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比较理性分析余秋雨的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58:28
 

废话一筐:

对于余秋雨,我现在都懒得说他了,要说也只有谩骂。不过理性地分析余秋雨现象,却也是应该的

刘松萝先生是已故著名作家刘绍棠的长子,也是我原来在天益社区的网友,今年我到北京还差点见到他,只是他知道我到北京的信息晚了,虽有相约,却无法面晤。

 余秋雨,最大的问题不是“含泪”
刘松萝

现在,只要提到余秋雨先生,大家就会想到他在去年汶川地震期间的“含泪劝告”。其实,余秋雨最大的问题不是“含泪”。

1.
余秋雨成名于改革以后。他的《文化苦旅》在《南方周末》连载的时候,我几乎都看过。在那时,余秋雨能够关注文化问题,可以算超前了。另外,他在文体上也可以算是独树一帜。

余秋雨的成就得益于他的勤奋。多少有些冷门的题材,能够一直写下去,就是在今天也还值得称道。

我们生活在媒体时代。作家,被分为两种:被媒体关注的和没有被媒体关注的。被媒体关注的作家成为赢家,而赢家是可以通吃的。余秋雨参与了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之后,声名远扬。于是,他就开始膨胀,貌似文化人中的文化人了。

此时,余秋雨的弱点开始显现出来。他的散文不但脱离社会生活,也脱离有关文化的真问题,有些散文实际上是没有内容的,或者是形式大于内容。以后,他的文章越来越没有内容,有的只是概念和辞藻的堆砌。

由于时代的局限,余秋雨的知识结构是不完整的。虽然以学者自居,却缺乏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学术素养。他在引用典故的时候不断出现明显的错误,并且拒绝批评。

在电视上,他的做派与文章一样,可以用矫揉造作来形容。可以说,他一方面在传播文化,另一方面又把文化变庸俗了。

2.
余秋雨的散文,是对政治的逃避,对社会生活的逃避。在改革初期,尚有积极意义。与政治挂帅,把一切事物都政治化相比,当时的逃避政治也算是一种对政治的独立。当改革还能够满足人们对改善生活的要求时,余秋雨散文的局限还没有被广泛认识。

不过,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不可能回避的。回避了这些问题,你就应该把自己放在适当的位置上,特别是不要在涉及这些问题的时候喧宾夺主。随着社会问题的增加和社会矛盾的激化,余秋雨那多少有些甜腻腻的文章就令人生厌了。

更无法接受的是,不懂政治,或者没有勇气直面政治问题的余秋雨,又要出来谈政治了。如果仅仅是粉饰太平或者歌功颂德,问题还不是很大。余秋雨不应该做的,是在政治上教训大众。

3.
余秋雨那具有灾难性的“含泪劝告”所以引起那么大的反响,就是因为在这之前不少人对他已经很反感了。

借助电视的力量,余秋雨先生成为文化的化身,不同的声音都被淹没了,都被屏蔽了。没有独立的评论家,只有趋势的跟随者。在公众的心目中,已经没有了判断,只有电视上重复的画面。

余秋雨,最大的问题不是“含泪”,而是借助现代传媒,在已经没有创造,甚至没有正常感觉的时候还继续占据垄断的地位。

在一个聚会上,一位网友说,“要是没有汶川捐款事件,还真的拿不住他。”我理解,与“拿不住”相反的“拿住”,就是只有发生了类似丑闻的事件,才能够让公众对明星人物的认识回归正常。

4.
与“含泪劝告”相仿,一些非常的事件让公众对明星有了客观的认识。

2009年4月,香港演员成龙先生在博鳌论坛上说,“有自由好?还是没自由好?我现在已经很混乱。太自由了,就变成香港今天这个样子,很乱;而且变成台湾这个样子,也很乱。我慢慢觉得,我们中国人是需要管的。”博鳌论坛邀请演员发言,本来就欠考虑。此论一出,舆论哗然。从此,批评成龙演出的人不再受到攻击了。其实,成龙的问题不是反对自由,而是在演艺方面。他的表演十分做作,可以说是油腻腻的。

故宫门前的餐厅卖30元一碗的拉面,引起了社会上的争议。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出来圆场,说贵了你可以不吃。我写了一篇文章,谈到马未都不要凑热闹,有失身份。接着,有人说我没有资格评马未都,有人说我不懂市场经济。2009年9月30日,马未都写了一篇博客文章,《颂扬》。颂扬是好事,只是这篇《颂扬》有些肉麻。自然,又有人去骂马未都。我想,要是我的文章出在《颂扬》之后,就没有人去质问我了。

最后一个例子很残酷。2009年9月30日,演员赵本山先生由于脑出血住进了医院。病情好转一些以后,其身边的人宣称赵本山还可以在明年的春节晚会上路面。于是,各路写手纷纷出来劝说赵本山以健康为重。虽然是劝告,虽然是拐弯抹角,不少文章的主旨是明确的:对他的节目已有倦意。

说残酷,有两个方面。第一,写手选在赵本山重病的时候劝他急流勇退,是残酷。第二,对很多人来说,年复一年地看赵本山的小品,又无法表达不同的看法也是一种残酷。

本来,赵本山算不上一方神圣,论者们也算是有身份的人。为了劝说一位戏剧演员休息一下,写手们要挑选时机,要斟字酌句,简直成了跪着的造反。这一点,更加残酷。

5.
我一直想写一篇与此有关的,讨论传播学的文章。

专家们喜欢讨论怎样让一个人通过媒体取得成功,却很少触及媒体,特别是电视对成功者夸张的渲染。在理论上,我们能够得到信息是无穷无尽的,而在实际上,只有电视上的信息能够被大众接受。即使是最自由的媒体,也会通过强大的冲击力,通过不断的重复来控制大众的情绪甚至思想。这一过程,与洗脑是相似的。那一句名言,“谎言重复一百遍就是真理”,实际上已经成为传播学的定律。

面对名不副实的明星,面对种种令人作呕而又不能不看的表演,我们就只有等待非常事件的发生,以便让公众听到不同的声音。

我们有些卑鄙,我们又很无奈。

200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