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3:17:20

东山县

东山县为福建省漳州市辖的一个县,位于福建省南部沿诲。地理坐标为北纬23°33′-23°47′,东经117°17′-117°35′。总面积248.9平方千米。2003年末,户籍人口20.2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31万人,旅居海外侨胞3万余人。通行闽南方言厦门话。

福建重要渔业基地。位于省境东南部海上、诏安湾东侧。明代,东山县以大水沟为界,分属诏安、漳浦县管辖,1916年成立东山县,县治铜山,1953年移西埔。县人民政府驻西埔镇。全县辖6个镇:西埔镇、樟塘镇、康美镇、杏陈镇、陈城镇、前楼镇。

目录

·                                 • 行政区划

·                                 • 地理

·                                 • 资源

·                                 • 经济

·                                 • 交通

[显示全部]

东山县-行政区划

 

地图

县人民政府驻西埔镇。全县辖6个镇:西埔镇、樟塘镇、康美镇、杏陈镇、陈城镇、前楼镇。

历史沿革:明洪武二十年(1387)置铜山守御千户所,清雍正十三年(1755)属诏安县。1916年置东山县,属汀漳道,治所铜山城(今铜陵)。1950年5月12日解放,1952年县政府迁驻西埔。历属龙溪专区(地区)、漳州市。
1950年5月,全县划为3个区。7月,古雷从第一区分出建第四区。

1956年3月,县人民委员会迁驻西埔。全县划为1镇2区。

1957年,撤区并乡。全县划为1个镇(镇以下设街道)、9个大乡(大乡以下设小乡)。

1958年9月16日,成立东山县人民公社。随后撤销大乡(镇)、小乡建制,全县划为城关、西埔、康美、杏陈、陈城5个人民公社;县人民公社改称县人民公社联合社。12月,5个人民公社调整为9个生产团。

1959年春,撤销东山县人民公社联合社及生产团建制,恢复城关、西埔、康美、杏陈、陈城5个人民公社。1961年4月,析西埔、康美两个公社的部分生产大队增置樟塘、前楼2个公社。至此,全县共有7个人民公社。

1975年,撤销城关公社,改置城关镇和铜山公社。1980年,铜山公社并入城关镇,全县共辖1个镇、6个公社。

1984年10月,撤销人民公社,实行乡(镇)、村建制。全县划为西埔、城关2个镇及康美、樟塘、杏陈、前楼、陈城5个乡。次年,城关镇改为铜陵镇。1989年12月29日,杏陈、陈城2乡改为镇。

1990年,东山县共辖4镇(西埔、铜陵、杏陈、陈城)、3乡(康美、樟塘、前楼),共有14个街道居委会、60个村。

2000年,东山县辖6个镇。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206152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西埔镇 43855 樟塘镇 16021 康美镇 20464 杏陈镇 26418 陈城镇 33863 前楼镇 12575 铜陵虚拟镇 52956 

2003年,东山县辖6个镇:西埔镇、杏陈镇、陈城镇、康美镇、樟塘镇、前楼镇。

乡镇简介:
西埔镇  代码350626100
  辖4个居委会、13个村委会:~001_东埔街居委会、~002_白石街居委会、~003_龙舞街居委会、~004_中兴街居委会、~201_西埔村、~202_梧龙村、~203_顶西村、~204_冬古村、~205_亲营村、~206_探石村、~207_双东村、~208_宅山村、~209_石埔村、~210_坑北村、~211_坑内村、~212_西坑村、~213_金石村。

樟塘镇  代码350626101
  辖9个村委会:~201_樟塘村、~202_南埔村、~203_湖尾村、~204_南山村、~205_下湖村、~206_港西村、~207_古港村、~208_前马村、~209_后马村。

康美镇  代码350626102
  辖1个居委会、8个村委会:~001_龙潭居委会、~201_康美村、~202_马銮村、~203_铜钵村、~204_东沈村、~205_西崎村、~206_美山村、~207_城安村、~208_钱岗村。

杏陈镇  代码350626103
  位于东山岛西北部,地处东山、云霄、诏安三县交界,面积23.27平方千米,人口26355人(2005年)。辖10个村委会:~201_前何村、~202_埕英村、~203_礁头村、~204_后林村、~205_磁窑村、~206_径口村、~207_埔头村、~208_张家村、~209_高陈村、~210_向阳盐场大产村委会。

陈城镇  代码350626104
  辖13个村委会:~201_陈城村、~202_岐下村、~203_山东村、~204_山南村、~205_后崎村、~206_白埕村、~207_黄山村、~208_山口村、~209_湖塘村、~210_港口村、~211_后姚村、~212_宫前村、~213_沃角村。

前楼镇  代码350626105
  辖7个村委会:~201_东英村、~202_岱南村、~203_前楼村、~204_径里村、~205_叶厝村、~206_顶上村、~207_下西坑村。

★铜陵(虚拟)镇  代码350626350
  辖11个居委会、1个村委会:~001_码头街居委会、~002_公园街居委会、~003_顶街居委会、~004_下田街居委会、~005_桥雅街居委会、~006_大沃街居委会、~007_桂花街居委会、~008_演武街居委会、~009_文峰街居委会、~010_苏峰街居委会、~011_铜亭街居委会、~201_铜兴村。

东山县-地理

 

东山岛

东山县由32座大小岛屿组成。其中东山岛最大,面积188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2大岛。东山岛形状似蝶,故又称蝶岛,以八尺门海堤与大陆相联。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以丘陵、台地为主,沿海有风沙地貌分布。过去风沙危害严重,自1958年后营造防风固沙林以来,制止了风沙灾害,促进了农业生产。海岸曲折,多港湾。东山港水深港阔,避风条件好,是福建省优良港口之一,已对外开放。新围的西埔湾是理想的鱼虾养殖场。

气候属南亚热带、暖热少雨,常年风大,台风频繁。粮食生产以甘薯为主。

东山县-资源

 

东山县具有丰富的矿产和农业资源。已探明硅砂矿藏2亿多吨,其储量之大、品位之高、规格之全名冠全国,也是世界屈指可数。芦笋、海鲜是全国的主产区之一,现已建成3万亩芦笋种植、1.6万亩对虾养殖、1.7万个网箱养鱼、1.6万亩贝类增养和2万亩优质水果种植等五大高优农业基地。

东山县-经济

 

东山海港

2007年全年全县GDP37.36亿元,增长12.9%,增幅较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46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2.88亿元,增长25.7%;第三产业增加值11.02亿元,增长10.7%。

工业经济:全年规模工业净增19家,达到105家。全部工业总产值40.3亿元,增长30.2%;规模工业总产值32.38亿元,增长38.6%,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工业企业个体规模不断壮大,全年上亿元产值企业8家,5000万元~1亿元企业7家。工业大项目引办取得突破,引进并落户且投资额过亿元的项目有3个,分别是加拿大KZ国际集团投资的宏林精细日用化工、正好食品和申宏顺食品。

农业生产:农业生产虽受台风的严重影响,但总体仍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农业总产值24.73亿元,增长4.6%。芦笋价格创历史新高,平均笋价增长1倍以上;全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3万吨,增长3.7%,渔业总产值22.4亿元,增长4.7%。

投资建设: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亿元,增长52.8%;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07亿元,增长48.2%,其中工业投资3.89亿元,占55%,增长1.51倍。全年全县3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11亿元。有乌礁湾风力发电二期、海旺冷冻食品等12个项目完成年度计划投资并实现投产,是项目建设近几年来比较好的一年。

对外开放: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完成1990万美元,增长19.3%;外贸出口1.31万美元,增长25.2%。对台贸易出口增长强劲,对台小额贸易出口1590万美元,增长28.67%;港口货物吞吐量114万吨,增长2.9%。

旅游经济:推进中国优秀旅游县和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创建活动。成功举办第十五届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关帝文化申报并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滨海旅游产品和对台旅游产品列入全省十大精品线路;金殿海景大酒店等旅游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海峡论坛”项目成为全省“十一五”十大重点旅游项目之一。2006年接待境内外游客89.5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33亿元。旅游收入3.3亿元,增长15%。

财政金融: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1.87亿元,增长28.8%;县级财政收入完成1.21亿元,增长28.6%。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8亿元,比年初增加16.7%;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4.1亿元,比年初增加27%。
居民收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33元,增长8.6%;农民人均纯收入5522元,增长8.0%;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亿元,增长12.2%。

社会事业:惠民政策全面落实。落实油价补贴资金4378万元。实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免收学杂费520万元,惠及2.55万名农村学生。受台风影响,民房倒塌544户1155间,每平方米县里补贴100元,倒房户全部完成家园重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启动,全县参合率达94.8%。农村住房保险和渔工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全县农村住房和1.2万多名渔工实现统保。稳定保持低生育水平,2006年被评为全省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通过中期验收。“东山歌册”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东山县-交通

 

自八尺门海堤建成后,公路直通漳州。海运以东山港为中心,可达厦门、汕头、香港等地。

东山县-文化

 

潮剧

潮剧:俗称潮音,是东山主要剧种,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和闽南、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华人居住区。它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剧种,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明代中叶已形成,嘉靖年间有潮剧剧本流传,现存的嘉靖刻本《荔镜记》等。 
潮剧是宋元南戏的遗音。其声腔受弋、昆、汉等剧种的影响颇大。音乐唱腔以联体为主,也吸收板腔体的上下句式,是一种综合性声腔,即有一人唱而众人和及帮腔的形式。保留了许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并不断吸收当地的大锣鼓音乐、庙堂音乐和民歌小调的营养。曲调优美动听,以轻婉抒情见长,多曼声转折,清丽悠扬。音乐结构分成若干定型的类别,有“轻三六调”、“重三六调”、“活三五调”、“反绕调”4类。音乐曲牌非常丰富,仅唢呐典牌就有三四百首。加上弦套、笛谱,不下千首。乐队分武场和文场,分别置于舞台左右两侧。文右武左。武场乐器有高、中、低音搭配。文场乐器分别由二弦、笛子、唢呐领奏,形成三种不同的乐器组合形式,各有一定的曲牌。

潮剧的行当过去只有南戏的生、旦、净、外、贴、末,现已发展到十类丑、七类旦、五类生、三类净。分行很细。各个角色有齐唱、独唱、帮腔、合唱、尾曲等。唱腔语言使用当地方言,通俗易懂,富有地方特色。 

潮剧的传统剧目非常丰富。一部分来自南戏传奇和杂剧,如《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珍珠记》等,还有一部分取材于当地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如《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柴房会》、《龙井渡头》等。

清乾隆年间,潮剧传入铜山,一些爱好者常在家里、店里习唱。民国年间,城关、前何、钱岗、白埕等地民众先后组织潮剧曲馆、曲间、乐室,学习潮州乐曲、潮州锣鼓,演出潮剧。建国后,经常举行潮剧会演,先后有马銮、钱岗、康美、前梧、古港、下湖、前何、后林、岐下、大山产、石埔、白埕、铜陵、樟塘、西埔、探石、湖塘等业余剧团及县剧团、县二团、青年剧团等进行演出活动,至今潮剧仍是东山主要剧种。

潮州锣鼓

潮州锣鼓:潮州锣鼓是东山岛最流行和最受欢迎的民间吹打乐,几乎村村都有潮州锣鼓班(队),每当节日或婚丧喜庆,就有潮州锣鼓班出现。 

潮州锣鼓的发展与潮剧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潮州锣鼓不少套曲直接取材于潮剧的情节和音乐。从演奏形式上看,潮剧有文戏、武戏之分,伴奏音乐上又有小锣鼓、大锣鼓、苏锣鼓等组合特点,与目前潮州锣鼓的演奏形式完全相同。

潮州锣鼓的演奏形式有大锣鼓、小锣鼓、苏锣鼓、笛套鼓乐、庙堂乐等多种,其中以大锣鼓的演奏形式最具有代表性。大锣鼓演奏按传统习惯分文套、武套两类。文套多为叙事性的抒情乐曲;武套大多描绘战争场景。武套用打击乐器有:大鼓、低音鼓、斗锣(又称曲锣,使用锣8至24面不等,但必须双数)、深波、钦仔、抗锣、苏锣、大钹、小钹。文套所用打击乐器与武套同,管乐器有小唢呐、笛子;弦乐器有扬琴、椰胡、三弦、琵琶、提胡、大胡等。

潮州大锣鼓的演奏风格浑厚雄健,刚劲激昂,传统乐曲许多是表现历史战争题材的,很有气魄。

潮州小锣鼓的特点是不用大鼓和斗锣,改用苏锣,其它与大锣鼓同,代表性乐曲有《画眉跳架》。

潮乐:潮乐是潮州民间丝弦、吹管、弹拨等乐器独奏、重奏、合奏等演奏形式的总称。是东山岛主要的民间音乐。

潮乐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和演奏风格,分为“儒家乐”、“棚顶乐”两种。“儒家乐”的演奏者,一种是由上层社会资助扶持的乐队,另一种则是自发性的群众自由集社组织,如农村、城镇的“曲间”或称“曲馆”,就是群众自发组织的民间娱乐组织。“儒家乐”     演奏风格纤细雅致、悠扬婉转、重视神韵,除自娱外,多用于民间婚、丧、喜、庆等场合。“棚顶乐”(“棚顶”是戏台的俗称)则主要用于戏曲舞台,为渲染剧情服务,有时也独立演奏,风格简朴、粗犷。目前流行民间的传统潮乐,多具“儒家乐”的风格。

传统的潮乐用古老的二四谱演奏,其演奏可根据二四谱的各种调式加轻三六、重三六、反线、活五来进行转换和变奏,达到旋律的不断变化。轻三六调式的特点是旋律轻快明朗;重三六调式的特点是深沉含蓄;反线的特点与轻三六相同,但音调高4度;活五调式最富特色,善于表达哀怨或悲愤的情绪。

著名的潮乐十大名曲是:《昭君怨》、《小桃红》、《寒鸦戏水》、《黄鹂词》、《月儿高》、《大八板》、《平沙落雁》、《凤求凰》、《玉连环》、《锦上添花》,其中前5曲均为三六乐曲,后5曲均为轻三六乐曲。其他流行的潮曲还有《柳青娘》、《浪淘沙》、《狮子戏球》、《千家灯》、《粉蝶采花》、《红梅头》、《粉红莲》、《画眉跳架》、《深闺怨》等。

东山潮剧、潮乐界的杰出者,是“南洋戏王”蔡锦上(湖塘村人)和潮乐演奏家陈华(东陂村人)(陈华是上《中国戏曲志》人物)。

潮剧、潮乐在海外特别是台湾、南洋扎下根,它不仅能满足远居异域的东山人欣赏乡音、慰藉乡思的渴望,而且也逐步融入当地文化。潮乐成为海峡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如台湾东山籍乡亲成立了台北市中华潮乐团,在基隆成立“基隆闽南五团”。他们自己组织,自我娱乐,还多次参加台湾的民间节日庆典联欢活动,成为联络乡亲和增进骨肉感情的娱乐工具。

潮乐传乡音,骨肉情更深。台湾的东山潮乐团多次回家乡访问。1990年元宵佳节,以林向瑞先生为团长的“东山旅台同乡潮乐访问团”一行8人首次从台北回到东山岛进行访问联欢,这是40年来第1个到东山访问的台湾民间音乐团体,他们受到热烈和隆重的欢迎,先后在东山、云霄访问半个月,联欢演出7场。以后林向瑞先生又多次带领台北、基隆的潮乐团到东山进行交流,为增进海峡两岸的骨肉情谊和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昆曲

昆曲:东山昆曲(昆腔)的流传,始于清道光十年(1831),铜陵人林阿哥由广东碣石传入。至光绪十六年(1890),东山始建昆曲馆,馆名“枕云天”,主其事者为举人马兆麟及其子马徵祥,此外尚有东山盐场姓海的,人称海老爹的人。以后参加学唱昆腔的人日益增多。

1921年,林彭川到上海经商时,时上海泉漳会馆戏台经常演出昆曲,他爱上了昆曲,在上海购得昆曲《六也曲谱》回东山,聘请昆曲票友谢腾飞任教习,改“枕云天”昆曲馆为昆曲传习所。习艺者30多人。 

稍后,昆腔在东山产生了两个艺术流派,除昆曲传习所外,又组织了“国乐研究会”,会员有30多人。1925年,昆曲传习所衰落,东山昆曲爱好者就在“国乐研究会”基础上,聘请昆曲票友孙金浦任教习,并改名为“洞天和”昆曲馆,经常到九仙石室、虎崆滴玉、风动石等处作演奏或演唱。在全盛时期“洞天和”昆曲馆先后传授昆腔曲牌100 多首。 
建国后,昆曲馆虽然不复存在,但业余的昆曲活动没有中止。1956年还登上舞台,演出了《白蛇传》、《醉打山门》等昆曲片断。1957年,东山昆曲代表队曾参加龙溪地     区戏剧会演,得到好评。1980年曾录音,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省电台播送。

现在昆曲老艺人还有健在者,还保存一对清道光年间向“苏州周兰所”购买的昆曲竹笛。

汉剧:东山汉剧是清代从广东梅县传入的,俗称“外江”。民国时期,城关、铜钵、东沈、下湖、马銮、后林、西埔、陈城等地组织汉剧团,其中城关有“赛成堂”汉剧团、“玉和成”汉剧班。1950年后,“赛成堂”汉剧团改名为“城关业余汉剧团”。此后新成立的有九街业余汉剧班。

芗剧:芗剧是漳州地方剧种,1950年5月以后传入东山,当时漳州芗剧团常来东山县演出。1952年,城关创办“群艺”业余芗剧团,至今还经常演出。
    芗剧唱词通俗,曲调优美,易唱易学,唱腔自由活泼,质朴流畅,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南国情调。腔调主要分为七字调、哭调、台湾杂含调、内地杂调和来自民歌及其它地方剧种的唱腔等 5大类。

南音

南音:南音,也称南乐、南管、南曲。南音主要流行于泉州、漳州、厦门、台湾、南洋群岛侨居地。东山南音,是一百多年前由泉州府造网师傅来东山传授的。第一代传给朱狗舌,第二代传给陈金,第三代传给张卖等人,现传到第四代,现有一班艺人及古柏板、曲册。曾经到漳州、闽南、泉州、菲律宾等各地演唱。

南音的曲目分指、谱、曲三大部分。指亦称指套,每一首套曲均有唱词、乐谱和骨(琵琶弹奏指法)三个方面,比较完整。原有36大套,后来发展为48大套。每套都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根据故事的情节内容每一套又可分为若干节,而每一节都是一首独立的乐曲。 

谱,是有标题的器乐套曲,每一首套曲的乐谱包括工尺谱和骨(演技法的标记)两个方面(没有唱词)原有13大套,后来发展为16大套。每套内均包括3至8个曲牌。内容大都描写四季景色、花鸟昆曲。 

曲,即散曲,俗称草曲。它数量最多一流行最广。其结构简短、词曲活泼,内容多为抒情、写景与叙事之类。 

东山南音主要使用乐器有:洞箫、琵琶、二弦、三弦、笛、小唢呐、拍板。号演出时必定撑起一支三层黄凉伞,凉伞上题书“天子同乐,御前清曲”;并排有八件东西:书、笔、手帕、扇、素珠、拂尘、桃花、柳枝。

东山御乐轩南音班演出的剧目有《陈三五娘》、《金花赶羊》、《李三娘》、《吕蒙正》、《昭君和番》、《杂货记》、《龙井渡头》、《打花鼓》等。东山南音社在铜陵镇东坑口称“御乐轩”,已有一百年的历史,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山歌册:歌册又称“潮州歌”、“潮州歌文”,是流行于东山的曲艺曲种。由潮汕地区传入,用潮州(闽语)方言说唱。说唱者多为妇女,原名叫“潮州歌册”,传入东山后称“东山歌册”。

据传,它的形成受到北方的评话、弹词的影响。是由演唱者手持歌册(唱本)说唱故事的一种娱乐形式,是民间说唱文学。文体属长叙事诗,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诗行有韵,大体有七字句,五字句,三·三·七字句,三·三·五字句,三·三·四句等。

东山歌册说唱时,只需一个人或几个人进行,而且在厅堂、庭院、街头就可进行。东山歌册这一说唱艺术在明、清时代就在岛上的城镇、渔村流行。唱本有《狄青平南》、《薛仁贵征东》、《樊梨花征西》、《双白燕》、《崔鸣凤》、《陈世美》、《万花楼》等传统唱本。建国后,新编唱本有《红珊瑚》、《红灯记》、《白毛女》、《李双双》、《箭杆河边》等。1963年全县建有近百个唱歌册场,组织群众唱、听。
    东山歌册旋律简单而动听,县文化工作者曾整理加工10首歌册,配上唱本,参加省汇演,如《织网歌》、《渔家女》等,其中《山顶青松根连根》等5首被选 入《中国民歌集成》。

东山县-旅游

 

风动石

风动石:在东山县风动石景区,风动石就座落在铜山古城东门海滨石崖上。风动石高4.37米,宽4.47米,长4.69米,重约200吨,巍然“搁”在一块卧地凸起且向海倾斜的磐石上,两石接触面仅十余平方厘米,大风袭来,巨石微微晃动;人推亦会轻轻摇动,蔚为奇观,故名为“风动石”,有诗赞曰:“风吹一石万钧动”。东山风动石因其“奇、险、大” 的特点而被载入《中国地理之最》,誉为“天下第一奇石”。观赏风动石的各个侧面,能给人不同的感受,侧面可观其“奇”,背面可观其“险”,正面可观其“伟”。

从侧面看,风动石就像一只玉兔,蹲伏在磐石之上,呈三角形,上小下大,底部是圆弧形,整块石头稍稍向海的方向倾斜,圆弧的底部与下面岩石的接触面只有十多平方厘米,几乎是悬空斜立,半座半垂,不经意间还真会找不到上、下两块岩石间的接触面。

要领略风动石的“险”,须到它的背面去看。顺着古城来到风动石西侧,仰首观之,一块状如玉兔的巨岩,伏在外倾的磐石上,那着地处不过一尺见方。巨大的球石,悬空而立,摇摇欲坠,好象整块石头随时都有可能滑下来,砸到地面上,观之令人心寒胆颤。假如此时有人正在推蹬,巨石晃动起来,上下摇摆不定,巨石下压更多,就宛如泰山压顶一般,则更是让人一刻也不敢多留,赶紧返身逃之夭夭。风动石奇观,历代文人吟唱甚多:“鬼斧何年巧弄丸,凿得拳石寄层峦。翩翻阵阵随风漾,辗转轻轻信手抟。潮撼孤根危欲坠,雨余苍藓秀可支。五丁有意留奇迹,特为天南表大观。”“文昌祠边大石球,神仙蹴戏灵山头。万夫欲举移不动,天风撼之动不休。”

在风动石左侧下岩壁上,刻着明代霞山居士题写的 “东璧星辉”四个大字,字体饱满圆润,端方浑厚。相传,风动石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与其日月相伴,必能沾其灵气,高中魁首。于是古时在风动石边建有东山三大书院之一的“东璧书院”,又称“魁星楼”,意欲与风动石交相辉映,得其灵气,培育文人墨客,造就贤达能人。

风动石正面的右前方立着一块石碑,上面题刻着明水师提督程朝京咏风动石诗:“造化原来只一丸,东封函谷万层峦。天风吹向闽中坠,海飙还能逐势抟。五丁欲举难为力,一卒微排不饱餐。鬼神呵护谁能测,动静机宜在此观。”这首诗就将风动石的奥妙讲述得淋漓尽致了:五个大力士想推都推不动它,而一个饿着肚子的小兵轻轻地就能将它推动。为什么?这就是“在势不在力”的问题。想要推动风动石,不是靠着人多势众就行了,而是要找准角度,选好着力点。要背向西南方向,由此向东北方向推之即可。当然,不能一个劲地猛推,而是要有节奏的,一推一放,一紧一松,方会成功。

风动石的正面是一个巨大的平面,上面刻有明永历戊子二年(1648年)秋,巡抚路振飞题写的“铜山三忠臣:黄道周、陈瑸、陈士奇”。这三位都是东山先贤,黄道周任武英殿大学士,吏兵二部尚书;陈瑸任七省军务,陈士奇任四川巡抚。三位都是当时征战沙场、坚贞不屈的风云人物:黄道周因抗清失败而被杀;陈瑸、陈士奇则是因与张献忠相遇,战败而被杀。为纪念这三位东山先贤,人们将这三位先贤的名字刻在风动石上,供后人凭吊。清康熙三十年进士陈汝咸游览风动石,有感石上刻三忠臣姓名,写下诗句:“何年鞭到故留踪,袍笏吾将拜此中;饮羽醉归真避矢,点头顽化似因风。幡幢动处闻禅语,鳞甲秋时想汉功;石上依稀数行字,我来磨洗认三忠。”衷心表达了对三位忠臣的敬慕之情。

风动石正面还题刻着毛泽东词句“风景这边独好” 六个大字。果不其然。风动石依山临海,气势雄伟,神奇无比,本身就是一道绝佳的风景。而站在风动石前边远眺:铜山古城如长龙般,雄踞海滨,蜿蜒于绿树丛中;古城外碧波荡漾,大海无际无垠;绿岛星点,宛如天女散落之仙花;海面上汽笛声声,舟楫往来。回首内望,绿树红花,相互映衬;红墙黄瓦,座落其间;操着不同口音的游客,或驻足观赏,或拍照留念,或闲坐小憩,各得其趣……这些,同样都是赏之不尽的神怡美景。

谷文昌教育基地

谷文昌教育基地:谷文昌教育基地位于东山县赤山林场防护林的小山丘上,方圆五百平方米。这里静静地安息着一位东山人民永远怀念的共产党人——原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四周种植青松翠柏,芳草青青,花团锦簇,显得格外肃穆壮丽。

走进教育基地,花岗岩砌成的五大台级120小级的石阶依山势而上,在石阶坡道的中间筑一方形斜面巨大的花坛,花坛以绿草为衬,红叶在其间组合成耀眼的“绿色丰碑”四个大字。拾级而上,在最高的石阶上,竖着一座白色花岗岩雕成的谷文昌半身胸像,高2.75米,座宽1. 10米。这是一个沉思、刚毅的形象。沉思,是为战胜风沙的执着思考;刚毅,是其绿化大地的顽强意志。塑像后面是谷文昌陵墓,墓碑上镌刻着金光闪闪的“谷文昌同志万古长青”九个字,墓碑后面刻着谷文昌的简历。陵墓很简朴,水泥和块石砌成的,规模不大,墓碑前的水泥供桌上,人们自发敬献的鲜花、花圈和香案常年不断。

教育基地右侧有一座六角三层的塔式楼房,谷文昌事迹展览室就设于此楼。展览室由“艰苦创业,改天换地”、“一心为公,无私奉献”和“一座丰碑,万古长存”三大部分组成,整个展览以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图片和谷文昌同志生前使用公文包、笔记本、锄头、镰刀、铁爪笆、煤油灯、鸡毛扇等实物、照片和翔实的文字,再现党的好儿女、人民的好书记谷文昌同志的感人事迹。走进展览室,一楼的第一部分展示谷文昌同志1953到1964年间,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如何带领东山人民矢志不移,植树造林、根治风沙,从根本上改变东山生态环境的动人情景。登上二楼,第二部分以连环画的形式,展示了谷文昌同志和老百姓所发生的则则真实感人的故事,集中反映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三楼的第三部分以大量的事实展示历届东山县委如何弘扬谷文昌精神,使之成为推动东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及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这六角楼原为观林台,站在上面,放眼东望,尽是无边无垠的林海,密密挤挤的木麻黄、湿地松,在强劲的朔风中,卷起了千顷碧波,汹涌澎湃,奔泻而去,一直汇入东海。游览者观之,对谷文昌老书记,更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敬意和无比的怀念。每年清明节,人民群众、当年谷文昌同志的老部下,都自发地前来,祭奠这一平凡而伟大的灵魂。2000年,漳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号召全市人民掀起学习谷文昌艰苦创业革命精神热潮,以推动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促进我市经济建设的发展,并决定以谷文昌精神教育基地作为青少年德育的教育基地。在东山人民的心中,这里始终是一座屹立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