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我的情诗写“原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46:24

席慕蓉:我的情诗写“原乡”


      摘自: 中国图书商报 (2009-5-26)

虽然席慕蓉赶来她的新书发布会只迟到了几分钟,但她一直表示歉意。对原乡而言,她说自己也是迟到的旁听生。谈到蒙古高原,谈到父亲,她甚至一度哽咽。
对原乡的追寻,她一路走一路问,她笑称,连出版社的编辑也成为了走江湖的伙伴。而在两年前就想要出版的书,一直整理到今年才出版,便成为她原乡书写20年的纪念。   ■商报记者晓任
席慕蓉的诗歌影响了几代人,除了歌颂青春和爱情,怀乡也是她文学创作的主题之一。从《七里香》到作家出版社近期推出的她的散文作品《追寻梦土》、《蒙文课》,20 年中,她的作品也完成了从单纯思乡情感的抒发到对原乡文化探索的蜕变。近日,席慕蓉在大陆进行多场活动,与读者大谈原乡追寻之旅。
1943 年出生于重庆的席慕蓉,祖籍却是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她的外婆,是蒙古族王族的公主。席慕蓉这个温婉的女性之名,在蒙文里,却是穆伦·席连勃,意即大江河。1949 年全家迁至香港,后随家飘落中国台湾。14 岁起席慕蓉致力于绘画,曾任台湾新竹师范学院教授多年。她写诗,只是作为绘画的副业,只是纪念那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但却因诗人身份风靡大江南北。从1981 年第一本诗集《七里香》在中国台湾出版,到1989 年与“原乡”邂逅后,她潜心探索蒙古文化,以原乡为创作主题,踏上追寻游牧文化的历程。
虽然从小心里就有踏上高原的梦,但当1989 年她第一次踏上高原,却已46 岁。从不能见,到见到原乡,那一刻不是欣喜,而是慌乱和不可置信感。当她在20 年后描述那一感觉时,她说仿佛走在自己的梦里。草原是熟悉而亲切的,能回到梦中的草原,去看父母的故乡,弥补大半生无法获得的感情,满足乡愁,追寻梦土的意思就是如此。
在席慕蓉眼中,之所以说草原是原乡,而不是故乡,是因为作为天涯游子的她从未长在故乡,她失去了对很多人来说天经地义拥有故乡的权利。她只能回到父母的故乡,找到自己的原乡。而父母给她留下的记忆中的故乡,成为无人再能到达的地方。
怀乡之旅并不是结束,而是探索旅程的开始。如果说《追寻梦土》满足了她的乡愁,那么“蒙文课”就是她尚未完成课业还在学习的过程。20年来,对民族文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她还在问,还在学。她自称自己是游牧文化的旁听生,一路遇见朋友和学者,给她上课。而她,也在不停讲蒙古,不停传播民族的文化。
很多人关心她为什么近年很少写情诗,席慕蓉回答说:“写情诗的是我,写蒙古的还是我。对感情的看法会因为年龄的变化而改变,但写诗的热情还在。我现在对蒙古充满热情,我的情诗写蒙古。”20 年来,她的创作从个人的乡愁转变为对文化的探询,她说,虽然这两本书的作者署名是席慕蓉,但作者的名字不过是个代名词。
“书中文字所呈现的,并不是一个人的大半生,而是许许多多人的故事。我的探询,其实也是许许多多族人对原乡美好大地的寻求。席慕蓉是每一个找寻自己原乡的人,每一个往蒙古高原走的族人,只是我替这些散落在天涯海角的蒙古人把没机会说的话说了而已,而我们想说的话,都是一样的。”
虽然和父亲谈过蒙古,她了解父亲的乡愁的感觉,但她从没想到正式去访问父亲,这也成为她的遗憾。“我从未问过他,离家这么多年,你怎么过的?”她唯一可以做的,是在母亲过世后回到蒙古高原,与父亲共享对蒙古高原的记忆。而她的父亲从未再回去,“他有一个故乡,藏在心里几十年,舍不得拿出来。而我,没有记忆,没有负担,也没有故乡,只好努力去寻找。”
如今,席慕蓉每年都要去草原,她告诉记者草原最美的日子。5月要去大兴安岭看杜鹃,6 月去看森林,7、8 月去草原,10 月去看沙漠。只是,草原沙化很严重,让她很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