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应当有一些优越感——也谈“车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50:13
官员应当有一些优越感——也谈“车改”(2009-07-30 00:53:07) 标签:杂谈 骆新 车改 辽阳 温州 平阳 权力 民主 

   自从媒体捅出“辽阳车改”方案中“区级党政一把手每年车补七八万”这事儿之后,全国各地的“公车改革”似乎一下子走进了死胡同。其实“车改”最容易走的方向就是“货币化”!但现在,恰恰又是货币化本身出了问题。

 

    辽阳当地的官员在接受记者质问时,觉得有些冤枉,他们认为:公务车之所以开销巨大,关键在于你很难用太细的条条框框来管——譬如领导想去哪转转了,你怎么分辨是公事、还是私事?你难道还敢不让他去?况且有车就得配“专职司机”吧?人吃马喂一年下来,钱花得也少不了。与其像“重大工程”那样到最后总要严重地超预算,不如干脆把公车的支出“定量化”,而且提前按人头发掉。尽管发的钱因为比较集中,在收入差距正在拉大的时期,会让社会公众心理上难以接受,但是,这种“改”总比“不改”要省钱!

 

    我承认:这个想法本身并无不妥之处。一切经济改革,最基本特征就是逐步“划清边界”(产权明晰、责权明确),以避免“公地悲剧”的出现,可关键是,这个“省钱”的标准究竟怎么来算的?

 

    譬如,一辆公车一年平均最高开销是10万,若是“彻底取消”,就能省出10万;觉得以前预算太高了,拦腰砍掉一半——5万,也算是一种改法;最不济的做法是,改革的标准,向以往花钱的最高程度来看齐,把10万全换成现金、交由领导一个人支配,或者象征性地减掉2万,给他8万,这能算是真正的省钱吗?

 

    难怪有人说,按照目前这个给“一把手”的补贴标准,再考虑辽阳当地的物价水平,若领导工作期间,一切通勤全靠打出租车,那平均每天据说得跑出150-200公里才能把“标准”花光,也才算公共财政拿出的这笔钱没浪费,领导没把纳税人的钱揣自己腰包!

 

    当然,也有人会辩解:只要是取消了专车,这些“车补”就成了刚性的替代品,先甭管是发多发少了,它必然都会用到出行上。就算领导自己买了车,那不还刺激了汽车制造业吗?如果打出租车,出租车行业无疑是最大的获益者,公车成本转移给了出租车司机(或出租车公司)、增加了地方税收,不也变相地“刺激”包括出租车司机在内的各种就业吗?

 

    说的是,日本政府就是按照这个思维做的——他们的政府专车极少,而且公务员一般出门办公、也都会打出租车。但这种事在日本行——日本人都“傻”,但对聪明绝顶的中国来说,我敢打保票,再好的歌也一定被唱变了调儿——

 

    第一,只要这笔钱一旦由某些领导自由支配,他一定想方设法要省下来(绝不是为单位、为公事而省),干脆就整天坐在办公室里不动窝了,还下基层调研?还去体验民间冷暖?还每天跑150-200公里?门都没有!

 

    第二,在我们这个强调“官本位”的社会里,权力就是硬通货,有权的人其实根本不用花钱(特别是那些实权部门的官员),完全具有“以权谋私”的“正常思维”——以前我所在的电视台,就曾出现过大量“以租代买”——单位本来是花钱租车、给大家拍片子提供方便、制片人或部主任们却做手脚,拿“租车”的钱,陆续为自己“买车”分期付款,最后,领导们等于把自己的车租给本单位,一边收着租金,一边拥有产权(呵呵,这多么像国企改制、股权激励MBO啊);官员们还可以“潜规则”一下自己权力管辖范围之内的企事业单位,“借车”,而且不给钱!

 

     其实早在1993年,广东东莞的沙田镇,就已率先实行了全国第一个“公车改革”方案,基本的做法就是“取消公车、改发车贴”。但一直到现在,这种车改模式,仍旧被舆论定义为“干部变相加薪”或“赎买权力”,于是公众总是看到车改不断地“改革—回复—再改革—再回复”,永远走不出这个怪圈!

 

     也有人提议,“还是适当保留一部分公车,严格使用,别乱发现金补贴了”,公车若不够用,一定要租车,可以规定“如遇公务,所需交通费用全部实报实销”——中间程序增多了,交易的难度也就加大了,毕竟有人整天盯着你走程序、报账,估计大多数干部也会觉得不胜其烦,有些钱索性就不报销了;如果再规定“所有交通费用,全由自己暂时垫付,到年底结算”,那么,因为人们害怕个人财富(资金)长期被占压、担心上级领导更换以后不认账了……说不定就影响了官员的“消费激情”,最后“实报实销”最上限是10万,但一年下来,你可能发现只报了5万,那省下5万的“真金白银”,不正好符合“省钱”的要求吗?

 

    这种思路的改革,前两天也被变成现实了——“车改”的地点是浙江温州的平阳县。经过两个月的统一更换,该县把除公、检、法、司之外,所有的公车全部都换上了新车牌,所有车牌号中间都必须嵌入字母“G”,也就是“公”字的第一个拼音字母。各单位公车包括油费、维修费、保险费的支出,必须持县纪委发放的“平阳县公务用车消费卡”来消费,一车对一卡,比如,在定点的加油站加油,维修或上保险则刷卡结算,这就像是现在政府部门用的“公务卡”,能够方便上级审核……

 

    但是,问题又来了:如果负责审核的人逐渐松懈了呢?或者说,审核的人与被审核的人索性“沆瀣一气”了,你怎么办?任何监督都是要成本的(只不过相比较“司法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是成本最低的一种)。现在有多少个贪官污吏,在没出事之前,按照制度规定,其实也是有人管着他(她)的,但实际效果怎么样呢?……所以监督主体单一、内部人治理、左手管右手,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这种改法,固然比直接发“车补”所引发的社会争议小,但是,依旧没有触及到最本质的问题。就像有的评论所说:车改的关键,在于如何限制权力,而不在于对车动手脚。

 

    自古以来,官员们都会有一种特别的优越感,所以汽车(包括轿子)本身也并非为了出行,它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我认为:“统一车牌”也好、“发放车补”也罢,肯定都会减少违规用车的现象,其初衷和手段都是不错的,不过无论你怎么改,之所以老百姓都不买账,依然是因为官民之间“谁说了算”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民众对政府的严重不信任,源于根本就缺乏建立信任的制度土壤——选举。

 

    其实按照达尔文主义的看法:官员的位置,天生就应该拥有优越感!没有一些特殊的“福利”刺激,谁愿意费那么大力气、争着去当官呢?连动物种群中的领袖,都有这样特殊的待遇。

 

    我的观点是:官员在位,当然可以有优越感,但一个民主法治社会,更应让民众具有赋予或剥夺他这种优越感的权力!让他在享受优越时,时刻感恩是公众授于他的这份责任!让他在被迫下台失去优越感时,也能深刻体会一下他在“优越”时是个什么德性!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官员们对民意的无视,“一朝权在手”就只能“向上”、似乎根本不必考虑“向下”,没有了敬畏的权力,势必就成了一切胡作非为的起因。

 

    这种官民之间信任感,如果真能依靠选举建立起来了,就算“车补”给你发100万、老百姓也不会说什么;反之,就算把8万降到8千、甚至8百,“说三道四”的人还会存在!——权力的授权如果不能符合正义的标准,那么,在这个权限范围之内的所有收入,也都有理由被指责为“不义之财”。

 

(周一至周五,每晚22:30,《东方夜新闻 “新”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