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五启发科研打破壁垒 全国3千单位协作顺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41:15
“‘神舟’五号的成功是全国各个方面大力协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的结果。”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在上海展览中心召开的“载人航天工程先进事迹报告会”上表示的。当天,一些科学界的专家表示,“神舟”五号给科学界带来了启示———科研合作应该打破壁垒。
神舟五号提供范本
“这绝不是客气,而是真真切切的感受。”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副总指挥高铭昨天也强调,“当时决定搞载人航天工程时,飞船的应用系统对我们来说是一片空白,初步论证下来,应用系统包含的6个子系统28个项目的共188套设备全部都要重新研制,有的甚至是从设计图纸开始,没有全国的协同合作是不可能完成的。”
事实上,整个载人航天工程涉及全国不下3000个单位。这样一个工程在科学工作者眼中简直是个“庞然大物”,但让他们更羡慕的是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却“活动灵便”。
上海航天局副局长许良伟表示,这项工程参与的部门虽多,却一点不乱,整个飞船大到一个舱体、小到一个螺丝钉,各道工序都有自己严格的检测标准,所有的资源都是在一个规则严密的平台上协调合作的。
上海交通大学芯片与系统设计研究中心主任陈进教授则认为,资源共享方面的合作,资源配置方式的合理是取得具有高科技知识产权成果的绝佳途径,而“神舟”五号的成功正是给科学界提供了这样一个模本。
政府指导科研合作
但不少科学家承认,这种强有力的合作只在诸如“神舟”五号这样的特殊行业或特殊事件上可能发生,科学界的合作依然存在不小的壁垒。
科研需要留住人才
许多科学工作者还表示,载人航天工程给他们的启示,除了加强全国范围的合作,提高政府对重大项目的组织指导外,还让他们看到了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王永志在昨天的报告中自豪地说:“通过两弹一星,我们培养了上一代航天科技工作者,现在通过搞载人航天又培养了一支年轻的航天科技队伍,使我们的航天事业后继有人。”他认为通过大工程培养人才这也是工程的一大成就。
国家教委一位官员日前指出,最主要还得靠国家在使用人才方面能有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并为中国的基础科学人才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姜庆五认为,这种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也有精神环境。
事实上,中国各级政府已经意识到加强科学合作的重要性,由政府组织搭建合作平台的重要性,并越来越放开人才引进的环境,使更多的人愿意留在国内和回到国内工作。
[信息来源:2003年11月13日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