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高教育素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58:23

“提高教育素质”是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是教育发展观上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是统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体现了教育可持续发展、内涵型发展、整体发展和全面发展的本质性、长远性、战略性要求,揭示了提高教育水平、保证教育质量、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性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深入研究、全面把握、认真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提高教育素质”的思想,是当前和今后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

一、从理论创新的层面理解“提高教育素质”的深刻内涵

教育素质是指一定区域或国家的本原性教育品质特征,它直接决定或影响教育能力、教育水平、教育质量、教育效果。教育素质是由教育理念、教育工作者素质、教育行政水平、教育机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等要素有机构成的。提高教育素质是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它从教育的整体出发,着眼于改善本原性因素,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进而提高整个国家的教育力,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应对迅猛而来的全球性教育竞争、人才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提高教育素质”的思想在教育发展观意义上说,具有首创性、时代性、整体性、根本性的特征。从这一认识出发,“提高教育素质”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确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人们在理性意义上对教育的看法和观点,它在教育素质中处于先导地位。同时,教育理念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因此,确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提高教育素质的前提性要求。当前,确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树立新的教育质量观、办学观和发展观。一是要从传统的单纯以知识的多寡、考试分数的高低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观念,转变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来,树立重素质、重能力的教育质量观;二是要从强调发展教育的某个方面、某个要素的片面的教育发展观,转变到从全局上思考教育,从整体的角度发展教育,树立全面的教育发展观;三是要从单一的国家举办各类教育的传统观念,转变到以国家办学为主、社会力量共同办学上来,树立多元投资发展教育的观念;四是要从传统的单纯依靠扩大规模的外延型发展教育的观念,转变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互协调,树立内涵型、集约化的教育发展观;五是要从囿于教育谈教育思维方式,转变为全面考虑教育与人口、经济实力、产业结构、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树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

2.提高教育工作者素质。教育工作者是教育活动的决定性因素,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是教育素质的核心。提高教育素质的根本在于提高教育工作者素质。其中,教师的素质是基础,校长的素质是关键,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干部的素质起主导作用。此外,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还体现在教育工作者群体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编制结构、区域分布结构、学历结构等方面。

3.优化教育结构。优化教育结构,是提高教育素质的重点。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我国教育体系结构不尽合理,条块分割严重,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城市和农村教育条件差别较大,有限的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在现阶段,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确保实现“两基”目标;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强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对口支援工作;扩大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规模,拓宽人才成长道路;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和其他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同时,还要积极沟通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建造各类教育之间相互贯通的“立交桥”,为人才成长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条件。

4.改进人才培养模式。要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转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开创人才培养新途径。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教育阶段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努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各级教育都要加强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强化实践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精神,开拓人才全面发展的广阔途径。

5.更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要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学生的头脑。当前,基础教育要加快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相结合。职业教育要增强专业适用性,开发和编写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及教材。高等教育要继续调整专业结构和设置,加快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鼓励跨学科选修课程,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以普及现代信息技术为重点,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和教育信息化程度。

二、充分认识“提高教育素质”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进入新的世纪之后,我们的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比较落后,人的整体素质不高,既需要通过教育提高人的素质,又无足够的资金发展教育。我们的教育究竟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的确值得深入研究。江泽民同志提出“提高教育素质”的思想,对于我们确立正确的教育发展观,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教育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1.提高教育素质的思想是教育理论的重大创新。提高教育素质的思想,不仅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提高教育效益的要求,而且也突破了以往那种强调教育的某个方面、某个层次的零散型教育发展观,从整体的角度,着眼于教育发展本原性要素的改善,提出了更具综合性、根本性的教育发展新理念。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有利于解决教育发展中的规模与质量、效益的关系问题,有利于纠正教育发展观上的片面性,增强教育发展的全面提高、内涵发展、整体均衡意识,这是教育发展观上的新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新发展,是“三个代表”思想在教育领域的新要求,是教育理论建设的新成果,对我国今后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提高教育素质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要求。当今世界,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展开。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逐渐加快,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素质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战略手段,教育素质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核心和国际竞争力的支撑点。但是,我们的教育不论从规模还是素质,都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劳动力素质不高和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重要因素。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基础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相对薄弱。要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发展经济的道路。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立足于中国国情,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面转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因此,必须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把教育作为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事业来建设,把提高教育素质作为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

3.提高教育素质是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是我国发展教育的基本经验。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看,不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问题仍然是当今发展教育的主要矛盾。这种不适应性不仅表现在规模上,更明显地表现在教育素质上。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面临21世纪的严峻挑战和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要求,我国教育还存在严重不适应的情况,所谓不适应,主要是素质不适应和数量不适应,而且数量也必须是以素质为前提。”这一论断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要使我国教育充分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和各类人才的需求,必须正确处理数量和质量的辩证关系,坚持教育规模和质量协调发展的方针,把提高教育素质作为当前及今后发展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方面,必须逐步扩大教育规模,在全面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基础上,扩大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规模,拓宽人才成长道路,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制度,满足全体人民接受教育的强烈要求。另一方面,必须在各类学校和各级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和知识基础。

4.提高教育素质是新形势下实现教育发展模式创新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熟练的劳动者和各类专门人才,支撑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当前,发展教育必须进一步以提高教育素质为突破口,坚持规模、效益、质量相结合的原则,开创集约式、内涵式发展教育的道路,实现教育发展模式的不断创新。

三、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提高教育素质”

提高我国教育的整体素质,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必须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把提高教育素质作为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的中心任务切实抓好。要确立“提高教育素质”的教育发展观,强化教育发展的整体意识、集约意识、质量意识,采取有力措施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遵循现代教育发展规律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实施科研兴教战略,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一步强化教材质量,保证教育经费投入,提高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

1.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发挥教育科研的提升作用。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教育科学对于教育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教育素质的提高,集中体现在按照时代要求和教育规律发展教育,按照社会需要和教育规律培养人才。要充分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育科学的热忱,自觉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各项教育工作。要加强教育科研机构、咨询机构和教育科研队伍建设,促进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化进程。教育科研工作者要抓住提高教育素质这一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和加快教育发展的主题,及时把握现实提出的新问题、新情况,认真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教育素质的新特点、新规律,努力探索进一步提高我国教育素质的新方法、新途径,为全面提高教育素质献计献策。

2.深化教育改革,发挥教育改革的动力作用。提高教育素质,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的变革。提高教育素质,必须继续深化教育改革,以改革推动教育整体素质的提高。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把教育观念的转变放在各项改革的首要位置;教育体制是一个国家经济体制的延伸。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就必须有同样的教育体制与之相适应。当前,我国正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教育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满足各类学生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需求。具体地说,就是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根本目标,进一步理顺中央、地方和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办学积极性。高等教育要形成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新体制;基础教育则要努力完善中央领导、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同时,还要继续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投资体制、领导体制、办学体制和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充分解放和发展教育生产力,努力使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领导体制、投资体制和招生就业制度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适应;要把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育内容和方法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3.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教育管理工作者队伍,发挥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教育管理队伍,是全面提高教育素质的基本保证。提高教育素质,首先要提高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要切实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思想修养和职业道德素质,提高他们从事教育工作的能力与水平。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更新教师的知识,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要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教书育人专家,造就一支符合时代要求、能发挥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要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完善教师聘任制度,促进教育人才合理有效流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吸引优秀人才从教。要提高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素质,增强他们的管理能力,促进教育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提高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充分发挥教育管理工作在提高教育素质中的独特作用。

4.加大教育投入,为教育发展提供保障。教育在国民经济中是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建设工程,教育是投资回报率最高、投资效益持续时间最长的事业。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是提高教育素质的物质基础。要切实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实现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要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拨款办法,充分发挥教育经费拨款在加强教育宏观管理中的调控作用,努力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要确保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保证国民素质全面提高。要探索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收费办法,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政府公共体制的财政教育拨款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鼓励社会、个人、企业投资办学和捐资助学,不断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

5.建立提高教育素质的评价体系,发挥教育评价的约束和激励作用。实践证明,教育评价对于引导教育行政和学校价值取向及工作目标具有独特的作用。要以提高教育的整体素质为目标,明确提高教育素质的各项任务和要求,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完善教育评价的方法和工作程序,通过科学高效的评价工作,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力集中到提高教育素质上来。要充分利用教育评价的反馈机制,校正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强化监督作用,建立和完善提高教育素质的有效机制。(赵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