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安徽省铜陵市铜陵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58:49

铜陵县

铜陵县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17°41′42〞-118°09′41〞、北纬30°45′03〞-31°08′18〞。总面积876平方千米(简册)/833平方千米。总人口32万人(2004年)。县人民政府驻五松镇,邮编:244100。代码:340721。区号:0562。拼音:TonglingXian。地势自南而北由低山区、丘陵区、洲圩区依次分布。气候属亚热带季风过渡区。

目录

·                                 • 基本概况

·                                 • 行政区划

·                                 • 建置沿革

·                                 • 区划变更

·                                 • 自然概况

[显示全部]

铜陵县-基本概况

 

铜陵县位于皖中南长江下游南岸,北纬30·45,03”—31·08,18”,东经117·41,42”—118·09,41”。全境东西宽28.5公里,南北长31.1公里。县域总面积833平方公里。县城与铜陵市区毗邻。芜铜铁路穿境而过,东接繁昌,直抵扈、宁,并有芜铜公路、铜南公路与芜湖、南

铜陵县

陵相通。铜青公路、铜贵公路南通青阳、贵池,合铜黄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在建。铜陵已成为通往旅游胜地九华山、黄山和太平湖的重要门户。西北与枞阳、庐江直达省会合肥。铜陵已成为皖中南的重要交通枢纽。

2004年5月,根据铜陵县区划调整统一部署,保留城关镇,更名为五松镇。五松镇座落在天井湖畔、笠帽山下,是铜陵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辖13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国土面积46平方公里,总人口4.27万人。近年来,城市建设加快,城区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功能齐备,一座山美、水秀、亮丽的新城镶嵌在长江之滨。
2004年底,乡镇企业总产值实现3.72亿元,营业收入3.6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61元,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教育、民政、人口与计划生育、维护社会稳定、文明创建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推进。

铜陵距世界公园黄山180公里,距佛教圣地九华山80公里,是皖南旅游区的北大门。交通便利,中转旅游前景广阔。濒临黄金水道长江,江上建有公路大桥。几条高等级公路,将铜陵与周边地区紧紧相连。如果乘火车从上海途经铜陵,或者坐飞机从南京、合肥转道铜陵,当天即可到达黄山、九华山观光揽胜。

铜陵县-行政区划

 

铜陵县

铜陵县辖4个镇、4个乡:五松镇、顺安镇、钟鸣镇、天门镇、老洲乡、东联乡、西联乡、胥坝乡。

铜陵县-建置沿革

 

夏、商、周三代,属扬州。战国,属楚。秦,属鄣郡。汉,属丹阳郡。东汉置铜官镇(今五松镇)。三国,属

铜陵县

吴。晋,属宣城郡春谷县。南朝:宋、齐属宣城郡;梁属南陵郡;陈属长江州。随,属宣州。唐,属宣州。文德元年(888年)析南陵之工山、安定、凤台、丰资、归化五乡置义安县,县治设于顺安,寻废,置铜官冶。南唐保大九年(951年),改旧义安县为铜陵县,县冶移于江浒(即古铜官镇),属升州。宋,属江东路池州。元,属江南道池州路。无末陈友谅部将赵普胜克县城,邑令陶起祖迁县治于顺安。明,属池州府。明初邑令时守道复迁县治于五松镇(今五松镇)。清,属池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6月属安徽省芜湖道。民国21年(1932年)10月,属第二专区。民国27年(1938年)8月6日改属第八专署。

1949年4月21日铜陵县解放,县城为江南解放第一城。5月13日属皖南行署池州专区。1952年2月4日改属皖北署安庆专区。1958年9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铜陵县建制,并入铜官山,改名铜陵市。1959年4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铜陵县建制,属安庆专区。1965年7月14日改属池州专区。1974年3月1日经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改属铜陵市至今。

铜陵县-区划变更

 

1990年全县有4个镇,14个乡,13个居委会,199个村委会。

铜陵县


1991年8月成立太平乡太平街道居委会。1992年2月成立新桥乡丹凤居委会和董店乡董店街道居委会。1993年撤西湖乡建西湖镇。1994年撤新桥乡、朱村乡、董店乡,建新桥镇、朱村镇、董店镇。1995年成立西湖西凤居委会。1996年6月成立顺镇安镇金岱居委会、城镇万鸡山居委会,同年8月成立朱村镇朱村街道居委会。1999年10月彩带县城关镇近城村、近市村和西湖镇工农村划归铜陵市狮子山区。2000年末本县共有8个镇,10个乡,20个居委会,196个村委会。2001年底,西湖镇整建制划入市狮子山区。2004年5月铜陵县实施行政区划调整,乡镇数由过去的10个乡、7个镇调整为4个乡、5个镇。2004年底,调整后的大通镇整建制划入市郊区。目前,铜陵县有4个乡即东联乡(由原流潭、永丰两乡合并)、西联乡(由原太平、和平、钟仓三个乡合并)、胥坝乡(由原胥坝、安平两乡合并)、老洲乡,4个镇即五松镇(原城关镇)、顺安镇(由原顺安、新桥两镇合并)、钟鸣镇(由原钟鸣镇、金榔乡合并)、天门镇(由原董店、朱村两镇合并)。

铜陵县位于皖中南长江下游南岸。全县人口31.97万,国土面积8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350公顷。地势自南而北由低山区、丘陵区、洲圩区依次分布。气候属亚热带季风过渡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利于农业生产。县境内长江下游成矿带上,矿产资源多达30余种,素有“铜陵虽小、八宝俱全”之美誉。主要矿藏有金、银、铜、铁、煤、石灰石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跻身于全国重点产煤县和全国重点产金县之列。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其中列入国家保护的动物有白鳍豚、梅花鹿、金钱豹、猫头鹰、江豚、穿山甲、苏门羚等7种;列入国家保护的树种有水杉、银杏、鹅掌楸、杜仲、金钱松、秤锤树、香果树、叶厚朴、天竹桂、青檀等10余种。药用动植物近百种。

铜陵县-自然概况

 

铜陵县

 铜陵县位于皖中南长江下游南岸。全县人口31.97万,国土面积8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350公顷。地势自南而北由低山区、丘陵区、洲圩区依次分布。气候属亚热带季风过渡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利于农业生产。县境内长江下游成矿带上,矿产资源多达30余种,素有“铜陵虽小、八宝俱全”之美誉。主要矿藏有金、银、铜、铁、煤、石灰石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跻身于全国重点产煤县和全国重点产金县之列。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其中列入国家保护的动物有白鳍豚、梅花鹿、金钱豹、猫头鹰、江豚、穿山甲、苏门羚等7种;列入国家保护的树种有水杉、银杏、鹅掌楸、杜仲、金钱松、秤锤树、香果树、叶厚朴、天竹桂、青檀等10余种。药用动植物近百种。

铜陵县-人文历史

 

铜陵县

铜陵建县于公元951年(南唐保大九年)。1949年4月21日县境解放后,隶属关系几经改易,1974年3月隶属市至今,历时1054年。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处处闪现着铜文化的光彩。境内古铜采冶遗址年代最早可上溯至商周时期,采冶史达三千年以上。直至今日,铜采选冶仍是全县主要工业生产之一。铜文化堪称值得铜陵人民为之骄傲和自豪的重要地区特色。铜陵还是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江南解放第一城。耸立在长江南岸、笠帽山上的革命烈士纪念塔,至今仍闪耀着无数革命先烈的浩然之气,无时不在提醒我们必须继承优良革命传统,努力创造铜陵的光辉未来。

铜陵县-交通区位

 

铜陵县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东邻繁昌、南陵,南接青阳、贵池,西北隔江与枞阳、无为相望。

铜陵县



铜陵交通十分便捷,公路方面长江公路大桥贯穿南北,合铜黄、沿江高速从境内通过,沿江快速通道纵贯全境,乡乡镇镇通油路。

铁路方面有铜陵至上海(始发),铜九铁路已开工建设。

水路有长江航道,长航客轮上至武汉下达上海。

 邮电通讯方便快捷。

铜陵县-经济概况

 

2006年,铜陵县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创历史新高,多项指标增速跃居全省前列,县域经济社会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据统计,2006年该县经济增长创造了“三项新高”:一是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创历史新高。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亿元,同比增长23%,比上年提高8.4个百分点;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3.43亿元,同比增长48.9%,增幅位居全省各县之首;二是经济综合效益创历史新高。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40点,同比提高22点;三是经济运行质

铜陵县

量创历史新高。工业经济占全县经济总量的比重提升7.7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增加值9.3亿元,增长52%,对全县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1.7%;规模工业实现产值24.5亿元,增长53.5%,全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2家,总数达59家。

与此同时,该县通过完善政策、强化责任、创新方法、考核奖惩等措施,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9.4亿元,引进境外资金2672万美元,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以项目为抓手,集聚各类发展要素,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活力。规划、编制、储备了一批重点项目,在已有9个省、市“861”计划项目的基础上,又申报3个省“861”计划项目。加快了工业园区建设,金桥工业园被批准升格为省级开发区,当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近1亿元。循环经济园建设加快,自2005年8月启动以来,共完成项目征地1万多亩,有色冶化园、盛达化工、亚星焦化、方圆化纤、纺织服装城等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国电项目和铜汤、沿江、铜宣高速以及铜九铁路建设进展顺利,紫金矿业日采选500吨金矿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