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恐时代中国国家安全战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4:02:25
伦敦连环爆炸事件发生之时,恰逢几大国元首齐聚英伦。G8会议上,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誓要挫败伦敦爆炸案背后操纵的恐怖分子,美国总统布什则声称:“我们将继续保持攻势,我们将在海外打击恐怖分子,这样我们就不会在国内遭遇他们。”
不过,并非各国都如两布那样同声同气。7月8日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宣布,意大利将从今年9月起从伊拉克撤离部分士兵。此前,声称对伦敦爆炸事件负责的一个恐怖组织已表示,在伊拉克驻军数量仅次于美、英、韩国的意大利将是其袭击的下一个目标。这可以说是一个标志性意义的事件。“要么和我们站在一边,否则就是我们的敌人”,是布什在反恐之初向自己的长期盟友喊出的口号。这个口号让美国在主导“反恐”的同时,也在事实上主导了一些国家的道义选择。2001年“9·11”事件曾让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反恐不但成为各国的安全主题,也成为各国外交课题的重要部分。当时,中国抓住改善与美国关系的机会,令中美关系实现了自1989年以来的关键性转折。当反恐斗争进行到第四年时,不但国际利益格局更趋多元化,反恐同盟内部也开始“各行其是”,中国又会以怎样的国家安全战略确定“反恐”与外交路线?
反恐合作带给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新契机
当时的国家主席江泽民迅速致电布什总统,表达了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的明确态度。此后,中国领导人又多次表示了坚定的反恐立场。后来,在上海APEC会议期间,布什同江泽民晤面时,表示了“感谢”。
正如面对前苏联的威胁有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一样,面对恐怖主义的威胁,“9·11”事件为中美提供了一个新的合作基础:中国支持美国反恐,而美国此后也宣布“东突”是国际恐怖主义组织。当时,曾经在卡特政府担任主管东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霍尔布鲁克甚至认为,美国和中国的关系在“9·11”事件之后进入了第三阶段,“两国应当签署第四个联合公报”。在阿富汗战争爆发后,中美两国领导人通过电话和晤面的方式,就彼此的反恐政策加强沟通。中国承诺不会允许本·拉登及其基地组织入境,同时关闭了中阿边境。对此,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叶自成曾撰文评述,“9·11”事件之后,“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针对这一变化,中国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对外战略。”良好的中美关系在“9·11”事件之后的国际秩序重组中延续至今。据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载文指出,从外交角度来看,2005年将成为中美两国关系史上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年份。中美两国领导人今年至少有5次晤面的机会;而两国相关部门的对话也呈现出机制化发展的势头。而且,“如无重大意外,中美两国元首极有可能在年内实现互访。”正如“9·11”事件一样,伦敦遭袭事件或许再次给中国带来新的国际空间和发展机遇。在八国集团峰会眼皮底下发生的恐怖袭击,将提醒以美英为首的“反恐联盟”,反恐形势依然严峻,在制定政治、军事、外交政策时仍须将反恐议题列入重要参考指标,而包括中国在内各国的反恐合作仍然相当重要。至少,持“中国威胁论”的人应会在短期内暂时噤声。
因应国际局势的变化,中国不断调整对外战略
2005年7月5日,包括中国在内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呼吁美国和北约应该确定使用吉尔吉斯斯坦以及乌兹别克斯坦军事基地的最后期限。目前,美国在这两国的机场部署有空军基地,用于支持盟国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这一呼吁无疑是对美国在中亚渗透的一种抵制。
7月8日,伦敦遭遇恐怖袭击的第二天,美国驻塔吉克斯坦大使馆发表声明,宣布美军基地将继续驻留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境内,直到驻在国不再视美军基地为自己国家安全基础时为止。显然,伦敦的恐怖袭击,在某种程度上恰逢其时地支持了美国不撤军的决定。不过,最为关键的是,此一事件表明,中国在全球反恐斗争中显然有自己的想法。“9·11”后,从美国出兵伊拉克开始,直到马德里爆炸案、伦敦爆炸案等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世界各国在坚定反恐决心的同时,也在不断反思美式的指定“假想敌”并主动出击的反恐方式。2005年初,英国广播公司(BBC)国际部委托民调公司“全球扫描”(Globespan)在21个国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58%的受调查者对布什再次当选美国总统持消极看法,认为他让世界变得更不安全;仅有26%的人看法积极。作为美国盟友的意大利,在伦敦遇袭后当即决定从伊拉克撤军,也并非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国内反对声浪长期给政府压力导致的必然结果。而中国,自“9·11”以来,一直都在因应国际局势的变化,不断寻找国家发展战略与安全战略之间的最佳“切入点”。一方面,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中国都坚定地表明反恐及参与国际合作的决心。7月7日,胡锦涛在G8会议上发表讲话时,强烈谴责发生在伦敦的恐怖袭击事件,并重申,中国愿同国际社会共同打击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但胡锦涛的“重申”并没有像日本首相小泉完全附和布什“继续保持攻势”、“将在海外打击恐怖分子”的发言,中方的一贯意见是:反恐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采取有效的手段,不能搞双重标准,不能将恐怖主义与特定的民族和宗教联系、等同起来;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标本兼治;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即便是在“9·11”后中国媒体高调宣传中美关系“蜜月期”的一段时间内,中美双方在恐怖主义的定义、范围、打击任务、打击对象等问题上的立场也并不完全一致。时至今日,“反恐”与“美国主导的反恐”已经开始被官方有意区别。伦敦遭恐怖袭击后,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主办的《  望》杂志刊登了一篇署名杨鸿玺的评论:“个别国家的单边霸权主义与伊斯兰极端恐怖活动长期以来是一对相互刺激的孪生兄弟……单边霸权举动刺激了国际恐怖势力,给其发动大规模恐怖袭击制造了借口。”
中国安全战略=反恐+反霸?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安全研究项目主任朱锋在采访中表示:“美国人说,“9·11”之后‘世界已不再是原来的世界’。但对于中美关系来说,一系列的争议性问题不会因为“9·11”事件而自动消失。”对此,美国学者发表过同样看法。2002年的《华盛顿观察》周刊引述弗莱彻法律和外交学院的华安澜的观点:“不知道从长远分析,反恐斗争是否能够像冷战、像同苏联竞争那样把美国和中国长期联合在一起。美国和中国对反恐斗争的期望和目的未必相同,而一旦这种分歧变得公开化,美中‘反恐联盟’就可能破裂。”恐怖主义威胁和当年苏联的威胁不可同日而语,反恐合作形成不了支配中美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中美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美国朝野和各大智库都在关注中国和平崛起会不会威胁美国的全球利益,而中国必然在崛起中要面对美国的新霸权主义。
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对外扩张与冷战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学者称之为“新霸权主义”。美国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主任哈斯和英国首相布莱尔外交政策顾问罗伯特·库珀等美欧政界的学者在“9·11”事件之后,还提出了“新帝国主义论”,其理论基础是对国家类型的界定。而自2001年布什上任—个多月后,《华盛顿邮报》上首次出现了“布什主义”一词。2002年9月20日发表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被认为是对“布什主义”集中、全面的阐述。
而中国对“布什主义”的态度,可以参考2003年第1期《半月谈》内部版对“布什主义”的阐述:“简而言之,‘布什主义’是对布什政府以长久称霸世界为目标、以‘无与伦比’的实力为手段、以反恐为重点、以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为核心思想、利己主义的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主张的总称。”尽管中国官方对外鲜有公开提及“布什主义”,但在中国官方看来,当今世界,恐怖主义是非传统安全威胁中的最主要因素,而霸权主义是传统安全威胁中的最主要因素。体现在国家的对外政策上,中美近年都称得上四面出击,不过,美国是出兵,中国是交友。2004年2月,中国与法国宣布建立“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申明中法将在国际反霸斗争中进一步加强合作。与欧盟,中国也一直致力于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04年11月,圣地亚哥APEC会议开幕前,胡锦涛在拉美展开了密集的外交活动,先后访问了巴西、阿根廷、智利和古巴。外电评论这是“胡锦涛全球外交战略全面更新的序幕”。因为美国一直视拉美地区为自己的后院,胡此举也被国内学者视为“反包围、反遏制的措施”。2005年4月雅加达亚非峰会上,胡锦涛做了“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构筑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发言,全面阐述了中国对于构筑长期稳定、内涵丰富、与时俱进的亚非新型伙伴关系的有关主张。可以说,中国一方面在抓住反恐提供的机遇,促进大国外交特别是中美关系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在防范美国利用反恐之机增大对中国的战略压力。北京一位知名国际关系学者对本刊记者说,中国并非在走冷战时期的“反霸”路线,“实际上,中国目前的外交政策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在反恐和‘反霸’两条主线之间走出了一条现实主义的道路,其微妙之处,我们不好去说破,也不能作进一步猜度。”
中国更注重来自内部的挑战
相对来自国外势力的恐怖威胁,中国可能更注重国内的恐怖势力及社会危机可能导致的不稳定。今后几年内,中国将陆续举办北京2008年奥运会、上海2010世博会及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安全和稳定问题更显得突出。而从马德里和伦敦的恐怖袭击来看,恐怖分子不再像“9·11”那样选择最具象征性的重要建筑物,而是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市井之间平民最集中的地方袭击,以最小成本将伤害和影响最大化,这也加大了防范恐怖袭击的难度。一直以来,中国面临的最大恐怖威胁来自东突势力。据统计,从1992年到2002年10年间,东突势力在新疆境内至少制造了200多起暴力恐怖事件,造成166人死亡、440人受伤。近年来,中国大陆也出现了一些对社会不满的个人采取类似自杀式炸弹的恐怖方式报复社会,其恶性影响及示范效应已引起相关部门高度注意。
目前来看,对于北京、香港、上海、台北来说,外来的恐怖威胁小于纽约、马德里、伦敦;但另一方面,中国各大城市的应急能力、危机处理和协调能力也远远落后于西方大城市。据报道,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学教授李健和曾指出中国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方面的四大“软肋”:1、法律上无相关对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后政府各部门如何协调的全局性规定;2、缺乏政府各部门间在应急应变方面的协调机制;3、现有的医疗、救灾部门的专业人员缺乏应急应变方面的训练;4、社会的警觉性较差,民众缺乏自救、救护的意识和能力。
据悉,今年上半年北京启动了奥运安保计划,完成了奥运安保指挥中心、情报中心的机构组建工作。据BBC中文网报道,“中国启动北京2008年奥运会安全保卫计划,并将动员军警、民兵,甚至地铁、出租汽车和公交车司机参与实施。”事实上,长期以来,北京的安全保卫措施一直就很严密,社会治安颇有全民总动员的味道。
不过此前中国官方英文报纸《中国日报》报道引述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奥运安保协调小组组长强卫的话说:“我们不想把北京变成一个堡垒,而是要使北京充满祥和气氛,使运动员、教练员和游客感到轻松安全。”强卫还表示,北京将同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和俄罗斯的安全机构开展合作。他没有披露奥运安全保卫的财政预算。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安全保卫措施共耗资13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