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才强:神农架“野人”经济(南方都市报 2007-12-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27:52
神农架“野人”经济      2007-12-07 11:15:39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占才强

 

  

  图:调查小组在目击现场发现了脚印。据称,此次所发现的“野人”大脚印长30厘米、脚跟部宽约8厘米、掌部宽约12厘米。 
  
  图:王东在家门前回忆今年11月18日目击“野人”的情形。  
  
  图:“野人探索者”张金星,在神农架考察“野人”已经13年。  
  
  图:神农架林区道旁的宣传牌。“野人”是神农架旅游的代言物之一。

  ●“11·18”目击事件再次引发对“野人”之谜的关注 

  ●由“木头经济”向“旅游经济”转型后,野人传说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金字招牌  

  
  11月18日,从湖北省神农架林区传来游客发现“野人”踪迹的消息。一个由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持的调查工作随即展开,经过一周左右的调查和访问,调查小组认为:此次应为一起直立人形动物群体目击事件。

  或许是因为有了华南虎事件的教训,此次“野人”目击事件并未高调张扬,但沉寂数年的神农架野人之谜及延绵了数百年的“野人”有无之争再次进入公众视野。而对当地居民来说,有人信其有有人信其无,但他们又无一例外希望“野人”是有的,至少希望因“野人”而来神农架旅游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

  因为旅游,已成为时下神农架的经济命脉。

  一切或许就如一位自称为“野人探索者”的民间人士所言:人们“对野人的认识仍停留在直接经济价值方面”——“假如野人真的出现在我们面前,人们会如何对待它?”  
  
  目击“野人”

  “以前我也不信‘野人’,现在我信了。”“我们不想搞成第二个‘周老虎’”

  王东说他看到了“野人”。

  这位在神农架居住了27年的药农,表情认真。“以前我也不信‘野人’,现在我信了。”

  这是2007年11月28日。王东站在温水林区他的家门口回忆。10天前的中午,一辆白色越野车载着5个人穿越神农架无人区,在里叉河峡谷偶遇“野人”。王东当时就坐在车的后排。

  驾车者是襄樊人张可健,越野e族湖北大队队员。旁边坐着随张勘踩越野线路的一位女性。王东说,两个外地人驾车要去老君山,不熟悉路就拉他们一家当了向导。王东的右边坐着妻子项燕和3岁的儿子王永炜。

  当天12时至13时间,车驶入里叉河峡谷。王东说,那一带周围几公里没有居民。天刚下过小雨,有很薄的雾。车绕过一个缓弯后,车厢里突然迸出张可健短促的叫喊:“野人哪!”

  王东从后排立起。他说,他看到,右前方约50米的斜坡上,一高一矮两个浑身黑色的“怪物”,似乎是手拉手正匆忙下坡。“快停车!”王东也喊出了声音。

  车驶离目击物20米后刹住。一车人匆忙下车。张可健操起车上的DV,往回跑准备去拍。但留给他的只剩下路旁的杂草和灌木丛。“整个目击过程只有两三秒钟。”

  王东这样描述倏然闪过的“怪物”印象:一前一后,一高一矮,高的约1.7米,矮的约1.3米左右;肩膀很宽,脖子比正常人要长,头看上去非常大;浑身似黑色毛发;身形矫健,反应迅捷,瞬间逃匿。

  “是人吗?”“不是。”“狗熊?猴子?”“都不是。”

  27岁的王东,自称经常深入高山采药,见过野猪、老熊、苏门羚等各种常见动物,但这样的“怪物”第一次见。

  “我抱着孩子坐在后面,我没看到‘野人’。”当时也在现场的项燕告诉记者。“当时好紧张,好害怕。”项燕补充说。

  第一时间看到“野人”的张可健,事后回到襄樊,并谢绝任何采访。其委托人、越野e族襄樊地区负责人薛斌告诉记者,张返襄樊后首先抵达他处,他与张彻夜交谈,并仔细看过张所拍的录像。

  薛斌说这事牵扯到越野e族,不是简单个人的事,经慎重协商,决定不对外发表任何信息。“我只能说,在没有确凿的证据、没有专家的权威鉴定前,我们不能断定那就是‘野人’,我们对外称也是‘疑似野人’。”近日沸沸扬扬的陕西华南虎事件显然影响到了这里。“我们不想像陕西周正龙那样,陷入舆论的风暴中心,很怕搞成了第二个‘周老虎’。”薛斌说。

  11月21日下午,神农架林区党委外宣办副主任罗永斌曾联系上张可健,并通过电话进行了问询,“张的描述与王东如出一辙,互为印证。”
  
  “野人”之争

  今年8月,46位专家联名上书,呼吁重启神农架野人科考。这次上书,将延绵了数百年的“野人”有无之争再次推向公众视野

  神农架林区政府所在地松柏镇。11月28日,罗永斌第4次从里叉河现场归来,他肯定地认为,目击物就是传说中的“野人”。

  什么是“野人”?罗永斌的概念里有这么几个特征:一种未知的神农架特有的动物;像人但不是人;能够直立行走;无尾。

  但作为林区政府的代言人,罗永斌的说法并不总被外界认可,他也坦言常陷入“目的论”的苦恼。“11·18”“野人”目击事件发生后,是否向外界发布消息,会否招致“自我炒作”的嫌疑,罗永斌也犹疑过。向林区领导请示后的回复是:以目击者的说法客观发布消息,政府不定论;迅速组织人员调查,充分搜集证据。

  此后一周时间,罗永斌马不停蹄四赴现场。分别陪同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会员、奇异珍稀动物专业委员会成员徐晓光,神农架自然保护区野考队队长姜勇,常年驻扎在神农架的“野人”考察志愿者张金星等,前往实地调查。

  调查小组在现场发现了落叶腐殖土上的两只脚印,一大一小,长度分别为30厘米和18厘米,并提取了石膏脚模;找到了事发现场被碰断的树枝等,与目击者说法的细节相吻合;27日又在疑为被“野人”碰断的树枝断茬内找到20余根不明毛发:白色,较细软,约2厘米长。下一步将对毛发进行鉴定。

  徐晓光在考察后形成了一份报告,结论为:此次现场考察,目击者对现场的叙述和现场勘察提取的脚模痕迹物证相吻合,现场周边发现的可疑脚印和蹬踏痕迹有因果关系和验证关系。调查小组认为:此次应为一起直立人形动物群体目击事件。

  但徐晓光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我们没有说这个动物就是‘野人’。”他认为,只能判定是两个直立行走的动物。徐一再强调,对神农架“野人”的关注既没有利益驱动,也不是猎奇,而是出于对未知事物的好奇。

  徐的这份报告,以及现场提取的脚模、毛发等物证,已送达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珍奇异动物专业考察委员会,目前尚无最后定论。

  巧的是,这次神农架近年影响最大的“野人”目击事件发生之前,今年8月,46位专家曾联名上书有关部门,呼吁重启神农架野人科考。对此,国家林业局和湖北省林业厅的表态是,“在未发现新的重大线索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对神农架野人问题组织考察。”

  8月份的这次上书,将延绵了数百年的“野人”有无之争再次推向公众视野,而且参与辨论的都是国内知名专家学者。

  属于“赞成派”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袁振新认为,神农架林区很可能有残存的巨猿后裔。古人类学认为以前有过巨猿,而且和人类遗骨在同一地点埋藏过,它的分布在当时也比人类多,通过调查和对所发现毛发的分析,神农架发现的未知灵长类动物很可能是巨猿这一物种。

  曾参加1977年“野人”考察的湖北省文物考古所研究员王善才坚信有“野人”存在。他回忆,当年科考队曾将“野人”毛发分送北京、上海、武汉三地医学机构分析鉴定,得出的结论惊人一致:既不属于猩猩、长臂猿、金丝猴等灵长类动物,也不属于狗熊等哺乳类动物,而是接近于现代人的毛发;比现在的四种大猿要高级,比人要低级或接近于人。已故的发现中国猿人头盖骨的贾兰坡教授生前认为,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缺了一个环节,极有可能就是神农架的人形动物。

  武汉标本馆馆长、知名动物学家唐兆子也曾参加过1977年的“野人”科考,他在接受采访时却坚决否定野人的存在:“我在科考期间就得出了结论,不可能有野人。”

  唐兆子提出的质疑是:“人的进化是有条件的,猿从山林来到平地上,才能解放双手直立行走,而神农架崇山峻岭、森林密布,本来直立行走的人进去都得匍匐和攀援,它有必要解放双手吗?”唐兆子说,他多次进神农架考察,注意到在山中行动自如的多是偶蹄目动物,如鹿、羚和山羊等,它们就可以轻松地站立。

  武汉大学动物学教授胡鸿兴参加过1980年湖北省组织的神农架资源综合考察,他也是坚定的“反对派”。他认为,很多目击者所称见到的“野人”,应该是熊或体型较大的猴子,黑熊的可能性更大。至今为止尚未抓获一个“野人”活体,甚至连尸体和骨骼都没有发现。

  这一说法,得到原中科院古人类所研究员、现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员周国兴的呼应。周有着40多年研究人类学的经历,他表示:“目击野人的消息不过是在重复过去的说法,并没有可靠的地方。”“野人”是否真的存在,周的态度是95%表示否定。

  在拿不出令人无法反驳的实体证据之前,神农架“野人”依然只是一个神秘的影子。
  
  “野人”传说

  历史上有记载的“野人”目击事件从未间断。截至2006年,政府所记录的“野人”目击达120次

  “在神农架,每个家庭你都能听到不同版本的野人传说。”家住木鱼镇青天袍的黄家兴回忆,他还是孩提时就常听爷爷讲关于野人的故事。不听话时爷爷还吓唬:“把你丢到山上给野人!”

  “神农架有野人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政府代言人罗永斌告诉记者,关于野人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两三千年以前。据周朝文献记载,南方土著人曾给周王进献过两头“野人”;屈原《九歌》中提到的“山鬼”,按其描绘说的就是今天的“野人”,特别是胆小害羞、十分爱笑的特征;宋朝“野人”搅扰后宫、惊吓妃子之事也有明确的史料记载;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收录有“野人”的条目,并首次冠之以“野人”称谓,说“野人”毛、血等皆可入药。许多地方志对野人也有记载。

  罗永斌说,根据已有的记载,“野人”活动范围极为广泛,可以一直延伸到秦岭、大巴山一带,而神农架及周围山区,则是“野人”频繁出没的地区。

  新中国成立前神农架曾是湖北兴山、房县、巴东三县的接合部,“一脚踏三县”,当时这里万壑千山,怪石林立,交通十分闭塞,百十里才寻得一户人家。“正是这片‘三不管’的原始森林,为‘野人’提供了生存的际遇。”

  历史上有记载的“野人”目击事件从未间断。截至2006年,政府所记录的“野人”目击达120次,近400多人看到160个“野人”。其中55次是2人以上同时见到,5人同时看到的有17次,30人以上同时看到的也有2次。
  
  “野人”科考

  历史上中科院组织的三次国家级神农架“野人”科考,都未有突破

  1976年5月14日,神农架林区5位干部的一次目击事件,直接促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神农架历史上最大一次国家级正式科考。

  当日凌晨1时许,神农架林区5位干部乘一辆吉普车从十堰返回神农架。经过一个弯道时,猛然发现在车灯的光照下,公路上有一动物,弓身迎车走来。就在离它还有几米的时候,动物迅猛地闪到路旁,惊慌地用前肢向边坡上爬去。由于边坡既陡又高,它没能爬上去,跌下来蹲在地下,以前肢着地,扬起头,像人趴着的姿势。

  坐在车上的5人赶忙下车,围住了这个动物,相距只有一两米。令他们感到惊奇的是,趴在前面的这个家伙一身红毛,是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动物。大家都不敢碰它,就这样相持了一会儿,这个家伙从惶恐中惊醒过来,转过身子,缓慢地顺着公路边沟向下走,然后爬上斜坡进人树林,消失在黑夜中。

  第二天,5人向郧阳地委电话汇报,同时以“神农架林区革命委员会”名义,向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了电报。

  中科院对这封以政府名义拍发的电报极为重视。1976年6月15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黄万波、张振标等率专家组抵达神农架。9月23日,历史上第一支“野人”考察队在紧靠神农架林区的房县成立,共27人历时60天对神农架进行了第一次科考。

  这一年的考察结论是:“经过近两个月的调查、访问和实地考察,已得出这样的结论:在鄂西北神农架林区和房县一带,确实生存着一种大型的、能直立行走的高等灵长类,它可能比世界上已知的四种现代类人猿要进步。但要彻底弄清,还必须加强力量,继续进行相当规模的、长期的、更加深入的考察。”

  1977年又进行了第二次考察。以当时的湖北省委书记韩宁夫为组长,中科院组织了32家大专院校110名科考队员,历时1年,但由于时间和气候原因,考察队只到达了原始老林的边缘地区,有的只从中心地带穿插了一条线。除金丝猴的重大发现外,这次未获得“野人”存在的客观证据。

  1980年5月至1981年底,中科院又进行了第三次考察,但仍未有突破。此后,国家有组织的考察停了下来。但民间自发的、由单位和个人组织的各类小型“野人”考察活动仍在继续。

  最近一次较为重大的“野人”目击事件发生在2003年6月29日,罗永斌是现场目击者之一。

  罗永斌说,和他一起的目击者还有另外5个人。当时他们坐在一辆车上,行至神农架天门垭公路南侧,“看到一个人形动物,黑发齐肩,全身灰白,双臂弯曲,1.65米左右,佝偻着腰在209国道上跑,转眼就不见了。”

  经过这次目击后,罗永斌成为“野人说”的坚实拥趸。他后来形成了报告,还在网上发了帖。但怀疑者哧之以鼻,认为是神农架为开发旅游而搞的“商业炒作”。罗永斌说自己“被网友骂得狗血淋头”。
  
  “野人探索者”

  “‘野人’和大家想象得并不太一样。”1994年,张金星自费来神农架探索“野人”,一驻13年

  “在神农架,可能找不到野人,但能找到张金星。”

  这是流传在神农架镇街的一句口头禅。在当地老百姓眼中,具有传奇色彩的个人野考者张金星,是“野人”的代名词。

  在木鱼镇一栋外租的楼房里,记者见到了从山里下来不久的张金星。长胡子、一身迷彩,说话高亢急促,走路有时像跳跃。13年的山林生存,已使这位53岁的山西大汉散射着“野人”的某种气息。

  “11·18”“野人”目击事件发生后,第一个向林区政府报告的正是张金星。11月19日,张可健、王东一行5人恰巧碰到山上的张金星,并将消息告诉了他,张随即向林区政府的领导发送了短信。“他们那么巧碰到我,是天意!”

  张金星名片上给自己的称谓是“野人探索者”。早在15年前,这位热爱探险的山西榆次人,就因为当时骑自行车周游全国而被媒体争相报道成为知名人士。1994年,张金星迸发出对“野人”的兴趣和热情。他认为,只有像珍尼·古道尔考察非洲黑猩猩那样,进入神农架原始森林中与野人交朋友,有始有终,才能发现它们。当年7月,他以一个普通公民身份自费来神农架探索“野人”,一驻13年。

  “不把野人之谜揭示,誓不出神农架!找不到野人不刮胡子!”这是蓄须明志的张金星当年向社会发出的铮铮誓言。

  寻访神农架“野人”,张金星是拗不过去的一个人物。当地居民推测,其实“野人”到底有没有,“老张应该比谁都清楚,他在山上都住了13年了,怎么可能不知道?”

  在神农架,记者与张金星如影随形地生活了两天。张金星多次向记者暗示,其实答案他早就知道了。“只是我不能说,没有证据。”

  “许多朋友见面就问我,‘逮到野人了吗?何时会给社会一个交待?’我真不知该如何说。好像有一种犯罪的感觉。”

  张金星认为,历次号称有组织、大规模的“野人”科考,其实“专家根本没有进去过,转一转,问一问,并没有深入考察。考察必须有一个过程,必须有一个说法。”张金星说,神农架2500米以上的山峰他上去过,他常年住在山上,在野外靠吃草维持生命,“我已经把这个作为我的全部了。”

  张金星说他曾有三四次直接目击过“野人”,但又说,“野人”和大家想象得并不太一样。

  关于野人的形象,在公众的想象中,大多是美国猎人伊凡·马克斯夫妇1982年在加利福尼亚北部用自动摄影机拍下的一个体壮毛长、直立如人,介于人猿之间的“大脚怪”形象。张金星说,其实并不是那个样子的,没有这么直。

  “是像人的形状,但不是完全直立行走。”张金星说,“和人根本不是一回事,本身就是一种动物,跟金丝猴等一样都是古老物种。不光神农架有,其他地方,国外也都有,只是叫法不一样。”

  根据张金星多年的考察,他认为,这种动物在神农架的数量应不少于20个,比较容易找到的大约有5个。性别特征很明显,身上毛多有长有短,以褐色为多,在阳光照耀下常显红色。脸并不像人的脸,体格比人的粗大。

  “经过13年的考察,我认为我有能力证明野人的存在,但不具备这个条件。一是要有一个团体,二是要有一定的经费支撑。”

  张金星说,“野人”揭秘并不难,只要国家允许他个人成立工作室,他可以自筹经费,“半年之后我就能完成揭秘的任务。”

  据了解,从1994年开始,张就一直申请建立“神农架张金星工作室”,但国家有关部门认为他并不具备这个资格。2004年前,张的生活及考察经费靠自筹和社会赞助;2004年后,神农架林区政府开始每年给他一万元的生活补助。张金星在木鱼镇上的居所和办公场地,是自己每年3000元租来的。经费不足的问题,长期困扰着这位个人野考者。

  木鱼镇商业街上,一家经营特产店的兴山老板并不认为神农架真的有“野人”存在,他对张金星的说法表示怀疑,“老张肯定说有野人哟,没有野人他就没有饭吃了。”特产店老板这么认为。
  
  “野人”经济

  经历过痛苦转型后,旅游已成为神农架的经济命脉,“神农探野人”是一条精品旅游线路

  在神农架民间,尽管“野人”之说源远流长,但不相信“野人”的大有人在。但一个悖论的现实是,几乎每个人都希望“野人”是有的,至少希望因“野人”而从外地来神农架旅游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

  因为旅游,已成为时下神农架居民的生命线。

  木鱼镇居民杜成权就处于这种悖论中。11月30日,站在家门前的他不屑地认为,所谓“野人”其实就是狗熊而已,他经常碰到。

  夏天旅游旺季的时候,杜成权常开着车载客在山区里跑。他说,他经常路过小龙坛底一带,在那里能看到一头或两头狗熊在捡板栗、响子(一种植物),那时的狗熊是站着的,远处看就像一个人,和怀孕的妇女很像。

  但冬季已经无事可做,只能靠打零工维系生活的杜成权,又希望“野人”是存在的,那样一来,神农架旅游的人就会多起来,与神农架的经济,与自己家庭的生活都休戚相关。

  6年前还在神农架林区管理局三车队开车的杜成权,2001年买断工龄后,就一直没有其他工作,惟一的收入支撑就是旅游旺季到来时,租一辆车跑运输。“平均一个月可以挣到一千多元。”两个姐姐出嫁了,弟弟在河南打工,家里只有从林业管理局退休的父亲杜国胜和年迈的母亲柳其云。平时家里每月开支1000元到1200元,“淡季吃老本,只有靠旅游旺季的时候赚些钱了。”

  木鱼镇是神农架旅游的主要接待区。镇街中心的偏桥湾酒店,是木鱼镇最富特色的酒店之一,店前小桥流水,店后就是茶山。董事长张勇告诉记者,神农架旅游业是如今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高于其他行业,茶业、药材、香菇、木耳、核桃等农副产品产业也都要靠旅游业来带动。木鱼镇常住人口七八千人,可以说95%以上居民的生活,都跟旅游业有关联。

  由于“野人”一直未被官方证实,所以在神农架旅游定位上目前高举的是“生态旅游”的牌子,但当地居民都知道,神农架地处偏僻,真正吸引游客的地方,一是原始森林,二就在于它的神秘,“野人”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一块金色招牌。张勇介绍,偏桥湾酒店一年毛收入五六十万元,来旅游的客人总不乏对“野人”之谜津津乐道。

  全国惟一直属省辖、以“林区”命名建制的神农架行政区,在其经济发展道路上,曾经历过由“木头经济”向“旅游经济”的痛苦转型。

  曾经,神农架林区的山林里,经常回荡着“嘭嘭”的伐木声。新中国成立初期,神农架曾是中南地区最大的商品木材生产基地。

  2000年3月,在“救救神农架”的国际国内呼声中,神农架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一木独大”的产业格局彻底终结。40余家木材企业被迫停产,6000多名职工等待安置,地方工业经济迅速滑坡,财政收入锐减。捧着“金饭碗”讨饭吃,是当时神农架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

  此后,神农架开始由“木头经济”向“旅游经济”艰难转身。林区党委书记王海涛,在跑遍了神农架的山山水水后,确立了以旅游业为龙头,农业、林业等相关产业协同配套的“旅、农、林”生态产业链。

  2000年,林区财政收入60%来自于木头,2006年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生态经济产值占全区GDP的50.7%,农民直接从业旅游3500人,间接从业人员1万多人,农民人均从中获益268元。

  神农架林区旅游委员会副主任胡紧跟说,近5年以来,全社会累计投入旅游开发建设资金3亿多元,加强了交通、通信、饭店、景区等旅游基础设施,开发出了科研科考、探险猎奇、攀岩漂流、度假休闲等一大批旅游产品。7月10日,在“襄樊·神农架区域旅游合作”会议上,“神农探野人”是神农架林区的一条鄂西精品旅游线路。

  木鱼镇一位开野菜馆的老板告诉记者,“以前谈野人就会想到神农架,谈神农架就会想到野人,如今,野人、神农架、旅游可以说是三位一体,决定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

  11月29日,张金星与记者走在木鱼镇的大道上,一家生意萧条的餐馆的老板冲着张金星喊:“老张你快搞出个野人,我们沾你的光!”

  张金星苦笑着。
  
  11月30日,张金星再次上山前留给了记者一份资料,上面一段文字是这样写的——

  人们一直要求用事实证明野人的存在,而证明野人存在的目的完全不是为了它们生活得更好,更自由安逸,而是为了人的好奇、满足。对野人的认识仍停留在直接经济价值方面。更有些低级趣味的人将它作为发财梦而不择手段,使我倍感寒心伤感。

  在此,我给人类社会所有关心神农架热爱神农架的朋友提个问题:“假如野人真的出现在我们面前,人们会如何对待它?谁能保证不会伤害它?”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jwxy/200712070707.asp
   images/no.31_03_14.gif" border="0"> 湖北神农架发现类人动物脚印     2007-11-25 12:50:45  来源: 南方日报  作者:

  

  专家推断身高1米8,两腿直立行走  
  
  23日,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会员、珍稀奇异动物专业考察委员会成员徐晓光等一行三人,在湖北神农架林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前往神农架木鱼镇里叉河进行实地勘察,并提取了可疑动物脚印。经过两天的调查取证以及对现场痕迹的分析,专家表示,“从来没有说是野人”,但肯定该动物为两腿直立行走、类似人但不是人的动物,并排除了野猪和狗熊的可能。
  
  【实地考察】携带GPS定位仪搜索

  据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会员、珍稀奇异动物专业考察委员会成员徐晓光介绍,他们到达现场以后,发现下公路和下河的地方踏痕明显,便开始仔细地打石膏模型,提取现场证据。徐晓光说,他们是沿着动物逃走的方向,并在此前发现的基础上,扩大搜索范围,寻找动物抓痕、脚印和毛发。

  同行的考察人员游文海介绍,“我看到很多树枝和藤子都被绊断了,现场十分凌乱,在岩石和朽木之间的踏痕非常深,看样子是受到了惊吓冲下去的。”游文海说,他们发现的脚印有足弓,从现场的痕迹判断,可以肯定那是直立行走的动物造成的。“从被绊断的树枝的高度来看,那个动物应该有1.75米到1.80米的样子。”游文海是个大个子,他说那个动物的身高跟他差不多。“我在旁边也试踏了一下,使了很大的劲,踏痕都没有那么深。”

  调查人员发现,地上有明显不规则的连续脚印,步距1米多。在脚印绕过一块大石头的地方,他们发现落叶腐殖土上的一大一小、同向、前后相邻的两个脚印,且能够分辨出均为左足。

  这次勘察,专家们特地带上了GPS卫星定位仪,用来确定动物足迹的经度和纬度,从而确定动物的活动范围和主要食物来源。
  
  【专家认定】“不敢说是野人,但肯定不是人”

  经过两天的考察,考察的专家和队员通过现场取证和分析,听取了动物专家的意见后,一致认为该动物是一种个头比较高大、类似人但不是人、直立行走的未知动物。

  徐晓光介绍,在这两天的调查过程中,通过对现场的印痕进行了综合分析判断,已经排除了野猪和狗熊的可能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只能说这是一个直立行走的动物。”徐晓光强调:“我们从来没有说这个动物就是野人。”

  考察人员游文海也肯定地说:“我不敢肯定它就是野人,但我肯定它不是人。通过我们的考察,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动物是一个直立行走的高大动物。”神农架林区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罗永斌也持相同的观点。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djjz/yw/2007112504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