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美术教育的大众化和生活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4:04:04
刘小伍
笔者在2002年4月参加了首届由首都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学美术”学科骨干培训者国家级培训。这是我们国家第一次拉开美术教育改革的序幕。五年下来,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行过程中教师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涌现了不少的积极推行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者,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困难重重。教师、学生和家长始终无法脱离应试教育的困惑。笔者也带着这困惑于2004年由国家教委公派去波兰访学一年,目的就是考察他们的基础美术教育。
一、我国基础美术教育现状
我们翻开西方教育史,从古到今,所有著名教育家都一致认为,在对少儿的整体素质的教育和培育中,美术教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程之一。像柏拉图、卢梭、福禄培尔、杜威等等都把美育放在对少儿培养的首要地位。美育是培养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一个活动过程,是协调身体动作和陶冶心灵的过程。当前西方的基础美术课程主要是安排在幼儿园和小学及初中阶段,是大众化的教育。并在美育的实施过程中,把美与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这点与我们有很大的不同。在我们大城市条件好的学校,有美术课,并且有一定的课时量保证。在条件一般的学校有美术课,但课时量没有保证,它经常会被数学语文课占用,(因为升学率的竞争)而在农村情况就更不尽人意。当然在新课程标准推广以来,我们的教师在努力探讨实施办法。由于多种原因,我们基础美术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美术课程的授课目标,局限在技术的传授。不利大众化。
2.在小学,大都是所有学生同时临画一个对象,一个教室只可能都是同一张画面,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感最后得出同一个结果。学生的个性和梦想无法充分表现。
3.手工劳动课少,缺乏体验过程,不宜触动心灵上的感受。
4.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不宜开拓孩子在生活中的审美经验。以至在将来的职业中缺乏创新精神和审美品位。
5.上课方式单调,以教材为中心,不利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6.由于美术高考的“繁荣”,学生和家长过早让孩子进入“学美术就是学习画素描和色彩”的误区。孩子原本天真烂漫、好游戏好幻想的天性在比例、透视、明暗等刻板内容的严格训练下,荡存无几。
二、国外基础美术教育现状
在波兰我特别注意观察他们的孩子。和我接触最多的有两个女孩,一个是波兰人Martyna,一个是刚随父母定居在华沙的婷婷。她们都是十岁左右的孩子,从面像看,波兰女孩单纯、稚气、阳光、热情,会主动与你沟通。而我们的孩子要老成得多,很矜持、被动,这就是我们过早地控制和干扰了孩子的自然发展所至。在波兰,他们的美术课程称为“造型艺术课”,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其特点是根据年龄不同,课程内容不一样;主要课程内容都与手工劳动制作有关,让孩子积极参加实践,在劳动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并且男生女生课程在某个年龄段的内容也不一样,课程也分开上。例如,在他们10岁左右时,美术课的内容是:男生用木头给鸟做房子;而女生是织毛衣,做裙子或钩一个小包和围巾。
我遇见婷婷时,她到华沙才三个月,读初一,正在完成老师布置的美术作业---钩一个小包,从设计到材料的选择要求在母亲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欧洲非常注重教育与家庭联系在一起。孩子在这个时期的活动主要是在家庭和学校,父母的肯定和支持无疑对孩子的成长是个很好的促进,它会激起孩子对生活的热爱。这种课程在我们看来可能会觉得水准不高。其实,恰是这种课程给一个正在成长的少儿带来的却是健康积极的教育。首先,它无言之中教给孩子要懂得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从而培养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自觉性和责任感,懂得一针一线的辛苦而体惜他人,从小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二是教会孩子自我控制工具和身体的协调性;三是可以启发孩子对色彩的想象搭配和创新意识,让孩子知道生活给人带来的欢乐是无穷的。这种一点一滴的劳动过程把美好的愿望都渗入了孩子的心田,铭刻一辈子。我问婷婷,喜欢波兰的教育模式吗,她高兴地点点头。我想,她刚刚从没完没了的书本作业中脱离出来,一定是喜不自禁了。
写到这里,笔者自然回忆起80年代在农村体验生活的情景:一群15岁左右的小姑娘坐在一起纳鞋垫,那个图案的构成和色彩的搭配、灵巧的手艺和窃窃私语,还有那不时发出的笑声,这副美丽和谐的画面真是令人无法忘记。我想,国外的发展比我们领先许多,但他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非常珍惜。我们在新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有着丰厚的文化宝藏,何不好生利用?目前许多农村学校教学条件还很落后,但一针一线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在波兰,对7岁以前的儿童,就更不能叫上美术课了,纯属游戏课,因为完全是把美术(主要是泥塑、纸工和绘画)、音乐、文化知识整合为一体的全过程。例如有一个课例,《镜子》。这课极易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因为谁都熟悉它,并且每天都要接触。让我们来看看它的过程:
1、首先让每个小朋友手持一面小镜,通过光的折射让光影在教室里穿来穿去,孩子们顿时就乐起来了。
2、播放记录片,关于镜子在生活中的用途,这些地方都是孩子们熟悉的生活环境,如家里、汽车上、医院里、建筑物上……
3、老师拿来几面大镜子,分成几个小组围坐,每个小朋友用纸折一只小鸭放在镜子上,立刻出现倒影,小朋友马上想到,它像一个湖面,又接着让小朋友用细铜丝扭一些小树,涂上颜色,按小组自己的设想进行环境装饰。(要求合作完成)
4、完成后大家一起唱歌。
5、继续拓展课程内容,通过实物和媒体告诉小朋友类似镜子功能的还有:水、玻璃、锃亮的金属、哈哈镜……
6、每人写两个大字母放在镜子前,它正好是反的。
7、照镜子给自己画脸谱。
8、完成后,大家一起舞蹈和唱歌。
9、最后每个人给小镜子用橡皮泥设计一个外框。
以上内容不是一次课完成,而是分阶段完成。在波兰没有统一的教材,在欧洲其他国家也没有统一教材。老师选择课程的内容很宽松,一般是根据本地区学校条件、学生对象、老师自己本身专业特点来决定的,也就形成了学校和学校之间、城市和城市之间的美术课都是不一样的,也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究和创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区域文化的多元都能得到继承和发展。通过这些见闻,我初步了解到波兰的美术教育特点:
1.少儿时期完成大众化的普及美术教育,不同学科间融通贯用,教育方式在游戏中和劳动中完成。
2.初中以前的美育与素质教育紧密整合,情感化、大众化、生活化、社会化、人性化、知识化。注重孩子的创造与心智健康地成长,利于他们将来从事任何职业。
3.高校时期完成精英化的美术研究教育。大学的美术教育着重每个专业的深入研究,注重专业化、个性化,利于他们将来从事专门美术范畴的职业。
我认识许多波兰朋友,他们中间职业各不相同,但在生活中你都能感觉到他们具备良好的审美情趣,对自然界的美很有保护意识和发现能力。在人与人之间总是有礼有序的,他们热爱自己的生活,热爱自己的文化。人口整体素质很高。这些应归功于教育的结果。
相比之下我们的教育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并染有功利色彩。家长和老师把我们的孩子提前象对成年人那样要求,对孩子的期许太多太大,并固定在一个统一的应试教育的模式里训练。采取从书本到书本的教授方式,在教学成果方面追求眼前表面的量化,不求人的本质上的长期的成长需要。以致于当孩子成长到面临自己选择发展方向时,却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
近些年我们的美术高考已经形成一道风景线,他们中间有许多孩子是迫于高考压力才委屈走上这条路。考试前又被套路化模式强化训练一番,审美情趣、情感联想、艺术修养非常狭隘,最后造成在大学里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常陷入尴尬局面。
三、人的教育源于基础
办好教育是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一个历史阶段的头等大事。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周济说:“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说到底,就是人的教育问题,它必须从小抓起。根基没有扎好的小树苗,是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的。而劳动美育的大众化和生活化对人的基础教育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1、有利于身体成长。少儿时期乃是孩子快速成长期。一二年级的孩子游戏心理仍然很强。美术课本身强调动手能力,在它的劳动过程中,是眼手心脑之间逐步协调的过程,如果这个过程是在快乐中完成,可想,谁也不会否认快乐有利于身体的健康成长。
2、有利于品德培育。从Martyna那里了解到,在一年级有一堂美术课,老师教他们自己做一块“三明治”,要求好看又好吃。因为很成功,印象一直很深。课程简单,却很有效果。孩子不但学会简单的生活技能,还懂得尊重劳动,生活中不浪费,会制造生活情趣,在家主动分担家务,心灵自觉向善,Martyna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这样。而我们的孩子在一年级时,大部份孩子还需要喂饭,还无法体会和接受德育课的说教和概念。
3、有利于感知能力的培养。视觉是感知的重要部分,人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不同的色彩和形状会触动人们产生不同的内心活动。美丽的色彩和图形会给孩子带来无穷的联想和梦幻。美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教会孩子在普通生活中找到美感,会有利于孩子更加热爱生活和文化。
4、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劳动过程是一个创造过程。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指出,在艺术教育里,艺术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使用于何处。随着孩子的成长,他的美感经验将用之于他的生活和职业。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他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创造发明,是得益于儿时的艺术教育,让他脑子里总是充满想象。
可见科学的劳动美育观具有全面培养孩子的特殊功能,它能使孩子的身心相谐,让孩子与周围世界和平相处,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德、智、体全面发展。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并且人口素质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人口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等亟待提高,否则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相称。要把孩子培养成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优秀人才,社会、家长和老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讲科学讲艺术的劳动者,是幸勤的园丁。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曾比喻说:“葡萄藤应当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会给葡萄藤带来葡萄,相反地,不管出自多么良好的意图,如果园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地顺应植物本性的话,葡萄藤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彻底毁灭,至少它的肥力和结果能力被破坏”。国外在基础教育方面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基础教育是一个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义务和职责。我想,如果小学、初中美术新课程改革能够结合科学的劳动美育观,对人的教育和培养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效。
三、人的教育源于基础
办好教育是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一个历史阶段的头等大事。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周济说:“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说到底,就是人的教育问题,它必须从小抓起。根基没有扎好的小树苗,是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的。而劳动美育的大众化和生活化对人的基础教育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1、有利于身体成长。少儿时期乃是孩子快速成长期。一二年级的孩子游戏心理仍然很强。美术课本身强调动手能力,在它的劳动过程中,是眼手心脑之间逐步协调的过程,如果这个过程是在快乐中完成,可想,谁也不会否认快乐有利于身体的健康成长。
2、有利于品德培育。从Martyna那里了解到,在一年级有一堂美术课,老师教他们自己做一块“三明治”,要求好看又好吃。因为很成功,印象一直很深。课程简单,却很有效果。孩子不但学会简单的生活技能,还懂得尊重劳动,生活中不浪费,会制造生活情趣,在家主动分担家务,心灵自觉向善,Martyna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这样。而我们的孩子在一年级时,大部份孩子还需要喂饭,还无法体会和接受德育课的说教和概念。
3、有利于感知能力的培养。视觉是感知的重要部分,人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不同的色彩和形状会触动人们产生不同的内心活动。美丽的色彩和图形会给孩子带来无穷的联想和梦幻。美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教会孩子在普通生活中找到美感,会有利于孩子更加热爱生活和文化。
4、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劳动过程是一个创造过程。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指出,在艺术教育里,艺术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使用于何处。随着孩子的成长,他的美感经验将用之于他的生活和职业。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他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创造发明,是得益于儿时的艺术教育,让他脑子里总是充满想象。
可见科学的劳动美育观具有全面培养孩子的特殊功能,它能使孩子的身心相谐,让孩子与周围世界和平相处,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德、智、体全面发展。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并且人口素质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人口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等亟待提高,否则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相称。要把孩子培养成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优秀人才,社会、家长和老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讲科学讲艺术的劳动者,是幸勤的园丁。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曾比喻说:“葡萄藤应当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会给葡萄藤带来葡萄,相反地,不管出自多么良好的意图,如果园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地顺应植物本性的话,葡萄藤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彻底毁灭,至少它的肥力和结果能力被破坏”。国外在基础教育方面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基础教育是一个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义务和职责。我想,如果小学、初中美术新课程改革能够结合科学的劳动美育观,对人的教育和培养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