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民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39:03

制造假民意---现实社会的政治欺骗性暴露无遗!

         据《人民网》25日的文章,号称“中华第一刊”的时事政策顾问《半月谈》,最近发表了记者郭奔胜、黄豁、代群等三人的文章,盘点了我国目前“民意失真”、以假民意推“官意”的严峻社会现实,总结了我国社会“民意失真”的六大症状,对此作者摘录如下:

  症状一:只说好,不说差

  现实生活中,在“创建政绩”思想的主导下,一些地方不顾老百姓的真正感受和发展实际,采取全民动员粉饰太平,市民不愿意,就通过各种办法一级压一级,压到最后就是“只允许说假话,不允许说真话;只允许报假情,不允许报真情”。更有甚者,一些地方为了对付上级检查组,给一些可能被检查到的部门或地方定“说话调子”,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全部印成书面的,发给每家每户,让老百姓都要背下来,并交代检查组问到时,就按标准答案说,不允许自己发挥。个别地方还强迫学校放假,让学生背下事先准备好的答案,时刻准备着对检查组“对答如流”。

  症状二:疯狂的满意率

  工作做得好不好,通过干部和群众满意率测评进行检查,但现实往往是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得出完全失真的满意率:(1)“官测官”,今天你测评我,明天我测评你,大家都需要支持一把,测评往往变成了互相抬举的工具;(2)被“辅导”出的满意率:通常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发动和辅导,如此导演出高得吓人的满意率;(3)有些测评,是令参与测评的人摸不着北,既不是自己熟知的事项,也与自己没有关系,测评往往也都是往好里说。  

        症状三:看不懂的公示

  公示,被作为搜集民意的一个常用手段加以运用;公示的过程就是公众知情的过程,也是接受评头论足的过程。但事实上,一些地方在事项公示上走过场、瞎糊弄,许多公示让百姓云里雾里,根本看不懂,也就无法提不同意见,结果“公示”期一过,公示事项就变成了所谓受群众支持的事项。

  症状四:没有结果的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也是观察民意的一个渠道,但也出现了一些无效的征求意见行为,形式轰轰烈烈,结果却无影无踪。最典型的表现是在一些干部的任用上,有关部门不惜花人力、物力去组织干部群众开会、投票,但结果却不公开,一项任用干部的动议,究竟获得了多少群众支持,有多少群众反对,这本来是群众最想知道的,也是对群众的起码尊重,但却迟迟等不来结果,甚至出现干部已上任多时,群众还不知道测评结果究竟是多少。这样的公示还是不搞为好,搞多了会破坏大家对制度本身的信任。

  症状五:不对称的听证

  当前不少听证会,存在参加人员不对称、获取信息不对称、左右结果不对称等问题,所以听证会在民意搜集上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如对出台政策的听证会,组织方本能地就想政策顺利出台,因此在选择参加的对象上,就变得“很讲究”——尽量找一些外行代表,尽量找听话的代表,尽量找利益相关的代表。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听证会变成了报告会,大家欢声笑语,一团和气,一听了之;还有一种情况是,虽然听证会的场面看上去很激烈,但说归说,做归做,听证会改变不了决策结果,这样的听证开完就拉倒。

  症状六:万般无奈的表决

  投票选举或举手表决,是体现民主政治的基本手段,但是这种民主形式的设计合理与否,对结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比如说投票吧,明明有电子表决条件,会议却要求大家举手表决。这样众目睽睽之下,即使你有反对意见或其他考虑,想到各种后果,一般也都只能随波逐流,貌似全票通过或全体同意,其中又包含了怎样真实的民意呢?

        假民意不论是对党中央,对执政者,还是对老百性,无疑都是十足的欺骗,而且这完全是现实社会的一种政治欺骗;民意如此失真,现实社会的政治欺骗性已暴露无遗!对此,这三位记者还有如下两段评论性陈述,把这种政治欺骗性描绘得更是淋漓尽致。

        1、这三位记者在同一文章中说:“在现实政治生态中,在一些当权者的操纵下,民意却成了谋取部门利益、集团利益的‘遮羞布’,成了愚弄公众和制造政绩的‘道具’。”

        2、这三位记者还在同一期刊发的《民意时代呼唤真民意》的文章中说:

        在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的环境中,政府或官员要“制造虚假民意”愚弄老百姓,谋取利益却是很困难的。因为有一套成熟健全的尊重民意和实现民意的体制与制度,使政府的决策能够集中民智、反映民意、推动民主。作为民意的代言者,专家学者、民意代表以及新闻媒体也能充分、自由地表达“民意”。

        但当下,我们有时看到的却是,当民意被权力有意无意忽略时,一些专家学者要么是闭上嘴巴不说话,要么是站到民意的对立面,不分青红皂白地为强势部门唱赞歌。比如,去年底,国际油价从140美元跌到50美元左右,国内期望成品油降价的民意高涨时,某研究机构的一名专家就高调宣称“不能与国际接轨,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什么价格都与国际接轨,这不太现实”;当国际油价从80多美元正向上冲时,他说的却是“进一步与国际市场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