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黑屏与“云”之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18:44:50
微软黑屏与“云”之战
作者:张 鲲《新知客 不上图片和原貌》 2008年第12期 字数:3379 字体: 【大 中 小】
  黑屏事件的深层原因在于,微软的传统势力范围正受到“ 云”的威胁,这是前所未有的糟糕处境。微软需要整肃纲纪,于是围绕“云”的一场大战必然要展开。
  
  黑屏事件的余波未平,11 月11 日,微软又对xbox360 的盗版玩家实施了在线封杀。那些为盗版改过的机器无法再通过xbox live 进行任何在线游戏。与黑屏只是简单的提醒不同,此次受波及的玩家被直接封了机器。一时间,人们又看到了那只垄断之手。
  
  谁在猛戳微软的眼球
  
  回溯到2005 年初。这一年的1 月11 日,IBM突然宣布向外界开放其500 项软件专利权。这些专利将可以被利用在开放源代码软件开发项目。与之相对照的是微软,一直占据着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绝对优势地位,靠着严格的版权保护,每年收入超过600 亿美元,并保持着20% 以上的增长。当时即有业界的评论说,IBM 这是在用自己的手指猛戳微软的眼球。
  今天,已经有人来戳微软的另一只眼球了。
  2006 年,谷歌推出了名为“Google Apps”的网络办公套件。这套软件包括email、即时通讯软件、日历、字处理及电子表格等一系列工具。其实就是一套Office 办公软件的缩减版。唯一不同的地方,Google Apps 是免费的。谷歌的CEO 埃里克• 施密特(Eric Schmidt) 在推广谷歌的新服务时,没有忘记趁机讽刺微软:“由于存在死机和病毒的问题……大多数人以为计算机非常不可靠”,而像Google Apps这样通过互联网提供的计算服务,才会“从实际上改善人们的生活。”
  谷歌在微软的地盘上所做的还不止这些。著名的科技博客作者乔• 维尔卡斯(Joe Wilcox)在2008 年11 月的一篇评论中说,今天的谷歌已经一手持有Gmail 和其附加通用组件组成的通讯一体中心,另一只手还握着Chrome 浏览器。针对微软的主要产品,谷歌都已经推出了基于因特网的免费服务。它们都拥有简洁的外观,以及高质高效的特性,与之相比,微软的产品无疑都是巨大的笨象。
  如果说,这两只眼被戳得还不够狠的话,那么来自微软后院的硬件厂商们的叛离,则无疑是在同时揪微软的心。作为微软垄断地位最为巩固的windows 系统,目前正遭遇一定的尴尬——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在选择操作系统时将微软放在一边, 35% 的迷你笔记本都不再准备运行windows。2008 年10 月,惠普宣布将在明年1 月份推出一款售价只有379 美元的迷你笔记本mini1000,它不安装windows 系统,而代之以免费的linux 系统。作为主要的电脑制造商之一,惠普的举动被《财富》杂志认为“将让越来越多的人感觉Windows 不可一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10 年前的PC 制造商不得不听命于微软,开创了一个到处都是Windows 的世界。”但现在,个人电脑制造商们纷纷进入了后windows时代。甚至wintel 联盟的老搭档英特尔,在为自己颇受便携式网络设备欢迎的Atom 处理器布局时,也没有选择微软。
  显然已经意识到软件业老大的地位可能不保,在10 月于洛杉矶举行的专业开发者大会上,微软终于提出了Windows Azure 和Windows 7 操作系统的发展计划。从所公布的特性来看,两种操作系统都已经接受了未来的新设备将应用网络软件的现实。
  
  豪赌云计算
  
  有很多人预测,微软会随着因特网的出现而消亡。这类看法多半来自人们亲眼看到谷歌与微软之间对抗的日渐升级。所有人都认定这将是一场历史性的战役。胜负的结果甚至会影响到数字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概念至上的IT 界,这场战役最显而易见的焦灼地带仍然是在“云”上。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 无疑是近来最炙手可热的概念。与它的前辈分布式计算和网格计算相比,云计算已经不太像是一个科学概念,至少在风风火火的宣传大旗下,它现在更像是一种商业概念,至少是这两者的一种商业体现。
  谷歌意图打造的“云”是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台廉价的服务器所组成的网络,它有着惊人的数据存储量,能够同时应付数十亿个搜索请求,分析和处理互联网应用中的大规模、随机性的数据存储、发掘、传输和计算问题。“云”预示着计算技术的应用和开发将以互联网为基础。而人们今后需要的只是一个界面,通过它,硬件性能和软件应用都可以作为服务内容,由“云”背后的服务商提供。这样的“云”将成为每一个人的数据中心和计算中心。谷歌的“云”会长生不老,因为它随时可以用性能更强的计算机为自己的某一部分升级。“如果谷歌获得成功,微软目前提供的许多价值都将化为乌有。”一位哈佛商学院的教授如是评价说。
  微软确实曾预感到“云”会来临,但作为在PC 时代独揽大权20 年的一位霸主,它更愿意让人们相信,将一切应用交付因特网是一种幼稚的想法。美国华盛顿州的昆西镇原本是一个寂静的小城,但2008 年4 月,这里迎来了一个大工程——7 个足球场大小的超大型数据中心。微软的数十万台服务器将被安置在这里,负责运行大规模的网络应用程序。显然,与拥有超过39 座数据中心的谷歌相比,微软在这方面的步伐要慢了许多。因为在这场围绕“云”展开的因特网全面战争中,微软擎出的概念是“云”和终端并重的“云- 端”计算(Cloud-Client Computing)——数据可能储存在不同的“云”里,而很多计算可能要在各种终端上的进行。基于这种理念推出的全新平台,就是Live Mesh。
  一名叫汉森的男人一直在参加Live Mesh 的内测,他利用Live Mesh Remote Desktop 远程控制了家中的Xbox 播放音乐,结果吓了老婆一跳。通过口耳相传,这件事正在向人们传达着Live Mesh 的强大。它可以跨越多重设备,进行文件以及网络内容的同步化,提供各种设备之间的无缝连接,在同一空间处理各种设备环境下希望同步处理的大量问题。2008 年10 月31 日,Live Mesh 正式进入公测阶段,并同时推出了MAC 版。微软清楚得很,20 年中挑战微软的敌人都很有一手,但先发者未必制人。正如微软的首席研发与战略官克雷格• 蒙迪(Craig Mundie)曾向媒体说,这场大战要在10年后再看胜负。
  
  向“云”一鞠躬
  
  在谷歌CEO 埃里克• 施密特看来,“云计算将取代传统以PC 为中心的计算。”而在微软的构思中,Live Mesh 就是“因特网上的Windows”。事实上,争议之间的本质区别不大——因特网成为中心是趋势。一个新的计算时代无疑正拉开序幕,关键是大幕由谁来拉。
  谷歌正通过“Google 101”课程在大学里扩充自己的阵营。2007 年8 月,清华的一些学生们选修了这门课程。他们要自己寻找,哪些应用问题可以适用云计算,并在5 个星期的时间里思考如何用“云”来解决。电脑性能不足限制了很多科研软件的效果,学生们发现,在这一点上云计算的确能帮助他们。用20 台普通的奔腾4 双核服务器组成一个小型的“云”,再花上三四个星期写出一个程序,这足以让大学里的一些运算摆脱高性能计算中心。
  全球的大学生正在被植入相同的“云智慧”。谷歌就是要让自己的理念进入校园,影响下一代的“车库创业者”。无论他们开发出什么,都会加快云计算的普及。
  显然,谷歌这一次不只是成为微软的眼中钉这么简单,不管它自己如何解释,它正在意图取代微软的霸权。从对云计算的描述中,相信大多数人很快会想到Matrix,想到无所不能的网络对一切的控制。这也许很夸张,但至少通过“云”来分担的硬件成本和软件服务总要有人来埋单。如果广告不是未来的万金油,那估计云计算早晚会成为一台分期提款机。微软目前高调地维护自己的传统势力范围,无非也是看到了这一点。在胜负未决之前,先看好
  自己的大本营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