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上)——宁波江厦街的兴衰与新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53:25
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下) ——宁波江厦街的兴衰与新生   主讲人 林宇镇  文保志愿者,地方文化爱好者。曾在宁波城隍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多年,发表相关文章多篇。 如今的江厦街 龚国荣 摄   上世纪50年代从三江口看江厦街

  江厦背影——岁月记忆

  百年江厦,岁月匆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江厦是旧江厦留下的最后背影。现在的宁波人已经很难想象旧时江厦的样子了,健在的老人也只能以零星的记忆,拼凑出半世纪之前江厦的模糊印象。

  我童年常往来于江厦,印象最深的是大道头。大道头由巨型的条石砌成,斜斜伸入江中,一只仅容五六人摆渡的小舢舨,往返于大道头和江东大河道头之间。小小的摆渡船在江涛中竞波逐浪,曾是江厦一道独特的风景。但若是忽遇大风或受大船行驶的影响,顷刻间波浪汹涌,小船在波涛中颠簸起伏险象环生,掌控不及就发生舟覆人亡的悲剧。我小时候曾几次见到落水身亡者的亲人,披麻戴孝,手捧着亲人的神位,长竹竿上挂着故人的衣裳,在一声声沉重的铜锣声中,到大道头为亲人“招魂”的凄惨情景。1981年6月,由原解放桥迁至大道头的江厦浮桥竣工,1990年12月又建成永久性固定式钢筋混凝土桥梁。昔日大道头上的悲声,已成江厦的历史,永远逝去。

  解放初的江厦,到处是断壁残垣,空旷而冷落,四处是简易房和棚屋的店铺。近东渡路一带的街上,有许多练功耍拳、接骨治伤、卖膏药的江湖人。太阳伞下坐着腰扎宽过五寸牛皮铜钉腰带的拳师,一边的木架上插着练功的刀、棍、剑、矛,地上放着石大刀(石杠铃)、三截棍和钉板。

  江厦的天妃宫遗址上后来建起了“新甬戏院”。虽然戏院有新甬的大名,但宁波人都习惯叫它“天妃宫”。新甬戏院的场子不大,设施也很简陋,观众的座位是一排一排的长竹椅。虽然如此,但因演出的剧团与剧目都比较大众化,戏票也便宜,所以很受普通市民的欢迎,一般市民若要接待客人,就常常陪着到“天妃宫看戏去”。尤其是在三江口泊岸的船工和渔民,新甬戏院无疑就是享乐的“天堂”了。

  江厦过去有很多的“尺衣店”,尺衣店就是旧衣店。尺衣店全靠伙计的叫卖招揽生意。伙计往店门口的长凳上一站,手腕上随便搭着件衣服,瞟一眼街上的行人,立即就能唱出叫卖的词来。“强来强,卖来卖,长衫当做短衫卖。剪落下摆做裤子,袖子好做鞋面布——”“毛花呢,夹长衫,尺寸有得四尺三。下面改条西装裤,上面好做大襟衫——”尺衣店的伙计大多出身穷苦,没有文化,一套叫卖的功夫全靠师徒口耳相传,为了保住饭碗,伙计们就编出动听的词来。因此,江厦一带常常可以听到高低婉转、此起彼伏的叫卖声。

  从前的江厦街大都是泥路。眺望江厦,但见街宽房低,店稀人少,江风吹过,沙土迷蒙。江厦靠近半边街一带有许多卖建材的小店,卖给帆船使用的大大小小铁锚就随意地扔在马路边。江厦有很多卖缆绳的大店小店,都在江厦街上一字排开,就地摇绳制缆。

  百年江厦,岁月沧桑,江厦的背影已随历史渐行渐远。但江厦并未在历史中老去,时代赋予了江厦新的青春。

  江厦街的修建是江厦的历史性转折。1951年,宁波成立了失业工人筑路队,政府用“以工代赈”的方式,首次对江厦街进行了大规模的拓修。1929年之后,宁波即有建设江厦街的计划,但在1936年前的市政资料上,一直没有江厦街的资料。直至其后出版的《鄞县总图》上,才首次出现了江厦街的名称,但那时还并非是真正意义的江厦街,市民和业内历来都以从前的四条小街名相称,所谓的江厦街的“沥青路”也仅局部而已,从保留下来的历史照片看,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江厦街明显仍是石板铺的路面。江厦街的历史性蜕变发生在1951年,当年的这一次拓修,使一条全新的江厦街在江厦的废墟上诞生了。

  1972年,江厦街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拓建。1984年,宁波工业品展销大楼在原天妃宫遗址上建成,这幢10层的高楼,当年曾是宁波标志性的高层建筑,宁波电视台在9楼建设了发射机房,在楼顶安装了发射天线,大楼因此成为新江厦也是新宁波的一景。1987年,自灵桥至江厦桥沿江房屋被全部拆除,建成了美丽的江厦公园。江厦街被再次拓宽改建成36米宽的现代化大道,成为宁波市内最美丽的景观街道之一。1988年,21层的华联大厦在江厦崛起。此后,江厦新楼不断崛起,成为宁波的骄傲与象征。

  “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

  江厦的繁荣是这座城市历史的荣耀,更是宁波市民心中的骄傲。

  航运业的发达是造就江厦繁荣的最根本因素。历史上宁波一直是全国的著名港口,由于“东海门户,南北要冲”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优良的港口条件,使宁波的航运业高度发达。宋初,宁波(当时称明州)与广州、杭州一起,是朝廷指定的对外贸易港口,宁波是朝廷规定发放对外航运的“签证港”。至元代,宁波的航运业发展至鼎盛,国际航线遍及亚、非、欧三大洲,是日本、朝鲜、东南亚与西亚各国贸易往来的主要口岸。国内的近海航运也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南北商业船帮,三江口舟船辐辏,商贾云集。明清两代,先后实行严格的海禁锁边政策,航运业几近窒息,即便如此,朝廷仍然指定宁波为接待日本“贡船”的港口。清代中期后,海禁逐渐放开,宁波的航运业冲出禁锢走向勃发,形成空前繁荣。

  航运是宁波的历史“大戏”,而“大戏”的“舞台”就在江厦。古代宁波的海运码头主要集中在两处:一是今余姚江南岸三江口至渔浦门一段,古称甬东司道头。另一处就是奉化江自灵桥至三江口的江厦道头。1862年,新江桥浮桥建成,次年移址三江口,姚江航行因此受阻,原甬东司道头此后渐废,于是船舶往来几乎全部集中到了江厦码头。《四明谈助》称:“滨江庙左,今称大道头(江厦码头),凡番舶商舟停泊,俱在来远亭至三江口一带。”十九世纪中期后,宁波有了航行近海的轮船,江北岸先后建起浮码头,但作为当时航运主体的帆船,仍集中停泊在江厦码头,直至上世纪的五十年代,江厦码头外的江面上仍然经常是“帆樯如林,舟楫如鲫”,渔舟货船,此进彼出,江厦一带,车辆行人,日夜喧嚣。江厦因航运的繁荣而至极度繁华,并因此名闻“天下”。

  非常时代的非常时局促进了江厦的畸形发展。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因战事而封锁长江口水道。此时,南北货物均通过海运向宁波集中,宁波成为沿海与内地物资的主要转运和集散地,江厦码头千帆竞发,百货流通。1937年抗战爆发,而后上海、杭州相继陷落,宁波成为出入上海的主要孔道,内地各省商人和军需采购人员云集宁波,水运货物急速流转,资金汇拨频繁。江厦一带“单帮”、“掮客”汇集,“黄牛”走私大行其道,短短几年,宁波出现畸形繁荣,江厦因之声名大噪,自以为天下之最。“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是特别的历史、特别的时代为宁波留下的一段传奇。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宁波的部分商人因经营航运与商业,完成了早期资本积累,继而进军金融业和实业,走出宁波告别江厦,走向上海和全国。宁波人凭着实力、诚信、勤劳与才智,在国内迅速崛起,足迹遍布国内并远涉世界,时有“无宁不成市”之称,宁波商人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宁波帮”。宁波帮的成功不仅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也使宁波因之名扬四海。一代又一代宁波人,浪迹天涯,情系故土,他们把江厦曾经的繁华,当做故乡最美好的记忆,并引以为豪。“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已不仅是对昔日江厦的写照,而是游子心中故乡亲情的化身,成为几代宁波人对故乡的怀念与赞美。

  慈溪文化馆的陈趣联先生曾为“老家乐队”写了一首《我的老家在宁波江厦》的歌,唱道:“我的老家在宁波江厦,喝惯了甬江水逐渐长大。晚归的白帆进入我的梦乡,思乡却在千里之外。‘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昔日的矮房已不见了去向,开放使它改变了模样。‘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纵然身在外乡,我心仍最难忘。‘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纵然身在外乡,我心仍最难忘——是宁波老家!我的老家在宁波江厦,听惯那宁波走书,还可哼几下。委婉的曲调加一杯浓茶,怎能不让我想家。‘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走遍天下,不如咱宁波江厦!”

  百年江厦,酝酿成如此浓郁的乡情,也正是这份亲切的乡情,让百年江厦永远成为我们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