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45:25
1.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根据考古发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4000-3000年)? 2、《建筑十书》。维特鲁维于公元1世纪的建筑论文集,是全世界第一部完整的和最有影响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理论总结.(城市选址、建筑物选址、街道布置与广场设计、关于理想城市的构想) 3、古希腊城市格局。格网状布局;广场和公共建筑作为城市的核心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欧洲城市的典型格局。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绝对君权时期出现轴线放射的街道、宫殿花园和规整对称的公共广场中世纪欧洲城市的格局。教堂成为城市的中心;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城市的有机发展;后期的公共建筑成为城市活动中心 4、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分期大致可以分为:以佛罗伦萨为代表的早期文艺复兴(15世纪),以罗马为代表的盛期文艺复兴(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威尼斯和仑巴底为代表的晚期文艺复兴(16世纪中期和末期),17世纪以后为巴洛克时期。 5、对欧洲古代城市规划的政治背景的分析 1、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古希腊: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5世纪,经历了奴隶制的民主政体,形成一系列城邦国家。古罗马: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 2、中世纪的欧洲城市 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这欧洲进入封建社会的中世纪。社会生活中心转向农村,手工业和商业十分萧条,城市处于衰落状态。这时欧洲分裂成许多小的封建领主王国,封建割据和战争不断,出现了许多具有防御作用的城堡。同时教会势力十分强大。 3、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城市 17世纪后半叶,新生资本主义迫切需要强大的国家机器提供保护,资产阶级与国王联盟,反对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了一批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 6、巴黎的城市改建 a.雅各宾时期的巴黎改建l 贫民化的改建---道路、绿化、土地整理;公民美德般单纯的建筑; b. 拿破仑帝国时期l 军事独裁、城市建设活动主要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以及为颂扬皇帝和宣传对外战争胜利服务;代表大资产阶级的政权;城市面貌---灰色屋顶的多层住宅建筑;有连续券廊的里沃利大街; 巴黎西部的贵族区建设;建设凯旋门广场之后,由于交通阻塞在它周围开拓圆形的明星广场。巴黎的核心---协和广场,在规划布局上控制了巴黎的市中心 c.拿破仑第三时期---奥斯曼巴黎改建计划背景---巴黎成为欧洲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目标---功能需要、宣传帝国、军事防御内容---大十字干道和两个环路的建设; 持续17年的道路建设 重视市中心/重要公共建筑的建设 大量的绿化建设 城市中心---分区设置中心 市政设施建设的近代化缺失---贫民问题、内外交通衔接矛盾 7、邻里单位:首先由美国社会学家佩里提出的,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住宅区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为方格状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 8、关于卫星城的概念: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因其围绕中心城市象卫星一样,故名 9、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写了一本书《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田园城市”理论中,霍华德主张城市周边永久保留一定的绿地,主要目的是A.保持生态环境 B.提供休憩场所 C.控制城市规模 ?第一座田园城市是莱奇华斯;1919年第二座田园城市是韦林。 zzzzzzzzzz 1.邑与都的概念:邑:泛指所有居民点。 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 2、城与廓的概念:(1)城在廓内,或廓比城大。内谓之城,外谓之廓。(2)城廓均是防御性的构筑物,“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3)此时已有阶级分化,贵族阶级住在城内,普通百姓居住在城外廓内。 3、闾里;p233中国古代城市中居住区称“闾里”,里“是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 4、关厢;p123城垣内用地不够,往往在城门外形成新的地区,称“关厢”一般沿城外的道路呈带形发展。 5、有机疏散理论;芬兰建筑师E.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它包括:城市作为一个机体;人口与工作岗位相对市中心疏散:轻重工业的疏散。 6、卫城:政治军事与宗教中心、位于高处的神圣之所、建筑不考虑环境关系、专政时期的产物、以防御为目的。 7、营寨城:因战争需要而修建,有方整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中央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西南北四门,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 8、带形城市理论(Linear City);P121一种主张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的规划理论。“带形城市”的规划原则是以交通干线作为城市布局的主脊骨骼;城市的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平行地沿着交通干线布置;大部分居民日常上下班都横向地来往于相应的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 9、雷德伯恩体系;P136是指在居住区中,设计与汽车道完全分离的步行体系,机动车道按照分级的原则设计,从主要道路通向局部性支路,然后通向按尽端路原则设计的,服务于一组局部性住宅的局部性通道。 (大街坊、分级/尽端式车行体系、、成组团的住宅群) 10、增长极核理论(Growth Pole Strategy):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增长极核策略的主要点是把工业等建设快速地在少数极核(一般指经济上能增长较快的城市)进行,以促使极核本身增长和首先繁荣,并企图以极核的影响来带动其附近的发展。五、简答题 2、简述明清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答:(1)城市人口规模扩大;(2)城市经济职能增强;(3)区域性城市不断成长;(4)市镇迅速发展,新兴城镇发展,城镇系统不断完善;(5)城市分布广。 3、简述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特点。答:(1)三重城墙,分别是外城皇城内城,宫城居中,处于中轴线上。(2)规则的宫城与不规则苑囿相结合。(3)道路系统:有完整的道路等级,干道正对城门,除北面,其余三面各有三个门。呈方格网布局。(4)完善的上下水系统。(5)体现周礼考工记中的城制。(6)城市建设与规划有统一的领导,规划意图得以实现(刘秉忠)元大都成为当时最宏伟的城市之一。 4、简述曹魏邺城规划特点以及意义。答:(1)曹魏邺城平面呈横长方形,城市有明确的分区,前朝后市,统治阶级与一般市民严格分开。一方面集成了古代城郭的形制及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别,不同点是,分工更为明确,不像西汉长安及东汉洛阳那样宫城被闾里包围或相参,而是严格分开,体现了等级的森严。(2)整个城市布局体现了空间对称的艺术手法,道路正对城门,将中轴对称的手法由一般建筑扩大到建筑群,对后来影响很大,如唐长安。(3)改正了东都洛阳的东西宫分置的不便,宫殿布局规整,前朝后寝。 5、简述西汉长安修建过程以及建设特点。答:1、修建过程:(1)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2)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3)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章宫。 2、规划要点:(1)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2)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3)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4)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6、简述宋东京规划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