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载文忧虑一些有污染工厂正向农村转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58:43
中新网10月11日电 今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忧虑一些有污染的工厂正在向农村转移,而最近发生的陕西凤翔儿童血铅超标事件也许只是冰山一角。

  这篇署名张志峰的文章指出,新农村建设需要及时雨,不要花架子,基层干部应该“挖井”想想“吃水人”。文章发表在五版新农村周刊。文章还说,养殖场的畜禽粪便和污水等也成新的污染源,农民不知该如何处理。江汉平原河湖密布,但缺少干净的饮用水,农民打再深的井,一检测大多无法饮用。文章呼吁基础干部心里要装着农民,真正以人为本,真正代表群众利益。

  文章全文如下:

  新农村建设需要及时雨,不要花架子,基层干部应该——

  “挖井”想想“吃水人”

  村里主街两边原来种着槐树和泡桐,夏日浓荫满地,是村民纳凉的好地方。前年,上头一声令下,大树被挖,栽上不到两根筷子粗的黄杨,以求整齐美观。夏天村民热得不敢出门,抱怨这些花花草草中看不中用。有些干部根本不顾农民想要啥,净弄花里胡哨的。这事发生在豫西农村。

  湖北鄂州市李子湖村有大片滩涂,十年九涝,种田无保。今年初村民提议对其改造,市里派人实地了解后,修灌渠、建泵站、硬化机耕路,把滩涂改成稳产田。村民告别肩挑背扛,他们直夸:这真是我们盼望的及时雨。当地领导态度明确:农民急需的好政策、好项目像一口井,不光眼前解渴,今后也要不断有清泉涌出。

  新农村建设千头万绪,但资金宝贵,往哪里投不能光图好看,要号准农民的脉,“挖井”要想想“吃水人”。实际上不少基层干部也清楚农民最缺啥,但决策时常热衷于面子活,上级一看“政绩”斐然,群众反感的“路边花”和“遮羞墙”因此产生。

  我每次到农村,经常问农民最头疼什么?仔细一摆,最焦心的就那几件——

  需要一双增收的“翅膀”。近些年多数农民腰包鼓了一些,但长效增收的基础脆弱,农民普遍缺乏可靠的致富能力。种田只能满足温饱,发展种养加等产业,又缺乏资金。到银行贷款,门槛高,手续多,额度小。从民间借贷要背负高息,一旦遭遇天灾,便喘不过气来。

  最愁孩子的教育和出路。一些村小学撤并成中心学校,相对集中是好事,可相关设施不配套。有的中心学校没有寄宿条件,孩子们风里来雨里去,家长不放心。少数有门路的家长不惜代价送孩子进城里上学,没钱没门路的只好唉声叹气。

  一些有污染的工厂正在向农村转移。最近发生的陕西凤翔儿童血铅超标事件也许只是冰山一角。此外,养殖场的畜禽粪便和污水等也成新的污染源,农民不知该如何处理。江汉平原河湖密布,但缺少干净的饮用水,农民打再深的井,一检测大多无法饮用。

  盼望一心为民的好班子。眼下,农村的能人要么就地搞实业发家,要么外出挣大钱。有的地方选不出过硬的村干部。基层司法环境欠佳,农民缺少法律知识。村民之间发生纠纷,首先想到用宗族势力摆平。如果利益被“强势群体”损害,交涉无果,农民就选择最后一根“稻草”——上访。

  再小的事,放在一个家庭,都是大事。这些烦心事,靠一家一户难以解决,只能依靠政府统筹。当领导的心里要装着农民,真正以人为本,真正代表群众利益,决策才更科学,方向才不会跑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