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纪念》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28:30

永恒的纪念

赵 政 民

姚俊虎的文集就要出版了,他专程到太原邀我作序,我是十分乐意接受这一任务的。本该他只要把书稿寄来,附信说明就可以了,因为他是我在运城市由工人转为干部并办成大事的两个朋友之一,他的要求岂有不满足之理?而他却奔波八百余华里,风尘仆仆地来了,可见他对自己著作的重视,要求写序言的心情之诚、之急,让我不能不特别地感动。

姚俊虎是山西芮城县风陵渡镇北节义村人,1966年初中毕业后应招到晋南建筑工程公司安装队工作,1970年晋南地区分为临汾和运城两个地区,于是他到了运城地区建筑工程公司,从此开始了新的发展。1980年任运城建工影剧院行政股长,1984年任该剧院经理。1988年任运城地区建筑公司劳动服务公司经理,1990年任该建筑公司实业公司经理,1992年又回到劳动服务公司任经理,2003年还兼任了该公司的党支部书记,2006年担任了宏基建筑工程公司的经理兼书记等。

从上述简历中可以看出,姚俊虎的学历并不高,只是1990年至1991年在北京机械工业学院企业管理班学习过一段时间。而他学习特别认真,工作特别刻苦,硬是凭借顽强的毅力,给自己创造出了一块施展才能的天地,营造了一项为祖国建设献智出力的事业。因为同是芮城县老乡,加上他的为人和名气,我与他接触的机会是比较多的,自己还曾多次到他单位里走动,听到不少人对他的善良人品、突出才能及所创造经济效益的热情评价,使我感到姚俊虎是一个有理想、有志气、有抱负的人,是一个热心肠、爱助人、关心公益事业的人,是一个敢改革、善创新、能不断成就事业的人,是从工人岗位上成长起来的一位优秀干部。我却一点也没有想到他还是一位作家和文艺方面的活动家,没有想到他同文学艺术界有如此多的联系,有如此多的朋友,更没有想到他还在报刊上发表了如此多的作品,竟能出版一本厚厚的文集《永恒的纪念》!

这部题为《永恒的纪念》文集,记述了姚俊虎同志在几十年工作过程中,特别是在担任建工影剧院行政股长和经理期间,与著名艺术家们的结识与交往。他虽然居住在远离京城和省城的地级市运城,而相识的艺术界名人却相当地多。如著名的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著名戏剧家曹禺,著名评书艺术家刘兰芳,著名话剧、影视、相声艺术家于是之、李林、许还山、侯耀文、周里京,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王秀兰、阎逢春、杨虎山、筱兰香、筱嫒娜、王天明、裴青莲、杨翠花,“文革”结束后涌现出来的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任跟心、郭泽民、武俊英、王艺华、景雪变、许爱英、崔彩彩、吉有芳、闫慧芳等新一代的名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把自己接触名人的过程和感想等写成文章,发表出来,与读者共享。如我国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1993年2月4日在北京逝世后,姚俊虎强忍悲痛,立即写成一篇《怀念侯宝林先生》的文章,发表在同年2月18日的《运城报》上,具体介绍了他于1986年春天邀请大师来运城演出的经过和其在运城期间的感人故事。文中写道,一次有关方面约侯宝林去运城盐池参观,他不等小车来接,而是和大家一道乘面包车出发。路上与一辆拉石头的拖拉机相遇,先生客气地告诉司机,让拖拉机先走。每次演出,担任“压轴”节目的侯宝林总是排在最后,而他总是按时化好妆,在后台静静地等着。他对团里的演员说:“静中有师,师在专心。观众花钱来看我们,家伙一响,就要忘掉自我,把自己交给观众。”由此可见,侯宝林时时处处都是为观众着想的。在怀念著名蒲剧艺术家阎逢春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他没有留下遗言,带着对蒲剧事业深深的眷恋和即将获得政治上解放的一丝期盼走了,走得是那样的急,那样的让人辛酸。是七尺男儿生能奉献,作千秋忠魂永不还家!沧海桑田,轮回更替。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不灭,其实人世间也有一样东西是永存的,那就是艺术家的灵魂和才艺!这样的深情,这样的评价,这样的痛惜,真让人过目难忘,对逝者充满敬意和思念。

这部题为“纪念”的文集,确实有不少文章是为纪念艺术界的名流而写的,是为纪念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而写的。这些文章文笔流畅,感情真挚,倾注了真爱,融入了一个色彩纷呈的情字,因而都有较强的感染力,让人久久不能平静。如他写自己的父亲,采用大笔勾勒的方式,只写千余字的篇幅就介绍了父亲充满坎坷的一生。写其早年参加革命,写其在公安、供销部门工作,写其蒙受冤假错案回老家的艰难生活,写其平反后的欢乐和离休后回供销社担任门卫工作时的情景。儿子要父亲不再当“看门的老头”,父亲却平静地说:“人都是要退下来的,在单位干什么我心里都痛快。要记住,大江小溪都是水,干部平民都是人。”因文中充溢着浓烈的亲情味,所以让人读起来非常感动。

《永恒的纪念》还可以认为是晋南戏曲发展的一部编年史。作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从各个时期、不同角度记录了众多名家的艺术及人生轨迹。从解放初期的晋南蒲剧院,追溯到民国年间的西安晋风社;从西安易俗社的发展,到秦腔与蒲剧之渊源;并研究和探讨了现代眉户的演变,其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我也曾见过不少这方面的文章,但史料如此翔实、人物如此众多、内容如此感人的文集却是前所未有的。俗话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在《西安纪实》中,作者以其犀利的笔锋、敏锐的洞察,把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大、小雁塔、鼓楼、碑林、华清池、乾陵、杨贵妃墓等诸多文物景点和盘托出。《临汾纪行》又将尧庙、鼓楼、大槐树、广胜寺、丁村民居等数万言的游记跃然纸上。各种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令人目不暇接。其个人日记部分,对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历史事件、仁爱忠义、修身齐家、克勤克俭、严以律己,都以他切身实践给予了完美的诠释。这一篇篇生动的文章汇集成册,读后给人以启迪,催人以奋进,使人回味无穷。

这部文集还收集了作者的不少文艺作品,如小话剧《红线交响曲》,诗歌《故乡情》、《荡舟白洋淀》、《桂林的遐想》,散文《中旺叔赶集》、《老韩和小韩》、《给儿子的回信》,杂感《诚信不可失》等。另外还收集了他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对一些问题的研究、思考、讲话等。这些作品的加入,就使这部文集成了一部综合性的文集,内容十分丰富的文集,也是资料价值极高的文集,不仅有阅读价值,欣赏价值,参考价值,研究价值,而且有长期保存的价值。

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党政部门退下来的同志和企业部门的负责同志,都有出文集、出书画集的愿望,且已似乎形成了一股“出书热”。对于这种现象我是赞赏的,因为这些同志辛辛苦苦为党和人民工作了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留下了许多可供研究借鉴的材料和文章,形成了一些部门发展进步的历史记录和证据。由此汇集起来的文章,和我们共和国的元帅、将军及党政领导人的回忆录一样,都是我们国家及其工作部门的历史档案,需要研究和保存的珍贵资料,反映着个人风采的秘密纪事,具有复现历史、印证历史、启迪后人的重要作用。给有关单位收集、保存资料,将其经验和智慧用于事业的发展,是十分应该和值得的。因之,对这股“出书热”,即整理、出版历史资料热,应该予以鼓励和支持。

我给即将退休的和已经退休的同志之文集写作序言,已不是一篇两篇了。在阅读此类文集时,我感到一些作者的做法是可取的。归纳起来,有这么几点:

第一,              精心编排,决不马虎。由于这类作者不是著作家,一生可能只出版这么一部文集,故都十分重视文稿的选取,文字的加工,书稿的编排,印制的精美。在编排方面,特别重视文章的分类和文章的加工,由于下了较大的功夫,因而文集都各具特色。

第二,              注入情感,真实感人。这类作者的文集所收录的文章,大多是对往事的回忆,自己所走道路的记述,是对领导、长者和亲朋好友和思念,因而成了文集中最吸引人的部分。对于这部分文章,读者的希望是记述具体,情节真实,充满热烈动人的情感,都要求作者抓住一个“真”字和一个“实”字。非常可喜的是,不少老同志的文集都紧紧地抓住了这两点,因而他们的书成了不少读者非常爱读的书。

第三,              实录特色,原貌保留。收集老同志文集中的报告、讲话,虽不为一般读者所注意,但对于所在部门、单位来说,却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部分,是藏“宝”处,是智力库,是最有用和最有借鉴参考作用的部分。在收录这部文章时,一是要注意选取最有用、最精彩的篇章,二是注意不作大的改动,保持实录特色,原始风貌。唯有这样,才能给单位留下真实可信的资料,才有保存和使用的价值。

一些文集作者注意的上述三点,姚俊虎同志显然都已经做到了。因而我感到他的文集是动人的,有阅读和保存价值的,为此特意向读者推荐。这部文集是不是真如我所说的这样?相信大家读后是会作出正确评价的。

 

 

 

 

 

 

2006年9月28日于太原

作者为中国作协会员,时任山西省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