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化时代的精英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1:19:57

大众化时代的精英教育

吴铭/文    2009-8-26 3:44:49

近日中山大学公布了今年新创设的博雅学院招生计划,从8000多名新生中遴选出30位新生入读,实行本科四年不分专业的精英化博雅教育方案,课程设置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每学期主要课程一般为3-4门,但每门课有大量阅读和作业。同时,中大所有本科新生在本科期间都会修读“新通识课程”,分为中国文明、全球视野、科技经济社会、人文基础与经典阅读四类。

中山大学这样推行精英化博雅教育,在文化上强调精英化的重要性,很容易被批评为不重视一般学生的教育或者太脱离现实。但从中大的方案来看,其实充分注意了一般性的通识教育和局部性的博雅教育试验之间的平衡。博雅学院的设置,是在精英教育方面别开生面的开拓;而全校性的“新通识课程”的设置,则是面向全体学生教育的渐进调整。

十余年来的大学扩招的确提出了如何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难题,特别是巨大的就业压力驱使高校、家长和学生都越来越将高等教育看作职业培训。如果学校不主动作为,“在成为医生、律师之前,首先要成为一个有品德、有良心、有全面素养的人”这类问题就很可能被搁置。而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正是要通过经典学习、小班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并在人生和社会的基本问题方面展开应有的思考,具备应有的教养。通识教育当然也是精英教育,但它是面向所有本科学生的。

市场就业压力的确又是现实的挑战,大多数学生不太可能都执着于思考那些根本性的问题,并为这些问题而努力终生。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又总是需要有一些有抱负、下苦功、能忍受的人,大学也有责任培养这样的学生。此前十余年,不少大学都创设了各种大师班和实验班,致力于培养各专业的杰出人才,不过比较普遍的问题是,实验班教学注重的是培养学术体制内的专家、学者,在课程设置上概论课过多,课程博杂求全而往往忽视经典的深入研习。

中大博雅学院的创设显然希望克服此前实验存在的问题,其强调精英教育并不意味着任何特权,而仅仅意味更多的阅读,更多的思考,更多的付出,且将来承担更大的责任。其小班教学也颠覆了此前大多大学实验班教学的模式。一是课程“少而精”,但对学生的阅读、自由讨论和作业的量则要比一般课程大得多;二是课程设置基本抛弃了现有的概论课格局,例如博雅学院第一学期的主要课程是诗经、古希腊史诗和拉丁语,这种课程格局也自然要求经典研读有不同于现有教学体系的面貌。

这种改革实验值得欢迎。它不仅为改善高等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而且会反过来大大提高了对高校老师的要求。少数经典的研读如何既能替代以往概论式教育的功能,又能大大拓展学生的修养和独立思考能力?这对于任课老师是一个莫大的挑战。学生的可塑性强,并不惧怕甚至渴望得到更好的教育,但关键是得有足够多的有准备的老师,精英教育的第一步,应该是高校老师的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