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死病暗流涌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8:27:27

黑死病暗流涌动

 

7月30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子科滩镇发现疑似鼠疫疫情。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专家确认为肺鼠疫。这一起突发疫情将“黑死病”这个近乎遥远而陌生的名词又一次拉入到人们的视野里。

恐怖的“黑死病”

从有记载的史料来看,鼠疫在地球上有过三次较大的流行。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源于埃及西奈半岛的鼠疫迅即传播至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呼啸而来的疫情每日裹挟着上万人的性命汹涌而去,很快这座城市便化作鬼城。

隐匿数百年之后,14世纪20年代,鼠疫再次爆发,并席卷亚非欧三大洲。中东地区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命丧于此,与此同时,欧洲人口的平均寿命迅速锐减至20岁。意大利人文主义作家薄伽丘的名著《十日谈》正是以这次疫情为背景,同时这段历史还让鼠疫有了“黑死病”这一恐怖惊悚的别名。

1664年,伦敦又一次凶灵再现,这场疫情持续了接近一个半世纪,让欧洲的人口下降了三分之一。全世界更是有将近1亿人因罹患鼠疫而离世。不过这次的鼠疫在继续扮演死神替身的同时,还催生出了对付疫病的公共卫生措施。当鼠疫蔓延到意大利米兰城的时候,当地一位主教断然下令,在最先发现鼠疫的三栋房屋周围砌上围墙,里面所有人均不得迈出半步。这一举措挽救了米兰,使之成为极少数未受鼠疫波及的城市之一。自此,隔离也就成为防疫的基本原则,一直沿用至今。

自从公元二世纪,鼠疫从印度传入我国之后,这一凶险的疾病便扎下根来,在此后的千余年间,不时掀起规模或大或小的疫情。1890年,云南地区毫无先兆地暴发了鼠疫流行,由于那时交通已算便利,很快便波及到全世界。得益于那时的人们对公共卫生防疫已经有了一些初步认识,死亡人数较之前几次疫情已大幅下降。不过还是造成了1000万人的罹难。

鼠疫并非一种人际间常年存在的传染病,反而具有间歇多年后突然暴发的特点。在我国,根据旱獭、黄鼠、沙鼠、田鼠、家鼠等贮存宿主的栖息地的不同,鼠疫疫源地分布在全国19个省、自治区的291个县,疫源地总面积达到了140多万平方公里。目 前,我国对鼠疫的检测能力不足,因此很难在人际间鼠疫事件发生之前,侦测到动物间的鼠疫流行情况。

三条传播路线

鼠疫在人间肆虐了上千年后,1894年,法国科学家耶尔森(Alexandre Yersin)终于发现鼠疫杆菌才是这种烈性传染病的罪魁祸首。在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中,鼠疫被列为甲类传染病,目前大致可以分为肺鼠疫、腺鼠疫、败血型鼠疫及轻鼠疫四种类型。临床上以腺鼠疫(黑死病)较为常见,但肺鼠疫的症状最严重,病死率极高,潜伏期很短,从数小时到三天不等。

根据此前调查的说法,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所长王虎教授推测首例患者的发病原因是:自家散养的狗觅食了草原上自毙的染疫旱獭而感染了鼠疫,之后死亡。而主人在处理狗的尸体过程中,受到狗身上寄生跳蚤的叮咬,而感染了鼠疫。从感染到死亡仅三天时间。此外受到这次疫情波及的人群多是这位患者的亲属和邻居。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鼠疫的三条传播路径。

首先是以蚤为中间媒介,构成从啮齿动物到蚤,再到人的传播通路。在自然界中,当蚤类吸食了携带病菌的贮存宿主的血液后,其中的病菌会在蚤的前胃和整个消化道大量繁殖,形成菌栓阻塞消化道,当这种跳蚤再叮咬健康的人或动物时,原来吸入的含菌血液受阻反流,病菌便顺势侵入到新的宿主中。

众所周知,跳蚤和老鼠一般生活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方,因此通过改善卫生条件,可以有效抑制鼠疫的传播与发生。在18世纪前后,正值第三次鼠疫大流行期间,欧洲各国积极加强了基础卫生设施的建设,如上下水道的改进,并且重视对垃圾的处理,加上普遍进行的杀虫和消毒,让鼠疫得到了有效控制。这些举措也被称为“第一次卫生革命”。

其次,在自身皮肤存在伤口的情况下,直接接触感染鼠疫的动物、尸体甚至排泄物时也有被感染的可能。

在我国的一些疫源地,当地居民有猎食旱獭或其他野生动物的习惯,而一些非疫源地的居民嗜爱野味。2000年,甘肃张掖地区曾截获偷猎者运往广东的旱獭218只,其中30只已经死亡,从中分离出鼠疫菌5株。倘若让这些动物抵达目的地,加工者与食客都会面临被感染的威胁。另外在一些流行病学调查中,科学家从动物毛皮交易集散地的标本中也能发现鼠疫阳性结果。

事实上,真正导致鼠疫大流行的是鼠疫的第三种传播方式——呼吸道飞沫传染。肺鼠疫患者咳出的血、痰以及咳嗽、说话时喷出的飞沫中都含有鼠疫杆菌,未经防护的旁人与患者接触谈话时,通过吸入了含有鼠疫杆菌的飞沫便可直接感染肺鼠疫。

对付这种具有恶性流行特征的传染病,唯一有效的措施就是及时治疗外加强有力的隔离措施。在此次青海疫情当中,当地卫生部门共划定3000多平方公里的隔离区域,并对332名密切接触者采取了隔离措施,另外9名患者由于及时接受了治疗,现在身体状况正处于恢复当中。

最后防线能否守住?

在医学技术昌明的今天,相对于艾滋病、流行性感冒等“主流”传染病,在传染病家族的魑魅魍魉图中,鼠疫渐渐成为了小角色。

为鼠疫治疗立下头功的要数抗生素。自从上世纪40年代末链霉素发现以来,它就一直被作为治疗首选药物。有统计表明,只要能做到及时就医,经链霉素治疗后,死亡率可由50%~90%降低到5%以下。

链霉素是灰链霉菌自然分泌的一种化合物,继青霉素之后,它是人类找到的第二种源自微生物的抗生素。青霉素杀菌的原理是“强攻”病菌的细胞壁,导致其缺损,从而使病菌失去保护屏障,继而破裂死亡。但鼠疫杆菌的特殊之处在于,其外周除了细胞壁的保护之外,还有一种由多糖类物质组成的荚膜,这如同为鼠疫杆菌披上了一层盔甲。因而对付这种病菌,青霉素就不太灵光了。

链霉素弃强攻而选择智取,它作用的靶点是病菌的核糖体,这种细胞器在细菌中的角色是蛋白质加工厂,细菌生长繁殖所必须的蛋白质都由这一加工厂出品。链霉素占领并破坏了加工厂后,病菌如同被掐住了七寸的毒蛇,除了乖乖送命别无他途。

对于传染病的防控,疫苗从来就是一把利器,对付鼠疫也不例外。目前使用当中的疫苗包括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前者在1946年首次应用于人类。但该疫苗的有效性是间接从越战美军的感染情况中得出的,目前并无确定的临床试验证实其效果。我国一直沿用的是减毒活疫苗,一般认为这种尚有生命力的疫苗可以在体内短暂繁殖,因而能够更好地刺激免疫系统。

而今即便效果稍好的减毒活疫苗依然存在种种问题,如不良反应较大、有潜在毒性、对肺鼠疫不能完全保护等。一些新型疫苗——如蛋白质疫苗、核酸疫苗以及亚单位疫苗——尚处在研发和临床试验阶段,还没有一种能付诸实用。

最让人忧虑的是鼠疫杆菌的抗药性。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科学家从一位马达加斯加的腺鼠疫患者体内分离得到一株病菌,吃惊地发现,由于该株菌内含有一个特定的质粒,使之对链霉素、壮观霉素、磺胺嘧啶、四环素等多种抗生素都存在高抗性。虽然多药耐药菌株极为罕见,这仍为抗生素治疗蒙上了一层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