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诗文名句(附解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0:50:39
1.如切如磋①,如琢如磨②。

  出自《诗经·卫风·淇奥》。《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做《诗》,儒家把它尊为经典,故称作《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十五国风,《雅》有《大雅》《小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 ①[切、磋]本义是把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引申为学问上的商讨研究。 ②[琢、磨]本义指制玉器时精细加工,比喻对德行或文章修饰使其精美。

  解读]像切,像磋,像琢,像磨。切磋琢磨(qiē cuō zhuó mó):本来指把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加工制成器物。后来引申为学问上的研究、探讨。指共同研究学习,互相取长补短。

  2.投①我以木桃②,报③之以琼瑶④。

  出自《诗经·卫风·木瓜》。①[投]这里指赠送。 ②[木桃]就是桃子。 ③[报]回赠。 ④[琼瑶]美玉。

  3.风雨如晦①,鸡鸣不已②。

  出自《诗经·郑风·风雨》。①[如晦]昏暗得好像夜晚。 ②[已]止。

  4.呦呦①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出自《诗经·小雅·鹿呜》。①[呦呦(yōuyōu) ]鹿呜声。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苹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琴吹笙奏乐调。

  5.兄弟阋①于墙,外御其侮。

  出自《诗经·小雅·棠棣》。全句的意思是,兄弟在家中争吵,但对外来的入侵和侮辱却共同抵御。①[阋(xì)]争吵。

  6.高山①仰止,景行②行止。

  出自《诗经·小雅·车舝(辖)》。①[高山]比喻道德崇高。 ②[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高山, 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原诗在《小雅》里,“景”是大的意思,“行”是道路的意思,在此上下文中,“行”读hang2。“行止”的“行”就读xing2。

  但后来将《小雅》中这个句子独立出来说“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便会误读为xing2。

  “止”通“之”。

  景行(hang2 道路)行(xing2 跟随)之。

  7.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出自《诗经·小雅·鹤呜》。诗经·小雅·鹤鸣》有云:“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错"是磨刀石的意思.表面意思是,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拿手来当磨石,可以来雕琢我们的玉石。现在比喻别人的建议和意见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强调善于利用别人的长处。

  8.战战兢兢,如临①深渊,如履②薄冰。

  出自《诗经·小雅·小旻》。 ①[临]来到。 ②[履]踩,走。

  9.出自幽谷①,迁于乔木。

  出自《诗经.小雅·伐木》。①[幽谷]深谷。迁:迁移。乔木:高树。原指鸟儿从幽深的山谷迁移到高树上去。比喻乔迁新居。

  ]:《诗·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本诗共三段,这是第一段,其余两段略。

  [赏析]:这是贵族欢宴亲友的乐歌。诗人认为亲朋经常欢聚,可以增进情感,消除隔阂,使生活过得更美好。幽谷:深得山谷。乔木:高大的树木。诗用比的手法,写鸟从深山里飞出来,落在高大的树木上,吱吱喳喳地叫着,那是在把朋友寻找。接着由鸟的寻找求友,转到人的亲友相聚。比的很形象,转的很自然。后世多用这两者比喻人往高处走。《孟子·藤文公上》:“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就是这个意思。人们称升官或迁居未“乔迁”,出于本诗。

  10.靡①不有初,鲜②克③有终。

  出自《诗经·大雅·荡》。①[靡mí]没有。 ②[鲜(xiǎn)]少。 ③[克]能。原句大意是没有谁向善没有一个开始,但很少能坚持到底。

  11.诗言志,歌永①言,声依永,律②和声。

  出自《尚书·舜典》。《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相传为孔子选编而成,事实上有些篇是由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8篇,即《今文尚书》。 ①[永]同“咏”。 ②[律]音律,乐律.

  诗是表达思想情感的,歌吟唱表达思想情感的语言,音调要合乎吟唱的音律,音律要谐和五声。

  12.辅①车②相依,唇亡齿寒。

  出自《左传·僖公五年》。《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旧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近代学者一般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春秋各国史料编纂而成的。《左传》是一部叙述春秋时期历史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共269午的历史,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①[辅]面颊。 ②[车]牙床骨。辅车相依 辅:颊骨;车:齿床。颊骨和齿床互相依靠。比喻两者关系密切,互相依存 唇亡齿寒

  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比喻双方休戚相关,荣辱与共

  13.黍①稷②非馨③,明德④惟馨。

  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最早见《尚书·君陈篇》。 ①[黍(shǔ)]黍子,黏黄米。 ②[稷(jì)]不黏的黍子。黍稷在这里泛指五谷,为祭祀的物品。 ③[馨(xīn) ]芳香。 ④[明德]美德。

  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盛世安定馨香要感谢上天..五谷美味并不是最香的,光明的德行才是馨香的...

  1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出自《左传·僖公十四年》。

  15.不以一眚①掩大德。

  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①(眚(shěng)]过失,过错。

  1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出自《左传·宣公二年》。

  17.立德立功立言。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是立功,其次是立言,虽久不废。”立德,就是要有好的德性,为人师表,做人楷模。

  立功,就是要多行善事、为民谋利,以流芳千古。

  立言,就是留下好的思想、著作、文字作品,供后人研究、欣赏。

  http://comment.scol.com.cn/html/2009/12/011008_750280.shtml

  18.言之无文①,行②而不远。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①[文]文采。 ②[行]流传,流行。

  19.子①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②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乎?”

  出自《论语·学而》。《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宇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①《论语》中“予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说(yuè) ]通“悦”。 ③[愠(yùn) ]恼恨。 爱语文网

  20.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自《论语·学而》。此话是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

  2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出自《论语·学而》。①[不己知]不了解我。

  2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①,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②。”

  出自《论语·为政》。①[耳顺]一听见别人的言语便可分辨真假是非。 ②[不逾矩]不越出规矩。 爱

  2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出自《论语·为政》。

  2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①。”

  出自《论语·为政》。①[殆(dài)]精神疲倦而无所得。罔wang3:迷惑。 “罔”,迷惘。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另“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

  2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自《论语·为政》。

  26.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出自《论语·为政》。

  2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①也。”

  出自《论语·里仁》。①[自省(xǐng)]检查自己。

  28.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出自《论语·公冶长》。

  2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出自《论语·公冶长》。

  30.子曰:“质胜文则野①,文胜质则史②。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出自《论语·雍也》。①[野]粗野。 ②[史]虚浮。3质:质朴。4文:文饰。5史:虚浮不实。6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3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出自《论语·雍也》。

  32.子曰:“知①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爱语文网出自《论语·雍也》。①[知(zhì)]同“智”。

  33.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出自《论语·述而》。①[识(zhì)]记住。

  34.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出自《论语·述而》。①[愤]心求通而未得。 ②[悱(fěi)]想说而说不出来。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启发和举一反三”的由来于此!

  3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自《论语·述而》。

  36.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远。

  出自《论语·泰伯》。这是孔子的学生曾子说的话。①[弘毅)刚强而有毅力。

  37.子绝四①:毋意②,毋必③,毋固④,毋我⑤。

  出自《论语·子罕》。①[绝四]没有四种毛病。 ②[毋意]不凭空揣测。 ③[毋必]不全盘肯定。 ④[毋固]不拘泥固执。 ⑤[毋我]不自以为是。

  3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出自《论语·子罕》。这里的逝字,汉儒注,以及尔雅、说文,都当往字讲,而往字依古注可作两种解释,一是既往,一是前往。依照既往解,则逝字就是消逝的意思,依照前往解,则逝字就是前进的意思。两者都有根据. 如苏东坡在赤壁赋里说的「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 子在河岸上,一定是仰观俯察,再看河川里的流水,因而兴起感叹。他所说的「逝者」,没有特定的所指,自可包罗万象。且就天地人事而言,孔子仰观天文,想到日月运行,昼夜更始,便是往一日即去一日,俯察地理,想到花开木落,四时变迁,便是往一年即去一年。天地如此,生在天地间的人,亦不例外。人自出生以后,由少而壮,由壮而老,每过一日,即去一日,每过一岁,即去一岁。个人如此,群体亦不例外。中国历史到了五帝时代,不再有三皇,到了夏商周,不再有五帝。孔子生在春秋乱世,想见西周盛况,也见不到,只能梦见周公而已。由此可知,自然界、人世间、宇宙万有,无一不是逝者,无一不像河里的流水,昼夜不住的流,一经流去,便不会流回来。所以李太白将进酒说:「奔流到海不复回。」古希腊哲人也说:「濯足急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这样看来,逝字作消逝解,应当不错。

  39.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出自《论语·子罕》。

  40.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①也。”

  出自《论语·子罕》。①[凋]凋谢。

  然表示这样 后表示以后 连起来就是这样以后意思是说,年岁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最后萎谢的道理。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

  4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出自《论语·子罕》。聪明的人不糊涂;仁慈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4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论语·颜渊》。

  4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出自《论语·颜渊》。

  44.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出自《论语·子路》。名不正,名与事实不相符,则言语错误,不能顺理成章。言不顺,则办事不能成功。办普通事犹不成功,何况推行礼乐教化之事。治国必须以礼乐来教化。普通事办不成,一切杂乱无章,则礼乐更不能兴起。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即是刑罚用之不当。刑罚不中,则人民感觉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这就天下大乱了。

  45.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自《论语·子路》。这是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46.言必信,行必果。

  出自《论语·子路》。言:说过的话 行:做过的事 〖解释〗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47.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①也。”

  出自《论语·宪问》。①[不能]没有能力。孔子说:不因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忧虑,却应当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48.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出自《论语·卫灵公》。那些有志向、有仁德的人,没有为了谋求生存而损害仁德的,只有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成就仁德的。

  4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自《论语·卫灵公》。 50.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出自《论语·卫灵公》。

  人如果不考虑长远,那么忧患一定会在近期出现。其意是要人目光远大,考虑长远。其实这是个宾语前置句,可以这样改:“人无虑远,必有忧近”。

  51.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出自《论语·卫灵公》。 过是过错的意思,是字在这里做代词,是“此,这”的意思。整句话意思是:知道过错而不改正,这才是真正的错误啊。

  52.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出自《论语·卫灵公》。(①当:对着,面临)翻译 孔子说:“面临着合于仁义的事情,就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53.子曰:“有教无类①。”

  出自《论语·卫灵公》。①[有教无类]任何人我都可以给他教育,没有区别。

  54.既来之,则安之。

  出自《论语·季氏》。

  55.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出自《礼记·曲礼上》。《礼记》又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四十九篇。

  56.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出自《礼记·学记》。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点;教学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贫乏

  57.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出自《礼记·学记》。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

  5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出自《礼记·学记》。

  59.“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出自《礼记·中庸》。一个人只要好学,差不多就是个聪明人了。懂得一个道理,能够身体力行地去做,几乎就是 仁者了。人不是圣贤,会做错事情,但只要能引以为耻,迅速改正,可以说就是勇敢了。

  60.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出自《礼记·中庸》。

  61.博学之,审①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②行之。

  出自《礼记·中庸》。①[审]详知,明悉,引申为详尽细密之意。 ②[笃]忠实,专一,一心一意。【翻译】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实行。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62.君子慎始,差若豪氂,缪以千里①。

  出自《礼记·经解》。①[差若豪氂,缪以千里]现通行作“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豪”同“毫”。“氂”同“厘”。“缪”同“谬”。

  63.瑕①不掩②瑜③,瑜不掩瑕。

  出自《礼记·聘义》。①[瑕]玉上的斑点。 ②[掩]掩盖。 ③[瑜]玉的光泽。

  64.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语出《礼记·杂记下》:孔子的学生子贡随孔子去看祭礼,孔子问子贡说:“赐(子贡的名字)也乐乎?”子贡答道:“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孔子说:“张而不弛,文武不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文武指善于治国的周文王、周武王。这段话是说:一直把弓弦拉得很紧而不松弛一下,这是周文王、周武王也无法办到的;相反,一直松弛而不紧张,那是周文王、周武王也不愿这样做的;只有有时紧张,有时放松,有劳有逸,宽严相济,这才是周文王、周武王治国的办法。 意思是治理国家要宽严相济。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65.闻过则喜,闻善则拜①。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所作,现存七篇。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在山东省邹县)人。是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①这句话原文为:“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在这里“之”有两种意义。一是代第二人称,你的意思;另外指代的是告的内容,即“以有过”。整个的意思是说:当有人指出你的过失和缺点的时候,你不应该抱怨,而应该心存感激之心,要为他人帮你指正而感到高兴。“善”在儒学中的意思是很重要的。儒强调礼,而仁则是他的核心,善则是仁的核心。行善就是躬行仁理。善是一切合目的性的行为。在承前省的前提下,后一句的意思是说,当有人表现出圣人般的善德时,你要心存崇拜之心,要虚心学习。

  6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67.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自《孟子·离娄上》。

  规:圆规;矩:曲尺。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方,就是方形。

  规矩者,方圆之器也,矩以制方,规以制圆,依规矩而方圆乃成。这是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字表意义。他内在的因果关系,在一定层面上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人们将其引伸到待人、接物、处事的方方面面,循循善诱,教导后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逐渐成为传统文化中的一句“至理”格言。

  68.大人①者,不失其赤子之心②者也。

  意思:能成就大事的人物,总会有善良,纯朴,率直,热爱生命的人格品质.或善良,纯朴,率直,热爱生命的人才能成为大人物. 选自《孟子·离娄下》。

  出自《孟子·离娄下》。①[大人]有德行的人。 ②[赤子之心]:  赤子:初生的婴儿。婴儿天真纯洁善良的心地。

  69.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出自《孟子·离娄下》。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 人也经常尊敬他。

  70.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①而已矣。

  出自《孟子·告子上》。放心”的意思,放是丢失,心自然是善心,求放心就是把丢失的善心再找回来,也就是复归于善。所以教育的全部作用就是在于引导人进行自我修养,保存、找回和扩充固有的“善端”,最终形成善的品质。

  中庸》中“尊德行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的译文

  尊德行:把至诚的德行作为最尊贵的地位。道问学:以问和学作为修养的途径。致广大:致力于达到广博深厚的境界。尽精微:尽心于达到精细微妙的境界。

  极高明:致力于达到高大光明的境界。道中庸:把不偏不倚和恒久不变的本性作为修养的途径。

  温故:时常温习已知的学问。知新:不断增加新的见识。

  7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出自《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 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就是指百姓都能得到好处。

  7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原文] 道生一①,一生二②,二生三③,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④,冲气以为和⑤。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⑥,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⑦。 出自《老子·第四十二章》。《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为道家主要经典。相传为春秋末期老聃(dān)所著。

  译文]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暴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注释] 1、一:这是老子用以代替道这一概念的数字表示,即道是绝对无偶的。 2、二:指阴气、阳气。“道”的本身包含着对立的两方面。阴阳二气所含育的统一体即是“道”。因此,对立着的双方都包含在“一”中。 3、三:即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 4、负阴而抱阳:背阴而向阳。 5、冲气以为和:冲,冲突、交融。此句意为阴阳二气互相冲突交和而成为均匀和谐状态,从而形成新的统一体。 6、孤、寡、不谷:这些都是古时候君主用以自称的谦词。 7、教父:父,有的学者解释为“始”,有的解释为“本”,有的解释为“规矩”。有根本和指导思想的意思。 [评析] 这一章的前半部分讲的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这里老子说到“一”、“二”、“三”,乃是指“道”创生万物的过程。另一段话是警诫王公要以贱为本、以下为基的。这里说的有三种气:冲气、阴气、阳气。我认为所谓冲气就是一,阴阳是二,三在先秦是多数的意思。二生三就是说,有了阴阳,很多的东西就生出来了。那么冲气究竟是哪一种气呢?照后来《淮南子》所讲的宇宙发生的程序说,在还没有天地的时候,有一种混沌未分的气,后来这种气起了分化,轻清的气上浮为天,重浊的气下沉为地,这就是天地之始。轻清的气就阳气,重浊的气就是阴气。在阴阳二气开始分化而还没有完全分化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中的气就叫做冲气。'冲’是道的一种性质,'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四章)。这种尚未完全分化的气,与道相差不多,所以叫冲气。也叫做一。”(《老子哲学讨论集》第41页)冯先生的这一分析是很有见地的。在本章后半部分,老子讲了柔弱退守是处事的最高原则,谦受益,满招损,这也合乎辩证之道。

  73.祸兮福所倚①,福兮祸所伏②。

  出自《老子·第五十八章》。①[倚]依托。 ②[伏]隐藏。3兮:文言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是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74.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

  出自《老子·第六十三章》。①[细]琐屑,渺小,不重要。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 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 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文】

  做那些别人还没觉察到就该做的工作,办那些还没发生事故之前就该办的事,体味那些没有散发出气味之前的气味。要把小的征 兆当成大事,把少的征兆当成多的后果。用恩德对待他人的怨恨。 解决难事要从还容易解决时去谋划,做大事要从细小处做起。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 方一步步形成的。因此圣人始终不直接去做大事,所以能够成就大 的功业。轻易许诺肯定难以兑现,把事看得太容易肯定会遇到太多的困难。因此圣人要把它看得困难一些,所以最终不会遇到困难。

  7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1、毫末:细小的萌芽。 2、累土:堆土。

  译: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76.哀莫大于心死①。

  出自《庄子·田子方》。《庄子》又称为《华南经》,现存三十三篇,分为《内篇》《外篇》 《杂篇》。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现在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①[心死]指心情沮丧、意志消沉至不能自拔。

  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情沮丧、意志消沉到不能自拔.

  77.用志不分①,乃凝于神②。

  出自《庄子·达生》。①[用志不分]用心专一,不分心。 ②[乃凝于神]就可以聚精会神。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78.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

  出自《管子·形势解》。《管子》相传为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所著,其实是后人托名于他的著作。今存七十六篇,内容庞杂,包含有道、名、法等家思想以及天文、历数、经济. 农业等知识。

  意思是山不排斥一土一石,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海不排斥涓滴之水,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应用到管理上,我自认为应该讲的是领导者善于运用人才之所长,而不能因为其某些缺点和不足而加以排斥!只有分工合理,上下一心,才能有所成功。

  寓意一个人做事,不管多么小的事,只要去做,终能成大器。也寓意大仁大智,胸怀宽广。

  7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①。

  出自《管子·权修》。①这句话的原文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解释〗树:培植,培养。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80.长太息①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

  出自屈原《离骚》。屈原(约前340—前278), 名平,字原。所作《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独创骚体,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①[太息)大声叹气,深深地叹息。常常叹息甚至会悲伤的掩面而泣,只因为怜悯百姓的生活艰辛。

  8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出自屈原《离骚》。意思是说:在追寻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8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出自屈原《离骚》。只要合乎我心中美好的理想,纵然死掉九回我也不会懊丧

  8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屈原《楚辞·卜居》 原文:(节选)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译文如下: 于是詹尹放下耆草抱歉地说:“尺,有它的短处,寸有它的长处;物有它不够的地方,人的智慧有它不明的地方;占卜有它不到的地方,神灵有它不通晓的地方。用您的想法,去实行您的主张,龟甲和耆草实在不能了解这些事。

  短:不足,长:有余。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也作“尺短寸长”。尺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  “龟策”是指龟甲和蓍shī草,古人用它来占卜吉凶。《礼记·曲礼上》曰:“龟为卜,策为筮”。说明古时卜用龟甲,筮,用蓍草。筮[shì](动)古代用蓍草占卜, 数 此数是指占卜之术数. 《文选》应璩所撰之<与曹长思书>一文内又云:「春生者繁荣,秋荣者零悴,自然之数,岂有恨哉!」这些都是讲天理、命运或气运之说。而将之与佛教的「劫」字配合,便产生「劫数」之说了。「劫」是时间或时限的意思。

  84.天不为人之恶①寒而辍②其冬。

  出自《苟予·天论》。《苟子》的作者荀况(约前313—前238),战国时赵国人,当时的人尊称他为苟卿。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苟子》现存三十二篇。 ①[恶(wù)]讨厌,与“好(hào)”相对。 ②[辍] [chuò中止,停止。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诗曰:“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谓也。

  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冷就停止冬天的到来,地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就停止它的广大,君子不会因为小人喧哗不休就停止他的品行修养.天有著常道,地有著常数,君子有著常规,君子强调常规,而小人(完全)只计较功利.《诗经》说:「实践礼义而没有差错,何必害怕别人的闲言闲语呢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东方朔传》: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 匈匈:议。 君子不因为小人的议论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85.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脔①肉,而知一镬huò之味,一鼎之调。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是吕不韦招集门客所著。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期曾任秦朝的相国。①[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镬huò:古代的大锅。

  所以观察房屋下面的光影,就知道太阳、月亮的运行,早晚和寒暑季节的变化;看到瓶子里水结的冰,就知道天下已经寒冷,鱼鳖已经潜伏了。尝一块肉,就知道一锅里的味道,全鼎中调味的好坏。

  86.入于泽而问牧童,入于水而问渔师。

  出自《吕氏春秋·疑似篇》。

  到了湿地问放牛娃,遇到河水问渔夫.

  意思是说师于人要师对人,这样才会得到真知.

  87.行百里者半九十。

  出自《战国策·秦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事的记录整理编辑而成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二策。意为行程一百里,走了九十里才算完成了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也说明要完成最后百分之十的工程,却要花费百分之五十的工作量。

  88.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出自《战国策·齐策四》。〖解释〗璞:蕴藏有玉的石头,也指未雕琢的玉;归:返回;真:天然,自然。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

  89.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出自《报任安书》。作者司马迁(约前145—约前86),汉代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著有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司马迁说自己写《史记》的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想用它来研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变化,形成一家的学说。

  90.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出自《报任安书》。

  9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①。

  出自司马迁《史记·李广传》。①[蹊(xī)]小路。

  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言,说话;蹊,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9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93.刻鹄①不成尚类鹜②,画虎不成反类犬。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暛suǒ]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暛也。暛伯高不得,犹为谨□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作者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辞赋家、史学家。著有《汉书》。 ①[鹄(hú)]天鹅。 ②[鹜(wù)]鸭子。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出的话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谦约节俭,待人又不失威严。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这个人豪侠好义,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无论什么人都结交。他的父亲去世时,来了很多人。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因为)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就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而一旦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你们就成了纨绔子弟。就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口无择言:讲话不选择言辞。意为所言皆善。

  清浊无所失:意为诸事处置得宜。

  数郡毕至:数郡的客人全都赶来了。

  鹄:天鹅。鹜:野鸭子。此句比喻虽仿效不及,尚不失其大概。①汝曹:你等,尔辈

  画虎不成反类狗:比喻弄巧成拙

  东汉末年,社会上有两位名气很大的人,一个叫龙伯高,一个叫杜季良。龙为人厚道,节俭自重,谦虚谨慎,奉公守法。而杜轻材尚义,行为豪放,三教九流都有交结,他父亲死的时候,好几百里外的人都来奔丧。当时人教育孩子,多以这两人为榜样。

  当时的名将马援带兵在外面打仗,他在写给孩子的家书中却劝诫道:“龙伯高、杜季良我都很敬重,但是我宁愿你们学龙泊高而不学杜季良。为什么呢?龙伯高学不好,还可以成为一个老实本份的人,'刻鹄不成,尚类鹜也’;学杜季节良不成,很容易变成轻薄而浪荡的人,那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了。”马援的教子态度得到了很多人的赞成,连光武帝刘秀都赞扬马援的见识.

  94.峣峣①者易折,皎皎者易污。

  出自班固《后汉书·黄琼传》。。语本《后汉书·黄琼传》:“峣 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翻一下字典,“皎”,指玉石之白;“峣”,为高直貌。其义不言自明:品行高洁如玉石之白者,最容易受到污损;性情刚直卓而不群的人,往往容易横遭物议。①[峣峣(yáoyáo)]高。

  95.胡马①依北风,越鸟②朝南枝。

  出自《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古诗十九首”是对汉末无名氏所作的十九首五言诗的统称。这两句意思是鸟兽尚依恋故土,何况是人呢。胡:我国古代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统称。越:百越,我国古代对南部和东南部各民族的统称①[胡马]北方所产的马。 ②[越鸟]南方的鸟。

  96.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出自《诫子书》。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

  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也就是说人只有先看淡了名利,思想才能升华,从而发现自己真正的人生目标.也只有在清静之中去思索,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97.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出自《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lù)豉(chǐ)以为汁。萁在釜下然(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作者曹植(192—232),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曹丕的同母弟弟。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有一次,曹丕限曹植在七步之内做一首切合兄弟之情的诗,否则,就要杀他。曹植才思敏捷,当即咏出了这首《七步诗》。曹丕无可奈何,只好放过了他。

  98.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出自曹植《赠白马王彪》。

  当时的意思是:有抱负的人志在四海,这样,即使相距万里,也能彼此心意相通。现在的引申意思是:大丈夫应该胸怀广大,万里的距离在眼中看来就像邻居这么近。

  9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作者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史学家。

  100.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出自《三国志·魏书·王朗传》

  101.刑天舞干戚①,猛志固常在。

  出自《读山海经》。作者陶潜(365—427),字渊明,东晋诗人。①[刑天舞干戚]故事见《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于常羊之野。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而舞。”刑天,传说中的兽名。干戚,盾和斧。

  精卫衔微木②,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③,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④,化去不复悔⑤。徒设在昔心⑥,良辰讵可待⑦!

  注释

  ①《读山海经》共十三首,成一组,本诗是第十首。《山海经》共十八卷,内容多是记述古代海内外山川异物和神话传说。

  ②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有女名女娲,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

  ③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山海经·海外西经》)

  ④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⑤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⑥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⑦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讵:岂。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大意

  精卫口含小小的木块,将要填平深深的大海。刑天失败仍挥舞盾斧,刚毅的精神始终存在。

  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徒然胸怀昔日的雄心,美好的时刻怎可期待!

  10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出自陶潜《归去来兮辞》。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主语分别是“木”“泉”,这里的“以”和“而”也都属文言连词。“涓涓”本指细小的水流,但它通常又给人一种清澈明净的感觉。我认为“泉涓涓”与“始流”之间并不存在所谓的什么关系,本来没有关系,有何苦非要去找关系。无具体含义,只是描写了当景的事物的蓬勃发展. 非常形象地体现了自然界自生自化、充足自由的灵韵

  103.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是陶潜所作的《挽歌》中的四句,意思是,亲戚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又已经唱起歌来了。人死了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是寄托躯体于山陵,(最后)和山陵同化而已。山阿,山陵。

  104.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出自陶潜《移居》。见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

  后来流传演化而为成语“赏奇析疑”和“奇文共赏”。“赏奇析疑”和原诗意思一样,形容欣赏诗文、分析疑难。“奇文共赏”却和原诗的意思不同了,含有奚落和讥讽的语气,凡是故意把不通的、可笑的文字公之于众,让大家一起来贬斥,讥刺为“奇文共赏”。

  105.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出自《入若耶溪》。作者王籍,南朝梁诗人。生卒年不详。。“蝉噪”二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像唐代王维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杜甫的“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都是用声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知了的呱噪使林子显得愈发安静 ,鸟儿的鸣叫让山里变得更加幽宁 .

  106.疾风知劲草,板荡①识诚臣。

  出自《赐萧璃》,作者李世民(598—649),即唐太宗。①[板荡]《诗经·大雅》有《板》《荡》两诗,均刺周厉王无道,纲纪混乱,政局不安,后以“板荡”指社会动荡不定。

  107.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出自《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作者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唐代诗人。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淑气 ”谓春天温暖气候。“黄鸟”即黄莺,又名仓庚。。“晴光”即谓春光。“绿苹”是浮萍。

  “云霞”句是写新春伊始。在古人观念中,春神东帝,方位在东,日出于东,春来自东。但在中原,新春伊始的物候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礼记。月令》),风已暖而水犹寒。而江南水乡近海,春风春水都暖,并且多云。所以诗人突出地写江南的新春是与太阳一起从东方的大海升临人间的,象曙光一样映照着满天云霞。 “梅柳”句是写初春正月的花木。同是梅花柳树,同属初春正月,在北方是雪里寻梅,遥看柳色,残冬未消;而江南已经梅花缤纷,柳叶翩翩,春意盎然,正如诗人在同年正月作的《大酺》中所形容的:“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所以这句说梅柳渡过江来,江南就完全是花发木荣的春天了。

  108.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出自《渡汉江》。作者宋之问(656—712),字延清,唐代诗人。一个“怯”字反映作者的复杂矛盾心情。他生怕听到一些坏消息,谁知一些家中的情况,这是人之常情。他生怕听到一些坏消息,谁知这一段时间家中会发生什么不幸的事呢。因此反而“不敢问来人”。这是宋之问的心情,这一心情也代表了许多长年在外,而回家的人在路上的心情,而这一繁纷复杂的心理活动,仅用二十个字表现出来,不能不说是脍炙人口之作。

  109.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出自《杂诗三首》(其一)。作者沈俭期(656—714),字云卿,唐代诗人。

  将,名词使动用法,以为“为将”,可理解为带领、率领 旗鼓,为古代军队令物,击鼓则进,旗指方向。借指军队。

  全句意为:(如果)有能率领军队的将才,一下子就能夺取龙城。龙城是地名,可以不用翻译。因为不知道上下文语境,所以翻译内容可以微调。

  110.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出自《咏柳》。作者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唐代诗人。

  11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①。

  出自贺知章《回乡偶书》。①[衰(cuī)]稀疏、掉落的意思。

  112.人生代代无穷已①,江月年年只相似。

  出自《春江花月夜》。作者张若虚(约660一约720),唐代诗人。①[已]停止。

  意境相同的诗句;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就是这句。都是说一种心境,感叹每年的自然风景都差不多,然而过去的一年中发生了很多事,很多东西--比如人的感情,心态--都改变了,正所谓物是人非。

  11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出自《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唐代诗人。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

  赏释:这是一首盛时不遇的名篇。幽州台:即蓟北楼,在今北京市。登上这古老的幽州台,因而想起了古代的事。当年燕昭王求士,筑金台,招揽天下贤人,燕国得以兴盛。但这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事。作者由此而感到自己的不遇,心中诞生了无限抑郁悲凉之感。浩浩苍空,茫茫旷野,而胸中之不平,又何从吐诉!想到这里,百感交集,“独怆然而泪下”了。诗的气魄很大,语言纵横,有古人之风。

  11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出自《望月怀远》。作者张九龄(678—740),字子寿,唐代诗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情人”,多情的人,有怀远之情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遥夜”,长夜。“竟夕”,通宵。

  。“怜”,爱怜。“滋”,沾湿。上句写诗人徘徊于室内。吹灭蜡烛,更加爱怜洒满一地的银色月光。下句写流连于庭院中。夜色已深,更感到露水沾湿了披在身上的衣服。这就把彻夜难眠的情境形象传神地描绘出来。。“不堪”,不能。“盈手”,满手、一满把。“佳期”,重逢之期、欢会之期。我不能捧一把月光赠给远方的友人,只希望能在梦中与你重相聚。

  115.羌笛何须怨杨柳①,春风不度玉门关。

  出自《凉州词》。作者王之涣(688—742),字季凌,盛唐边塞诗人。其边塞诗与王昌龄、高适等齐名。①[杨柳]曲辞名《杨柳枝》的省称,又名《折杨柳》,多用做送别曲。大意: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1.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2.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羌笛何须怨杨柳是写听到羌笛的感受,由《折杨柳》曲名与春风相联,以“春风”暗喻皇恩,“春风不度玉门关”含蓄地指责朝廷不关心边塞士兵。境界雄阔苍凉,含义曲折深刻.

  116.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出自《宿建德江》。作者盂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他和王维是唐代田园诗派的代表。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 (1)建德江:即新安江流经浙江省建德县附近的一段江面。(2)烟渚(zhu主):指傍晚雾气笼罩着的江中小洲。(3)客愁新:是说在这苍茫暮色中,明显地、格外地感到客中的愁绪。新,显豁鲜明的意思。(4)野旷:四野空旷。天低树:是说空旷的四野,远远望去,天比树还低。(5)月近人:因江水清澈,月映江中,人在船上俯身而望,似觉月亮在向人亲近。

  117.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①。

  出自《芙蓉楼送辛渐》。作者王昌龄(698一约757)字少伯,唐代诗人。①[玉壶]美玉制成的壶,用来比喻高洁。原诗是:“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大意是说,一夜寒雨过后,诗人在芙蓉楼与友人话别,这时只有晨光映照着远处的山峦。他嘱咐朋友,如果远在洛阳的亲友问起我,请你把我冰清玉洁、清廉正直的心意传达给他们。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曾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唐朝开元年间的宰相姚崇曾作<冰壶诫>.王昌龄在这首诗中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这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自勉。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人世间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厚意。他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这种失意之时并不失志的坚贞品德非常令人钦佩,后来人们则经常引用“一片冰心在玉壶”来表示高洁的志趣。

  118.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①无故人。

  出自《送元二使安西》。作者王维(70l一761),字摩诘。唐代诗人。安西,地名,今新疆库车县。①[阳关]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因处玉门关西南而得名。

  119.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出自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习俗。山东,指华山以东。

  120.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出自王维《终南别业》。原文“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这首诗写自己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水。每有闲情逸致,就独自到山中游玩。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就与他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忘了回去的时间。全诗以悠闲自在的笔调,表达了作者在游览山水时与大自然、林中叟亲切交流的态度,表现了作者对一切都不在意,任运自然,随遇而安的心境。

  121.山中一夜雨,树杪①百重泉。

  出自王维《送梓州李使君》。①[树杪(miǎo)]树梢。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幢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注释] (1)梓州:唐属剑南道,州治在今四川省三台县。使君:这是古代对州郡长官的尊称,即刺史。李使君名不说矿山步瀛说:“杜子美有《送李梓州使君之任诗》,未知即此人否。”(2)壑(he贺):山谷。参天:高耸天际。(3)响:这里是啼叫的意思。杜鹃:鸟名,即子规,蜀地多产杜鹃,故千山可闻到处都有杜鹃的啼民声。(4)树杪(miao秒):树梢,这里是指树顶。百重(chong虫):百层。重,重叠。(5)输:缴纳。幢(tong童)布:左思《蜀都赋》:“布有幢华”,刘渊林注:“幢华者,树名幢,其华采柔毳可绩为布也。”此即木棉布。《元和郡县志》:“剑南道梓州,开元贡绫绵丝布,赋布布也。”这句是说,蜀汉的女子用幢花绢布,向官府缴纳赋税。(6)巴人:蜀人。巴,古国名,在今四川省东产地区。讼:诉讼,打官司。芋田:蜀地多产芋,是充饥的杂粮。左思《蜀都》:“都反畴芋区。”这句是说,巴地的人们为耕种芋田,经常发生诉讼。(7)文翁:《汉书·循吏传》载,汉景帝时,文翁为蜀郡太守,见蜀地僻陋,乃造学宫,广育人才,使蜀地从此日渐开化。翻:翻新、翻改的意思。教授:指以德业传授于人。(8)倚:靠着。先贤:指已经去世了的有才德的人。这里是指文翁。关于这两句,约昀说是“不可解”。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说是“不敢,当是敢不之讹。”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说,“末二句言文翁教化至今已衰,当更翻新以振起之,不敢倚先贤成绩而泰然无为也。此相勉之意,而昔人以为此二句不可解,何邪?”依直赵,高说,均可通。这两句是说,文翁从前治蜀的教化,人于今一定能翻新改进;哪敢倚靠先贤已有的业绩,而无所作为。

  122.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①与之②谁短长。

  出自《金陵酒肆留别》。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是我国唐代与杜甫并称的伟大诗人。①[别意]离别之情。 ②[之]指东流水。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唐)

  风吹柳花满店香,

  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

  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

  123.清水出芙蓉①,天然去雕饰。

  出自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①[芙蓉]荷花的别称。此“芙蓉”是指水芙蓉即荷花,荷花美而不艳(在你学过的《爱莲说》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天然美。故“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指真正的美是没有太多修饰的。后来引申至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中,指那些摆脱了堆砌的辞藻、无谓的修饰、空虚的技巧的至真至纯的真正的艺术精品

  124.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出自李白《送友人入蜀》。这两句形容山势险峻。意思:山崖从紧靠脸的地方向上直冲云端;骑著马好像在腾云驾雾

  125.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出自李白《早发白帝城》。白帝城,古城名,在今四川奉节县东白帝山上。

  126.但使主人能醉客①,不知何处是他乡。

  出自李白《客中作》。①[客]诗人自指。

  127.相看①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出自李白《独坐敬亭山》。①[相看]互相对看。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128.长风破浪①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出自李白《行路难》。①[长风破浪]南朝宋宗悫(què)年少时,叔父问他立志做什么? 宗悫回答:“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人用这两句话来表示有远大的抱负和志向。

  长风是形容在大浪袭来时的情景,而济沧海则能表达李白凌云之志的志向。最后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为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勇往直前、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引申为相信总有一天会实现理想施展抱负,虽然苦闷但不失去信心,给人以激励。

  129.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出自《黄鹤楼》。作者崔颢(约704—754),唐代诗人。悠悠:久远的意思。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130.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出自《别董大》。作者高适(706—765),字达夫,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不要发愁前面的道路上没有知己,看天下有哪个人不认识你啊

  131.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出自《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作者刘长卿(709一约786),字文房,唐代诗人。白屋:贫家的住所。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对“归”的理解上。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

  132.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然①。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出自《绝句二首》。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诗人。①[然]即“燃”。 爱语文网 意思:江水碧绿衬出江鸟的白色,山色黛青衬出山花的灿烂如火,眼看着又一个春天要结束了,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思念的故乡?

  133.朱门①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出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①[朱门]代指富贵之家。朱,大红色。

  134.尔曹①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六首 第二首是这样的: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

  [shěn]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后两句的意思是:(你们现在攻击和诬蔑王杨卢骆的文章)但即使等到你们这些家伙身体死亡,名字也让人忘了,也组织不了他们的声名、文章像江河那样万古常流。

  哂: 讥哂, 尔曹: 代词,汝辈,你们

  135.为人①性僻耽②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出自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①[为人]犹平生。 ②[耽dan1]嗜好。

  136.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出自杜甫《偶题》。

  [今译] 文章是传之千古的事业,而其中甘苦得失只有作者自己心里知道

  137.读书破①万卷,下笔如有神。

  出自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韦左丞,即韦济,当时任尚书左丞。①[破]遍,尽。。

  出自杜甫《旅夜书怀》。后人对这两句诗作过不同的解释,清代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对于“读书破万卷”中的“破”字举有三说,一曰:“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神”。二曰:“书破,犹韦编三绝之意。盖熟读则卷易磨也”。三曰: “识破万卷之理”。这三说,集中地反映了对“破”字的不同理解。概括起来就是:突破、磨破、识破。

  139.文章①憎命达②,魑魅③喜人过④。

  出自杜甫《天末怀李白》。①[文章]泛指诗文。 ②[命达]命运通达。 ③[魑魅(chīmèi)]传说中山林里能害人的妖怪。 ④[过]经过。

  文章是泛指诗文。憎即憎恶之义。命达:即命运通达。字面意思是诗文憎恶命运通达的,其涵义是说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李白不是被人陷害了吗,后一句就是说这个的,魑魅喜人过。 140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①英雄泪满襟。

  出自杜甫《蜀相》。蜀相,指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①[长使]经常让。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建功,至蜀建兴十二念(234)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使得长久以来的英雄想到都哭得泪湿满衣袖(古人通常都用衣袖擦泪)诗人用“长使” 两字,就把后世所有英雄人物全包括进去了,当然也 包括诗人自己。

  14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出自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 "既写景,也点明时令.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但作者所写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其深刻的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对故乡的感怀.正因为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才使得这句诗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142.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①应须断万竿。

  出自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①[恶竹]到处乱生的竹子。

  今译】我恨不得让新松长到千尺高,而对于恶竹,则必须全部加以芟shan除。

  “千尺”、“万竿”都是夸张,非如此不足以表现诗人强烈的爱憎。对于这两句诗前人都认为不光是写松和竹,而是另有寓意。杨伦在《杜诗镜铨》中说此两句“兼寓扶善疾恶意。”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它们“言外有扶君子、抑小人意。”可见寓有深刻的哲理。

  143.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出自《逢入京使》。作者岑参(715—770),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144.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出自《题稚川山水》。作者戴叔伦(732—789),字幼公,唐代诗人。

  前两句即景描写 ,由近及远 。“ 松下茅亭五月凉 ”,松下茅亭是诗人观赏稚川山水的立足点和题咏之处。时值仲夏,天气已开始有些暖热,而苍松覆盖下的茅亭却依然凉意袭人,为览眺这一带的山水提供了一个宜人的场所。从下文“行人”之语推测,诗人大概是行旅路经此地,在茅亭歇脚。这就更给这次览眺增添一份不期而遇的欣喜。次句“汀沙云树晚苍苍 ”,是茅亭眺望所见的中景和远景。近处有江流,对岸有白沙覆盖的汀洲,再远一点,便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时近傍晚,汀沙云树渐渐融入暮霭,呈现出一片苍苍茫茫的色调。这两句以茅亭为中心,勾勒出一幅有山有水,有风景有人物(诗人自己就在画中)的稚川山水画 。“晚”字暗引出下文的乡思,笔法浑然无迹。“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秋风思”用西晋张翰见秋风起,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 ,遂命驾归江东的典故 ,借指乡思,与上文“五月”实写的季节并不矛盾。两句是说,自己这个奔驰道途的客子本就怀有无限乡思,现在突然发现隔河相望的青山竟有些像故乡那座朝夕相伴的青山。更牵起无限乡思。戴叔伦是润州金坛人,其地有山有水。江南山水有共同特点 ,在客处旅途乡思无限的情况下,忽见“隔水青山似故乡 ”,恰似他乡遇故知,其不期而遇的欢喜和亲切感,自不待言。而深究其里,所谓“ 似 ”,也只是差似而已 。正因为怀着“无限秋风思 ”,遂不觉移情于景,感到对岸青山似曾相识,而觉其“似故乡”了。而一旦发现“隔水青山似故乡”之后 ,又反过来进一步增强了对故乡的思念。总之,末句所抒写的虽只是瞬间的感觉和联想,却既有似曾相识的神往,又含不期而遇的欣喜,甚至还有虽“似故乡”而终非故土的喟叹。感情内涵相当复杂。如果说,前两句堪称“诗中有画 ”,那么后两句却是画笔所不能到的诗的意境。画面上可以出现行人遥望隔水青山的形象,但却画不出行人心中的“无限秋风思 ”,更无法画出怀着无限乡思的行人面对隔水青山时所引起的联想和复杂微妙的思绪。山水画之所以不能代替山水诗,就在于它缺乏抒情的直接性。这首题咏山水的诗之所以成为诗而非画,正在于三、四句融铸了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

  14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①。

  出自《游子吟》。作者孟郊(751—814),字东野,唐代诗人。①[三春晖]春天的阳光。 146.蚍蜉①撼②大树,可笑不自量。

  出自《调张籍》。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诗人、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歌和散文都收在《韩昌黎集》中。调(tiáo),调侃的意思。调张籍,即戏赠张籍。张籍,唐代诗人。①[蚍蜉(pífú)]蚂蚁的一种。 ②[撼]摇动。像蚂蚁想摇动参天大树,太可笑,太不自量了!

  147.天街①小雨润如酥②,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 长安街上细小的春雨润滑如酥,近看没有绿色,远看草色青青。早春正是一年春光的大好时节,大大胜过满城杨柳堆烟的暮春。 首先领会此诗句中的意境,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草芽儿略显了春的印迹,显然是一种平淡、朦胧的意境。其次,就是看看诗中蕴含的哲理,“遥看近却无”中蕴含了“远和近”“ 物以稀为贵”等哲理,

  出自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郎》。水部张十八员外郎,即张籍。他曾任水部员外郎。“十八”为兄弟间的排行。①[天街]京城的街道。 ②[酥]酥油。 见189 14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出自韩愈《进学解》。随】字的意思不是随大流而是【因循随便 】的意思。意思是说:学业的精进由于勤奋,而荒废由于游荡玩乐;德行的成就由于思考,而败坏由于因循随便。

  149.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出自《浪淘沙》。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

  银河: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说了两个人的爱情的坚贞不屈,如果有必要的话会一起到天涯海角

  150.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桑榆,喻日暮。落日的余晖照在桑树、榆树梢上,喻人的垂老之年.是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这里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5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出自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乐天,白居易的字。

  人生哲理:原意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运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哲理。现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刘禹锡原意借“沉舟”“病树”感叹自己屡遭贬谪、老病侵袭,以致无所作为。不过,他同时用“千帆过”“万木春”来表达他对天下间仍有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而深感欣慰。

  诚然,“沉舟”“病树”是常有的事。沉船事件发生后,千帆仍然浩浩荡荡;这里的树木枯败了,那边的树林还十分茂盛,可以引申为不论碰到什么样的困难或挫折,永远保持一颗生机勃勃的乐观向上的心态是最重要的。让我们的心中永远留住这春天的美景,念念向善、念念向生

  生活哲理: 作者将自己喻为“沉舟”“病树”,但依然可以用欣慰的眼光去看待“千帆”与“万木”,这是一种很难得的积极心态,对我们现代也有很现实的意义。,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从自己这艘“沉舟”身边迅速掠过的“千帆”,在自己这棵“病树”前面生长得郁郁葱葱的“万木”,着眼于社会发展的高度,欣然接受自己的命运。。

  152.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出自刘禹锡《竹枝词》。两个“晴”字与“情”谐音双关。

  竹枝词是巴渝(今四川省东部重庆市一带)民歌中的一种。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声调宛转动人。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调填词,写了十来篇,这是其中一首摹拟民间情歌的作品。它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第一句写景,是她眼前所见。江边杨柳,垂拂青条;江中流水,平如镜面。这是很美好的环境。第二句写她耳中所闻。在这样动人情思的环境中,她忽然听到了江边传来的歌声。那是多么熟悉的声音啊!一飘到耳里,就知道是谁唱的了。第三、四句接写她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之后的心理活动。姑娘虽然早在心里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什么表示哩。今天,他从江边走了过来,而且边走边唱,似乎是对自己多少有些意思。这,给了她很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她就想到:这个人啊,倒是有点象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又还出着太阳,可真有点捉摸不定了。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还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还有情”。通过这两句极其形象又极其朴素的诗,她的迷惘,她的眷恋,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画出来了。

  153.千淘万漉①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逐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出自刘禹锡《浪淘沙》。①[漉]滤。比喻经过千辛万苦的劳动,终于获得成功全诗的意思是,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恶流一样使人无法脱身,不要说被贬谪的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下沉。淘金要千遍万遍的过滤,虽然辛苦,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诗人屡遭贬谪,坎坷备历,但斗志不衰,精神乐观,胸怀旷达,气概豪迈,在边远的贬所虽然经了千辛万苦,到最后终能显示出自己不是无用的废沙,而是光亮的黄金。诗句通过具体的形象,概括了从自我经历获得的深刻感受,予人以哲理的启示。

  154.无端①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出自《渡桑干》。作者刘皂(785—805),唐代诗人。①[无端]没来由。诗人由山西北部(并州、朔方)返回咸阳,取道桑乾流域。无端,即没来由。更渡,即再渡。这“无端更渡”四字,乃是关键,要细细体会。十年以前,初渡桑乾,远赴并州,是为的什么呢?诗中没有说。而十年以后,更渡桑乾,回到家乡,又是为的什么呢?诗中说了,说是没来由,也就是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果真如此吗?不过是极其含蓄地流露出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只好千里迢迢,跑到并州作客,而十年过去,一事无成,终于仍然不得不返回咸阳家乡这种极其抑郁难堪之情罢了。但是,出乎诗人意外的是,过去只感到十年的怀乡之情,对于自己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万万没有想到,由于在并州住了十年,在这久客之中,又不知不觉地对并州也同样有了感情。事实上,它已经成为诗人心中第二故乡,所以当再渡桑乾,而回头望着东边愈去愈远的并州的时候,另外一种思乡情绪,即怀念并州的情绪,竟然出人意外地、强烈地涌上心头,从而形成了另外一个沉重的负担。前一矛盾本来似乎是惟一的,而“无端更渡”以后,后一矛盾就突了出来。这时,作者和读者才同样感到,“忆咸阳”不仅不是唯一的矛盾,而且“忆咸阳”和“望并州”在作者心里,究竟哪一边更有分量,也难于断言了。以空间上的并州与咸阳,和时间上的过去与将来交织在一处,而又以现在桑乾河畔中途所感穿插其中,互相映衬,宛转关情。每一个有久客还乡的生活经验的人.

  9

  155.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①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出自《寒食》。作者韩翩翃(hóng),字君平,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寒食,我国古代传统节日,一般在清明前一两天。按风俗,这一天家家禁火,只吃冷食,故称寒食节。①[五侯家]泛指贵幸宠臣。【诗文解释】春天的长安城中,热闹繁华,处处飞花,寒食节东风吹拂着御柳。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五侯的家中。

  156.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出自《题李凝幽居》。作者贾岛(799—843),字浪仙,唐代诗人,与孟郊齐名。

  157.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出自《悯农》。作者李绅(约772—846),唐代诗人。

  158.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出自《省试湘灵鼓瑟》。作者钱起(722一约780),唐代诗人。

  159.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

  出自《放言》。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其代表作有《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未代汉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汉书》本传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

  160.在天愿作比翼鸟①,在地愿为连理枝。

  出自白居易《长恨歌》。。②比翼鸟:传说中的鸟,只有一目一翼,其名鹣鹣(jiān),雌雄并列,紧靠而飞。③连理枝:两棵树枝干连生在一起

  16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出自白居易《暮江吟》。铺:指太阳光斜照在水面上。 瑟瑟:碧绿色宝石。这里形容背阴处的江水颜色, 【诗文解释】 一道残阳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16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出自白居易《忆江南》。【原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翻译】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16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出自《江雪》。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唐代诗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绝:绝迹。人踪:人的踪迹。灭:消失,没有了。千山:虚指所有的山。万径:虚指所有的路。这两行的意思是: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小路,都没有人的踪影。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孤零零。舟:小船。蓑:蓑衣。笠:斗笠。这两行的意思是:(在)孤零零的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独自垂钓。

  164.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出自《离思五首》(其四)。作者元稹(779—831),宇微之,唐代诗人。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元白”。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曾经:曾经历过。曾,副词。经,经历。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165.男儿何不带吴钩①,收取关山五十州?② 请君暂上凌烟阁,③ 若个书生万户侯? 男儿何不佩带吴钩去收取关山五十州呢?请君到凌烟阁上去看看那些功臣中封过万户侯的有哪一个是书生呢?问而不答,留一悬念。 唐朝,一些开国功臣的画像都由名家阎立本画来供奉在李世民时期造的“凌烟阁”里,所以建功立业“画像上凌烟阁”是世受文人墨客们推崇的 李贺时代,正处在晚唐时期,根本没有一个什么关或者什么山能有50个州的,但当时黄河南北被藩镇割据了五十余州。所以我觉得,这里,“关山五十州”指的是被外敌藩镇割据的50州大好河山。此处的“关山”是虚指,指的是江山国土,其实很多古代文学作品里都用”关山“来泛指的。

  出自《南园》。作者李贺(790—816),字长吉,唐代诗人。①[吴钩]刀名,刃弯。

  166.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3.径:小路。4.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5.坐:因为;由于。 出自《山行》。作者杜牧(803—853),字牧之,晚唐杰出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停下车来,是因为爱赏枫林晚景,那经霜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火红 ..

  167.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出自杜牧《秋夕》。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又有什么用呢?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168.折戟①沉沙铁未销②,自将③磨洗认前朝④。

  出自杜牧《赤壁》。①[折戟]折断的戟。 ②[销]销蚀,毁坏。 ③[将]拿起。 ④[前朝]指三国时代。漫步赤壁古战场,无意间在江岸拾得一柄被黄沙沉埋多年的折断的铁戟。 就着江水洗去斑斑锈迹,细加辨认,应当是三国曹操,孙权交战时留下的遗弃的兵器。

  169.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出自《乐游原》。作者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唐代诗人。与杜牧齐名。 [今译] 西下的太阳无限美好,只是再美好,也已接近黄昏时刻

  170.春蚕到死丝方尽①,蜡炬成灰泪②始干。

  出自李商隐《无题》。①[丝方尽]才停止吐丝。 ②[泪]蜡烛燃烧时烛脂流溢如泪,称 “烛泪”,常用以象征别恨。

  我们的感情将永远不渝。它就像春蚕直到把丝吐尽才肯死去,像燃烧着的蜡烛,直到把自己烧成灰烬热泪才会流干。

  171.身无彩凤①双飞翼,心有灵犀②一点通。

  出自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一)。①[彩凤]即凤凰。 ②[灵犀]古代把犀牛角看作灵异之物,犀角中心有一道上下贯通的白线,更具灵性。解释:身上没有彩凤那双可以飞翔的翅膀,心灵却像犀牛角一样,有一点白线可以相通。

  赏析:诗人这两句诗显然是在写自己的爱情遭遇。他同自己的爱人分处两地,不能相见,所以说“身无彩凤双飞翼”。尽管不能相通,但两人在思想感情上却早已契合、沟通,“心有灵犀一点通”即指此而言。下句常为后人所借用,但已不限于指爱情。

  172.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出自李商隐《咏史》。意思是历观前代王朝和古老的家风,往往勤俭节约意味着成功,奢侈浮夸意味着失败。

  173.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①于老凤声。

  出自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①[清]鸣声清亮。 翻译:丹山路上桐花万里,花丛中传来一阵阵雏凤的鸣声,这声音比老凤的鸣声来得更清圆。哲学道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174.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出自李商隐《晚睛》。老天爷同情那幽僻处的小草,人世间也珍惜着傍晚时的晴天。 这两句诗写久雨后傍晚转晴的景象与感受。幽草因天气转晴而恢复了生机,所以说是“天意”在怜惜它。转晴时已在傍晚,时光是短暂的,但诗人仍以它十分珍视,因为它毕竟是经过长期盼望才出现的。诗人写此诗时正是他经历了许多坎坷和不幸的遭遇后,获得了一个自己比较满意的安身之所,所以他借此诗来表示对目前处境的暂时的欣慰。

  175.醉卧沙场①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出自《凉州词》。作者王翰,字子羽,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①[沙场]战场。你不要笑我醉倒在沙场(战场)上,自苦以来有几个上战场打仗的人能活着回来!

  176.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出自《咸阳城西楼晚眺》。作者许浑,字用晦,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云起日落,雨来风满,在“事实经过”上是一层推进一层,井然有序,将“形势逼人”很自然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使身临其境的人们必定要作出自己的选择:观望、迎头而上还是退却?“山雨欲来风满楼”就是这样一种意境,后人多借用到政治斗争的形势紧迫、或突发事件的暴发前夕等方面的先兆。

  177.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出自《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作者王建,字仲初,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

  178.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出自《月夜》。作者刘方平,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

  179.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

  出自《上堂开示颂》。作者唐代黄蘖(niè)禅师。意思:梅花要不是经受住一次次风霜摧折之苦,哪会有素馨沁人的花香。 引申意:如果不经历一次次失败,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180.劝君莫惜金缕衣①,劝君须惜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出自无名氏《金缕衣》。①[金缕衣]用金丝线装饰的衣服,用以泛指贵重华丽之物。这首诗作并非艺术上最为上乘,然确也不让须眉,可诵可传。诗可理解为惜阴,亦可理解为及时行乐,但主题似为劝人及时进取,不要“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此诗含意很单纯,可以用“莫负好时光”一言以蔽之

  181.衣带渐宽①终不悔,为伊②消得③人憔悴。

  出自《蝶恋花》。作者柳永(约987—1053),宋代词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此两句所说即为“第二境界”,描写人们对于事业学问执着地追求。①[衣带渐宽]指因相思而消瘦,衣服都显得肥大了。 ②[伊]她。指所爱慕的人。 ③[消得]值得。

  18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出自《蝶恋花》。作者晏殊(991—1055),字同叔,宋代词人。王国维《人间词话》以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第一境界”。

  18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 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 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 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出自晏殊《浣溪沙》。

  184.绿杨烟外晓寒轻①,红杏枝头春意闹②。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翻译】

  东城的景色越来越美,湖面上如縠皱的波浪,迎接游客船只的到来。绿色杨柳上轻飘着寒烟,枝头上红杏盛开,增添春意的热闹盎然。

  人生欢乐时光其实很少,为博取一次欢笑,耗费千金也在所不惜。且让我为君举起酒杯劝留斜阳,恳求它多向花丛映照一些余晖。 出自《玉楼春》,作者宋祁(998—1061),宋代诗人、词人。①[轻]形容春季清晨的微寒。 ②[闹]夸张地把春光烂漫的感觉表现了出来,把春意写得那么有知觉,有生气。

  棹[zhào] .本义:(名)摇船的用具;浆. 縠 hú] 名)有皱纹的纱

  185.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一眼望去,平芜尽头只是春山,(而我思念的人)行人却还在春山之外,言外之意是相聚遥遥无期,以春山之美景反衬内心之悲,以眼前之实见写思念之飘渺,美甚 6

  回

  出自《踏莎行》。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和著名的散文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①[平芜]平坦的草地。这两句词写站在高楼上望离人远去的情景。

  186.不畏浮云①遮望眼②,自缘③身在最高层。

  出自《登飞来峰》,作者王安石 (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①[浮云]诗中用来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②[遮望眼]挡住视线。 ③[自缘]原来因为。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当“因为”、“由于”讲。我们不要小看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143

  187.春风又绿①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②?

  出自王安石《泊船瓜洲》。①[绿]这里作动词用,吹绿。 ②[还]回。这里指回家。

  188.千门万户曈曈①日,总把新桃换旧符②。

  出自王安石《元日》。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①[曈曈(tóngtóng)]形容太阳初升时大地由暗而明的情景。 ②[总把新桃换旧符]指在正月初一这天清晨家家户户换上新桃符。古代用有门神肖像或门神名字的桃木版画挂在大门上,用来辟邪。后来在门上贴春联,因此又用“桃符”借指春联。

  189.荷尽已无擎雨盖①,菊残犹有傲霜枝②。

  出自《赠刘景文》。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①[擎雨盖]形容荷叶如雨伞。擎,举,向上托。 ②[傲霜枝]在寒风中傲然挺立的花枝。傲,耐久,经得住。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秋末冬初的时候,荷花枯了,荷叶凋零,菊花也谢了,但是仍然有著不畏风霜的傲然枝干。一年里最美好的景色,你要记的,不是繁花盛开的春天,是橙子将黄,橘子犹绿的季节(就是秋末冬初)。 即使冬天快到了,仍然有结实累累的丰收。嗯!苏轼安慰他的好友,人到了壮年,虽然青春年华不再,但是拥有丰富的人生经验,仍然可以大有作为, 请朋友不要妄自菲薄,应该乐观向上。 见147

  19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出自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191.欲把西湖比西子①,淡妆浓抹总相宜。

  出自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①[西子]指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西施。

  19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出自苏轼《题西林壁》。

  193.梅须①逊②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出自《雪梅》(其二)。作者卢梅坡,宋代人。生卒年不详。①[须]应当。 ②[逊]逊色。

  194.文章①本天成②,妙手③偶得之。

  出自《文章》,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诗人。①[文章]文辞或成篇的文字。 ②[天成]天然而成,不借助人工。 ③[妙手]技艺高超的人。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加上创作的灵感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19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①此事要躬行②。

  出自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子聿,陆游之子。①[绝知]彻底弄清。 ②[躬行]亲身实践。意思: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196.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出自陆游《示子通》。

  197.等闲①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很随便地便认识了东风的面目,这万紫千红的景象都是由春光点染而成。 出自《春日》。作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又号晦翁,别称紫阳。宋代理学家。①[等闲]轻易,随便。

  198.问渠①那得②清如许③,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自朱熹《观书有感》。①[渠]它,指方塘的水。 ②[那得]怎么会。 ③[清如许] 这样清。

  199.众里寻他千百度①,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②处。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句本是描写相思诗句,但王国维却用以表现“悬思——苦索——顿悟”的治学三重境界,它巧妙地运用了三句中蕴含的哲理意趣,把诗句由爱情领域推绎到治学领域,赋予了它以深刻的内涵。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境界的这段诗句,出自宋代的另一位词人柳永的《蝶恋花》。原词是:“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在这里,显然也已超出了原诗相思怀人的情绪了。他想说明,对事业,对理想,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为了达到成功的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第三境界,王国维则采用了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词句。辛弃疾的原词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用在此处,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就能明察秋毫,豁然领悟。这就达致了最后的成功。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是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

  元夕,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又称元宵。①[度]次。 ②[阑珊]零落,衰落,将残。

  200.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可以说是一种胸怀,是对人生的一种清醒认识。人就是要正确看待自己,正确确定位置,顺应人生规律,走好人生的旅途。不要不知轻重,不知进退,不知好歹,不知死活。所以说,这是一层天机。执迷不悟的人是参不透的,被权、钱、色迷住心窍的人更加参不透的。

  出自辛弃疾《菩萨蛮》。

  201.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出自《绝句》。作者夏元鼎,宋代诗人。这两句诗本指屡试不第后偶然成功,后来用以指谋事的成功与否常带有偶然性。

  20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应怜屐ji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游园不值》。作者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宋代诗人。生卒年不详。诗句的意思是: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苍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园里的花开得正好,这些花所代表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开得正旺的红杏伸出了墙外。

  203.千磨百折还坚韧,任你东南西北风。

  出自《竹石题词》。作者郑燮(xiè) (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清代书画家、诗人、散文家。这是一首题画诗。

  204.世事①洞明②皆学问,人情③练达④即文章。

  出自《红楼梦》第五回。作者曹雪芹(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文学家。 ①[世事]人世间的事情。 ②[洞明]透彻了解,通达事理。 ③[人情]指人心,世情,人情世故。 ④[练达]阅历多而通晓人情世故。

  205.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①则刚②。

  郑板桥的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它的含义是:,大海的宽广可以容纳众多河流;有比喻人的心胸宽广可以包容一切;或比喻某公司的资源广博。千仞峭壁之所以能巍然屹立,是因为它没有世俗的欲望;借喻人只有做到没有世俗的欲望,才能达到大义凛然(刚)的境界这是一副对联。作者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近代政治家、诗人。①[欲]欲望,指世俗杂念。 ②[刚]刚直,坚强。

  206.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两句的意思是:纵是被贬遣戍,只要对国家有利,不论生死,也要去干;岂能因为个人祸福而避前趋后. 出自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207.落红①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落花有情,死而不已,化做春泥也护花。诗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达自己虽前途不畅也不忘报国的情怀。 出自《己亥杂诗》。作者龚自珍(1792—1841),字尔玉,又字璱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①[落红]落花。

  208.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①降人才。

  出自龚自珍《己亥杂诗》。①[不拘一格]不限一种规格,即打破常规。

  209.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①

  而我呢,自赴一死,慷慨激扬;仰笑苍天,凛然刑场!而留下的,将是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 出自《绝命诗》。作者谭嗣同(1845—1898),字复生,号壮飞。近代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中的重要人物。①[两昆仑]指康有为和作者自己。意思是两人都像昆仑山那样巍峨高大。一说两昆仑指康有为和侠客大刀王五。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注释】:望门投止-看到人家就去投宿,形容在逃亡途中的惶急情状。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营私,被迫逃亡。人们看重他的声望品行,都冒着危险接纳他。这一句是设想逃亡中的康、梁等人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救护。忍死须臾待杜根-这里作者以忍死的杜根自比。杜根:东汉安帝时郎中,因要求临朝听政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触怒太后,被命摔死,因执行人手下留情,未死。隐身酒肆,邓太后死后,复官为侍御史。

  210.献身甘作万矢的①,著论求为百世师。

  甘心做先行者,不惧怕中途失道成为历史罪人而成为众矢之的。继往圣之绝学,著书立说 成为后世大家。 出自《自励二首》。作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①[的]箭靶的中心。

  211.横眉冷对千夫指①,俯首甘为孺子牛②。

  出自《自嘲》。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①[千夫指]《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夫所指,无病而死。’” ②[孺子牛]据《左传·哀公六年》杜预注:春秋时齐景公钟爱幼子荼(an)。有一次景公口里衔着绳子装作牛,让荼牵着玩,荼突然跌倒,以致扯掉了景公的牙齿。

  212.雄关①漫道②真如铁③,而今④迈步从头⑤越。

  出自《忆秦娥》。作者毛泽东(1893—1976),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诗人。①[雄关]雄伟的关隘。 ②[漫道]休说,莫说。 ③[真如铁]真像铁一般坚固。 ④[而今]如 今。 ⑤[从头)重新开始。雄关漫道真如铁 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漫道,徒然说,枉然说.人们徒然说娄山关坚实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跃 迈步,跨步、大踏步。从头越,即为头越。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为头,犹云从头,或开始也。”有从头再开始的意思。说的是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即隐约含蓄着当时战略任务受挫,要对长征计划从头再做部署,且有取得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

  213.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借用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句,原诗说的是汉武帝时制作的极贵重的宝物金铜仙人像,在三国时被魏明帝由长安迁往洛阳的传说。原句的意思是,对于这样的人间恨事,天若有情,也要因悲伤而衰老。 毛泽东诗词里是说,天若有情,见到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残酷,也要因痛苦而变衰老;身受反动派压迫的人民,自然要彻底推翻反动统治,完成翻天覆地的革命事业。 人间正道:社会发展的正常规律。沧桑:沧海(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革命性的发展变化。古代神话:女仙麻姑对另一仙人王方平说,他们相见以来,东海已经三次变为桑田(见葛洪《神仙传》)。

  出自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214.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①亦英雄。

  出自《大江歌罢掉头东》。作者周恩来(1898—197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①[蹈海] 投海而水,这里表达愿为事业献身的决心和信念。

  215 。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明.戚继光) 意思是自己和将士们保卫祖国的一片心血,象洒向千峰的浓霜一般,把峰上的秋叶都染红了

  216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青山矗立,不堕凌云之志 ——

  郭沫若原词 满江红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人六亿,加强团结,坚持原则。 天垮下来擎得起,世披靡矣扶之直。 听雄鸡一唱遍寰中,东方白。 太阳出,冰山滴;真金在,岂销铄? 有雄文四卷,为民立极。 桀犬吠尧堪笑止,泥牛入海无消息。 迎东风革命展红旗,乾坤赤。

  217但得柔情消侠气,此生长愿伴妆台

  愿意从一个志在四方的大丈夫而变身为儿女情长的好丈夫,

  218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冬景 赠刘景文 年代:【宋】 作者:【苏轼】 体裁:【七绝】

  [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219散文大家董桥说过的名言:“身在名场翻滚,心在荒村听雨。”

  220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这个吧!!

  22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热衷追求。 222孤标傲世偕谁隐 一样开花为底迟. 这是《红楼梦》里的潇湘妃子林黛玉《问菊》中的两句。 一般的花都在春天竞开,唯独菊花迟到秋天才开,而且经霜仍抱枝不落。晋陶渊明爱菊,陶渊明是隐者,因此人们也都称菊花为花中隐者。隐者孤标傲世,品格清高,遗世而独立。 这两句是想了解秋菊的内心情绪,而问菊:你孤标傲世,遗世独立,到底是想偕谁一同归隐?同样开花,百花都在美好的春天里开放,独你为何迟迟到秋天才开呢?孤:孤单;标:标准高。孤高自赏,傲然一世。原形容菊花傲霜独立的形态。比喻人格的傲然不群和不与俗流。223悟已往之不谏:感悟到已经过去的错误再去挽救也是没有必要了; 知来者之可追;知道在未来的岁月里还可以努力地把事情做好,不让遗憾再次发生; 实迷途其未远:事实上,我走错的路(借喻错误的选择啊、做法啊等)好在还不算太多; 觉今是而昨非:想到当初去做官这是一大失策,现在觉得自己弃官归田才是正确的选择。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224晋刘琨《重赠卢谌》的两句诗:“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意为没想到千锤百炼,却铸成柔软得可以在指间缠绕的剑。原诗抒发作者自己欲建功立业而难以成就的感慨,充满了英雄失意的悲凉。不过在现代社会里,绕指柔也用来比喻一种至高的境界。坚强的未必是最好的,因时因势而变,充满韧性也许是最能适应这个社会的。

  225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二首(其二) 李商隐 渴望爱情的心切莫同春花去争荣竞放,要知道一寸寸相思都会化成灰烬

  226生者为过客, 死者为归人

  生者为过客, 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 同悲万古尘。月兔空捣药, 扶桑已成薪。白骨寂无言, 青松岂知春。前后更叹息, 浮荣何足珍? 李白

  活着的人象匆匆来去的过路行人,死去的人仿佛是投向归宿之地、一去不返的归客。天地犹如一所迎送过客的旅舍;人生苦短,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此同声悲叹!

  那么,天上仙界和地下冥府又如何呢?

  古代神话传说,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不死之药,他的妻子嫦娥把药偷吃了,就飞入月宫;月宫里只有白兔为她捣药,嫦娥虽获长生,但过着寂寞孤独的生活,又有什么欢乐可言呢?扶桑,相传是东海上的参天神树,太阳就从那里升起,如今也变成枯槁的柴薪。埋在地下的白骨阴森凄寂,无声无息,再也不能体会生前的毁誉荣辱了。苍翠的松树自生自荣,无知无觉,又岂能感受阳春的温暖?所谓“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这不过是“万物兴歇皆自然”(李白《日出入行》)罢了。诗人纵观上下,浮想联翩,感到宇宙间的一切都在倏忽变化,并没有什么永恒的荣华富贵。“前后更叹息,浮荣何足珍?”结尾以警策之言收束了全篇。悠悠人世莫不如此,一时荣华实在不足珍惜!

  227[名句]枯桑知天风 海水知天寒 〔析赏〕这两句一般都解释成,枯桑虽已无叶尚且知道天风的拂吹;海水虽然广大不易结冰,也可知道天气的变冷。枯桑且知天风,海水且知天寒,远行的丈夫竟会不知道家中的妻子对他的思念吗?

  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尽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意何如? 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⑴作者简介 “饮马长城窟行”是汉代乐府古题。相传古长城边有水窟,可供饮马,曲名由此而来。这首诗在《文选》载为“古辞”,不署作者。在《玉台新咏》中署作蔡邕。是否为蔡邕所作,历来有争议。 2参考译文 河边春草青青,连绵不绝伸向远方,令我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远在外乡的丈夫不能终日思念,但在梦里很快就能见到他。梦里见他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发觉他仍在他乡。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在他乡漂泊不能见到。桑树枯萎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家亲爱,有谁肯向我告诉我丈夫的讯息?有位客人从远方来到,送给我装有绢帛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呼唤童仆打开木盒,其中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信。恭恭敬敬地拜读丈夫用素帛写的信,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书信的前一部分是说要增加饭量保重身体,书信的后一部分是说经常想念。 ⑶精华鉴赏 这首诗以思妇第一人称自叙的口吻写出,多出采用比兴的手法,语言清新通俗,“…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这几句,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开头,使邻接的句子首尾相衔,使语句上递下接,气势连贯,很有特色。 228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① 无声惜② 细流 , 树阴照水爱晴柔③ 。 小荷④ 才露尖尖角⑤ , 早有蜻蜓立上头6。 ①泉眼:泉水的出口。 ②惜:爱惜。 ③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④小荷:指刚刚长出水面的嫩荷花。 ⑤尖尖角:还没有展开的嫩荷花的尖端。 6.头 :上方. 杨万里(1127-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的诗人,汉族人。一生力主抗金,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编辑本段]今译: 泉水的出口很爱惜地让泉水悄然流出, 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风光的柔和。 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 早早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229.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 语出《易经》,“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意思是说,一个人制定了高目标,最后仍然有可能只达到中等水平,而如果制定了一个中等的目标,最后有可能只能达到低等水平。 这句话告诉人们,无论是治学还是立事,一定要志存高远,并为之努力奋斗,才有可能登峰造极。 另外,还有一层意思是拜师要拜名师。

  230.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表面意识是:道(真理)在的地方,就算有千军万马,莫大的困难, 也要继续前进。这句话是孟子说的,见孟子 《公孙丑上》。(补充资料)“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是孟子说的;但是后面的“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在,与君痛饮三百杯”,估计是某人自己凑到一起的,未必是什么名人名言。“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之”如何解释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这句话直译为:道理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意译为:哪里有道理,哪里就有老师。或: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老师。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

  就是说,大风在长有青色的萍草的地方聚集,然后刮起来的。

  231.风起于青萍之末:应该是见微知著,一叶落而知秋也。现在一般指某种倾向,或者是谣言的产生。

  例:近期你的谣言太多了,风起于青萍之末,还是自我反省一下为好。

  风起于青萍之末---出自楚国宋玉《风赋》,原句“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

  也有说“起于青萍之末,止于草莽之间”,后来被人们用于形容各种事物的起末,形容不知不觉发生,经过一番轰轰烈烈,最后平息。现代人尤其喜欢用这句话来形容无疾而终的爱情

  232。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233.本不固者未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源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

  《墨子》曰:“本不固者,末必几”。毕氏引《广雅》云:“幾,微也。”非确诂。引《说文》曰:“幾,禾也。”失之更远。王念孙先生认为,幾,危也。这个解释应该是准确的。

  根本不牢的,枝节末梢必危。光勇敢而不注重品行修养的,后必懒惰。源头浊的流不清,行为无信的人名声必受损害。

  234.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定风波》 苏东坡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35.相见亦无事,别后常忆君!春风纵有情,桃花难再寻!

  236.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出自唐代诗人韩愈的《晚春》

  237.剑未配妥,出门已是江湖。

  酒尚余温,入口不识乾坤。

  阅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