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现状与未来大透视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31:33
  国家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 国际经济研究员

         世界贸易联合会驻上海名誉主席        吴东华

   当前全球各大机构唱衰中国银行业,而国内反驳能力较弱,本文先展示国际评级机构和外国银行对中国银行业的认识现状,接下来展示我对中国银行业的真面貌进行揭秘,发现中国银行业不会衰退,只是今年两年利润总额小幅增长而已,否定了国外对中国银行业的呆坏账率上升、利润下降、信贷难以放大、资产变坏、投资泡沫化后货币缺少的危害、国企不肯还贷、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差距拉大、两税合并利好消失、准备金不足等问题。并分析了中国银行业今明两年以及未来的收益趋势。最后,提出中国银行业朝为农民办人人持股的现代化大规模的企业群、成立双边贸易代理结算公司、为出口配套的海外批发、零售、消费者提供信贷,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并购等提供信贷。我认为,这种非金融衍生品发展方向,才是中国银行业利润瓶颈的突破方向,下面细说:

一、       国际评级机构和外国银行忽悠了中国银行业

   当西方大多数银行去年年报惨不忍睹时,交通银行的年报显示,2008年净利润283.93亿元,比2007年增长40.05%,而深发展银行税前利润81.4亿元,同比增长40.9%,但是净利润则只有6.14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76.8%。由于中国自20089月以来利率反复下调,造成存贷息差收窄,挤压了银行业的利润空间。于是,全球三大评级公司标普、穆迪和惠普认为中国银行业在2009年利润大幅减少、不良贷款增加和资产质量下降的事情。而法国《论坛报》317刊发的《中国银行业机构难以解释的健康》一文,引用毕达哥拉斯投资公司负责人让–吕克.比沙莱的话“国有企业几乎永远不会还贷款、准备金和不良债权问题严重”,引用摩根公司分析师苏尼尔.加格的话“贷款增长和经济增长之间距离日益拉大的事实,让人预感到投资泡沫的产生”,引用野村公司亚洲负责人塞巴斯蒂安.贾维的话“中国目前凭借其大量货币做想要做的事情,可一旦有天货币减少,各种问题就会突然出现。或许只是在两三年内。”。

   而《华夏时报》2009年3月21日-3月27日13版刊发了该报实习记者 钱秋君发自北京的报道文章《忧中国银行业今年利润下降 三大外资评级机构集体看淡》,该文报道,“惠誉认为,在收入方面,中国银行业在2009年将面临诸多压力,其中,贷款增长放慢、净利息差缩小,收费与投资收入增长放缓将是主要影响因素。”;“德意志银行在关于中国银行业2009年发展的报告中指出,GDP增速下降可能导致银行业不良资产率上升,从而使银行盈利增长下降,加上其他不利因素(包括利差可能缩小、中间业务收入减速、两税并一利好消失等),‘银行盈利同比增长可能在2009年下半年降到15%以下’。”。

二、       对中国银行业的真面貌进行揭秘

   全球三大评级机构认为中国银行业在2009年利润大幅减少、不良贷款增加和资产质量下降,三大评级机构选择看淡中国银行业。

   本人认为,这是个错误观点,为什么?今年一二月信贷总额新增2.6万亿元中有1.1万亿元为票据,虽然票据信贷利润很低,但已经让银行赚到这一笔无风险的利润了,这笔收入有180万元左右,而这种利用票据信贷的大都是短期现金流回笼很快的企业。但是,这种票据信贷在还贷后还能再次进行,而银行也乐于这种无风险的信贷,我认为这种信贷从理论上讲一年可以进行四个轮回,变成银行业有700多万净收入。

   扣除1.1万亿元票据信贷后,仍然新增1.5万亿元信贷。去年总贷款为30万亿元,比上一年多5万亿元,今年预计除票据外的信贷比去年多7万亿元,达到37万亿元,信贷总量增长20%以上。这已经突破了存贷差缩小引发的利润总额下降的现象,另外,票据信贷也是种短期收益,并且是无风险收益。所以,总体看来,今年银行业信贷总收益比去年少量增长。

   而银行业中委托理财占了相当大的一个比例,去年这部分收入较差,今年A股会有一波反弹行情,而去年A股没行情,但是去年银行业可以通过新股承销上市赚部分利润,今年恐怕难以获得这部分利润。去年QFII去海外投资亏损70%,今年机会或许好于去年。总体看来,今年银行业在二级市场的收益与去年在一级市场的收益旗鼓相当,考虑到海外委托理财的比较,我认为中国银行业今年在委托理财方面的总收益将好于去年。

   至于不良信贷增加,我认为这是肯定的,但这不等于呆坏账率增加。如果从除票据信贷外的常规信贷来看,今年的37万亿元信贷作为分母,但是今年的大宗商品价格是去年上半年的对折。这种信贷的实际效率是去年的两倍,由于大宗商品价格对折后,变成风险已经释放了。今年一二月常规信贷名义新增1.5万亿元,实际上,相当于去年的3万亿元。这告诉我们,今年一二月信贷总量是去年的80%,实质上相当于去年的48万亿元的信贷总规模效应。考虑到去年下半年大宗商品价格下降,我认为今年国内信贷总额是去年的1.5倍效应是比较真实的,这样,今年37万亿元信贷相当于去年的55万亿元信贷规模是比较恰当的,加上票据信贷的真实效应,这几乎是去年的两倍。这种拉动效应虽然是建立在铁路、公路等基建方面,但仍然能通过建材、石灰、水泥、煤炭、钢铁、物流、搬运工、码头、工资、消费等方面体现出来,一个直接的现象是沿海与内陆的GDP呈现出逆反现象。随着内陆交通的改善,内陆企业投资数量将很快上升,所以,我认为今明两年是银行业的转型期,两年基本上是基建信贷,两年后会转向到内陆企业增长的信贷上。所以,我的看法是,今明两年中国银行业总利润保持小幅增长,两年后开始加速上升。在这种大环境下,信贷加速放大,信贷呆坏账占分母的比率越来越少,不良信贷总额是在增长,但是呆坏账率却在走低。如果加上票据信贷这个分母,那呆坏账率还要加速走低。

   弄清了以上三个关键因素,我们发现三大评级忽悠了中国银行业,至于惠誉说的贷款增长放慢是睁着眼说瞎话。德意志银行说的不良贷款率上升也是说瞎话,而两税合并使国有企业税率下降7个百分点左右是提升银行业绩的,这是长期的利好,结果却被德意志银行视为利好消失,这也是说瞎话。中国银行业大多信贷给国企,主要是无风险,还贷能力强,而存款准备金率却高达15%,呆坏账率下降,结果却被毕达哥拉斯投资公司比沙莱说成“国有企业几乎永远不会偿还贷款、准备金和不良债权问题严重”,这不是说瞎话又是什么?

   对于摩根公司加格的经济增长与信贷增长之间的差距拉大,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如果没有今明两年的基建信贷,又哪来向两年后内陆企业信贷这个主流方向转型?这种差距拉大不是坏事。对于野村公司贾维的担心未来货币减少引发各种问题,我认为这是种多余的担心,因为这两年基建大投资,两年后转向内陆企业信贷为主,成功地突破了银行业的收入瓶颈,何来两三年内货币减少?真是杞人忧天。由此可见,国外各大机构想着法子忽悠中国银行业的心态一目了然。

三、       银行转型大幕悄然拉开

   中国银行业传统收入主要来自给企业信贷和委托理财,在当前的情况下,我认为中国银行业发展遇到了瓶颈,好象金融衍生品市场退潮,前方的路一片黑暗,怎么办?

   1、我认为,重拾银企合作由被动型转为主动型是必然之路,比如成立投资部,加大对农村的投资,比如为农民办人人持股的现代化企业群,这些企业涉及保健品、农产品深加工、净菜半成品、供销社连锁、土特产品专卖店连锁、客货运公司、工艺品纪念品公司、旅游酒店公司等,可以到某一地区先做试点,然后放大合并,最终上市套现。而且,以后给这些不同种类企业信贷,收入源源不断,在发展农民收入的同时突破了银行业的获利瓶颈。

   2、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时,两国央行实行双边货币互换,但是具体的下游操作上没有跟进,国内银行可以跟进做配套,比如成立双边贸易代理结算公司(详细可参阅我发表在《进出口经理人》杂志2009年3期的《出口新兴市场的机会何在》一文),既解决外国缺美元外储无法从中国进货的短板,又促进了双边贸易,也拓展了银行业本身的收益渠道。

   3、银行业如何从信贷给国内转向给中国外贸相关目的的国家的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给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与并购进行信贷,如何代理国内居民海外理财,这也是拓展银行业本身的收益渠道。

   在以上三种转型中,要以世界经济前瞻性、双边具体情况、海外投资和并购企业的各种风险的深度解读为首要基本条件,然后设计一套具体的战略战术,才是真正的转型。所以,我认为,中国银行业并非要向金融衍生品转型,以内需以外贸等相关的产业链方向转型,也能突破现在利润的瓶颈,在这种转型中,加强与企业的全球化同步进行是科学的合理的。

   综上,我认为今明两年,中国银行业利润以小幅上升为主,两年后加速上升。如果向内需、外贸、海外投资并购方面做配套,将是中国银行业转型的方向。我认为国际评级机构和外国银行对中国银行业的一切看法都是错误的。我不但揭露了中国银行业当下真相,还剖析了未来发展方向,心中底气自然扑面而来,面对海外恶搞和无知等的忽悠,自然就能轻松应对了。所以,我觉得中央制定银行业未来规划和出台当前政策时,了解中国银行业现状与未来前瞻性的大透视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