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飞机时代即将落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05:14
出处:《南风窗》杂志   作者:刘华(北京)
南风窗·2005·8·下 ◆ 国际
8月9日,“发现”号航天飞机成功返回地球,完成了“哥伦比亚”号失事后航天飞机的首次飞行。
这次飞行的安全问题,已经是过去若干天世界媒体瞩目的焦点,特别是俄罗斯和中国这样的载人航天国家,自然会关心世界其它国家载人航天器的安全状况。
美俄航天器的安全对比
当今世界,载人航天领域的两个大国,就是美国和俄罗斯。如果从事故记录上来看,苏联/俄罗斯的载人航天器安全性更好,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从未出现过航天员伤亡事件,而美国方面则损失了14名航天员。这种对比结果,是与两国目前的经济实力与工业水平不完全相符的,究其根本原因,还要从当初两国各自选择的航天道路说起。
上世纪70年代之前,美苏两国都使用载人宇宙飞船作为航天运载工具。登月(苏联一方是无人探月)计划完成后,美苏都面临着如何更有效利用太空的课题,这客观上需要在轨道上设立有人照料的平台。但是,当时使用的载人飞船乘载人员较少,载重较小,不能实现宇航员在太空的长时间活动,无法担负长期的航天任务,不能满足两国新的太空计划需求。
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美苏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苏式方案,是在太空建造大型半永久性的空间站,用载人飞船(就是后来的“联盟”系列飞船)为空间站接送宇航员,用无人飞船(就是后来的“进步”系列飞船)运送补给。空间站在轨道上执行长期有人任务,飞船仅仅起到通勤和运输的作用。
美式方案,则是以航天飞机为核心,日常不在轨道上保持人员。由于航天飞机的货舱宽敞,它可以携带某些大体积的航天器上天。此外,在研制航天飞机时,通常认为航天飞机可以重复使用,成本较低,相对于一次性使用的载人飞船,更为经济。
后来的使用证明,航天飞机的确有优势,它可以同时执行超大货物的运输和安装任务,像“哈勃”太空望远镜以及大型的侦察卫星这样的货物,都可以放在航天飞机货舱里运至轨道,然后由航天员在轨道上进行安装和调试,成功率是很高的。
但是,实际使用也证明,航天飞机的使用费用并不低。当年研制航天飞机时,预计每次飞行费用为3500万美元,但实际上,航天飞机的检修和维护成本远远超过预计,每次飞行费用都在5亿美元以上。此外,单架航天飞机造价约30亿美元(以最新的“奋进”号为标准),当初美国宇航局(NASA)宣称,每架航天飞机都可以执行100次任务,因此每次任务平摊下来的航天飞机制造成本为3000万美元,但目前5架航天飞机共计仅进行了113次飞行,以每架飞机20次计算,每次飞行摊得制造成本超过1亿美元。加上前面提到的5亿美元的维护和检修成本,每次航天飞机半个月的太空之行,都要花去六七亿美元。反观原苏联一方,空间站内部空间可以造得比航天飞机更大,航天员留驻的时间也往往以月计算,“联盟”飞船仅仅作为天地之间的交通工具使用时,载荷小的劣势并不明显。经过实践的检验,载人飞船加空间站的道路,在现阶段而言更为经济。
此外,更重要的问题在于,航天飞机过于庞大复杂。很多人知道,根据系统工程的观点,一个系统的组成部分越多,可靠性则越低。“联盟”飞船大概有不到30万个零件,而航天飞机则有250多万个零件,这其中任何一个小零件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整架飞机出现危险。“挑战者”号与“哥伦比亚”号,各自毁在一个密封圈和一块隔热瓦上,偶然中也体现出当初设计所带来的必然性。
也正因为以上原因,根据布什2004年提出的计划,2010年之前,剩下的3架航天飞机——“发现”号、“奋进”号和“亚特兰蒂斯”号均将退役,美国将发展一款新的载人航天工具——“乘员探索飞行器”(Crew Exploration Vehicle,简称CEV)。CEV与航天飞机有很大不同。它的体积将更小,并将不再像航天飞机那样既载人又载货,而且很可能不再强调航天飞机那样高的可重复性,换句话说,CEV将更像载人飞船,而不是航天飞机。这也是美国对于过去20年道路反思的结果。
总之,航天器的安全,最根本的在于航天器走哪条道路的问题。美俄两国航天器的安全性对比结果,实际上是先天注定的。美国人选择了航天飞机,就肯定会面对如此多的安全隐患。因为相对于现阶段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而言,航天飞机是略显超前的。美国人能够将航天飞机做到现在这个样子,已经证明了美国拥有别国难以比肩的技术和工业优势,问题是出在了思维方式上。正如同那个笑话所说:由于钢笔在失重的太空中无法写字,美国花若干时间和若干美元,研究了太空用的圆珠笔,装备给航天员,而俄国人从来都只用铅笔。
当然,航天飞行的安全,还有赖于一些具体因素,它们包括:
1、工业水平。很多时候,设计出一个产品相对容易一些,但制造出合格的产品却很难,航天飞行的特殊环境,要求一个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良好的工业制造能力。在这一方面,美国无疑是世界上最好的。
2、完善的制度。从一个项目的论证、立项、执行、监理,一直到最后的总结,都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制度,而这通常需要多年的积累,所以只有航天大国才搞载人航天,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3、足够的预算。这是发展航天的根本条件,没有足够的预算,一切都无从谈起,由于缺乏资金,俄罗斯航天工业目前基本上是在吃苏联时代留下的积累,这种发展无疑是不长久的。
总之,航天飞行的安全,并不仅仅取决于几个零件,它实际上体现了一个国家航天事业的基本状态和水平。
美俄合作——随国际空间站共同黯淡
美国与俄罗斯的太空合作,可以说是各取所需。
对俄罗斯而言,与美国合作的目的很单纯——就是金钱。俄罗斯新通过的2006年航天预算仅有230亿卢布(约合8亿多美元),根本无法与NASA数百亿美元的预算相提并论,其财政状况已经困窘到最近几年做起了太空旅游的生意。虽然已有的3名太空旅客带来了6000万美元的“门票”收入,再加上每年从国际商用发射市场上还能获得约10亿美元的收入,但对于俄罗斯庞大的航天系统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与美国合作之后,俄罗斯虽然拿不到太多的利益,但起码能够利用国际空间站的预算贴补一下“联盟”和“进步”等飞船的生产线。须知,维持生产线,就相当于维持了一支熟练的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的队伍,有了这些人,以后只要有钱,就能随时打翻身仗;反之,如果队伍散了,即使以后俄罗斯财政状况转好,再建立生产线也要很长时间。这种“维持”作用,是俄方得到的最大收益。
对美国而言,与俄罗斯的合作实际上主要也是为了省钱,另有部分原因是为了安全。一方面,国际空间站长期以来是半年轮换一次宇航员,每次3人,如果每次都把航天飞机当作通勤飞船来用,成本太高。此外,航天飞机的安全实际上是个概率问题,最安全的办法就是少飞几次,因此,只要能用别的方式完成的任务,NASA尽量都不会动用航天飞机,使用俄罗斯的飞船,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
正是由于这种相互需要,美俄之间才有了过去若干年在太空领域较为紧密的关系。但是,目前的这种合作,却随着国际空间站的黯淡前景,一并显得黯淡起来。
去年,布什宣布了新的太空计划,根据这一计划,美国近期内的目标是重返月球,并打算以月球为中继基地,进入深太空,甚至探索火星。但是,“中继基地”这一任务原本是由国际空间站承担的,布什的新计划,实际上宣布了国际空间站计划最后很可能会无疾而终,NASA随之也必然会减少对其的投入预算。因此,俄罗斯将很难再从国际空间站计划中获得多少好处。
另一方面,美国新的太空计划将以CEV作为载人航天平台,如前所述,由于CEV更接近于载人飞船,载员人数少,人货分离,因此美国实际上是走回了载人飞船的道路。因此,俄罗斯的“联盟”与“进步”系列飞船就不再与美国的载人航天工具形成互补关系,而是形成相互竞争关系。这就注定了双方目前的合作将难以长期持续下去。这样的“竞争”发展下去,我们也许可以以最快的速度看到新一代航天器的出现,但是我们也会以同样快的速度,看到国际空间站项目的没落。喜哉?忧哉?只有等事情发生后再作评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