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看世界 怎么走了极端?(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3:10:23
几周前,笔者参加了环球时报“国际论坛”版创办十周年的研讨会。会上的一个共识是,过去十年中国与世界关系当中,“中国崛起”、“中国是大国”这些命题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外国人、中国人接受。

  毛泽东、邓小平都曾经说过,如果中国不能改变落后的面貌,不能赶上发达的工业化国家,“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这种说法在上世纪80年代更是盛极一时。现在,“开除球籍”的焦虑显然是大大缓和了。这当然是一件好事。

  但是,在焦虑缓解的同时,笔者也感到,在我们部分人身上,有些过去的、宝贵的东西也在悄悄地失去。

  首先,一些人向发达国家学习的兴趣在下降。过去,我们长期对发达国家过分关注,不自信。可是现在到发达国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从国内来访的官员、学者,带着莫名其妙的优越感,自我感觉良好得让人难以接近。一些人对发达国家的消极面看得多,对其积极面没兴趣;对与国外同行对话、交流没兴趣,对去商场买打折的名牌商品兴趣大;对体验、领略西方社会深层次的文化没兴趣,只愿意在自己习惯的生活和思维方式里面打转转。

  笔者一位在美国工作40年的日本朋友曾忧心忡忡地说:在他40年前刚到美国时,每到假期,公司里所有的日本人都抓紧机会到美国各地旅游,对这个社会兴趣很高;现在他手下的年轻人,每到假期立即飞回东京。他担心,日本正在丧失学习的动力。这种情况是否在一定程度上也开始在中国人身上出现了呢?我们不应忘记,中国过去30年崛起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对外开放,不断借鉴别国经验的过程。

  其次,对于发展中国家,我们不仅了解很不够,很多人甚至连了解的兴趣也不高。学术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储备,已经远远落后于中国企业与公民走出去的脚步。往往要等到在地球某个遥远的地方出现一起危机,我们才发现知识结构的欠缺。

  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们的教育系统、主流话语系统提倡一种革命的国际主义。普通人对亚非拉了解虽不够深入,但很多人有着一种平等和亲近感。今天,我们一些人在谈到中小国家的时候,大国主义的东西多了;在面对经济落后国家的不同文明形态,不是抱着多元的态度去欣赏、去尊重,而是简单地用我们自己的模式、经验去套别人的实际。工作伦理不同的,是“懒惰”;社会形态不同的,是“落后”;崛起路径不同的,是“一百年也超不过中国”。这种态度,与我们自己不断批评的、一些西方人对中国的态度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第三,在注意到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的联系时,轻内因、重外因。近年来,我们越来越重视国内问题的国际因素以及国际问题的国内影响。内因、外因共同起作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内因还是决定因素。国内如果出现问题,主因还是在国内,国际环境只是背景;国际上出现问题,只要国内发展得好,其国内影响就是有限的。

  过去常听到一种论调,国内的问题,是体制不行,潜台词是没有采用别人的体制;现在则有一种趋势,国内出现问题,愿意片面地从国外去找原因。什么事情都用国际“阴谋论”来解释,这在多数情况下只能是舍本逐末。在别国如何“投棋步子”、如何抹黑中国、如何支持反华势力等事情上浪费了太多宝贵的精力。其实,只要我们自己和平发展,别人如何看,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自卑与自大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两者都是以别人为关注核心产生的心理。未来建立一个以中国本体为出发点的看世界的心态是至关重要的。别的国家肯定有值得我们学习欣赏的地方,世界上也总会有一些势力、一些人对中国怀有敌意。该学习的要学习,该防备的就防备,但没必要以别国为中心看自己、看世界,从一个极端摇摆到另一个极端。(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