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慎用“无业人员”、“闲散人员”这些词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5 07:44:12
   

请慎用“无业人员”、“闲散人员”这些词汇

 

 

近些年来,“无业人员”、“闲散人员”等词汇使用频率颇多,尤其是出现群体突发事件这两个词汇经常出现。譬如刚刚不久发生的因“质疑胡斌替身门”被拘捕的主角熊忠俊,在官方媒体报道中就使用了“无业人员”的前置词。而先前许多群体事件报道中,在使用参与、围观、打砸抢烧等“不明真相群众”和“极少数别有用心煽动”等词汇外,往往多了些“无业人员”、“闲散人员”的并列词汇。似乎这些人员天生都是与政府与人民与国家故意作对的“敌对势力”。此刻,“无业人员”、“闲散人员”便成了一种客观形成并默认的贬义词了。于是乎“无业人员”、“闲散人员”也就成了一种前置否定的政治歧视词,犹如早年看一个人是否“有前科”而决定取舍的机械意识定论处事,结果有意无意把这些人推向了政治低一等的地步,以致他们再遭遇问题时往往就陷入麻烦不断的窘境。周而复始这种固定模式成习惯,极容易造成部分这类人员“破罐子破摔”走极端趋向。应该说是一种可怕的后果。

这种现象公平合理么?

——既不合理又不公平!这叫愚蠢的人为树敌!!

应该说,“无业人员”、“闲散人员”这些词汇是中性意义的,并无贬褒含义。“无业人员”一般指没有工作的人,也就是现在通常说的失业、下岗,或出于某种原因失去工作或无工作的人;而“闲散人员”似乎囊括多一些,除了包括大多“无业人员”外,还有离退休人群、理家人群、经济无虞却无所事事的“寄生”人群等等。这两部分人群的成分比较复杂,但如同其他人群一样,也是良莠不齐——应该承认,这是客观!

如果说“无业人员”、“闲散人员”有点特殊,或许是个人的遭遇经历多舛而多了些忿愤宣泄和愤世嫉俗的性格,这是他们所处的烦恼环境所决定的。一般说,只要生活工作能有保障,这两群人不会主观去动摇社会根基自找麻烦的,再说他们无论素质、经济等方面也没有这个能力。“无业人员”、“闲散人员”是一种社会现象,任何社会都存在,只是相对多少的问题,不足大惊小怪。

从社会学角度看,“无业人员”、“闲散人员”是客观存在的无法回避群体。由于众所周之的缘故,这些年我国“无业人员”、“闲散人员”日趋增多(譬如大量失业的大学生等)是事实,这里原因很复杂,也造成一些社会问题。但相当部分缘故还是出自我们一些工作没有做到家(如安置不当、政策不到位等,以及现实经济环境局限等)因素所致;也有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社会裂变的客观原因。尽管如此,但总的说,这部分人还不是什么对峙的“政治力量”和形成什么“敌对势力”的帮凶。对着两部分人,关键是工作生活上的安置帮助,思想意识上的疏导关怀,把他们的切身利益当成民生的重要部分对待才是。毛 泽东说过:“人是可以改变的”。只有多一份关怀少一些冷漠;多一份同情少一些歧视;多一些引导少一些压制。也只有以这种诚意的心境从各方面去对待他们,才能使他们脱离生活工作社会生存下的困境,才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心悦诚服站在社会主流一边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遗憾的是:我们许多部门和地方政府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把他们看做是社会制造不稳定的疑似“敌对”因素,动辄把他们与不良人群划为一体严厉对待。于是“帽子”“棍子”满天飞,人为制造一种庸人自扰杞人忧天的紧张氛围那就不好了。上述针对生活负面效应的事件,我们官方媒体经常出现与贬义词汇并列的现象就是一例。这种僵化落后的观点和手段倘若不改变,非但不能缓和社会矛盾,相反只能激化矛盾,以致“为渊驱鱼为丛驱雀”让他们边缘化,这对谁都不是一件好事情。

因此,我建议:请慎用“无业人员”、“闲散人员”这些词汇!

2009年8月28日早草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