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教育局 “一夜权”调令再揭黑 种种迹象显示是“窝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49:32
编者导读:“武安教育局长退休前突击签署调令”事件,经中青报、大旗网等报道之后,再次以蔓延之势覆盖网络。
但这并非是事件的终结,相反仅仅只是开始。不过这个开始来得缓慢而生涩。不可否认,中青报16日的报道似乎是一个开篇,但也揭开了重重黑幕的冰山一角。
大旗网在上篇专题中已提出以下四下疑问,即:一、当地政府为什么不调查?二、是个人行为还是组织行为?三、个人或组织行为意味着什么?四、事件中被漠视的一个群体,命运会怎样?(具体请见尾栏的早前报道)
而答案与真相也总是在探寻之后才会有所收获。因此,大旗网联系了中青报采写该篇报道的记者叶铁桥,并经由他提供了一篇采访手记,而这篇采访手记也正是以“黑幕刚刚揭开”来收尾,显得意味深长。
大旗网独家呈现这篇采访手记,希望能提供更多的细节与内容,推动对这一事件的深入调查,早日还原真相。
最新:河北武安已开始调查教育局长“突击调令”事件
采访手记:9月12日 采访从外围开始
作为记者,我一直信奉两点:第一,敌人的敌人最有可能成为朋友;第二,正义感存在于大多数人心中,只要创造出足够合适的条件,它们就能够迸发出来。
特别报道部编辑在网上看到《最牛教育局长的惊现武安,退居二线前一天一夜签署调令150多》的帖子后,当即决定操作这个选题。编辑先是把选题分配给了来扬,来扬邀请我一同前往。
这样的选题明显不适合单刀直入,采访不得不先从外围开始。为避免打草惊蛇,我们决定周末开始调查,于是在星期六(9月12日)赶赴邯郸,并于第二日一早就悄悄潜伏到了武安市,开始着手外围调查。
这个时候,我又一次开始认真地审视了所有的材料,考虑调查的方向。网上所陈述的事实其实很简单,即:“最近(8月19日)河北省武安市正在进行局级干部人事制度调整。教育部门也属于调整之列。当教育局长冯某得知自己被列入退居二线前一天,冒天下之大不韪。招集人事科和财务科人员加班加点,通宵达旦,仅签署调令就达150份之多。”帖子反映其中存在权钱交易:“安排1人要价5-10万,有钱的户甚至达到20万,进城要5-8万,找市里领导的关系也得给他2-5万”。
在我看来,农村教师调入城市,在我国的哪一个地区都是常见的事,这个没什么特殊性,也容易证实。这个调查真正的难点在于,第一,离任局长是否行使了已经不属于他的权力;第二,行权过程中是否存在权钱交易。我认为,围绕这两个问题所获得的事实,就构成了这次调查的核心事实。
采访手记:要找到离真相最近的“人”
周日的进展颇为不顺。先是在一个当地朋友的介绍下,找到了曾在武安某乡村学校任教过的教师A,A的家安在武安市区,但任教的乡村学校离家太远,使其根本无法顾及家庭,而家里突遭变故,使其非调不可。A为了回城,走了上层路线,找到了省市领导批字,但拿着批条去找原教育局长,被生硬地拒绝,被告知不能办,没有指标。“谁批的字都没用,国家领导人批的也不行”。
A说,没有指标是胡说八道,武安每年都有不少教师从农村调入城里,都是局长批的,“他们能批,我不能批,说到底,就我没送钱呗!”
A倒是愿意实名举报,但问题在于不掌握核心事实,原局长离任后发生的事情也概不知情。然而,A却向我们讲述了当地教育系统的种种怪现状,并且着重介绍了教育系统内人事之间的微妙关系,这样一来,就为我们找到合适的采访对象作了良好的铺垫。
根据A的提示,我们联系上了一个曾在教育局工作、但被认为是因领导职位之争负气离开教育系统的人士B,但B却说,他不知道有这次调动,我们想请他帮忙了解情况,也被他拒绝了。
B拒绝也就算了,但我们后来还掌握情报,B很快暴露了我们的身份,他给当地一个中学的校长打电话,而那位校长则把有记者来武安的消息迅速汇报给了教育局领导,好在领导并没有重视。
接下来我们又联系了几个被认为在当地教育系统内相当敢言的人,但这些人要不离核心事实太远,要么对我们的身份和来路存疑,不肯说出掏心窝子的话。
垂头丧气中,我们把目标锁定在了又一个“敌人的敌人”C身上,这一次,我们终于成功地说服C见面深谈。
采访手记:他的第一句话就让我们震了一震
但C对我们的身份抱有怀疑,不愿在宾馆见面,而是弄了个车,让我们在宾馆的门口接头。接上头后,迅速地开到一个偏僻的洗车店,把正在炒菜的小伙子赶出去洗车,然后在这个杂乱而破败的洗车店开始了采访。
双方互看了证件后,C的第一句话就让我们震了一震:“如果我拿出证据来,肯定能把有些人送进去!”
接下来,C开始讲述19日晚上和20日所发生的事情。讲述怎么办调令,办调令的人有多少,流程是怎样的,并介绍了权力寻租的空间来源:教师调动的权力是掌握在教育局手里的,谁能调动,谁不能调动,都得由教育局做决定。
说到关键的时候,C犹豫了再三,话几次到嘴边又生生咽了回去,C说,不是我不相信你,但对方真的实力很强大,我们这边有很多人都告过状,纪委也多次调查,但都不了了之,对方很有钱,各方面都能用钱摆平,你们记者也可以。
我们开玩笑说,别担心这个了,钱太少我们看不上,钱太多不敢收,不论怎样我们保证不会被收买的。同时我还说,去年发生的山西封口费事件,还是我们特别报道版的独家报道呢,我们怎可能干自己批的事情?
C似乎下了下决心,说,那好吧,不管了,实话告诉你们吧,为了办这些事我也送过钱,我还知道谁谁谁送过钱,办这些事形成的价码是,如果市里的领导或者其他局的局长打招呼,给3万就够,如果没人打招呼,就至少得送5万。
C甚至表示,如果有上级部门介入调查,愿意站出来作证,拿出全盘证据。
但我能感觉到,从始至终,担心始终萦绕在C的心头,C说,这些担心来源于所了解到的一些事实。
原来,早在2003年的时候,教育局就有几个人实名举报原任局长,据说证据很充分,但纪委的调查却是虎头蛇尾,最终不了了之。C说,可想而之,那几个举报人会有什么样的遭遇,想到这些就会觉得害怕。
C的顾虑我完全能够理解,我也深知,像C这样有家有室的人,内心深处虽蕴积着正义感,但有时现实的可悲之处就在于,正义感也需要能放心地安放。
此后,在C的帮助下,我们又找到了几个掌握核心事实的人,他们印证了C所阐述的情况,并袒露了更多让人瞠目结舌的事实,这为调查的方向又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采访手记:稿子出来后,黑幕刚刚揭开
星期二,也就是9月15日,我们面临着一个选题,是迅速成稿,还是继续调查?与编辑商量后决定迅速成稿,以免夜长梦多。如此一来,我们就不得不暂时舍弃已经掌握的大量线索,仅仅围绕核心事实行文。
稿子从下午4点开始写起,到了晚上8点多,开始给市委书记、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以及原任局长打电话,可惜,只有第一个电话打通了,但却被呼叫转移到了一个声称不清楚此事的市政府工作人员那,其余的要么被挂断,要么无人接听,多次拨打皆是一样的结果。
稿子写完后,我们又反复跟采访对象核对了事实和数据,并对稿子中的每句话都进行了字斟句酌的推敲,删除了一些难以相互印证的信息,只留下了有大量证据支持的事实。
出于被采访对象的要求,文中使用了不少匿名消息源,虽然觉得有些遗憾,我认为这种审慎是完全有必要的,就像网友“魑魅魍魉2009”一样,他在去年巧妙地曝光了江西新余和浙江温州两地官员打着出国考察的名义出国旅游的事实,当时为保护自己费劲了心思,但现在至少他可以安心地操办自己的婚礼。
他在给我的邮件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一腔热血没撒对地方,估计连路边的野花都浇不活。”
我不能让我的被采访对象陷入险境,我很明白,报道做完后,我可以拍拍屁股走人,但他们也许得在那里待一辈子。
晚上10点40分,稿子传回编辑部,部门主任吴湘韩亲自打磨,稿子由他处理从来都很放心,于是安心睡去了。差不多2点,他打来电话,核对了一些情况,顺带说了一句:撤吧,为了安全。
他知道,稿子出来后,黑幕刚刚揭开。
相关评论
疯狂调令源于权力“裸奔”
教育局如何成了局长家的“菜市场”?
根源在于一把手权力缺制约
连夜调动上百教师凸显畸型恋权的疯狂
被免教育局长“批发调令”该当何罪
武安市是否拥有“突击”的底气和勇气
官员一“突击”,制度就垮蹋?
连夜调动上百教师凸显畸型恋权的疯狂
局长退休前夕搞突击调动,也突击腐败
“一夜权”
相关评论
教育局长为何迷失在告别权力的瞬间
疯狂调令源于监督乏力下的权力迷失
教育局长为何上演“临走前的疯狂”
离任大甩卖的调令也是权钱交易的举报信
最牛教育局长缘何胆敢批发数百人事调令
失去监督的教育局长真可怕
警惕离职干部“权利突击”
教育局局长疯狂调令的背后
疯狂局长疯狂行 突击变现拼了命
且看教育局长“最后的疯狂”
大旗网早前报道:一个教育局长的“职务后”突击
编者导读:8月下旬,一篇题为《史上最牛教育局长惊现武安,退居二线前一天一夜签署调令150多》的帖子现于网络。大旗网在第一时间内在重要位置推荐了该帖。随后,此帖被转载于国内大小论坛。在此之后,谷歌大约有相关12,100 条查询结果。
9月15日,《中国青年报》以《河北武安教育局长免职当晚签发数百封调令》为题报道了此事。从报道中得知,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在8月20日就已经开始经调查采访,但这篇文章却在9月16日才得以见诸于网络。在这中间,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其中经历了怎样的曲折,我们不得而知。
无论如何,在网帖中所描述的事件,得到了相当程度的证实。虽然,这种证实来得晚了一些,但它终归是对事实的迫近。但更为重要的是,事件发展至今,相关部门并没有给予回应。事态的进展似乎更加缓慢,显现出不甚明朗的态势。
在有“跨省追捕”的先例下,在网络上最先发表原帖的的这位武安网友,他的身份我们无从得知,但无论动机如何,这种勇气也正是广大“最可爱”的网友中的代表。
大旗网也将与您共同关注事件的最终发展。相关阅读
大旗四问突击调动令
在接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似乎一直在等待这样一篇报道,因为此事伊始于论坛,而作为论坛聚合门户,大旗网几乎是在事发的第一时间即予以关注和推荐,由此一度引发网络轰烈之反响,然,网络舆论之鼎沸终究无法代言真相,虽然我们几可揣测兹事之曾经发生、并于这个社会中留有印记。
近一月后,中国青年报的这篇报道出炉,证实了此事,但至今没有结果。
这篇报道中,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结尾:“至少两位曾在相关事件中送过钱的教育系统人士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如果纪委介入调查,他们愿意站出来作证。”
也就是说,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当地纪委并没有针对此事进行调查,而能有现在的结果,完全来自于媒体的追踪;由此笔者不得不展开如下设问和猜想:
一、当地政府为什么不调查?
在一个局长被宣布退休后,突击签署大批调令,将数百名农村教师调入城市。这样一件涉嫌逾规逾法的事,当地政府为什么不调查?
二、是个人行为还是组织行为?
从中青报的报道看,突击调动当天,教育局人事科科长杨淑斌、人事科档案室工作人员彭为民和一个姓韩的小伙子在操弄这件事。办事的程序是,先跟人事科长说,然后到名单上查有没有自己的名字,如果有自己的名字,就开具调令。
人事科长和相关人员的如此配合,似已脱离了一个将离岗的前当权者可能的调度,那么这次行动究竟是个人行为还是集体行为,如果是集体行为,那么这个集体是哪一个层级?长达近一月当地政府的静默,因此更加显得意味深长;
三、个人或组织行为意味着什么?
该局长系一位任职达12年的局长,但在一夜间被突然宣布退休,而后即发生突击批条的事件,那么如果这是局长一意孤行的个人行为,不管是为了了结“12年的欠债”,还是陡生变掖下的意气用事?总之,这是不是对公权的一种挑衅?
但反之,如果是组织决定集体行为,其对当地吏治的摸黑则更加不堪想象;
四、事件中被漠视的一个群体,命运会怎样?
时至今日,在这个事件中仍有一个群体被漠视——这些花钱批条希望获得调动的农村教师。的确,这些人难脱“贿赂”之嫌,因此在道义上尽可以指责谴责,但是不可否认,他们是这个社会中生存最窘迫的群体之一,中青报采访的一位当事人费斌(化名)说:“这些老师的钱也不容易,尤其是乡下老师,每一分钱都是牙缝剔出来的,他们除了工资还是工资”。这些人是“始作俑者”,也是“受害者”。如今,他们正身处因事件曝光而“人财两空”的境遇。
谁给这些教师一个理性负责的交代,事件当事人如何面对四问的质疑,我们期待真相早日大白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