衣裳,给仨人看脊梁上的鞭痕,一条一条的,像爬满了蜈蚣,都是因为找不到鞋而挨的打。
信以为真的造反派命令他头前带路,不料此人一获宽释则鱼跃而逃,一路大呼小叫,组织亲兵护主。造反派都是现役军人,组织进攻,轻易就攻破了简陋的营地大门,乱杀一气,冲进齐襄公帐篷,挑起帐子用宝剑乱捅。床上的人被捅得夹着胳肢窝直乐,举火一看,这人却不是齐襄公,是旁人假扮的——没齐襄公那么帅。
齐襄公哪去了呢?齐襄公呢?藏哪了?赶紧四下翻找——齐襄公其实是藏在了内室门后头,可惜,当他差不多就要躲过去的时候,身边突然掉出一只空鞋子,啪地落在地上——就是白天丢的那只。敌人的好奇心被空鞋子挑逗起来,跑过来查看,再一划拉,露出帷幕后的齐襄公。“甜瓜大将”一剑进去,血扑扑地就像啤酒一样带着香沫子喷出来了。齐襄公在他事业发展之际,就这样毫不壮烈地死了。那只丢掉的鞋子居然又凭空落出来了,引发敌人搜查,这一定是公子彭生的厉鬼(那只野猪)做的手脚了。
这位和文姜妹妹留下一串风流佳话的齐襄公大哥,一天之内两次在鞋子上出了事,最后搭上了小命,可见他是很不会管理自己鞋子的。这次事变可以称作“鞋子事变”。
齐襄公一死,大家一下子都愣了,等明白过来以后,齐襄公的一帮弟弟侄子们,赶紧为了继承权互相掐。先是侄子辈的“公孙无知”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两员“甜瓜大将”拥护下自立为君。没两天,被齐国上卿国氏和高氏挥动私人武装,诛杀了。(“公孙无知”这名字起得有个性,不知他上一辈怎么想出来的)。
国君位子再次出现空白。城外,齐襄公的弟弟里边,一个叫“公子小白”的由鲍叔牙保着,一个叫“公子纠”的由大名鼎鼎的管仲保着,从他们所留学的国外杀回临淄抢位子,预备看看谁的运气好。
两支赛跑夺权的兵车队伍在半路上还碰了个正巧(这也说明了当时道路建设的有限)。管仲是公子纠一派的,为了压倒公子小白,偷偷摸摸钻进对方营地,照公子小白肚子上就放了一箭。小白不傻,故意咬破舌头,满嘴喷血,四腿乱蹬,使管仲愉快地误以为暗杀得手,遂不再发箭续射。小白逃了条活命。(古代练习射箭有要求,右手执两、三支箭,夹在手指里预备着,以便于连发。)
其实管仲只是射中了小白的带钩,人没事儿。所谓带钩,就是古人的腰带扣。古人袍子外边有腰带,丝的或皮革的,通过“带钩”在肚子前连结。带钩一般是玉质的,塑有龙兽鸟鱼之形,十分精美,一端是短柱,一端是钩,互相搭接,两边以连结腰带。带钩也有青铜质地的,所以可以挡住管仲的一箭。
小白装死,管仲信以为真,胜券在握,遂保着公子纠慢慢溜达(木轱辘车硬要快跑起来,也很颠屁股的,虽然有真皮的坐垫)。他们慢慢溜达,屁股虽然舒服了,到了临淄眼却傻了。他们发现,公子小白已经在鲍叔牙的张罗之下、群臣拥戴之中,于公元前685年,当上了齐国的总负责人——就是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
管仲和公子纠气急败坏,求助于南边的鲁庄公。鲁庄公(文姜的儿子)从前受齐国的气,这回齐襄公一死,很想打个翻身仗,趁乱捞点好处。所以答应下来,帮助公子纠夺位,倘若事成,可以间接控制齐国。
鲁庄公亲自指挥战车,在临淄城外的“乾时”地区,跟以逸待劳的齐桓公部队斗了一仗。结果鲁庄公大败,被追得跳了车。好在他的部将继续开着他的战车跑,诱走了追兵。鲁庄公一瘸一拐逃到诸侯国之间的驰道上,顺着大道一直南走,正好遇上一辆开往鲁国的“公共汽车”(传车),赶紧搭车上去,回了曲阜老窝。齐国人一刻不停,也追来了,传话给鲁庄公说:“您必须杀死你所窝藏的齐国公子纠,以免这家伙再国去夺位。”鲁庄公新败之余,觉得为了外人玩命不值得,就杀了公子纠,抓了管仲,以息齐桓公之怒。
管仲从前当过兵,扛过枪,下过海,经过商,是个有办法的人,在诸侯中已经小有名气,所以鲁庄公的大臣们建议留下管仲辅佐鲁国。
“但是这样就违逆了齐国。”鲁庄公说。
“那就杀了管仲,以免为别国所用。”大臣说。
齐国使者马上拦住:“不许杀,管仲射过我们主公一箭,主公恨之入骨,非亲手射他一百零八箭不可。”
于是,鲁庄公按照中庸哲学理论,选择了事后证明最为愚蠢的办法,不杀管仲也不留管仲,把他引渡回齐国处理。
木笼囚车里的战犯管仲一路颠簸着,向北方走去。他最担心的事是鲁庄公一旦后悔,派人追杀上来,那就只有坐等领死了。管仲于是运用心理学知识,亲自作词作曲,编了首歌教给押送他的士兵们唱。大家前头唱后头和,脚下生风,不觉得疲劳了,走得贼快(像贼那么快)。
管仲站在木笼车里,唱着歌,脑袋从笼子顶上的窟窿里探出来,看着外边自由的世界,蝴蝶在飞舞——这是我的一种遐想。其实这是错误的。以这种姿势站着,脚一软,脖子上就要吃力,到不了齐国就得站死。管仲应该是坐在囚车里。
囚车外面正是残秋天气。声势浩大的秋天,占据了山东原野。管仲的命运就像白云,写在天空的字里行间。也许他会有美梦成真的意外境界,但那何其柔弱,不堪被言辞说破。
Sunshine over my shoulders makes me hap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