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泳:没有土地,何来故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39:35

谢  泳:没有土地,何来故乡?

 

故乡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意象,从古到今,文学作品中时时可见对故乡的咏怀和感叹。但在现代社会,人们对故乡的感受正在慢慢消失,故乡正在成为想象中 的地方,或者成为只可暂栖不能久居的处所,今日客居他乡,也会偶起乡思,但故乡多数是在记忆中存在,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只是诗意的情绪了……

 

故乡相对于他乡而存在,是飘泊游子特有的感情,这种感情依托于飘泊或游荡,是一种在路上的感觉,故乡是回忆的起点,没有故乡,也就无所谓回忆了,所以故乡是一个想象的空间,真要落在实处,故乡并不那么可爱,只有距离和空间,让故乡成为历来文人墨客不断重复的意象。

 

鲁迅写过《故乡》,但文章情调中有特殊的悲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个特殊现象:故乡只在作家的笔下,不在他们的真实的生活中,多数中国作家一旦离开故 乡终身不再回去,像鲁迅、郭沫若、胡适等,对故乡的感情是一种特殊的情怀。毛泽东、邓小平等,对故乡的感情更奇怪,毛泽东回故乡的次数非常有限,而邓小平 离开之后好像再没有回去过,郭沫若从不回故乡。

 

故乡是乡土社会特有的产物,相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对故乡的情感只产生在离开故乡的时候,这是因为乡土社会信息和交通不便形成的,在现代社会,故乡基本是落后的象征,游子怀乡,保持的是一种纯洁的历史记忆,并不是对故乡真实生活的向往。

 

当信息和情感可以依赖电子传播的时候,关于故乡的记忆也就在弱化,乡愁和相思的产生源于同样的条件,是不可轻易得到的一种特有情感,而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当代人对故乡的感受正在慢慢退去,因为故乡与家族也相关,那种浓浓的亲情,在单一的家庭中很难产生,只有父母,而他们也在随时随着子女的流动而流动,故乡正在慢慢消失,因为大家庭消失了。

 

我非常理解那些背井离乡的大学生,他们一旦离开故乡,便不再回到那种真实的生活中,故乡的历史记忆是关于土地的情感,中国人现在已没有土地的归属感情,因为所有土地都不属于自己,情感的记忆要依赖那片真实的土地,而不是上面那两三间简单的房舍,大家庭,自己的土地,才是故乡的根基,在传统社会中,衣锦还乡,告老还乡,解甲归田,马放南山,这些中国文化中独特情调的产生,无不恋于土地。今天,一个大学生,当他离开故乡的时候,值得留恋的东西何在?他对故乡的情感何在?

 

中国城市化的过程,对乡村最大的影响是打破了他们稳定的生活状态,信息的便捷和交通的便利,使故乡封闭的环境开放了,而没有封闭何来故乡呢?

 

传统社会的读书方式,在城市和乡村间区别并不很大,教育的成本大体相同,诗书继世,耕读传家,不失为一种高远的理想,而今天的故乡,不但没有了田园风光,连一点点安静都没有了。

 

今天的大学生,只有离开故乡,人生的目标才有一点方向,如果回到故乡则意味着前途茫茫,没有土地,何来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