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语言 领悟方法 类比移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29:09
  ──结合《颐和园》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进行读写结合训练 山东济南沥城区王舍人镇梁王小学 孙 燕 #TRS_AUTOADD_1255062146802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55062146802 P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55062146802 TD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55062146802 DIV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55062146802 LI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JSON-- {"":{"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 --**/

内容提要:

 

阅读教学中要吃透教材,明确阅读教学的读写训练目标,并准确把握它,充分地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进行读写训练就是要在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为落实教学目标寻找学生、教师、文本进行对话的平台.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读写欲望。二、结合点上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展开读写结合训练。在一个“点”上展开,通过朗读、思考、体验、感悟、类比、移植、表达等多种活动,使学生在语言、思维、情感、认识等多方面获得发展。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阅读感受能力,积累语言,领悟方法,引导学生在类比移植中进行模仿、创新,提高写作能力。

 

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定义是: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主要是体现在课前老师钻研教材,然后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适合本年级段的教学内容,然后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而课堂上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去涵咏语言文字,去悟读写之道。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生生和师生的对话交流。

 

所以说,阅读教学中要进行读写训练,就必须吃透教材,明确阅读教学的目标,并准确把握它,充分地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进行读写训练就是要在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为落实教学目标寻找学生、教师、文本进行对话的平台.

 

以下我结合自己教学《颐和园》一课的体会,从一、吃透教材,明确读写目标;二、精心创设情境,激发读写欲望;三、恰当切入、有效训练;三个方面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读写训练。

 

一、吃透教材,明确读写目标

 

《颐和园》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二写万寿山的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首尾呼应。

 

课标的年段目标和教材已经对教学重点作出了提示。课文后的练习和思考体现了教科书编者对教学重点的建议,我们要把握住。本组课文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结合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我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资源――课后的练习和思考,来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读写结合训练目标,从两个方面学习课文:一、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二、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景物的特点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一样。我要找出描写这些景物的句子,好好体会体会。

 

二、精心创设情境,激发读写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某件事产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到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精心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也就是创设思维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他们想要追根求源、想要知道深藏在背后的“秘密”的探究欲望。

 

如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说说游览附近的鲍山公园所看到的景物,学生说的大都很简单,三言两语,条理不清,没有太生动的词汇。我顺势让学生读《颐和园》的课文,和刚才说的游鲍山公园相比,课文有那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学生这时就体会到了课文中,作者的描绘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这时,我就激发学生想不想把游鲍山公园的经过也写的这样语句优美,条理清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高涨的学习欲望,学习起来自然主动积极。

 

三、恰当切入、有效训练

 

结合点上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展开读写训练。阅读的心理过程简单地说,就是“整体──部分──整体”,整体和部分之间是一种互为前提的、互动的关系。好的做法是在一个“点”上展开,通过朗读、思考、体验、感悟、表达等多种活动,使学生在语言、思维、情感、认识等多方面获得发展。把一节课的程序设计成几个板块,每个板块有一个小的目标,围绕着这个小目标开展听说读写思的活动,不仅板块内部的程序可以灵活变动,就是板块之间也可以适当调动。这就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一个很大的空间。本课我选取了三个“点”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

 

1.体会结构美,学写过渡句

 

围绕课后讨论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勾画出以下句子“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就是作者的浏览顺序。让学生读这些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中学写,读写结合。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游鲍山公园的过程,选取几个景点如:山门、人工湖、山顶、动物喂养。学习课文中的过渡连接表达方式,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游览顺序,如有的同学说:“从济钢中门向南二百余米,往西一转,就可看见一座雄伟壮丽的山门”,“从山门向南,沿着一条幽静的水泥小路,不一会就到了山顶的人工湖”,“过了人工湖就来到山顶的瀑布边”,“从山顶下来往东走,就可以去喂动物了”。学生因为是从贴近自己生活的事例展开思维,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中的这种过渡连接表达方式,在模仿中把学到的写作方法,移植到了自己的习作之中。

 

2.积累词汇,类比运用

 

在学习“长廊”这部分时,我从三点入手,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

 

A、让学生体会到从总体到内部再到外部的叙述顺序。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长廊特点时,要帮助学生理清这一点。

 

B、组织学生复述这部分内容,也就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为下面的类比运用做准备。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加入自己适当的评价,学会了如何把书面语言运用到口语中,变成自己的思维成果。比如,有的学生说:“你看那横槛上有几千幅画,画着花草、鸟兽、虫鱼,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美丽的长廊啊!”“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一条长廊。”“微风从昆明湖上吹过来,多么让人心旷神怡呀。”

 

C、类比运用。这一步加在教学中不过三五分钟的时间,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类比是一种创新思维方法,通过分析现有事物的特点,启发学生联想移植到其它事物上去。我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模仿这一部分,来写鲍山的哪一个景点呢?学生想到了山门。原因是鲍山的山门也是仿古建筑,横槛上也画了一些图案。于是,学生们马上有了很多话:“红漆的柱子,高十几米,三四个小孩才能围起来。”“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百子图,花草,几百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山门西边栽满了松树,东边是一片碧绿的草坪,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虽然模仿的痕迹重了点,但比之模仿前,学生的思维,语言,表达方式有了质的变化。在学习游昆明湖这一部分时,学生就从中学习到了如何描写鲍山的人工湖。借鉴十七孔桥的写法,学生描绘人工湖中的鱼。学生在模仿中成长,在模仿中学会创新。

 

3.方位变换,精彩无限。

 

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美丽景色。

 

教学时,我重点抓住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美丽景色。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方位的变换,我请学生小组合作读句子,每人读一句;再打乱顺序读,先读向前,或向东远眺看到的,再读向下看到的,看看这样读行不行。学生在小组中反复试读,深深领会到了方位变换的写作方法。此时,让学生进行类比运用,说一说在鲍山山顶看到的景色,学生自然会从不同的方位去描绘自己看到的景象。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做什么:就是要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读写能力;要达到有效的训练,必须要在阅读教学中吃透教材,明确阅读教学的读写训练目标,并准确把握它,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结合点上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展开读写结合训练。在一个“点”上展开,通过朗读、思考、体验、感悟、类比、移植、表达等多种活动,使学生在语言、思维、情感、认识等多方面获得发展。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阅读感受能力,积累语言,领悟方法,引导学生在类比移植中进行模仿、创新,提高写作能力。这样学习课文,学生感觉离自己的现实需求很近,学起来主动。在读写结合的训练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达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培养起学生的语文素养。

2009-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