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糖尿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8:00:25
 特约撰稿汪敏特约专家许曼音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食疗研究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

  特约专家许曼音(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食疗研究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


  全球糖尿病病人约有1. 5 亿,专家预测到2025 年将达3 个亿。
      “糖尿病风暴”迫近          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日渐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
  3月3日,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Lancet)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加拿大安大略地区的医学调查显示,从1995年到2005年间,该地区的糖尿病发病率已经上升了69%。
  而此前世界卫生组织的预测是,到2030年,糖尿病发病率将比1995年增长60%。
  专家警告说,发达国家以及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很可能将面对一场猛烈的“糖尿病风暴”——不是遥远的将来,而就在切近。

被低估的危险
  谈到全球性的疾病危险,很多人会下意识地想到艾滋病、流感、肺结核、疟疾,或者SARS这些传染病。但这一切正在悄然改变。
  2006年12月20日,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了针对糖尿病的决议,呼吁各国应尽快开展与这种疾病的斗争。这也是联合国首次针对非传染性疾病通过类似的决议。种种迹象显示,在过去的20多年里,糖尿病正在呈爆发态势。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统计,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达到2.46亿。而仅在20年前,这个数字只有3000万。
  中国也正在沦为“重灾区”之一。关于中国糖尿病患者的准确数字,目前还有一定的分歧,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最新数字是3980万,仅次于印度的4090万;即使保守来算,也在2200万以上。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中国已经从糖尿病低患病率国家,进入中等患病率(>3%)国家行列。
  中国卫生部的统计也显示,在2003年,对于中国的城镇居民而言,糖尿病就已成为最严重的慢性病之一,发病率仅次于高血压。
  所谓糖尿病,是指胰腺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1型糖尿病),或者人体无法有效地利用胰岛素(2型糖尿病)。这通常都会导致血糖含量过高,并有可能进而诱发神经以及血管方面的疾病。
  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副教授潘明政博士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还有大量血糖升高、但仍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患者。这些糖调节受损患者大量存在,意味着中国糖尿病高发病率的趋势仍将持续。
  对于糖尿病的全球性爆发态势,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系内分泌科主任路易斯菲利森教授(Louis Philipson)告诉《财经》记者,这不是任何单一原因造成的。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同样也有许多原因。包括高脂肪和高碳水化合物食品在逐日增多,而人们的体力活动在减少。
  “人们看电视和休闲的时间越来越长,用于体力活动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也就是能量消耗降低,但摄入的热量并没有减少——这种能量代谢的不平衡,是当前导致糖尿病的最重要原因。”他补充道。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辰宇也对《财经》记者指出,糖尿病尤其2型糖尿病,往往是环境与遗传因素等共同作用引发的复杂慢性病。这些年来,中国人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在某种程度上为糖尿病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此外,医学统计显示,似乎亚洲人、非洲人以及拉丁美洲人比西方人更容易患糖尿病。这或许意味着,对于中国、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糖尿病爆发的危险要远超出世界平均水平。

胰岛移植迷雾
  迄今为止,糖尿病仍然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为无法彻底治愈的疾病之一。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对《财经》记者表示,原因在于糖尿病的致病机理非常复杂。我们至今对其病因的了解仍然非常肤浅,很难研制出更加有效的药物来。
  但在2006年11月,被国内媒体广泛报道的一则新闻似乎带来了新的希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副院长、泌尿外科主任医师谭建明为首的课题组宣布,自2003年1月来,已经成功地为七位患者实施了成人胰岛细胞移植手术,并彻底帮助患者摆脱了对胰岛素注射的依赖。
  不过,胰岛移植之路,却充满着太多的未知数。
  既然1型糖尿病患者自身的胰腺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除了常规地注射胰岛素,进行器官移植是最自然的想法。这种探索最早可以追溯到1893年,英国医生曾经尝试把羊的胰腺移植到患者人体中间,但最后以患者死亡而告终。
  真正的临床试验探索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转折点则发生在2000年。位于加拿大埃德蒙顿(Edmonton)的阿尔伯特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通过采用新的技术,使得七位接受胰岛细胞移植的患者在手术之后整整一年的时间中,全部成功地摆脱了对胰岛注射的依赖。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因为之前的手术,成功率只有80%
  然而,据《财经》记者了解,迄今为止,包括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在内,都没有批准胰岛移植正式用于常规的临床治疗。
  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治疗手段仍然停留在临床试验阶段?还有太多的疑问需要解答。
  首先是移植效率问题。国际胰岛移植登记处(CITR)的统计显示,虽然进行移植手术后,大部分患者的状况都得到了改善,但迄今为止,还无法证明其可以彻底让患者摆脱对胰岛注射的依赖。实际上,仅有不足一成的患者在手术之后,可以把这种状况维持五年。
  一个解决的办法也许是多次移植。在美国,就有患者先后接受过四次移植。但这注定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和成本。
  手术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器官移植之后的排异反应。CITR的统计显示,截止到2006年初,在手术之后一年中,有超过七成的患者出现一种或多种不良反应;虽然绝大部分都未造成严重的后果,但仍有六成需要住院治疗。患者只能依靠持续服用免疫抑制剂,来避免排异行为。
  “我们曾经在临床上做过胰岛移植手术的尝试,”菲利森教授也对《财经》记者表示,“但后期排斥反应比较严重。”
  或许正是因为上述种种原因,在美国,即使对接受临床实验的患者也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比如,规定患者必须是常规治疗方法无效的,且年龄不得低于18岁。在实际的手术中,在美国接受胰岛移植的患者的最小年龄也有23岁。因为对未成年患者进行临床实验,容易在医学界引发更大的争议。
  故此,对于福州总医院取得的突破,国内不少专家都出言谨慎。因为病例太少,持续时间太短(接受手术者最长也不过刚刚四年多一些),很难评判其真正的效果。
  第一个在福州总医院接受成人胰岛细胞移植的患者,是一个13岁的女孩。《财经》记者与谭建明联系,试图了解接受移植手术后的患者的不良反应以及对胰岛素注射的依赖情况,但对方拒绝了这一请求,也拒绝提供任何进一步的资料。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晓蕙教授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认为,要说彻底根治,至少需要几百甚至上千例病例,以及十年以上的时间,并且要可以大量重复实验才行。现在下任何结论,也许都仍然为时过早。

预防重于治愈
  胰岛移植还有另外一个巨大的障碍——供体短缺。张辰宇教授表示,治疗一例患者所需要的胰岛细胞,一般需要从两三个人的胰腺中才能获得。这对于器官移植制度仍然处于空白的中国而言,无疑极其困难。
  也许将来随着免疫学的进步,患者的排异反应可以得到更好的控制;通过从成人干细胞中诱导出可以分泌胰岛素的细胞,也可以解决供体问题;但很显然,胰岛移植也只能给出一个“部分解”。
  因为这种治疗手段,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几乎没有太大意义——后者并不缺少胰岛素,只是缺少体内利用机制而表现出胰岛抵抗。全世界的糖尿病患者中,有大约九成均为2型患者,中国的比例也大抵相当。
  1921年,当两名加拿大的医生发现了胰岛素、成功地通过注射把垂危的1型糖尿病患者拯救下来时,人们一度认为找到了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现在科学家谨慎了许多,主流的看法是——距离真正认识糖尿病仍然十分遥远,遑论彻底治愈。
  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圣路易斯儿童医院的尼尔怀特教授(Neil H. White)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就断言,在未来的五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都不可能找到彻底治愈糖尿病的方法。
  怀特表示,2型糖尿病的胰岛抵抗主要与肥胖相关,年轻时超重的人就有患2型糖尿病的危险。
    更为严峻的是,随着儿童肥胖者增多,在儿童中已出现以往仅成年人才会发生的2型糖尿病。纪立农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也强调,如果一个人在儿童时就得了糖尿病,他在今后几十年中发生并发症的机会将明显增加。
  “这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医学问题,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他补充说。
  糖尿病带来的社会压力,实际上已经初露端倪。根据美国糖尿病联合会(ADA)的统计,拥有2100万糖尿病人口的美国,2002年仅用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支出,就高达1320亿美元。如今美国用于糖尿病的直接支出,已经占到整个健康支出的十分之一。
  在中国,这种压力也是沉重的。一般一个出现并发症的患者,每年的医疗开支在2万元人民币左右。很难想象如果缺乏合理的医疗保障,农村甚至普通的城市家庭,会有能力负担这样的开支。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地加以预防,以及尽快进行筛查、诊断、治疗,也许更有价值。
  在协和医院潘明政博士看来,预防的第一步也许是选择合理的膳食结构,并且保持合理的运动。他对《财经》记者说,目前已有明确的科学证据表明,通过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预防处于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的人发展成真正的患者。
  这一点恰恰是很多国内医学专家所担忧的,即不良的膳食习惯也许正在毁掉一代人的健康,当然也包括诱发糖尿病大爆发的风险。只要看一看在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快餐店中有多少孩子,以及有多少青少年与甜饮料为伴,就不难明白问题的严重程度。
  由于糖尿病除了与饮食习惯等外部环境有关,也与基因遗传有关,因此在预防的同时,尽早在高危人群中开展筛查并准确地诊断、控制,也能够极大地降低这一疾病的长期影响。很显然,这些不是糖尿病患者个人甚至所在的家庭可以独立完成的,它需要政府扮演积极的角色。
  3月5日,美国参议院两名议员正式提出了《糖尿病筛查和医疗救助法案》(Diabetes Screening and Medicaid Savings Act),呼吁对于那些无力承担费用的人群,政府应该提供必要的资金,并尽早介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一份研究显示,如果政府能很好地进行糖尿病培训、宣传教育以及尽早介入,其投入回报将高达1∶8.76。
  对于中国,众多专家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都强调,除了医学界自身的努力,政府能否以积极的姿态主动介入,将是中国能否真正避免糖尿病危机的关键所在。■

  糖尿病发病率升高的原因不外乎四个: (1)人口老化; (2) 饮食失调; (3) 运动少; (4) 肥胖人数增多。

  糖尿病的危害已不仅仅局限于内分泌系统,它已被确定为导致脑中风、心脏病、肾病、失明、截足等严重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糖尿病的死亡率增加速度是最快的,已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第三大死亡原因。

  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许多来就诊的病人会问我,患糖尿病是不是因为平日里糖吃得太多的缘故? 当然不是的。那是因为体内的胰岛素供需不平衡所引起。

  人类胃的后下方有一个长形的器官叫胰腺,它具有内分泌和外分泌两种功能。外分泌功能主要是在人体消化食物时发挥作用;而与糖尿病有关的是胰腺的内分泌功能。胰岛素是由胰腺中的胰岛分泌的,胰岛是位于胰腺中像小岛一样分布的细胞团。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由胰岛内的β细胞产生,它是人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但能引起血糖升高的激素人体内却有好几种。

  正常情况下,血糖升高时,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下降时则减少,使血糖始终保持在一种相对恒定的水平上。但是,人体遭到内外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胰岛素分泌量的不足或“质量”的下降时,就会导致血糖的过度增高。当血糖高过一定的范围,葡萄糖从小便中排出,糖尿病就发生了。不同的糖尿病有不同的发病原因:

  1 型糖尿病发病与遗传、自身免疫、病毒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产生的抗体会伤害β细胞的分泌功能,发生糖尿病。在儿童期发生糖尿病的病人主要是这种类型的。

  2 型糖尿病的原因和1 型糖尿病不同,虽然仍能够分泌一定量的胰岛素,但是,由于体内对胰岛素的功能反应不敏感,也就是人们常听说的“胰岛素抵抗”,而结果同样是引起血糖的升高。此种类型的糖尿病与遗传的关系比1 型糖尿病更为密切,但其遗传基因复杂,尚未阐明。如果父母均为2 型糖尿病病人,他们的子女糖尿病发生率高达60 % - 70 % ,一旦外界条件适宜,这些人群更易诱发糖尿病。

  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

  这是前来看门诊的病人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在他们看来,自己已经患病了,只好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但是还得关心一下没有患糖尿病的家人、好友。如果你们身边有下属几类人,就要提醒他们多多地关心自己的血糖。

  1 、家族史。糖尿病病人的家属,特别是近亲,罹患此病的机会比一般人高出5 倍以上,单亲患2 型糖尿病者,其子女患病机会为20 % -30 % ,双亲患病者,子女机会为60 % - 70 %。

  2 、中老年人。人到中年生活工作压力加大,精神紧张,而生活条件改善,摄取热量较多,运动量减少,热量消耗降低;另外,人到中年以后,各种脏器渐渐老化,细胞功能逐渐衰退等,使得这部分人容易患糖尿病。

  3 、肥胖者。肥胖与糖尿病关系密切,同属于代谢性疾病,有共同的发病基础。在2 型糖尿病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肥胖类型,尤其是腹型肥胖。肥胖者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会加重糖尿病病人的胰岛β细胞的负担,更容易引发糖尿病。

  4 、高血压和血脂异常者。糖尿病常常是一手牵着高血压,一手拉着血脂异常来影响人体,它们已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同时又是患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因为这些疾病都有胰岛素抵抗,同属于代谢综合征。

  5 、吸烟者。吸烟可以使多个器官受损,特别是心血管系统。而糖尿病病人吸烟对已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人来说,那是雪上加霜,有害无益。

  6 、日常生活中缺乏运动者。运动除了消耗热量、减轻肥胖外,还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因此,缺乏运动者是糖尿病瞄准的一个对象。

  许多人对自己已患糖尿病而无所知

  为什么有许多人患了糖尿病自己却无察觉? 这是由于2 型糖尿病初发期症状不太明显,而病人对糖尿病知识又匮乏所致。即使已发现或已被确诊的糖尿病病人由于不重视、或不懂得治疗方法,仍有60 %的病人病情控制状况较差或很差,30 %的病人进入到了严重的并发症阶段。

  其实许多人可以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进行思考,因为糖尿病病人多少有点“三多一少”的症状:

  “不知为什么? 近来小便特别多,尤其夜间常常要小便。”

  “常常口干,特别想喝水,夜里躺在床上还熬不住要喝水。”

  “吃得也特别多,可是仍然感到饥饿难奈。”“吃得特别多,体重反而还降低了,并且感到体力不如从前了。”

  这些都是糖尿病人首次就诊时说得最多的。

  当有糖尿病症状或怀疑自己患糖尿病时,应该检测一下血糖指标,因为诊断糖尿病的重要依据是血糖升高。

  得了糖尿病怎么办

  得了糖尿病虽然难以根治,但也不要认为这是什么不治之症,只要按照医生为不同个体制定的治疗方案,糖尿病是可以得到很好控制的。

  首先,糖尿病的治疗要遵循一些原则,而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有不同的原则。

  1 型糖尿病治疗的主要手段是注射胰岛素。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病情和个体差异指导病人注射多少剂量的胰岛素。但是,注射胰岛素是日常行为,病人应该在治疗过程中学会检测血糖水平和进食后出现的血糖波动,适时调节胰岛素的注射剂量。此外,饮食控制和体能锻炼仍为治疗的基本手段,可以减少胰岛素的需求量。不过体能锻炼要轻度,而且不要在注射胰岛素后立即运动,以免引起低血糖。对于患糖尿病的儿童,家长尤其要注意对他们身心健康的照顾。

  2 型糖尿病治疗难点在于病人中老年者居多。这类病人病程进展缓慢而隐匿,容易造成忽视。因此,除了加强综合性治疗外,更要强调对病人实施健康教育,鼓励他们参与到对自己疾病的治疗和监控中来。

  相关链接空腹血糖:即隔夜空腹(至少8 -10 小时未吃任何东西) 测得的血糖值。如两次结果都> 7. 0mmol/ L ( > 126mg/ dl) ,即诊断为糖尿病。如在6. 1 - 7. 0mmol/ L (110 - 126mg/dl) 之间,为空腹血糖偏高,应进一步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口服葡萄糖75 克溶液2 小时后血糖≥11. 1mmol/ L ( ≥200mg/ dl) ,就证实有糖尿病。空腹血糖< 7. 0mmol/ L ( <126mg/ dl) , 若2 小时血糖> 7. 8mmol/ L ( >140mg/ dl) ,而< 1. 1mmol/ L ( < 200mg/ dl) 则为糖耐量减化,这类人每年约有5 % - 10 %转化为糖尿病。

  血糖浓度: 以往用的是mg/ dl (毫克每分升) ,现改为用mmol/ L (毫摩尔每升) 。而两者之间的换算方法为: 1mmol/ L = 18mg/ dl 或1mg/ dl = 0. 056mmol/ L 。如某人测得血糖为120mg/ dl ,要把它换算成mmol/ L (毫摩尔每升) ,则可以用公式: 120 ×0. 056 = 6. 7mmol/L 。       采取综合手段对糖尿病治疗有很好的作用。

  饮食治疗目标:控制体重、控制血脂水平、减少另外用药机会,或更好地发挥降糖药的作用。

  饮食控制要讲究科学的方法,一日至少保持三餐,早、中、晚餐热量按照1/ 3 、1/ 3 、1/ 3 或1/ 5 、2/ 5 、2/ 5 的比例分配。注射胰岛素或容易发生低血糖的病人,要注意用餐时间,必要时可在三餐之间加餐,加餐量应在正餐的总量中扣除,做到加餐不加量。不用胰岛素治疗的病人也可酌情少食多餐,这种方法可以减轻集中用餐后对胰腺造成的负担。饮食要提倡多样化和均衡性,食物烹饪方式以蒸、煮、烧、炖、焖、烩、凉拌为好,尽量避免食用油炸的食物;多选食绿叶类蔬菜,进食速度要慢,调味品中要限制糖的含量,采用植物油,忌食动物油。特别要注意戒酒,因为饮酒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酒精会产生很高的热量,而空腹饮酒又易导致低血糖。

  营养学专家提出的日常每天的健康饮食食谱应该为:“4 + 1”金字塔方案:

  油、盐、糖:适量

  肉、鱼、蛋:100 - 200 克

  奶制品:200 - 300 克

  蔬菜、水果: 300 - 400 克

  粮食、豆类:400 - 500 克

  关于糖尿病的饮食疗法,我还想向大家推荐一些餐桌上的辅助“降糖药”,药食同源,有益无害,不妨一试。

  南瓜、山药──对防治糖尿病有益,同时对防治高血压和肝、肾等疾病也有益。

  芹菜──有散淤破结、消肿解毒、降压祛风的功能,芹菜叶的作用尤其明显。

  菠菜根──有养血、止血、敛阴、润燥功能,对高血压、糖尿病和夜盲症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冬瓜──对糖尿病引起的水肿和脚癣治疗有些帮助。

  洋葱──对抑制高脂肪饮食引起的胆固醇升高有些作用,适合于糖尿病并发动脉硬化患者食用。

  萝卜──有消积滞、化痰热、理气宽中、解毒、降糖、抗癌等效用。常食用鲜萝卜作用更显著。胡萝卜──有降压强心、降糖、消炎和抗过敏的作用。

  运动治疗目标:保持肌肉结实和身体舒适、预防骨质疏松、降低血糖水平、降低血脂水平,增加机体对降糖药物的敏感性,协助饮食治疗方案控制体重。

  糖尿病病人的运动应多采用有氧运动方式,运动强度小至中等,节奏不要快,运动后心跳加快不明显,呼吸平缓,比如散步、太极拳、自编体操等,运动量的大小用自我感觉来衡量。

  运动要讲究科学性,这里向大家推荐运动过程的三步曲:正式运动前应先做5 - 10 分钟的低强度有氧热身运动,对肌肉和关节先做一下伸展活动;热身后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选择适合的正式运动;运动结束时需要再做5 - 10分钟的整理运动,使心率恢复到每分钟比静息时高10 - 15 次的水平。

  特别提醒大家的是: 中年人(特别是超重者) 是需要运动的主要人群。因为中年人承担着事业和家庭的重担。但是,这部分人又逐步进入一种功能、体能状态的不协调期,同时他们热量摄入往往增多,运动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他们是最需要运动的。

  有了最需要运动的人群,那么不宜运动的人又是哪些呢? 主要有以下几类:

  (1) 、自身胰岛素严重分泌不足的1 型糖尿病病人; (2) 、血糖极不稳定的脆性糖尿病病人;(3) 、收缩压高于180mmHg 的高血压病人;(4) 、血糖浓度高于14mmol/ L 的糖尿病病人;(5) 、有严重心脏疾病的病人; (6) 、经常发生脑供血不足的病人; (7) 、糖尿病并发肾病的病人;(8) 、有急性感染的病人。

  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目标:增加胰岛素释放,减缓葡萄糖吸收,增加葡萄糖利用,或降低胰岛素抵抗,进而降低血糖水平。

  2 型糖尿病病人首选口服降糖药物,但是口服降糖药物不能替代饮食控制疗法和运动疗法,它必须在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基础上,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然而,药物的品种颇多,病人应当根据医生的指导科学有效地用药。口服降糖药物有: (1) 、促肾上腺分泌剂: ①磺脲类,如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美脲等; ②、非磺脲类,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等。(2) 、胰岛素增敏剂: ①、双胍类; ②、格列酮类等。(3) 、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

  胰岛素治疗目标:弥补体内胰岛素分泌能力的不足,降低血糖水平。

  胰岛素是生理性的降糖药物,主要用于1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病人发生急性并发症时、妊娠糖尿病,以及口服降糖药物疗效不佳,病程长、人消瘦,或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的病人。按照作用时间可将胰岛素分为超短效、短效、中效和长效几种。应用时的指征、剂量等均应请医生选择。

  糖尿病──预防胜于治疗

  说了这么多糖尿病的危害,同时也发现糖尿病越来越成为现代人饮食过量、大吃大喝的文明病,因此,大家一定想最好是不要罹患糖尿病,那么预防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预防糖尿病最好的方法为保持愉快的心情; 定量、定时进食;按时运动;不要空腹运动;同时还要做好“四个一点”。

  要多懂一点:即对糖尿病的知识多懂一点,对其危害多懂一点,对其防治措施多懂一点。要少吃一点:要控制摄取的总热量,不只主食要少吃,高热量的副食也要少吃。不要认为吃就是福,有时吃也能吃出麻烦来。要适当地吃,科学地吃,有道理地吃。不食卤拌饭、因为炒菜用的油、盐等调味品都在卤里。

  要勤动一点: 要经常保持一定的运动量。

  控制饮食,再加上增强锻炼,体重就不至于过胖。我们已经知道,肥胖是造成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不肥胖,得糖尿病的机会就会减少。所以控制体重是很重要的。

  要放松一点:这是指心理调节方面的问题。一个好的心态对糖尿病的预防也是有其积极作用的。因为各种心理不平衡会进一步加强胰岛素抵抗,促使糖尿病的发生。有这种情况,也许你原来还将再过几年才会得糖尿病,只因为一次大的精神刺激,很长时间愁眉不展,可能很快就得糖尿病了。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也是重点之一,其预防要点为: 密切检测血糖、血压、血脂、体重;必须持久地定时进餐、定时用药;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身心处于健康状态,以减轻各种压力;提倡科学的饮食和运动。另外,糖尿病病人要随身携带一些小食品,以防低血糖;同时随身带一张病情介绍小卡片,以应急用。         患尿病需坚持服药,保健品无治疗作用仅能调节
        如今的保健品市场中,糖尿病保健品算得上是宣传最火、销售最热的一种了。

  糖尿病类保健品之所以卖得火,原因有两个:其一是目前的西医还无法根治糖尿病,于是有些患者将希望寄托到了中医身上;其二是有不少糖尿病人担心,治疗糖尿病不是吃西药就是注射胰岛素,担心会有副作用,认为吃中药或保健品没有副作用,因此对医生开的药自作主张减量服用或是不吃,私自去购买一些号称“中药成分,具有明显降糖作用”的保健品来代替药物治疗。

  专家提醒,纯中药不可能快速降糖,保健品绝对不能代替药物的治疗作用。即使是国家批准的糖尿病保健品,也只能是对血糖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钱荣立说,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很多糖尿病保健品,如糖尿病主食、糖果、饮料、冲剂以及各种胶囊、口服液等。不排除其中部分保健品或食品在一定程度上有降低血糖、血压以及调节血脂的作用。但需要提醒患者注意的是,保健品再好也只是食品,不是药。目前,还没有任何正式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能证明这些保健品具有降糖作用。因此,保健食品在糖尿病治疗中的正确定位应该是辅助治疗,只能在坚持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的基础上酌情服用。钱荣立提醒,如果患了糖尿病,就要老老实实地吃降糖药、打胰岛素,千万不可寄希望于社会上五花八门的降糖保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