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年科举兴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41:35

1400年科举兴衰
公元605年,隋炀帝改革九品中正制,设进士科取士,使所有的读书人都可以参加朝廷举办的人才选拔考试,因为采取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称为科举。科举制具有公开性和广泛性,打破了传统选官均从贵族子弟中选拔的惯例,官僚不再是士族贵胄的专利。
唐朝时期继承并发展了隋朝这一制度,唐朝的科举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常科每年举行,制科是皇帝临时设置的科目。常科中的主要科目是进士和明经。而进士科是得第最难的,录取的名额很少。进士及第称“登龙门”,进士第一名称“状元”。唐朝的宰相中,进士出身的占了80%。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朝一样,但制度更加完备。宋太祖开宝六年起,录取的进士一律要经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最后一关殿试,名次由皇帝钦定。宋代的科举考试定期开考,三年一科,科考分为三级,解试、省试、殿试。这种制度为明、清朝沿用。
明朝的科举制度更加完备,但考核的内容开始僵化。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考中的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贡士才有资格参加殿试,录取名单称为“金榜”,由皇帝钦定名次。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能够一身兼中解元、会元、状元的称为“连中三元”。明代连中三元的只有两人,洪武年间的许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
100年前的9月2日,是中国士大夫梦断科举路的日子,清政府的废止科举上谕(上图)使“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彻底破灭。“废科举”是中国教育文化史上的重大变故。
尽管科举制度在1905年被废除了,但不久就开始有人提出为科举制平反。最早提出为科举制平反的著名人物是曾极力批判科举制的梁启超。1910年,梁启超已说“科举非恶制也”,公开提出了为科举平反的主张。民国建立后,孙中山也一再称赞中国古代考试的公平性。民国考试院的建立,实际上是科举制的复活。
科举制是建立了一个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并以此影响着中国的教育和整个社会。西方学界公认:现代文官制度源于中国科举制。

废科举大事记
1901年8月,清政府下诏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废武科。同时将各省书院改为学堂,并鼓励游学。
1902年12月17日,京师大学堂举行开学典礼。大学堂的办学方针为“中西并用”;宗旨是“广育人才,讲求时务”;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
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章程规定:“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1909年5月,清学部奏准变通初等小学堂章程,分初等小学教育为三种;同日,奏准变通中学堂课程分为文科和实科。
1912年9月,民国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令》(也称“壬子学制”)。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