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教而优则仕”更可怕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0:37:11
比“教而优则仕”更可怕的
潇湘晨报 2006-7-20 8:18:02
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近日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指出,现在中国高校存在一种现象,教授们在科研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获得多项奖励后,就被任命到行政岗位,担任管理工作;但其中有不少教授,其长处在于科研,繁忙的行政管理不仅埋没了他们的才能,还耽误了他们继续科研的脚步。(7月19日《东方早报》)
雷文教授的批评有一定道理,但这位洋校长并不熟悉中国国情特别是高等教育和科研领域的国情,因而这种指责显得过于理想化。就建立一个健康的高等教育体系而言,比消除“教而优则仕”更紧迫的是消除“仕则优”;甚至可以说,只要“仕则优”的土壤不破除,高校治理就难以走出权力本位的误区。
必须承认,“教”与“仕”不仅是个体必须面对的选择题,也始终会是大学治理中的一对矛盾。无须讳言,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僵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权力对学术介入过多过深。这种现状昭示了不少大学治理的低层次。或许正因为此,很多国内的大学教育工作者对西方大学传统中的“教授治校”体制充满歆羡。但需要明白的是,实行教授治校,必定会有一批知名教授走上行政领导岗位。其实,一个品德高尚、专业超群的教授走上行政管理岗位,固然会使其个人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但能够为其他科研工作者提供良好的环境,本身也是一种贡献。
从国际科研领域的实际情况看,绝大多数科研成果需要团队协作,个人的单打独斗往往会降低而不是提高效率。一个在学科领域内颇具影响力同时又懂得团结和善待每一位同仁的学术带头人,如果能够走上行政管理岗位,合力的作用显然大于其个人努力的作用。
事实上,只要“教而优则仕”不走到极端,并不是一件岌岌可危的事情。与“教而优则仕”相反的,应当是“教不优而仕”。“教不优而仕”的实质,就是外行领导内行。关于这一点,相信每一位经历过“知识越多越反动”时代的知识分子都有切肤之痛。
对当下的大学治理而言,我们与其担忧“教而优则仕”的问题,倒不如深刻反思为什么“仕”有那么强烈的吸引力、诱惑力和影响力的问题。大学校园的一个怪现状是,无论是不是教授,无论通过何种手段“入仕”成功,就会占有常人难以企及的权力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这种权力优越的管理体制无疑是大学治理的致命伤。因此,剥去附丽于“仕”者身上的种种特权,切实消除“仕则优”的怪现状,让学术价值回归为高校治理的最高价值,这才是我们应该切实努力的着力点。
□朱述古 (四川 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