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学校办成师生乐学乐教的乐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6 19:46:23
将学校办成师生乐学乐教的乐园 ——解读以师生为本的“涪陵教育发展模式” ▲涪陵小学生练习书法 区委书记张鸣(前排右三),区委副书记、区政府代理区长沈晓钟调研学校校点布局 区委书记张鸣给特殊教育儿童分发中秋节礼品 涪陵“蛋奶工程”惠及6万名小学生

  【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其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若要强区必先强教。涪陵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涪陵要发展,教育要先行!”重庆市涪陵区委书记张鸣曾多次提到,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教育事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为涪陵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14万人口的涪陵,在教育具有一定影响力后,如何进一步发展?向哪里发展?重庆市涪陵区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紧扣“生有所爱、师有所学、弱有所帮、难有所助、校有所长”,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成长为抓手,构建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新校园发展观,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师生,形成了独特的以师生为本的“涪陵教育发展模式”。】

  ■ 樊 莉

  位于长江与乌江交汇处、三峡库区腹地的涪陵,有着2300多年历史。全区现辖26个乡镇、街道,幅员面积2946平方公里,总人口114万。在重庆市经济版图上,涪陵算得上是一个工业强区,第二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达60%,形成了食品、医药、化工、装备制造等七大支柱产业。经济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发展支撑。

  近年来,涪陵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教育发展“六个优先”:对教育发展优先规划,对教育工作优先研究,对教育资金优先安排,对教育人才优先引进,对教育困难优先解决,对教师待遇优先落实,确保教育事业在科学发展的同时,逐步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

  地理上,涪陵是重庆中部的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处于重庆“1小时经济圈”内。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区委、区政府决心以教育为依托,将涪陵打造成名副其实的中心城市,提升城市辐射力。

  按涪陵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涪陵要建成100万人口、100平方公里的大城市,今后两年,城市要接纳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吸引区外学生就读,使涪陵成为重庆市教育强区。如果按照相应比例配置教育资源,涪陵将面临巨大压力。而在现有资源条件下,要实现这个目标,涪陵区委区政府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从挖掘教育内部潜力破题,将学校发展、学生快乐成长、教师安心施教作为推动教育发展的“一体两翼”,从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提升教育的软实力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取得了显著成就。

  始终将学生健康成长作为衡量教育发展的“晴雨表”

  学生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核心,是衡量一个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监测点。在涪陵,学生在学校能否快乐成长,是区委区政府始终不渝的牵挂。

  近年来,涪陵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经常带队调研教育,深入学校考察,把对学生的关爱,倾注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实践中。从学前教育到高等院校,从乡村学校到重点学校,处处活跃着区委书记张鸣等党政领导的身影。他们以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眼光,在涪陵掀起了重教兴学、关注学生健康成长的热潮。

  2009年12月,张鸣在听取区教委主任陈斌的工作汇报时,表示要把2010年确定为“社会事业年”,随后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一号文件,重点把教育作为专项工作推进:投入3.3亿元,完成职教中心和卫校一期工程,新建校舍12.5万平方米;投入5349万元,实施农村19所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工程;投入3980万元,建成23块塑胶运动场地;投入4050万元,推进城区校点布局结构调整工程,新建校舍2.7万平方米。

  项目立项后,并非一立了事。原区长汤宗伟先后3次前往涪陵职教中心和市医药卫生学校迁建工程施工现场调研,解决项目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对新校校门进行了多次优化评审,确保今年两校学生能如期进入新校园就读。

  中职学校办学场地小的问题虽然得到了解决,但新问题又接踵而来:在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和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大批农民陆续“洗脚进城”,基础教育阶段的“大班额”问题凸显,不利于学生成长。

  今年10月8日,区委书记张鸣、代理区长沈晓钟深入城区学校调研校点布局后,决定进一步加大投入,科学规划学校布局,有效整合利用教育资源,将城区闲置的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财贸校区、原职教中心和市医药卫生学校校舍用于举办基础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大班额”问题。

  实际上,早在2009年2月,区委书记张鸣、原区长汤宗伟就率队到城三校调研。张鸣指出,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大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其后,区委、区政府决定,投入1500万元,置换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水电校区用于兴办城三校。当年秋季,城三校学生全部进入新校园就读。

  在涪陵,不论校长、教师还是学生,只要提到当地教育巨变,大家几乎都会不约而同地将原因归结于区委、区政府对教育的重视!

  过去几年,从区委书记到区长,从区教委到区发改委、公安局、财政局、人力社保局等各职能部门,都默默支持着涪陵教育的发展。

  今年3月福建南平事件后,涪陵20万学生的校园安全牵动着区委、区政府领导的心。全国、全市综治委工作会议召开后,张鸣随即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校园安全工作。今年5月4日,张鸣走进清溪镇中心幼儿园、涪四中,再三叮嘱学校负责人,要特别注意安全工作。他高度关注幼儿园车辆接送孩子情况,并再三嘱咐驾驶员:“孩子多,接送时可以多跑几趟,千万不能超载。”其后,张鸣两次主持召开区委常委会,原区长汤宗伟3次主持召开区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校园安保工作。

  在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的重视下,今年投入1495万元,推进校园安保建设,目前已进驻校园警察240余名,配备校园保安965名,安装视频监控1733个,全区学校实现了“全覆盖”。即便如此,政务繁忙的张鸣仍时常惦记着学生安全。2009年6月,张鸣冒雨来到涪陵荔枝梓里学校,实地查看该校后山尖峰顶危岩险情,要求相关部门加强安全监测,维修拦山堰挡住山洪,做好各种应急准备。

  涉及学生安全的任何一个细节,都逃不过领导们的眼睛。今年10月9日,代理区长沈晓钟前往涪陵五中调研,协调解决该校正大门片区道路用地规划调整问题。沈晓钟表示,相关单位要配合规划部门,对学校门口道路进行科学规划,以确保广大师生的出行安全。

  如今,在涪陵这个寸土寸金的山城,即便学校门前的道路再窄,但正对每所学校门口的道路上,都会用黄色清晰标注有一条长长网状线的车辆慢行区。

  孩子们在校期间能否健康成长,不仅事关每个家庭的未来,也关系着涪陵乃至国家未来的发展。今年,全区投入2312万元,为6万余名在校小学生每人每天提供一袋牛奶、一个鸡蛋,为1.5万名义务教育在校贫困学生每人每天按小学4元、初中6元的标准提供一顿爱心午餐,为4.98万名义务教育留守儿童、贫困学生在每年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发放一份时令食品。与此同时,在区委、区政府的直接关怀下,区教委完善中小学生体检制度,免费为普通中小学生体检,并为每个学生建立了体质监测档案。

  与此同时,全区学校严格落实艺术课程标准,开足上好艺术教育课,开展艺术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体、卫、艺方面的一系列“套餐”,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仅今年体育一项,参加市级比赛的学生就获金牌60枚、银牌79枚、铜牌67枚。在快乐阳光重庆市第五届中小学生高中组才艺大赛中,涪陵区学生获3个一等奖、12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在全国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涪陵区职教中心学生向坤伟的书法作品荣获一等奖……

  在涪陵,孩子们最愿意谈的是学校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将红色经典歌曲传唱活动作为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把教唱、学唱红色经典歌曲列入学校革命传统教育和音乐教育课程内容;建立骨干故事员队伍,把讲故事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教师利用课内外时间指导学生创编故事,提高学生故事创编及演讲技巧,许多学校还开展了课前5分钟讲故事活动;成立红色短信创作队,鼓励学生积极上进。

  目前,涪陵各学校把经典诵读纳入课程计划,每周开展经典诵读教学活动不少于1课时。依托《读点经典》,利用早读、晚读、班会、自习、少先队活动等,组织学生诵读经典,师生参与面达90%以上,活动启动以来,全区学校共开展讲故事活动1270场,听众达57.5万人次,讲故事2539个。红色短信创作队编创红色短信近3000条,获奖短信70余条,转发红色短信30余万条。在中央文明办举办的全国“祝福祖国”文明公益短信传递活动中,涪陵教育系统获原创类一等奖2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

  地处三峡库区的涪陵与全国很多地区一样,还存在教育欠债、安全稳定、发展不均衡等多方面压力,但是,政府的一系列惠生爱生举措,使涪陵教育事业在短期内不仅实现了巨大跨越,而且为学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区小学、初中辍学率仅为0.2%、1%;高中阶段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特别是教育教学质量迈上新台阶,近3年高考升学率一路走高……

  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今年教师节,涪陵区珍溪镇中峰中学的张学敏老师异常兴奋:这一天,她和100名教师、教育工作者一起,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表彰。多年来,在农村学校从教虽然清贫,但张学敏像父母一样,长期默默无闻地照顾一个7岁就失去父母的孤儿。

  其实,这只是涪陵教师安心乐教的一个缩影。如果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那么,一个好老师就是一个班级孩子们心中的旗帜。事实上,不论教育发展还是教育改革,教师是根本。而教师能否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科学合理的机制设计。

  为了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涪陵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从今年起,每年由区财政划拨200万元专项经费,奖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成绩显著、无私奉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使每位付出心力的教师有收获、每位默默奉献者受到尊重。

  “我自己就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从感情上说,可谓是对教育情有独钟,从责任上说,为涪陵教育做实事做好事,更是自己肩负的使命。”张鸣在不同场合多次对教育系统干部、师生说,“教育无小事,任何有关教育发展的问题,不需要提前预约,可以直接找我。”

  以实际行动关爱教师,2009年9月,张鸣率领慰问组,前往长江师范学院等学校,代表全区人民向辛勤耕耘在教书育人岗位上的教育工作者送去诚挚祝福。今年9月,张鸣书记出席全区庆祝第26个教师节暨表彰大会,并作重要讲话,他希望全区上下共同努力,在教育投入、师资建设、教育品牌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切实关爱师生,推进涪陵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要办最优质的教育,首要的是要在“宽松环境”下,让教师工作有激情、付出有收获、生活有幸福感。早在2008年,涪陵就安排了130多万专项资金,为全区教师进行免费体检,并形成了两年一次定期体检制度。在此基础上,全区将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按职工工资的1.5%纳入预算安排。仅2008年,就落实教师培训专项经费212万元,全部免除了由教师承担的所有培训费用。2009年暑期,在区委、区政府支持下,区教委组织全区名师、劳模及部分优秀教师前往香港、澳门等地观光疗养,并将教师的健康疗养纳入统一的制度安排。这一系列举措,无不折射着涪陵区委、区政府对教育的支持、对教师的关爱。

  和学生成长一样,教师在各自岗位上实现自我成长,也是教育发展的核心标志。如何让全区近万名教师都能获得成长?

  在区委、区政府的扶持下,区教委根据涪陵教育发展实际,围绕“校有所长”、“一校一特色”的发展思路,全面推进特色学校创建行动,使每个教师在各自学校的特色创建行动中获得专业成长。

  几年来,以特色学校创建为主题,全区深入实施“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战略,促进学校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科学发展,打造教育品牌优势。在具体措施上,一是通过扎实开展专项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的方式带动并促进教师专业的自主、自愿发展。截至目前,全区53所中小学的特色学校研究课题先后立项为区级特色学校发展专项课题,8所学校特色学校课题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战略研究”子课题和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特色学校发展专题课题,上千名教师参与了相关课题研究。

  二是通过专题活动,开阔教师视野。目前,涪陵区教师专题活动形成了一种制度:每周一次“特色学校调研指导”,每月一次“特色学校校长沙龙”,每季度一次“特色学校科研论坛”,每半年一次“特色学校创建经验交流会”,每年一次“特色学校创建督导评估”。在形式多样的专题活动中,教师们相互传递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交流经验,展示成果,相互启发。

  三是各校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优势。如今,一大批学校根据自己的传统和优势,把特色学校创建与“五个校园”建设紧密相结合,与“唱读讲传”活动紧密相结合,与常规管理和教育教学相结合,形成了各自的办学特色,比如,城七校的“个性教育”等特色学校的经验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城三校“书法特色”吸引市内外20余个单位和学术团体来校考察;涪陵高中已成为涪陵基础教育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然而,因历史原因,涪陵和全国其他地区相似,也存在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差别。这种校际间的“剪刀差”,不利于教师成长。为此,涪陵区一手抓“治薄”,一手推进办学模式改革行动。围绕“弱有所帮”,涪陵立足校际均衡,坚持联、合、帮、并、建“五轮并进”,推进城区集团化、农村集中化“双集”办学模式改革:8所优质学校与8所薄弱学校签订协议对接协同发展,12所学校与市内名校或浙江对口支援名校联姻,在师资交流、教育管理、资源利用等方面深度合作,探索“强强联手”“强弱联手”机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在更大区域内的共享与辐射;启动实施“一托二”、“一托三”校际帮扶工程,城区13所优质学校对口帮扶32所农村薄弱学校,安排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上挂锻炼,实施城区教师支援农村教育行动,开展城乡交流、校际交流、学科交流和结对帮扶、送教下乡等活动。

  经过多年探索,涪陵教育的整体实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全区市级以上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特色学校达34所,占全区学校数的20%;同时吸引了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重庆市40个区县4.8万名学子前来就读,占全区在校生的24%,充分显现出区域性教育中心的辐射作用。

  不仅如此,教师们的工作激情得到了空前释放,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教师。涪陵十一中校长吴德文,针对学校留守儿童占80%以上的情况,带领老师们采取设亲情电话、代理家长等办法,细心关爱留守儿童;涪十二中陈奉伟老师,努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和网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重庆市大中小学教师爱国主义教育歌曲大合唱上,涪陵区教师获得一等奖,区教委获得优秀组织工作奖……

  将关爱弱势群体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

  在教育公平成为社会焦点的当下,如何让特殊儿童、留守儿童和家庭贫困学生等弱势群体能够留得住、学得好,一直困扰着各地政府。

  近年来,涪陵把寄宿制学校建设作为统筹城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作为解决入学问题、关爱留守儿童的民心工程,全力推进。

  按照“小学向场镇集中、初中向重点乡镇集中、高中向城区集中”的思路,坚持寄宿制学校建设与中小学校点布局调整相结合,与村、镇建制调整相结合,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与人口变化相结合,与移民搬迁、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建立校舍维修长效机制相结合,在撤并一批生源少、规模小、质量差的村校和教学点的同时,加快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

  在寄宿制学校建设过程中,强化规划先行。近几年,涪陵根据“全局考虑、统筹规划、依据现实、相对集中、合理布局、改善条件、确保入学”的原则,明确寄宿制学校建设目标和任务。与此同时,区教委组织调研组深入乡镇、村组、学校调研,分析研究未来义务教育阶段生源变化情况,广泛论证、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和寄宿制学校建设规划,确保规划建设的寄宿制学校是今后长期保留的学校。

  在建造过程中,紧扣资金筹集、设计建设、资金管理三大环节,抓好规范建设。资金筹集上,涪陵积极争取中央和重庆市各类专项补助,加大财政预算投入;吸纳社会投资,接受对口支援地区和社会各界捐助,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寄宿制学校建设。近3年,全区投入各类资金1.34亿元,新、改扩建44所寄宿制学校。设计建设上,对新建学校,严格按寄宿制学校建设标准,高起点设计,高质量建设,力求做到功能完善、生活配套。资金管理上,按“够用实用、不举债建设”的原则,严格控制寄宿制学校投资规模,加强资金管理。特别是对中央投资建设项目,坚持专户核算,通过财政国库直接支付办法,按工程进度将建设资金直接支付到施工单位,确保工程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专款专用。

  今年9月,张鸣在全区干部大会上指出,要把寄宿制学校建好,力争通过今明两年的努力,实现留守儿童寄宿全覆盖,让3.6万名留守儿童全部进入寄宿制学校。要继续加大投入,决不允许出现伤害在校孩子的恶性案件,仅解决涪五中校内33户居民搬迁问题,区委、区政府就投入1600余万元。他强调,这些钱花得值得,应该花!

  截至目前,全区建成公办寄宿制学校92所,占公办中小学的56.6%;寄宿学生5.3万人,占在校学生的41.8%。今年,涪陵区又投资5349万元,实施19所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新增住宿能力8000个床位,乡镇中心校以上学校全部实现寄宿制。

  学生住校后,学校压力剧增。如何让这些寄宿制学生在校能有家一般的温暖,事关寄宿制工程的成败。

  今年7月,在区委三届七次全会报告上张鸣指出,要加强校园安保,全面筑牢校园安全“防护网”;要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计划,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联动机制。

  为此,各寄宿制学校完善了寄宿生考勤、门卫值班、巡查和外来人员登记制度,制订寄宿制学校管理细则、宿舍管理制度等涵盖寄宿生饮食、住宿、安全管理、习惯养成、心理教育等方面的整套规章制度,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责任的管理机制,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各校添置配备文化体育活动器材,学校图书馆(室)、网络教室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组建兴趣小组,让寄宿生过得充实、学得愉快。

  在此基础上,今年起,区财政每年投入250万元,按寄宿生50∶1的比例,为全区寄宿制小学配备196名生活辅导员,专职负责学生宿舍管理。今后,还将继续增加投入,按初中寄宿生100∶1的比例,为寄宿制初中配备生活管理员。

  与此同时,各校不断完善家校联系、各部门齐抓共管和学生关爱三项机制。学校利用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定期家访和电话等方式,通报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通过印发家校联系卡、邀请家长参观学校等方式,密切学校和家长联系;建立寄宿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家庭档案,为工作开展提供保障。学校还联合妇联、团委等部门为寄宿制学校添置设施设备,配置亲情电话、网络电话,建立了17个留守儿童快乐成长家园,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解除外出打工群体的后顾之忧。

  同时,全区每年争取中央和重庆市专项补助1130万元,区财政预算内每年投入专项资金230万元,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实施生活补助,减轻寄宿生家庭经济负担。

  困难学生群体一直是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的牵挂。今年5月14日,张鸣出席在涪陵区特殊教育学校举办的全区第二十次助残日活动。在他的倡导下,社会各界纷纷慷慨解囊、踊跃捐款70余万元,用于改善该校办学条件。9月20日,张鸣在中秋节前来到区特殊教育学校慰问特殊儿童,亲手为特殊儿童分发月饼,并要求相关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给予特殊儿童更多关爱。至此,张鸣到涪陵上任以来,仅特殊教育学校调研或慰问就达4次。

  在区委、区政府的推动下,涪陵探索实践出定向指导一批、学校寄宿一批、委托代理一批、教师帮教一批、社会扶助一批、结对互助一批的留守儿童“六个一批”的管理模式。目前,全区组织“五老人员”、大学生村官及其他代理家长4362人,结对留守儿童8000余名,实行结对帮扶、结对帮教、结对管理,3400余名教师对其义务辅导、专门指导、心理咨询,1.2万名品学兼优、住家相邻、有亲友关系的非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建立互助联系,用同学友爱弥补亲情缺失。

  作为文化名区、移民大区、工业新区的涪陵,在当地党委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推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涪陵不仅能成为重庆的教育强区,而且能快速发展成为我国西南地区的教育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