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一甲子的台湾外省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10:04

 

 

  60年前的国共内战,国民政府以战败之姿退守海峡孤岛,至此改写两岸一甲子的悬殊命运。战火中泣守家园的国民军队以及大地儿女,在时代不可抗逆的造弄下,被迫走向一甲子生命骤变的沉痛历程。台湾解严、开放带来政党本土化竞争的结果,却又使他们在生命尽头前面临身份认同的危机。

  当年随国民政府转进、逃亡到台湾的外省人口总数,并没有确切数字,有学术研究或者媒体报道说是120万人,常被引用的《中华民国户口普查报告书》统计1949到1956间的台湾外省人口约达64万,但这个数字不含军队。

  据驻台美援机构 Foreign 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FOA)1954年的调查,当时国民党军队报称有50万人。

  “外省族群”是一个影响台湾近代发展的重要力量,从1945年终结日治,到1986年解严、开放党禁的40年间,长期扮演政权主导、资源支配的角色。

  不过,所谓的外省统治精英以及资本家,其实只占台湾外省人的少数,外省族群绝大多数为军公教、眷属以及逃难百姓,其中不乏被迫充军的青年兵。

  在战事吃紧的1949年,抗共战线打退至浙江,国民党部队一到村庄就四处抓人充军。那时25岁的傅正发在父母眼前被强押离开,哥哥侥幸逃过此难,但父母一直难以心宽。60年人海两隔地思念煎熬,被剥夺幸福的还有他在大陆的元配及一对儿女。

  向本报回忆起充军的过程,今年已经85岁的傅正发说:“那个时候好苦,害怕也没有用……是天意……”

  历经金门八二三炮战的震撼洗礼,揪牢着傅正发内心的,始终是不能回乡的痛,他一度萌生潜逃意念。到了退下22年的军职后,政府管制仍然严厉,他才逐渐接受回不去的现实。1974年,他在台湾娶妻生子,在这块土地传承他的生命。

  1987年,台湾终于开放老兵探亲,傅正发的父母双亡,因心系台湾妻子的健康问题,期待已久的返乡途只踏上两次。傅正发如今大陆那头唯一的牵系是:“不知道大妈(大陆元配)过世时,有没有机会去送一程。”

台湾第一代外省人,特别是70岁以上、经历过军旅、战争的军人、眷属,是被时代强力左右、处于离乡背井不确定过程中的一代。

  长期研究在台外省族群的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研究所所长张茂桂指出,这一代外省人,在长达38年期间,怀有“反共、支持中华民国才能返乡”的强烈认同感。他们在台湾成立家庭,却期望未来能与大陆家乡结合,与台湾社会的交集,已随下一代的教育成长范围更为扩大。

  政府开放老兵返大陆探亲,主张台独的民进党成立并崛起,带给第一代外省人一大遽变。

有更广泛的 中国认同主体意识

  张茂桂表示,很多人认为返乡是外省老兵在台的完结篇,实际上,大陆故乡经过50年的人事变迁,台湾这方已有无法迁移的亲密性家庭存在,使得老兵们选择在海峡两岸间游走,从大陆老家获得认同与满足,却因社会福利照顾策略选择而在台湾终老。这是一种更广泛的中国认同主体意识的出现,但他们认同的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老兵无法与传统中国切断关系,另一方面,台湾本土政党的台独诉求无法认可游走两岸的行为,他们因此反独立场鲜明,但也因两岸发展、民主制度的不同,老兵们不见得希望立刻跟对岸统一。

  解严与民主开放进程,使台湾本土意识集体抬头,本土政党用“外来(省)政权”一词区隔统独路线及标识国家认同,而“外省人”等同“统治阶级”、等同“不爱台湾”的简化公式,屡屡在选举短线操作下,成为政党召唤支持者的有效工具,也是台湾当代社会循环式动荡的主因之一。

  国共内战末期最后一批撤退的浙江省大陈岛岛民、前政治大学人事室主任王传达(66岁),在国民政权情势险峻下,配合上头指令,与全岛近1万8000名居民,自愿或半自愿(一种说法是百姓不敢有意见)地撤离家乡,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大陈岛撤退行动。

  大陈岛民配合政府的反共义行,受到政府及美援协助,获得就业辅导,但生活困苦的程度,实质与在台外省老兵相当。

11岁抵达台湾的王传达,在父亲务渔的艰苦过程中成长,有幸一路苦读到大学。外界经常质疑外省人的国家认同,返乡探亲已达六次的王传达语气沉重地说:“我11岁来台湾,在这里生活、充实自我,做好工作,我当然希望有一天回大陈岛,事实上也回去了,但真的要我回大陈岛生活,不可能了,我的工作已在台湾,那里没有发展的空间嘛。”

第二代外省人 ,可能发展出爱台情结

  张茂桂认为,现年五六十岁、在台湾出生、解严前成年的外省第二代,是在中华民国教育下养成的,他们内心认为,住在台湾是生活、商业甚至文化的现实,而中国大陆是提供心灵向往富强康乐、世界重要国家的一个想象来源。与上一代明显不同的,是他们缺乏对家乡牵系的元素,又因无法信赖共产党,也不主张立即统一,也反对台湾独立,第二代外省人是可能发展出爱台湾的情结。

而越年轻的外省人,受到的政治洗礼不同,成长过程面对民进党的壮大,会对外界质疑爱不爱台湾感到无聊或不舒服,对台独建国的口号,也不觉得受到直接威胁,他们对中国大陆的距离感更大,生活的想法也较务实。目前在台湾的外省族群,以3060岁的年龄层为主流。

一甲子的岁月,外省人仿佛全然融入台湾社会,以外省人且为学者的身份长期观察,张茂桂认为,省籍问题,因社会生活及制度面的改变,已随时间淡化,民调数字也显示,认为自己是外省人的比例,也逐年减少。

  2007年起的连续三年,台湾行政院研考会针对民众的政治态度及族群观点进行民调,自认是中国人的比例逐年下降,依序是15.4%13.6%11.5%,而自认是台湾人的比例都超过六成,依序是63%67%65%

  泛蓝媒体《联合报》在2007年公布的民调也有相同趋势,10年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有62%2004年总统大选降至19%2007年则降到3.1%;认为自己是台湾人,则从10年前的16%,升至55%

  但张茂桂也强调:省籍问题是一个大家在文明和平相处时愿意淡忘的事情,却会在政治冲突激烈时,被拿出来讨论,甚至引起更大的冲突。过去几度发生对岸领导人发表对台的严厉措辞,同样也引起台湾不同省籍政客回应的波澜。

  省籍问题,何时能够脱离台湾政党内斗的连结,提升成为族群多元发展的正面方向,现在似乎没有定论,但外省人在台湾一甲子的共同回忆,已在近几年兴起保存眷村文化的浪潮。

眷村是国民政府照顾战争迁台的外省军人、眷属暂时栖身的集体式住宅,环境虽然非常窘迫,却发展出向心力极强的生活特色。

  去年台湾电视鬼才王伟忠将孕育他成长的眷村保存成为永久影像,纪录着外省军眷克难生活、相互扶持的休戚感,也忠实呈现了外省后代人口外流、老兵孤寂凋零的现状。

  目前仍在眷村居住的地方基层行政人员杭云河(65岁)坦承,老一辈外省人对外界仍然存有对立心态,他相信问题会随世代交替逐渐改变,而眷村文化传承先人来时奋斗的精神,以及感情相系的难能可贵,应该被下一代继承。台湾省籍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