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闰吉:《释名》的理据类型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50:04
原载于《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释名研究与整理》自序·《释名》的理据类型分析·论《释名》的性质·论《释名》的科学·简体标点本《释名》·《释名》研究索引·《释名》研究历程及争鸣·《释名》辞书学特色浅论·《释名》音序查检表·陈独秀对《释名》联绵字的研究·陈独秀对《释名》联绵字的研究                        《释名》的理据类型分析
                                      王闰吉
                            
   《释名》是一部理据 词典,它所揭示的理据类型,据笔者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摹声性理据,借贷性理据,同源性理据和合成性理据。下面我们分别加以分析。                                                
                          一)摹声性理据。
                    各种语言里都有一部分词是人们根据自然界的某种声音创造出来的。这类词的理据是摹声性的。《释名》揭示此类理据约 85 条。 
  1.摹拟自然现象的声音代表这种自然现象。如 :
  1 )雪,绥也。水下遇寒气而凝绥绥然也。(《释天》)
  2 )雷,硠也。如转物有所硠雷之声也。(《释天》)
    例1 )“雪”“绥”双声心母,《广雅疏证》卷三下:“雪之言刷也”“雪”“刷”叠韵,“雪”“绥”“刷”三字音近,据此“雪”读为“绥”或“刷”或“沙”或“飒”极可能是风吹或雪落地时的声音的摹拟。例 2 )“雷”“硠”双声,“硠”,《御览》音“郎”,《说文》之:“硠,石声也,从石朗声。”雷声类似动石声,“雷”就是对这种声音的摹拟。
 2. 摹拟乐器发出的声音代表这种乐器。如:
  3)埙,喧也,声浊喧喧然也。(《释乐器》)
  4)箫,肃也,其声肃肃然清也。(同上)
上例中,3)“埙”“喧”双声,“埙《说文》”作“壎”云:“乐器也,以土为之,六孔,从土熏声”《乐书》亦云:“壎者,喧也” 4)“箫”,《白虎通》:“箫者中吕之气也,万物生于无声,见于无形。戮也,肃也”《公羊疏》引宋均云:“箫之言肃也。”“箫”幽部心母 , “肃”觉部心母,阴入对转。
3.摹拟人生理发声以代表该种行为。如:
5)欠,钦也,开张其口唇钦钦然也。(《释姿容》)
6)嚏,疐 也 ,声作疐然而出也。(同上)
    上述例中, 5)《说文》:“钦,欠貌”。《广雅·释训》:“钦,钦声也”《山海经·西山经》音如钦。”郭璞注:“钦亦吟音假音”“钦”、“欠”双声,同属溪母,“钦”侵部,“欠”淡部,侵谈旁转,音近义通,皆为模拟呵气之声。 6)毛诗《终风》云:“愿言则疐”郑笺云:“疐读为不敢嚏欬之嚏”。《说文》云:“疐,碍不行也,气欲出而有碍,则喷涌而出有声。”可知此为模拟喷嚏之声。
4.模拟人体某一器官的音或某一器官物体流动的声音来代表该器官或该器官流动的物体。如:
7)鼻,嘒也,出气嘒嘒也。(《释形体》)
8)血,濊也,出于肉,流而濊濊也(《释形体》)
上述三例, 7 )《说文》“鼻”下云:“引气自畀也,从自畀也,从自畀”又“嘒”下云:“小声也,嘒嘒者,气徐出有声。”王先慎曰:“畀嘒声近”可知此为模拟鼻子呼气吸气的声音。例 8 )《诗·硕人》:“施罟濊濊”《释文》:“水多貌,从水岁声。水多故流也”“血”质部母,“濊”月部影母,质月旁转,影晓邻纽,“血”“濊”都是对血液或水液流动声的直接摹拟。
5.其他对劳动工具,动作和物体击拍爆破等声响的摹拟。如:
9)銍,获禾铁也,銍銍断禾穗声也(《释用器》)
    10)天子曰崩,崩,硼声也(《释丧制》)
上述三例, 9)“銍”叠本字,摹拟“断禾穗声”以代这种劳动工具, 10)“崩”“硼”音同,分别是对山塌声和击瓦声的摹仿。
                       二)借贷性理据。
这种理据是来自非汉语的词的理据。汉语的外来概念或词素,在汉语内部是没法找到理据,其理据必须到贷方语言中去寻找,《释名》中这样借贷性理据不多,我们找到的只有以下4 条。如 :
1 )枇杷,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释乐器》)
2 )靴,跨也,两足各以一跨骑也,本胡服赵武灵王服之。(《释衣服》)
3 )   ,靴之缺前壅者,胡中所名也。   犹速独,足直前之言也。(《释衣服》)
4 )穿耳施珠曰珰,此本出于蛮夷所为也。蛮夷妇女轻浮好走,故以此珰锤之也,今中国人效之耳。(《释首饰》)
上述例中, 1 )刘熙的意思是,枇杷一词最初出于胡人在马上所鼓的乐器,在胡人语中,枇杷是一个拟声词,推手前(发出的声响)曰枇,引手却(发出的声响)曰杷,(枇杷一名)象其鼓时(所发出的声响),因以为名也。例 4 )刘熙的意思是说,穿耳施珠叫做珰“珰”最初出蛮夷所为,“珰”是译音,在蛮夷的作用本是防蛮夷妇人轻浮好走,以此珰锤之也,而今中原人效之成为首饰了。例 2 ) 、3 )都是胡人服名,在胡人语中,“靴”是“跨”的意思,“   ”是音译兼意译“速独,足直前”的意思。
                          三)同源性理据。
同源性理据是指音义互通的词相互转化,构造新词的一种理据类型。虽然同源不等于理据,但二者密切相关,绝大多数同源关系为揭示理据提供了线索。这类理据是说“它们在原始的时候本是一个词,完全同音,后来分化为两个以上的读音,才产生细微的意义差别”(王力,1982)。刘熙去古不远,比我们现代人的想像应该要合理一点。《释名》这了类理据所占比例最大,据我们研究统计,合理的约有 1169条,合理率达83.4%(刘兴均,1996,认为达90%以上)。我们准备分别加以具体分析。
从理据训释词和被训释词字音关系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双声叠韵。如:
1 )铭,名也,记名其功也。(《释言语》)
    2 )子,孳也。阳气始萌,孳生于下也。(《释天》)
所谓“同音”,主要指声和韵都相同,一般不考虑声调,当然是指古音。例 1 )“铭”、“名”都是耕部明母,“铭”“名”本一字,“铭”后出而已。例 3 )“子”“孳”,王力《同源字典》认为是同源字。
第二,双声准叠韵。如:
3)销,削也,有所穿削也。(《释用器》)
4)……又谓之邻。邻,连也,相接连也。(《释州国》)
    例 3)“销”“削”皆为心母,“销”是霄部,“削”为药部,霄药对转。从“肖”得声的字多有“减消”或“小”之意。例 4)“邻”“连”均为来母,“邻”,真部,“连”,元部。真元旁转。 “邻”是五家相连。《说文·邑部》:“邻,五家为邻”“连”本指人拉之车,人车相连,二字义通。
第三,双声。如:
5)星,散也,列位布散也。(《释天》)
6 )丧祭曰奠。奠,停也,言停久也。(《释丧制》)
上述三例中,例 5 )“星”为耕部心母,“徙”为支部心母,双声。“星”有陈列布散之义,同“散”义通。例 6)“奠”“停”二字定母,“奠”文部,“停”耕部, “奠”义是停棺供祭,《考之记·匠人》:“凡人奠水”。奠有停滞义,同停留之“停”义通。
第四,叠韵准双声。如:
7)曲,局也,相近局也。(《释方语》)
8)目生肤入眸子曰浸。浸,侵也,言侵明也。(《释疾病》
以上三例,例 7),“曲”“局”均为屋部,“曲”,溪母,“局”群母,准双声,二字,王力《同源字典》列为同源字。《说文》:例 8 ),“浸”为精母、侵部,“侵”为清母侵部,准双声叠韵。“浸”,目生肤渐入目,与“侵入”之“侵”义通。
第五,叠韵。如:
9)目匡陷急曰眇,眇,小也。(《释疾病》)
10 )静,整也。(《释言语》)
      以上三例中,例 9),眇为明母。霄部,小为心母霄部,“眇”“小”义亦相通。例 10),“静”“整”皆为耕部,“静”,从母,“整”,章母。《说文》“整,从正,正亦声”“整”有“正”义,《礼·月令》注:“整,正列也”,《庄子·人间世》:“正则静”。《史记·老子列传》,“清静自正。”二字义通,皆有“正”义。
第六,准双声或准叠韵或准双声准叠韵。如:
11)楚,辛也。其地蛮多,而人性急。数有战争,相争相害,辛楚之祸也。(《释州国》)
12),含也,人所含也。(《释言语》)
11)“楚”为初母、鱼部,“辛”为心母真部,初心皆为齿音,准双声,“辛楚”或言“楚辛”乃常语,二字皆有“苦”义。 12)“”为见母、谈部,“含”为匣母侵部,见匣为牙喉音,谈侵旁转,二字准双声准叠韵。《说文》“,美也,从口含一”隐含着“含”的意思。从“”得声字多有“夹含”的意思。
从被训释词和理据训释词词意义关系来看,大致有以下一些情形:
第一,动作词的理据在该动作之工具。如:
1 )佐,左也,在左右也。(《释言语》)
2 )识,帜也,有章帜可按视也。(《释言语》)
上例 1 )“佐”用左手助人,“左”是左手。“左”是“佐” 的凭借物。例 2 )“识”为识记,识认之义,“帜”,旌旗之类的军事标志,“帜”是“识”的凭借物。
第二,动作词的理据在其动作之对象。如:
3 )蹈,道也,以足践之,如道路也。(《释姿容》)
4 )盟,明也,告其事于神明也。(《释言语语》)
上例 3 ),“蹈”是“践踏”意思,“道”是其对象。例 4 )“盟”是“告事于神明”,“明”是“神明”,“明”是“盟”的对象。《周礼·司盟》:“北面诏明神,既盟则贰之”可资旁证。
    第三,名物词的理据在该事物的性质或作用。如:
5 )帽,冒也。(《释首饰》)
6 ),横也,横马颈上也。(《释车》)
例 5 )“帽”本作“冃”《说文》“冃,小儿蛮夷头衣也。”又作“冒”《汉书·嶲不疑传》:“著黄冒”。师古曰:“冒,所以覆冒其首。”覆冒之“冒”是衣帽之“帽”的性质作用。例 6 ),《说文》:“衡,牛触,枝木也,箸其角。”又为权衡的衡。《礼记经解》:“犹衡之于轻重也。”注“衡,称也”,《庄子·胠箧》:“为之权衡以称之”朱骏声曰:“按,悬者曰枝,横者曰衡。”横放之“横”是权衡之“衡”的性质。
第三,一事一物之名的理据在与其相似之别一事别一物。例如:
    7 )槨,廓也,廓落在表之言也。(《释丧制》)
8 )祲,侵也,赤黑之气相侵也。(《释天》)   
例 7 )说文:“槨,葬有木郭也”又“郭,外域也”《周礼·地官·闾师》“不树者无槨”注,“槨,周棺也”外棺之槨和外表之“廓”具有共性,例 8 )《(广雅·释言)》:“侵,凌也”《国语·楚语》下:“无相侵渎”注:“侵,犯也”《左传昭公十五年》:“吾见赤黑之祲”,疏引郑玄:“祲,阴阳气相侵”二字也具共性。
第五,特指词的理据在通指词。如:
9 )山夹水曰涧。涧,间也,言在两山之间也(《释水》)
10 )水注谷曰沟,田间之水亦曰沟。沟,构也,纵横交构也。(《释水》)
例 9 )《说文》:“涧,山夹水也。”《尔雅·释山》:“山夹水,涧”“李注:“山间有水者日涧”《广韵》“间,中间”《论语·先进》:“千国之乘,摄乎大国之间。”《管子·内业》“充摄之间”注:“间,犹中也。”由中间之“间”特指两山中间的水的“涧”。例 10 )《考工记·匠人》:“井间广四尺,深四尺渭之沟”《说文》“枸,交积材也,象对交之形”,以纵横交构的“构”特指田中之交错纵横的“沟”。
第六,指人名词的理据在其所能所事,如:
11 )男,任也,典任事也。(《释长幼》)
例 11 )毕沅曰:“《白虎通·嫁娶篇》云:‘男者,任也,任功业也’。《说文》‘男,丈夫也,从田力,言男用力于田也’用力于田,出典任事之义也”皮锡瑞曰:“案《尚书》:‘二百里男邦’《史记》作‘任国’《白虎通》书‘侯甸男卫’为‘侯甸任卫’男任字通”“男”是“任”的行为者。
第七,具体的动作词理据在抽象的行为状态,如:
    12 )超,卓也,举脚有所卓越也。(《释姿容》)
13 )演,延也,言蔓延而广也。(《释气语》)
例 12 ),《说文》“超,跳也”《九思·伤时》“超五岭兮嵯峨”注:“超,越也。”《庄子·秋水》“吾以一足趻卓而行”《释文》:“卓,本亦作踔。”《蔡邕传》:“踔宇宙而遗俗兮”注:“踔,犹越也”《文选·班固西都赋》:“卓跞诸夏”注:“卓跞,犹超绝也”。例 13 ),《说文》“演,长流也。”《说文》“延,长行也”《尔雅·释沽》“延,长也。”“长流”的“演”具体,“延长”的“延”,抽象。
第八,事态词的理据在原因,事象词的理据在结果,如:
14 )福,富也,其中多品如富者也。(《释言语》)
15 )怯,胁也,见敌恐胁也。(《释言语》)
例 14 ),《说文》:“福,佑也。”《礼记·效特性》:“富也者,福也。”古人认为人有福是神保佑的,凡神所佑者则富也,可见“福”与“富”存在因果关系。例 15 )《广雅释沽》“胁,协也”《公羊》刘兆注“胁,畏迫也。”《淮南本经训》高注“胁恐也。”因见敌恐胁而怯。
第九,抽象动作词理据在现象,或现象词理据在性质 。如:
16 )死,澌也,就消澌也。(《释丧制》
17 )孝,好也,受好父母,如所悦好也。(《释言语》)
例 17 ),《说文》“死,澌也,人所离也”《曲礼》:“庶人曰死。”郑注:“死之言澌也,精神澌尽也。”“澌灭”是一种现象,借助它训解代表某种结果的“死”。例 18 )《 尔雅》“善父母为孝”甲金文“孝”字从“老”(省)从“子”,“好”字从“女”从“子”,皆寓长幼相互欢爱之意,“孝”“好”古同音(皆晓纽幽韵)“孝”是“好”的一种现象。
第十,器物之名理据在原料 。如:
18 )筑 以竹鼓之,巩柲之也。(《释乐器》)
例 18 )《说文》“筑以竹为五弦之乐也,从竹巩,巩,持之也,竹亦声。”《说文》:“竹,冬生草也。”《礼记·乐记》:“金古丝竹,乐之器也”“竹”是“筑”的原料。
第十一,一物之名的理据在别一与之相似之物。如:
19 )足后曰跟,在下方,著地,一体任之,象木根也。(《释形体》)
20 )胑,枝也,似木之枝格也。(《释形体》
以上三例中,例 19 ),《说文》:“根,木株也。”又云:“跟,足踵也。”王力《同源字典》认为“跟”“根”同源,脚根象树根。例 20 )《说文》“胑,体四肢也,胑或从支”又“枝,木别生条也。”《周书武顺》:“左右手各握五,左右足各履五、曰四肢。”注:“四肢,手足。”四肢象树枝。 
第十二,物名的理据在该物内部之数量关系,例如:
     21)五家为伍,以五为名也。(《释州园》)
     例 21),《广韵》:“五,数也”“伍,行伍。”《管子小匡》:“五人为伍”《易系辞》上:“参伍以变”疏:“伍,五也”《国语齐语》:“参其国而伍其鄙。”注:“伍,五也”由数“五”到户口五家“伍”。
第十三,一物之名的理据在其物之颜色,如:
22 )清,青也。去浊远秽,色如青也。(《释言语》)
23)海,晦也。主承秽浊,其色黑而晦也。(《释水》)
例 22 ),《说文》:“清,朗也,澄水之貌。”又“澄,清也。”“青,东方色也。”《吕览》:“序意青荓”《水经注》六引作“清洴 ”。例 23),《尔雅释言》:“晦,冥了”《释名释采帛》“黑,晦也,如晦冥时色也。”《尔雅释地》:“海之言晦,晦阁于礼义也。”《诗小雅·蓼萧·序》:“蓼萧,泽及四海也。”《释文》:“海,晦也,言其去中国险远,禀政教昏昧也。”故叫做“海”,是因其晦黑昏暗也。
第十四,行为名之理据在该行为之结果。如
24 )入,内也,内使还也。(《释言语》)
25)教,效与,下所法效也。(《释言语》)
例 24),《说文》:“入,内也”又“内,入也,从门入自外而入也。”按“内”就是“纳”《周礼·地官·媒氏》:“凡嫁子取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国语·吴语》“其臣箴谏以不入”《战国策》“入其社稷之臣于秦。”这些“入”字都是“纳”讲。入,进入,内(纳),使入。例 25),《说文》:“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春秋元命苞》:“教,效也,言上为而下效也。”效,效法,教,使效法。
第十五,一物之名的理据在该物之用。例如:
26)观,观也,于上观望也(《秋宫室》)
27 )约,约束之也。(《释书契》)
     例 26),《尔雅·释宫》“观,谓之阙”《诗·子衿》《正义》引孙炎注,“宫门双阙,旧章悬雪,使民观之,因谓之观。”由观望之“观”引申到宫门前两边的望楼之“观”,例 27),《周礼·秋官》:“有司约”郑注。“约,言语之约束。”《论语·正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礼·学记》、“大信不约”。由约束之“约”(一肖反)引申到约法之“约”(一虐反)。
                            四)合成性理据
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构成,其理据义是合成性的。意思是说,合成词中每个字各自都能以自身的字义提供词义的理据词义,是其中各字义的各种不同方式的综合、合成。《释名》所释合成词共约 408 例,几乎都合理的揭示了其理据。正确性如此高,主要是因为它们的理据大多是透明的。
1.类聚性合成词的合成性理据。类聚性合成词的两个字义在意义上有共同的语义特征,它们或相同,或相近,或相反,或类义,或上下义,因此对类聚性合成词的理据,可从相同、相近、相反、类义、上下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同义合成。相同义合成理据是指由语音相同、意义相同、字形也相同的两个字(《释名》主要是两个字的合成词,虽也有极少数多字合成词,这里都不加考虑,下同)构成合成词的理据类型。《释名》仅有一例。如:
1 )枷……或曰了了,以杖转于头,故以名之也。(《释用器》)
上例“了了”中的二字,形同音同义同,毕沅曰“了了,正言用时柄头旋转之形。”
    第二,近义合成 。相近义合成理据是由两个意义相近的字互限合成的理据类型。《释名》中此类理据如:
2 )二达曰歧旁,物两为歧,在边曰旁,此道并通出似之也。(《释道路》)
    3 )疾病,疾,疾也,客气中人争疾也;病,并也,与正气并在肤体中也。(《释疾病》)
上两例中,例 2 ),“歧”和“旁”近义,两字联合构成“歧旁”。例 3 ),“疾病”和“病”义近,二字互相限制合成“疾病”。
第三,反义合成 。相反义合成理据是由两个存在反义关系的字,通过字义概括合成的理据,《释名》中的例子,如:
4 )钩镶,两头曰钩,中央曰镶,或推镶或钩引用之之宜也。(《释兵》)
5 )老死曰寿终。寿,久也,终尽也。生死久远气终尽也。(《释表制》)
上例, 4 )“钩”和“镶”字义相对,“钩镶”是对二字义的概括。例 5 )“寿”、“终”字义相反,概括合成“寿终”。
第四,类义合成 。类义合成理据由存在类义关系的两个字通过相互补充而合成的理据。如:
6 )柷敔,柷,状如漆桶,敔,状如伏虎……(《释乐器》)
7 )春秋,言春秋冬夏终而成岁,举春秋则冬夏可知也。春秋书人事卒岁而究备春秋温凉中家政和也。故举以为名也。(《释典艺》)
    上例 6 )“柷”、“敔”本是两种形状不同的乐器,相互补充合成新的乐器。例 7 )“春秋”表示“岁月”的意思。可以说是春夏秋冬的简缩。但这里是释作为典艺的《春秋》,理据是后一句话:“春秋书人事卒岁而究备春秋温凉中象政和也,故举以为名也。即以“春”、“秋”两种典型季节相互补充而合成一种新的典型,记岁月史事的《春秋》。
第五,上下义合成 。上下义合成理据是两个存在有上下义关系的字,上义指示类属,下义显示词义而合成的理据。如:
8 )兖州,取兖水以为名也。(《释州国》)
9 )彗星,光梢似彗也。(《释天》)
上两例中,例 8 ),上义“州”指示类属,下义“兖”就是“兖州”的意思。例 9 )上义“星”指示类属,下义“彗”就是“彗星”的意思。上下义合成的词,上义字可省略,《释名》就有“豫司兖冀”说法,“兖”就是指“兖州”。
    2.相关性合成词的合成性理据。相关性合成词中的两个字没有共同的语义特征,它们分别从不同方面提示词义,从而形成合成词的理据。这类理据《释名》最多,也最复杂,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举例说明。
第一,性状相关 。 性状相关是指构成合成词两字,一字义是另一字义的性状。如:
10 )苦酒,澶毒甚者,酢苦也。(《释饮食》)
    11 )水从河出曰雍沛,言在河崖限内雍出沛然也。(《释水》)
例 10 ),“苦”是“酒”是性质,例 11 )“沛”是“雍”的状态。
第二,形状相关 。形状相关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字,一字义是另一字义的形状。如:
12 )圆丘、方丘就其方圆名之也。(《释丘》)
13 )前高曰髦丘,如马举头垂髦也。(《释丘》)
上两例“圆”、“方”、“髦”分别为“丘”的形状。
第三,位置相关 。位置相关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个字,一字义是另一字的方位。如:
    14 )东海,海在其东也。(《释州国》)
    15 )济南,济水在其南也。(《释州国》)
例 14 ),“东”是“海”的方位,例 15 )“南”是“济”的方位。
第四,大小相关 。大小相关是指合成词比两个字,一字义表达另一字义的大小。如:
16 )九月曰大功,其布加     大之功,不善治练之也。(《释丧制》)
17 )五月曰小功,精细之功小有饰也。(《释丧制》)
第五,质料相关。质料相关是指合成词的两个字,一字义是另一字义的质料。如:
18 )以犀皮作之曰犀盾,以木作之曰木盾,皆因所用为名也。(《释兵》)
第六,功用相关。功能相关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字,一字义表达另一字义的功能作用。如:
19 )金鼓,金,禁也,为进退之禁也。(《释兵》)
20 )猎车,所乘以畋猎也。(《释车》)
19 )“金鼓”是禁   进退之鼓,“金”表达“鼓”的作用, 20 )“猎车”是畋猎所乘的车,“猎”表达“车”的作用。
第七,来源、产地相关 。来源、产地相关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字,一字义标明另一字义的产地或来源。如:
21 )韩羊、韩兔、韩鸡,本法出韩国所为也。(《释饮食》)
22 )隆者曰滇盾,本出于蜀,蜀滇所持也。或曰羌盾,言出于羌   也。(《释兵》)
   上两例,韩羊、韩兔、韩鸡,滇盾、羌盾等词都是前一字义是后一字义的产地。
   第 八,行为方式相关 。行为、方式相关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二字,一字义是另一字义的行为或方式。如:
23 )卦卖,卦,挂也,自挂于市而自卖边,自可无愧色,言此似之也。(《释姿容》)
24 )眸子明而不正曰通视,言通达目匡一方也。又谓之丽视,丽,离也,言一目视天,一目视地,目明分离,所视不同也。(《释疾病》)
例 23 ),“卦”是“卖”的方式,例 24 ),“通”、“、丽”分别是“视”的方式。
第九,数量相关。数量相关理据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二字,一字义表示另字义的数目。如:
25 )五行者,五气也,于其方各施行也(《释天》)
26 )三坟,坟,分也。论三方分天地人之始,其体有三也。(《释典艺》)
    第十,因果相关 。因果相关合成理据是构成合成词的二字,一字义表原因,一字义表结果。如:
27 )步摇,上有重珠,步则摆动也。(《释首饰》)
上例,“步”是原因,“摇”是“步”的结果。
第十一,物动相关 。物动相关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二字一字义表事物,一字义表动作,事物和运动的联系多种多样,事物可以是运动的施事、受事、系事、工具、成果、目标处所等。如:
28 )承尘,施于上以承尘土也。(《释床帐》)
29 )或曰充耳。充,塞也,塞耳亦所以止听也。(《释首饰》)
30 )汉以来谓死为物故,言其诸物皆就朽故也。(《释表制》)
上三例中,“承尘”、“充耳”中前一字表动作,后一字表事物,事物“尘”、“耳”分别是动作“承”、“充”的受事。“物故”是动作“故”的施事。
    此外,还有比喻相关合成理据,因其可以分别归入性状或形状相关合成理据中去,在此不另加讨论了。
3.字义关系模糊的合成词的合成性理据。有些合成词的字义关系难以看出来,其原因或是合成词的某个字义虚化或是截取古语构成合成词,或是合成词联绵化等等。根据《释名》的实际,我们这里主要讨论字义虚化和合成词联绵化。有些合成词,最初也看不出字义关系,即联绵字合成化也放在此一并讨论。
第一,含有字义虚化的合成性理据。构成合成词的二字,其中一字义虚化,使另一字义成分也得以改变,从而形成整个词义,这就是含有字义虚化的合成性理据。如:
31 )童子,童,重也。肤幕相裹重也。子,小称也,主谓其精明者也。或曰牟子,牟,冒也,相裹冒也。(《释形体》)
32 )绡头,绡,钞也,发使上钞也。或谓之陌头,其纵、后横   陌而前也。(《释首饰》)
刘熙时代,上两例中的“子”和“头”虽未完全虚化,但虚化程度已比较高了。人后面可加“子”,物后面同样也可加“子”。《释名》所释“子,小称也”主要也是从语体意义成分或情绪意义成分方面予以考虑的。
第二,联绵词合成化及合成词联绵化 。从词汇发展的历史看,联绵词和合成词都不是孤立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联绵词可转化成合成词,合成词也同样可转化为联绵词。如“凤凰”、“狼狈”本来是联绵词,现在变成合成词了,我们现在可说“凤求凰”、“狼和狈”。而“蚯蚓”最初是个合成词,(据俞敏考证源于“屈伸”)现在却成了联绵词。对于由合成词变成了联绵词的词,我们寻求理据的办法就是要找回它原来的合成词形式。对于由联绵词变成合成词的词,由于俚俗语源的作用,这个词不仅词形变了,而且意义也改变了,那么,我们寻求它的理据,找回它最初的联绵词形式反而与词义相差太远,最好的办法就是根据现有的形式来解释。《释名》对部分词的训释,正反映了这两种情况。
——原来是合成词,现变成单纯词的。如:
33)匍匐,小儿时也。匍犹捕也,藉索可执取之言。匐,伏也,伏地行也。人虽长大,及其求事,用力之勤,犹亦称之。诗曰“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是也。(《释姿容》)
34 ) 裲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释衣服》)
例 33 ),“匍匐”有多种写法,如“匍伏”、“扶服”、“捕伏”、“扶伏”、“蒲服”等,其意思是儿时伏地而行状。“匍匐”现在的形式是个联绵词  ,其最初的形式估计是个合成词“捕伏”,正如刘熙所释的那样。毕沅曰:“小儿初学步,时其蹎跋,必以带围绕其胸腋,而结于背后,乃曳之以行,故曰藉索可取。”此俗现在有许多农村地区仍流行。例 34 ),“裲裆”的最初形式就是一个合成词“两当”。
    ——原本是单纯词,现在成合成词的。如:
35)或曰不借,言贱易有宜,各自蓄之不假借人也。(《释衣服》)
例 35),叶德炯曰:“不借,屦之合声,此如《尔雅》‘不来谓之笔’之例,下云搏腊,则不借之转读,此皆方言转变之故。”他认为:“不借”最初是个单纯词,以后才变成合成词的。这固然很有道理,但为什么“屦 ”或“搏腊”转成“不借”,而不是其它的同音词形式,肯定也是有理据的,《释名》所释就是这一理据。《古今注》曰:“不借者,草履也,以其轻贱易得,故人人自有,不假借于人,故名不借也。”
    综合《释名》理据类型分析可知:《释名》揭示了合理摹声性或借贷性理据约 38条,合理的同源性理据约 1169 条,合理的合成性理据 408 条,共 1615 条,约占《释名》全部训释词 1852 条的 87.2% 。
    总之,《释名》理据的可取之处是很多的,成就是巨大的,同时缺陷也有不少,失败的地方也是较为明显的。《释名》理据的缺陷主要表现为“间涉穿凿”。以往的学者几乎都认识到《释名》理据有穿凿之处,只是分寸不同而已。王力说是“随心所欲”,周祖谟说“多出于臆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颇伤于穿凿”,刘师培说:“间涉穿凿”。由此可见,《释名》此缺陷是颇明显的,无法否定的,但也不能偏激,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刘师培的说法是颇为公正的。
尽管《释名》理据存在此缺陷,但仍是瑕不掩瑜,《释名》探索词的理据的开创之功,以及它为后人找到了大量的词的理据的功劳,是无法埋没的。《释名》是一部值得信赖的理据词典。
主要参考文献
王力    1982 《同源字典》    商务印书馆               
刘兴均  1996,1《对〈释名〉的重新认识与评价》南都学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