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走百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01:14

     “上元闹花灯,十六走百病”的习俗起于北方,流行于京津冀鲁一带,据说这个习俗开始于明清时期。也有的地方在十五走百病,不过大多还是在十六进行。

 有的地方也叫跑百病,烤百病,散百病,游百病,天津叫遛百病,山东有的地方叫跑老猫。总之都是一个意思,大约是上元节的延续。十五闹花灯,狂欢之后,年意未消,于是十六便以出户走动为春节最后一道仪式来结束旧岁,开始新年。主要愿景是却病去灾,祈福健康。

 走百病的活动和闹花灯一样,原本主要参与者只限于妇女,后来便发展到男女老少一起参与。走百病在各地都有不同的内容,老北京讲究要“过桥”“摸钉”,过桥意在“度厄”,不过桥不得长寿。“摸钉”就是摸门钉,谓之“宜男”,祈望添丁得子。在南京,“正月十六爬城楼”“踏太平”则是盛行已久的习俗。爬城楼不仅南京,德州也讲究爬城楼,妇女要登上南城门,走到大祠阁,据说“爬爬城,不腰痛”。大多数地区走百病都在晚间进行,而在山东有的地方是十六一大早就开始了。菏泽一带叫跑百病,有牛的牵着牛跑,有羊的牵着羊跑,跑完还要绕井转圈,点火烤病,一边烤一边念叨:““烤烤脚,脚不痛;烤烤腚,不生病”。

 不过这些习俗是早年间的了,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一些带有愚昧色彩的活动大多摒弃了。走百病已经逐渐演变成群体活动式的年节仪式了。

 走百病本来是农耕经济的遗俗,田野之间的活动,却被人们执着的引入到现代城市生活之中来。或许是农耕文化意识的深厚影响,或许是人们不愿意隔断那源远流长的田园生态吧。

 我居住的河北沧州市,走百病活动可以说规模宏大,全民参与。每年正月十六前几天,政府就发布全城十六晚上交通管制令,四环以内,从晚上七点开始,禁止一切机动车辆通行。届时,几乎所有警力都要出动,维持秩序,而且还要调动武警参与巡逻。

 正月十六,夜幕刚刚降临,人们就扶老携幼,走出家门,大街小巷便开始人流涌动,逐渐达到高潮,场面及其壮观。这时,一些商家也燃放烟花,爆竹,以此助兴。有的人一边走一边抛洒硬币,意在却病。正月十六晚上的沧州几乎是倾城而出,全民参与。这种场面在沧州已经延续多年了。这在国内城市中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走百病在许多城市都有此习俗,唯独在沧州却形成封车锁路,倾城出动的恢弘场面。其原因恐怕是很渊源的吧,值得研究。

 当然对这种现象也是有利弊之争的,不过我想,既然是大多数市民乐于参与的民俗活动,有关方面不妨因势利导,把这种活动提升到文化层面上来,应该才是明智之举。南京就有个学者建议把“正月十六爬城头”定为“南京城墙节”,我是很赞同的。

 前些年我不太注意这些,也从来没有参与过,今年儿子给了我一部不错的相机,决定尽量拍下一些场景,一在练手,二在发给博友们看看。

       狮城沧州满城华彩,节日气氛更浓

 

 

 人流还没出现,巡警已经各就各位。我和他们聊过一会,戒严七点开始,他们六点二十就开始到岗了

 

武警也开始巡逻

 

人流开始涌动,整个城市都在走动。最前面的老头是我的邻居。曾经的老干部局张局长

 

                   市区所有的主要街道都塞满了人流

 

           坐在轮椅上走百病,但愿老人能够遂愿

 

                      残疾人也来参与,祝愿他早日告别双拐

       走百病中的新新人类

 

    古老的习俗,年轻的身影

 

      小学生们兴致更高

 

    这样的走法挺别致,后面还有一对叠罗汉的父子

 

     这样的走法负担不轻,难为了爷孙情深

 

      老中青三对夫妻走到一起,算是巧合,也是缘分

 

    今晚流行带着面具走百病,东方的习俗,加载了西方的玩法

 

这位先生干脆跑了起来,春寒料峭,挡不住一脸喜悦

 

    这对老夫妻看来是走累了。动静结合,随意而为更有利于健康

 

    这位老兄更潇洒,走百病,淘旧书,两不误

 

    这个小馋猫盯着糖葫芦垂涎欲滴

 

    嘴馋的不仅是孩子,这二位看见糖葫芦也眼睛发亮

 

   爆竹声声,烟花满天

 

          流金溢彩  

 

       烟花和月亮相映成趣

 

               烟花灯花哪个更美?

 

       动与静,绽放与稳重的完美结合

 

          美不胜收的夜空

 

         美丽的烟花预示着春天不远了

 

    两个小姑娘真以为我是摄影师,抢镜头呢

 

       又是一个抢镜头的小丫头,真可爱!他老爸倒是有点故作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