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1:31:09

余姚市

余姚市位于浙江省东部,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21°09′、北纬30°03′。总面积1527平方千米。2005年底,户籍人口82.58万人。市人民政府驻兰江街道北兰江路1号,邮编:315400。行政区划代码:330281。区号:0574。拼音:YuyaoShi。

目录

·                                 • 基本概况

·                                 • 行政区划

·                                 • 历史沿革

·                                 • 交通城建

·                                 • 农村农业

[显示全部]

余姚市-基本概况

 

余姚市位于浙东宁波平原,东与宁波市江北区、鄞州区相邻,南枕四明山,与奉化、嵊州接壤,西连上虞市,北毗慈溪市,西北于钱塘江、杭州湾中心线与海盐县交界。东西极距58.5公里,南北极距79公里。总面积1526.8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805.09平方公里,占52.73%,平原432.51平方公里,占28.33%,水域289.26平方公里,占18.94%。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四明山山峦起伏,间有盆地、谷地,最高峰芦山乡青虎湾岗,海拔979米;中部姚江平原,有弧山残丘,点缀两岸;北部为滨海冲积平原。全市耕地64.35万亩,园地9.84万亩,林地72.15万亩。
主要河流姚江,源于境内四明山夏家岭,自西向东流经中部,汇入宁波市甬江出海,全长109公里,境内流长54公里,支流30余条,纵横交错,织成水网。并有众多湖塘水库。牟山湖为境内最大海迹湖,正常蓄水420万立方米,四明湖为最大人工湖,总库容1.2亿立方米。

余姚市

全境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区,阳光充沛,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热同步。年平均气温16.2°C,日照2061小时,无霜期227天,降水量1361毫米,自然条件优越。山区溪流众多,水力资源较为丰富,可开发小水电约2万千瓦,已开发9414千瓦。姚南山区萤石、高岭土和花岗岩资源丰富,有开发价值。萧甬铁路横贯中部,329国道穿越境北,姚江为浙东运河一段,水陆交通便捷。南部山区地势险要,为浙东战略要地。

汉族为主,有苗、白、壮、布依等少数民族。金属矿产资源有铜、铁、铅、锌等。非金属矿产资源有萤石、高岭土、粘土、石英、磷、泥炭等。野生动植物资源有穿山甲、水獭、丹顶鹤、白鹤、黑鹳、鸳鸯、灰鹤、银杏等。中草药材有络石屯、贯众、淡竹叶、茯苓、丹参、金银花等40余种。土特产品有茶叶、杨梅、干菜笋、佛雕、工艺草编。名胜古迹有河姆渡遗址、黄梨洲墓、中共浙东区党委旧址、王阳明讲学处、通济桥与舜江楼。

余姚市-行政区划

 

余姚市

余姚市辖6个街道、14个镇、1个乡:凤山街道、阳明街道、梨洲街道、兰江街道、郎霞街道、低塘街道;临山镇、泗门镇、马渚镇、牟山镇、丈亭镇、梁弄镇、陆埠镇、大隐镇、大岚镇、河姆渡镇、四明山镇、小曹娥镇、黄家埠镇、三七市镇;鹿亭乡。

余姚市-历史沿革

 

余姚得名,说法不一。一说,《风土记》载,舜文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曰余姚(“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云余姚”)。另一说,《越绝书》裁,夏少康封少于无余于会稽,以奉禹记,姚乃其届邑,故曰余姚。《山海经》郭璞注,句余山在会稽余姚县南,句章县北,故此二县因此为名云,此为第三种说法。还有一说,“邑有句余山,又南有姚江”,故名。再有一说,明代《郡县释名》说,县隶会稽,在余姚山之西,以河东有姚姓,故曰余姚。近有人主张,余姚为越语地名,其义石明。

余姚市

秦时置余姚县(一说汉建),属会稽郡。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始筑县城,为浙东古县城之一。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唐初“余姚之境东包明州,西辖上虞,为越州巨镇”,一度升为姚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姚州)。宋为“望县”,“东南最名邑”。元贞元年(1295年)改为余姚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州复县。1911年11月8日(清宣统三年九月十八日)余姚“光复”。

1949年5月23日余姚解放。新中国建立后,境域多次变动,最大一次是1954年,大古塘以北棉区划归慈溪县,慈溪县西部稻区、山区划归余姚县。
1985年7月26日撤县设市,隶属宁波市,设9区、8个镇、63个乡。

余姚市-交通城建

 

城市交通

余姚市


全市等级公路总里程(不包括通村公路)达903.424公里,公路密度为59.16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等级公路总里程(不包括通村公路)达861.434公里,等级公路密度为56.41公里/百平方公里。2006年底,城区共有公交线路14条,公交营运线路总长度151.8公里。有公交营运车辆182辆,客运出租车370辆。

供水、供电、供气
城区“一户一表”改造工程进展顺利,累计已改造6.3万户。全年供水总量达到6694万吨,日供水能力达到26万吨;全年供电总量达到41.99亿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35.18亿千瓦时。城市管道天然气普及工程加快推进,已有7100多户家庭、宾馆、饭店用上了天然气。

余姚市-农村农业

 

农业产值
2006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产值35.9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22.1亿元,林业产值1.6亿元,牧业产值7.2亿元,渔业产值4.8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22亿元。

特色农业

余姚市


形成了三大各具特色的农业发展区,即以山区半山区为主的竹笋、茶叶和干鲜水果林特区,以平原稻区为主的茭白、大棚蔬菜、稻田养殖和畜禽养殖区,以滨海棉区为主的榨菜、水果等特色果蔬和海涂养殖区。先后被国家授予“中国杨梅之乡”、“中国榨菜之乡”、“中国茭白之乡”、“中国蜜梨之乡”、“中国红枫之乡”和“中国高山云雾茶之乡”、“中国年糕之乡”等七个特色农业之乡。杨梅和榨菜获得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余姚杨梅还获得国家原产地地域保护;榨菜、瀑布仙茗茶叶等获国家集体证明商标。

农业龙头
全市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254家,其中市级及以上命名的农业龙头企业83家,国家级1家,省级5家,宁波市级34家。2006年,全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62亿元,出口8100万美元;收购农产品172吨,联系带动农户5.15万户。

新农村建设 
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扎实开展村企结对等共建活动,到2006年底已有766家企业、17个商会与265个村签约,到位资助资金1940万元。着力推进成片连线村庄整治试点,组织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年活动,新建改建村级区间主干道129公里,整治河道254公里,新增村庄绿化面积68.8万平方米。“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格局基本形成。深入实施山区人口“内聚外迁”工程,整体迁移零星自然村12个,顺利搬迁地质灾害隐患点农户51户,内聚和移民下山3366人,累计分别达到91人、220户和10011人。

余姚市-经济建设

 

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98.1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2%,其中一产22.53亿元,二产175.13亿元,三产100.4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分别为7.6:58.7:33.7。按现行年平均汇率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突破4000美元,达到4404美元。

余姚市

余姚物产丰富,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农林牧副渔各业齐会的综合性农业区域。被国家授予“中国杨梅之乡”、“中国榨菜之乡”、“中国茭白之乡”、“中国蜜梨之乡”和“中国红枫之乡”称号。近年来,余姚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使全市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并已形成蔬菜、竹笋、茶叶、果品、畜禽、水产六大农产品商品基地,涌现了“瀑布仙茗”、“舜水蜜梨”、“国泰榨菜”等名牌农产品。

改革开放以来,余姚一直跻身于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列。余姚的工业门类齐全,基础较为扎实,有“塑料之乡、模具王国”之称。工业经济以仪表、电子、塑料、化工、轻纺、机械、冶金等传统支柱产业为基础,机电仪一体化、新材料、精细化工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同时以制笔、按键、灯具、汽车配件、水暖设备、电动工具、打火机等行业为主的块状经济已遍及全市各地。近年来,余姚名牌产品迭出,涌现了帅康、玉立抽油烟机、富达吸尘器、舜大全价饲料等中国名牌产品。

余姚也是全国商贸市场大市之一。依托全国最大的塑料交易专业市场——中国塑料城,这里已成功地举办了九届中国塑料城全国塑料博览会(1999年——2007年)、2000年余姚全国农业机械展览会等大型经贸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对外开放和余姚经济的发展。

余姚市-社会事业

 

文化
全市建成文化中心镇4个,文化中心村85个,拥有市级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和档案馆各1个,乡镇街道文化站21个。被文化部和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模范市”称号,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省文化先进县”称号,被浙江省政府授予首批“浙江省示范文明城市”。

余姚市


姚剧、犴舞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大型姚剧现代轻喜剧《女儿大了,桃花开了》荣获第11届中国人口文化铜奖和浙江省第九届戏剧节优秀新剧目奖等13个奖项。广播剧《山海情》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男声小合唱《河姆渡木桨》获省“群星奖”和省“五个一”工程奖。以河姆渡远古陶器与上林湖越窑青瓷为起始点的电视艺术片《陶瓷的年代》获得了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一等奖、省第14届电视牡丹奖一等奖。

体育
全民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全市安装健身路径70条,新建水泥篮球场22块,门球场19个,扶持建成乡镇体育健身中心1家,已建立健身辅导站、占115个,晨晚练点308个,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710人。

新闻

余姚市


新闻出版、广电事业全面发展。《余姚日报》全年发行近3万份;余姚电视台每天实现全天候播出,其中自办节目1.5小时;广播电台播出时间为18小时,其中自办节目播出时间16.5小时;电视和有线广播覆盖率都达到100%。

卫生
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功能比较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助体系。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56个,卫生技术人员3733人(含乡村医生),其中医生(师)1340人;医疗床位1810张。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率分别达到96.6%和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