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911恐怖袭击8周年:世贸中心 苦命孩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30:14

简介

世贸中心,这个“打从娘肚子里就备受争议”的孩子,一直得不到人们的衷心爱戴。全世界对她的记忆仅仅是:不知道有多少条人命埋葬在这里。  1973年4月5日(美国时间为4日,中国时间即为5日,本文特地加以处理,以暗合中国的清明节——译者注),纽约州长纳尔森·洛克菲勒主持了世界贸易中心的新楼落成仪式。出席落成仪式的还有他的新泽西州同僚、州长威廉·卡希尔。但这一天的真正主人,还是属于洛克菲勒。他形容这一天是“多么令人振奋,多么令人激动”。

     世贸中心由六座大楼组成,其中突出的两座主楼就是双子塔,各高110层。她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得到纳尔森和他弟弟大卫的支持,大卫时任纽约银行行长。这哥俩似乎天生就对高楼大厦情有独钟。早在20世纪30年代期间,纽约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正经历着经济萧条的打击而委靡不振。可就在这时候,他们的父亲约翰·洛克菲勒就倾力建造洛克菲勒大厦,不但为曼哈顿中心区创造了就业机会,也为她注入了经济活力。宏伟的洛克菲勒大厦变成了曼哈顿新的经济中心,这一切,约翰的两个儿子纳尔森和大卫,自然从小就耳濡目染。20世纪60年代期间,由于众多的工商企业纷纷外迁至郊区,纽约市再次滑入经济危机的深渊。

     对纽约而言,没有办公大楼,没有各大公司总部,没有豪华的酒店套房,不但意味着经济出现困难,更是经济危机的重要标志。(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提出了建造世界贸易中心的设想,更有人提出要把她建成“工商业界的联合国”。建造计划是由纽约及新泽西港务局提出来的。最初的设想是通过打造大型的广场概念,承办来自商、政两界的大型国际性活动,同时改善紧挨一起的华尔街一带的拥挤局面,最终激活曼哈顿岛西侧的经济活力。可这么好的设想却几乎遭到所有人的反对。

     建造世贸中心的设想之所以遭到批评,首先是有人认为,即使按照纽约这个已被打造成世界超级大都市的标准来衡量,这一工程仍然显得过于庞大。从1963年正式论证大楼建设计划的那一天开始,港务局就打算用世界上最高的两座摩天大楼来为这座城市冠以世界之最的称号。1965年临近,最终建设方案敲定,围绕计划的争议也随之结束。

     根据最终方案,世贸中心建成后将可提供1100万平方英尺(相当于250英亩)的新办公场地。这使得纽约的其他楼主非常担心:世贸中心一旦建成,纽约的其他办公楼将面临没顶之灾。有人说:“以前任何一家船运公司想到我们这里租每平方英尺10.5美元的写字楼,还得老老实实排队等候。现在可好,世贸中心一亮相,开价只要6.5美元!”

     依照方案,双塔高度将超过1350英尺,理论上将会干扰曼哈顿地区电视信号的正常接受。专家认为,双子塔可能存在天线效应,从位于中心区的帝国大厦楼顶上的电视发射塔发送来的信号将被折射到别处去。但是,如果真有这样的问题,那么影响最多也就6个月,即从大楼铝合金钢框架主体工程的完成到在北塔楼顶安装新的电视发射塔这段时间。人们的担心与日俱增,可毕竟只是专家推测,缺乏事实依据。时任世贸中心建设总指挥的盖伊·托泽里说:“广播业者曾预言,我们的大楼建到700-900英尺高的时候,信号干扰的现象就会出现。结果呢,什么都没发生。他们只好改口说,要等大楼外墙建到70楼,才会出现干扰。可我们现在都已经建到73层了(,不也没事吗?)”但批评意见仍没有停下来。

     当时在世贸中心四周,还林立着很多旧办公楼,拥挤而又吵闹,有人认为,大型摩天大楼的建设可以改善这一状况。可是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正在闹经济危机,写字楼供过于求的现象本来就非常严重,因此大型摩天大楼的建设自然遭到建筑保护主义者的极力反对和非议。当时在纽约时报长期担任建筑评论的专家阿达·路易斯·赫克斯特波尔就是典型的代表。他极力贬抑世贸中心,称她“不过是一次重大的商业投机行为而已”。赫克斯特波尔认为,世贸中心包罗万象,巴不得把所有经济活动都封闭在这么一个庞然大物里面,或埋没在大楼外空地的地下室里。这一天到来以后,“保证户外空间将变得空旷落寞,冷冷清清,沉闷压抑,大多数时候所能见到的只是疾风劲吹、人气惨淡的衰败景象。”在20世纪60年代很多正在建造摩天大楼的建设者看来,赫克斯特波尔的这番评论简直无可挑剔,遑论反对?可在现代主义者看来,那种情景正好是整洁、活力和安全的写照。以前纷纷迁往郊区的大量租户,就是现代主义的代表。他们之所以外迁,图的不正是这样一幅景象吗?于是,他们纷纷回迁,搬到世贸中心办公了。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提出的反对理由可谓别出心裁,别人谁也想不到。有一位环保主义者认为,大楼如此之高,将会危及喜欢夜间迁徙的鸟类安全,因为飞鸟完全可能“砰”地一声撞在冷不丁出现的障碍物上。他在1967年3月写给评审委员会主任的信中,坚决请求主任投票反对世贸中心开工。可他这么做纯属浪费时间,这不但因为港务局决心已定,把来自方方面面的反对之声弹压下去,而且也因为工程实际上已经开工了。(后来证明那位环保主义者确有先见之明:每年撞死在世贸中心外墙上的飞鸟达好几千只。后经分析,发现有些楼层过于明亮,对飞鸟有吸引作用,于是对光亮的楼层进行遮光处理,并在外围加装防护网,这样飞鸟的死亡数字就大大下降了。——光亮招惹飞虫,飞虫吸引飞鸟——译者注)

     港务局的决心之大无人能挡。不等市政府正式批准,就在1965年6月9日正式动工了。开工那天,建筑工人用绳子把位于科德郎大街与维斯特大街交界处的一栋大楼隔离出来,就开始拆除。港务局虽然没有得到市政府的批准,可却有来自急着搬到新楼办公的租户们的承诺:他们预订的场地面积已足足占了这座建筑面积达230英亩的大楼的3/4。十四个月后,在依然得不到批准的情况下,港务局毅然决然地开来推土机。他们似乎要向政府展示无论如何也要把大楼建起来的决心。不管是天皇老子还是土地老爷,谁也别拦我!苍天不负苦心人,建设评审委员会终于在1967年6月批准了建设计划。说是批准,毕竟显得有些勉强,不太符合程序,于是只能“仅此一次,下不为例”。

     在反对世界贸易中心建设的圈子里,态度最坚决的莫过于帝国大厦的主人了。帝国大厦建成于1931年,是纽约的标志性建筑,可从此就要向“世界最高建筑”的光荣称号挥泪道别了。到了1972年,可怕的现实仅仅再过一年就要发生了:只见北塔外墙上密密麻麻,到处是在半空中装饰外墙的工人。这年十月,帝国大厦的主人终于宣布了一条惊人的消息:他们要在大楼的原有基础上再往上加高11层,使其总数达到113层,这样其最高的两层仍可以俯瞰只有110层的世贸中心,这简直是一次事关荣誉的生死之战。帝国大厦的主人简直就象一支决心背水一战的军队,拿出了破釜沉舟的决心,向世贸中心发起最后的冲锋。可是这次冲锋看似凶狠,实则徒劳。参与咨询的建筑师认为,加高楼层最多只能让大楼多了某种现代感——某一种而已,而大厦原有的装饰艺术风格将荡然无存。于是那个荒唐的计划终于草草收场。

     次年四月,帝国大厦就永远丧失她的最高建筑称号了。世贸中心迎来了她的落成典礼,可这次典礼本身也颇有争议。那天,先是有人组织罢工,罢工队伍设置了长长的纠察工人警戒线,使尼克松总统派来的代表无法通过,因而没有出席剪彩仪式。再就是,因为老天不帮忙,下着大雨,结果一直努力促成世贸中心建设直到完工的港务局原执行总裁竟拒绝出席。而向来就喜欢对世贸中心建设说三道四的纽约时报,也没有把这次庆典活动的报道放在按理应该属于她的封面位置,而是把她“流放”到第89页去了。

     可怜的世贸中心,这个“打从娘肚子里就备受争议”的孩子,最后却成功地把工商业界紧紧地团结在自己周围,从而永远改变了曼哈顿地势较低的西区的外观。这幢大楼功能的确很先进完备。可是,这个可怜的孩子,直到2001年9月11日被夷为平地,都一直得不到人们的衷心爱戴。全世界对她永远都无法抹掉的记忆,或者认识,仅仅是:不知道有多少条人命被彻底埋葬在里面,埋葬在坚硬、毫无遮挡的钢筋混凝土下。

    翻译/江天梦 (Source: American Herit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