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9:51:34

历史及区位简介

  来凤县以凤凰飞临的传说得名,清 乾隆元年(1736)年建县。它远处湖北省西南边陲,地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鄂 湘 渝三省(市)要冲,南邻湖南省龙山县,西接重庆市酉阳县,东北与本省宣恩县、咸丰县相连,有湖北“西大门”之称。地跨东径 109°00′ —109°27′,北纬29°06′ —29°40′,总面积1339平方公里。下辖翔凤镇、绿水乡、漫水乡、百福司镇、大河镇、旧司乡、三胡乡、革勒车乡等8个乡镇,203个村,1844个村民小组,48个居民小组;另有胡家坪林场、白岩山药材场、磨坡农场等三个国营场圃。县城翔凤镇。

人口特点

  来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居住着土家、苗、瑶、汉等17个民族。全县总人口304351人,其中土家、苗、侗等少数民族人口占61.2%。土家族属本地世居民族,自称“毕兹卡”,是古代巴人后裔,有着悠久历史。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接受汉文化较早,无独特的宗教信仰和婚姻禁忌,是开化较早的少数民族。

资源概况

  来凤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众多土特产堪称物华天宝,名扬天下。耕地盛产粮油,山上多松、杉、樟、竹,金丝桐油以“全国质量第一”而声名远播,桔、桃、李、梅、核桃、板栗等干鲜果驰誉边区,云贵型烟叶醇厚芳香,“凤头生姜”、大头菜、凤椒、大白菜、松花皮蛋、竹器等畅销省内外。水牛、麻鸭、黑猪为湖北省优良品种。境内河溪纵横,有大小河流25条,长487. 5公里,水能蕴藏量80832千瓦,可开发7.95万千瓦。地下矿藏主要有原煤、铁、铅锌矿、紫砂陶土、重晶石、方解石等二十余种。其中陶土探明储量1000多万吨,重晶石以量大质优列全国县市前茅,极具开发前景。

旅游概况

  来凤山水融汇武陵神韵,自然风光奇特秀丽,民族民间文化特色浓郁,具有丰富旅游资源。仙佛寺上依绝壁,下临深潭,景色清幽,摩岩雕凿的咸康佛为江南之最,已有1700多年历史,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落印潭风景区潭水如镜,奇峰竞秀,岸边有土司王城遗址,更以巨大的伏流洞——卯洞和有土家先民悬棺葬的仙人洞奇景令人叹服。在酉水漂流,可一日游三省市边区,既可领略酉水河阳刚之美,又可饱览边区风情。塘口库区、新峡库区高峡平湖,景色万千;翔凤山公园、老虎洞、接龙桥[2008年11月18日注:此桥为迎接贺龙红军被命名的,同时来凤县是CCTV电视台为了拍摄纪念长征的专题片,来凤县是湖北省其中之一]、贵帽山、胡家坪林场均是开发旅游的好去处。土家人勤劳勇敢、质朴豪爽、热情好客,民风民俗浓郁似酒。被称为东方“迪斯科”的摆手舞在此最为流行,保留有号称“神州第一堂的”摆手堂;还有地龙灯、肉连响、哭嫁歌、打绕棺、八宝铜铃舞等,使人留连忘返。土家油茶汤是独具特色的东方茶文化,“麻辣烫”融汇川湘特色,土家风味小吃令人回味无穷。

经济发展

  来凤历来是三省(市)边区交通要冲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史称“川湖肘腋,滇 黔咽喉”,享有“小南京”美誉。解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来凤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社会事业稳步推进。工业已基本形成以食品工业为龙头,轻纺、建材工业为骨干,能源工业为基础,其它工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卷烟工业[2008年11月18日注:来凤卷烟厂前几年已被收购]为我县支柱产业,来凤卷烟厂现有总资产67114万元,年产值近7亿元,拥有广大市场,“4.7”[2008年11月18日注:此烟是为了纪念中央领导人胡耀邦来来凤视察而命名的]、“大老板”、“红烟”等品牌卷烟深受各地消费者青睐。俏销海内外的产品还有“宝石花”漆筷、富硒精制茶叶、“梅花牌”生丝、无铅松花皮蛋、富硒“凤头姜”系列产品、板鸭、火腿等。农业上粮油稳产高产,烟叶、柑桔、茶叶、桑园、干果、药材、楠竹等特产基地正在形成规模。

来凤县城市图片(仅供参考”[2008年11月18日注:因县政府搬迁至原化肥厂区,故没有画出来]

来凤县城市图

注1:关于接龙桥的来历[2008年11月19日编辑]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里,对于霓虹也有讲究,认为色鲜盛者为雄,色暗者为雌,雌曰霓,雄曰虹。

站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审视,霁虹桥无疑是一个雄性的名字,一个潇洒的名字,一个飘逸的名字。200多年以前,修建霁虹桥的时候,老虎洞河上空应该常常挂着漂亮的彩虹。

因接龙有“延接龙脉、龙凤呈祥”之意,从风水和地理角度上取的别名“接龙桥”便日渐响亮,逐渐盖过了从天文和气象角度取的正名“霁虹桥”。

据《来凤县土家族自治县地名志》记载:接龙桥原本全用青石砌成,全长80.45米,宽5.3米,有大小两拱,大拱跨度15米,小拱跨度10米。大拱桥面高出小拱桥面2米,两端有石级上下,建有石桥栏。桥栏两侧,均镌刻着“接龙桥”三字。

“接龙桥”彻底压倒“霁虹桥”,由别名变为正名,则是因为贺龙元帅的缘故。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率红军在湘鄂西建立革命根据地,接龙桥便被赋予新的含义。1935年,国民党调集重兵驻扎来凤堵击红军,在接龙桥上筑了一个碉堡,将桥名改为“截龙桥”。解放后桥名又恢复为“接龙桥”。1983年,为了纪念这一段革命的历史,湖北省人民政府拨专款扩建,接龙桥增长到86米,仍有大小二拱。1984年4月7日,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来凤时亲笔题写了桥名———接龙桥;陪同视察的领导还有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乔石、共青团中央书记胡锦涛、省委书记关广富等。

从桥东往桥上走,右侧立有一块碑,高约1米,碑上方刻有十二个小字:“来凤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碑正中有三个大字“接龙桥”;碑下方有三行小字“来凤县人民政府一九九0年四月公布,来凤县文物管理所一九九0年十月立,杨通荣书、罗冰清刻”,字体均为红色。

桥头左侧的栏杆已残破不堪,看上去甚是荒凉。桥左侧,正中央的护板上雕刻着三个大字“接龙桥”,下方雕刻有四个小字“胡耀邦题”。字体向上凸起,苍劲有力。题字左边的护板上,刻着浮雕,为红军与土家族、苗族儿女鱼水情深的生活场景;题字右边的护板上,也刻着浮雕,为红军、革命群众庆祝战斗胜利的画面。桥栏杆上沾满泥土,只有“接龙桥”三字还隐约地显露出一点红色。接龙桥除了是革命纪念地、文物保护单位之外,它更大的作用是来(凤)百(福司)公路上的一座石桥。由此再向前走39公里,就到了摆手舞的发源地———百福司镇。1957年,来凤百福司镇的土家族艺人参加湖北省文艺汇演,跳起了摆手舞,这种民族舞蹈便逐渐风行全国。

桥右侧的正中央,桥身向外加宽了数米,接近半圆形。1988年8月1日,中共来凤县委员会、来凤县人民政府立了一块大理石碑,高约2米。碑正面刻着廖汉生的手书“继承先烈遗志,振兴湘鄂边”。碑后还刻有小字348个,较简要地介绍了接龙桥的历史,只是字体较模糊,已不易辨认。
注2:关于胡耀邦同志来来凤县考察[2008年11月19日编辑]

据《鄂西报》1984年4月15日报道,1984年4月5日,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与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乔石,随同胡耀邦同志来恩施州考察,陪同人员有当时的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关广富、恩施州委书记田期玉等。胡耀邦一行先从州府驱车南下,经宣恩、越东门关,直抵湖北省西南边陲来凤,然后折向北上,过咸丰,经咸利公路前往利川,再东进,跨石板岭、上大山顶、穿建始、进巴东,夜宿野三关后于10日离开恩施。


 注2:关于CCTV到来凤县拍摄长征专题片的来历[2008年11月19日编辑]


     恩施日报讯(通讯员叶明理记者邓华)2006 年5月3日至7日,中央电视台《伟大长征》摄制组一行3人,踏遍来凤县山山水水,寻访红军长征的足迹,满载收获后沿长征路线继续西进采访。据悉,《伟大长征》是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和中央电视台为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而联合筹拍的大型史料专题片。湖北省列入此次采访的县市仅4个。

来凤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从1934年10月起,为配合中央红军突出重围进行长征,红二、六军团按照中央决策,力图以来凤、龙山为中心,迅速扩大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在贺龙同志带领下,红军多次进入来凤县,打土豪,组建农会,组织了官渡口截击战、胡家沟阻击战、构皮岭伏击战等战役,在酉水流域掀起斗争狂飙。来凤各族人民心向革命,积极支前,上千优秀儿女参加红军,接龙桥成为历史见证。红二、六军团踏上长征路后,红十八师担负钳制敌人、掩护主力部队任务,曾在来凤境内艰苦转战,师参谋长兼53团团长刘风惨烈牺牲[本人按:此英烈现葬于来凤县革勒车乡桐麻村大岩板处,有纪念碑,每年清明节都有学生扫墓],英名永远铭记在来凤人民心中。

来凤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此次采访,县老促会、宣传部、档案局予以全力配合。摄制组深入翔凤镇、漫水乡、百福司镇、三胡乡、革勒乡等地,采访健在的老红军以及亲见亲历的老人和文史工作者,寻访革命纪念地和长征遗迹,以使这一人类伟大壮举永远传之后世。为继承革命传统,来凤县老区建设促进会正在组织力量,编辑出版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